远离网吧健康成长主题班会课修改_第1页
远离网吧健康成长主题班会课修改_第2页
远离网吧健康成长主题班会课修改_第3页
远离网吧健康成长主题班会课修改_第4页
远离网吧健康成长主题班会课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离网吧 健康成长,-文明上网主题班会课,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德育办,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网络存在的必然性。,一、众说纷纭“真”网络,小组讨论:网络客观存在的“利”,网络让同学们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你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 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同学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你们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戴面具”的交往方式可使你们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二、捉摸不定“假”世界,网络的虚幻性。网络给我们营造的不实在因素。迷恋网络的危害。,小组讨论:我们所了解的网络的不可琢磨的因素。,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超过一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0,青少年上网大多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网络成瘾、网络受骗、网络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14岁24岁是网瘾最高发的时期,占整个网瘾青少年的90%。因为上网,全国的青少年犯罪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70是“网瘾”造成的,北京更是有90的青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网迷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网络的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 网络的高技术容易使同学们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或单一崇拜,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21世纪里的“电子鸦片”,北京市约有20余万学生迷恋网络或游戏,平均一次持续玩5小时以上的占72.9%。有65%的人认为上网很容易上瘾、很难控制。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项调查报告显示,10的学生有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倾向。,网络让我们“爱罢不能”,一位清秀文静的孩子,因为家里不让上网,曾经砍伤过父亲,自杀过6次。更有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13岁少年,面带微笑、双手平伸、双脚交叉地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姿势从24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网络让我们失控,一名优秀学生,偶然一次光顾了一个色情网站,起初还感到面红耳赤,但却禁不住好奇多次打开那些赤裸裸的画面,最终导致犯强奸罪而被判刑。一位女生在与和她聊天达一年之久的一网友见面时被对方强奸;而另一位女生则在与男网友第三次会面时被杀害了 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进学校时曾拿了新生入学一等奖学金,但是后来沉迷于电脑游戏,旷课成了习惯,已经有10多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的危险。,网络让我们的“本性变坏”,一位年过半百的母亲满面愁容地进了网吧,走到他儿子跟前。儿子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刺激的网络游戏画面,嘴里不停地喊着“打死他!打死他!”对于母亲的到来毫无察觉。母亲见状,“扑通”一声跪倒在儿子面前:“儿子,妈妈求你了,咱们上课去吧,妈妈都找你一个星期了”说完嚎啕大哭,那哭声撕心裂肺,令人痛心疾首。,再看:,山东省德州市19岁少年张亮亮为凑上网费劫杀打工妹;南京市一位父亲为挽救迷恋网络游戏的儿子,两次割腕自杀;武汉一位母亲为了劝说长期沉迷于网吧的儿子,以跳江寻死相谏;.,迷恋网络让他们失去了“完整的家”,对于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居民兰宏一家来说,2006年春节是“有生以来最黑暗的节日”,比起上一个春节,兰宏一家今年的“团圆”少了祖孙两个人奶奶和孙子,那一刻,兰宏的独生子小兰正以杀人嫌疑犯的身份呆在看守所,被杀死的人,正是小兰的奶奶。,网络让脆弱的我们走向犯罪,“这一切,全都是网吧游戏惹的祸!”显然,从不上网的兰宏把“网络游戏”当成了“网吧游戏”,在他的眼里,诱导儿子滑向重罪深渊的,就是网吧电脑中那些“花花绿绿、一闪一跳的游戏”。 2005年12月18日中午1点,兰宏的妻子刘某访亲戚后回家,发现家里一片狼藉,84岁的婆婆死在床上,两台电视机也不见了踪影。以为遭劫的刘某马上报案。警方侦查的结果让刘某全家大惊失色作案人竟然就是自己15岁的儿子小兰。,她(奶奶)自己不拿钱给我(上网),那她活起也没啥意思!”在审讯室内,小兰轻描淡写地对警察说。原来,因为沉溺上网玩游戏,小兰小学没上完就辍学在家。当天,“手痒”的他想上网吧打游戏,便找奶奶要钱。奶奶的拒绝惹火了小兰。见掀桌子、砸米缸等威胁行为不见效,性起的小兰用枕头将奶奶捂死,然后顺手将家中两台电视机搬出去,以48元卖给了收破烂的人,杀人后的小兰满不在乎地用卖电视机所得款继续打游戏去了。,陶宏开教授曾经说:“中国千万个青少年的堕落,千万个家长的不幸都是从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开始”,网络诽谤是指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案例1:在网上诽谤他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案情:男青年以“飞腾”的网名在某社区网上发表多篇文章,该社区网的版主是网名为“朱非动”的女。两人在网友聚会上互通网名、姓名,逐渐熟悉起来。 后来,女登陆网络发现,“飞腾”在网络一公开版块发表贴子,不仅称“朱非动”是网上交际花,而且夹杂着许多不堪入目的侮辱性语言。“朱非动”当即回贴要求“飞腾”不得侮辱他人。后来网络管理员将“飞腾”的有关贴子删除。 可是,“飞腾”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地将被删除的贴子复制多份,放到多个公开版块上。在此后的几个月间,“飞腾”用恶劣的侮辱性语言在网上继续发贴侮辱“朱非动”,还以另一网名发贴,对“朱非动”进行更加恶劣的侮辱和攻击。这还不算,他还假冒“朱非动”的名义,在网上捏造了认可自己所言的多条留言,对“朱非动”的人格和名誉大肆诽谤和污辱。,一些心态不正的网迷对上述侮辱性的贴子大量跟贴附和,一时真假难辨,造成恶劣的影响。不仅使女在熟识的网友面前很难做人,而且受到亲友的误解,造成严重恶果。 女忍无可忍,愤而将男告上法庭。法庭经调查取证,认定男在网上实施了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损害了女的名誉。依法责令男在网上公开向女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三、我们的思考,当我们因为上网问题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你是怎么做的?谈谈你是如何摆正学习与上网的关系。网络并非一方净土,更何况网吧违规经营现象又相当普遍,面对它,你是如何抵制干扰与诱惑的?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建议:,1、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2、加强自我心理的调节,如果不能自己调节,可请求教师、家长的帮助;3、经常和老师、父母进行沟通,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思想;4、自觉抵制网上不建康的事物;5、参加一些建康向上的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