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海探航’征文交流材料第91号.doc_第1页
2009年‘教海探航’征文交流材料第91号.doc_第2页
2009年‘教海探航’征文交流材料第91号.doc_第3页
2009年‘教海探航’征文交流材料第91号.doc_第4页
2009年‘教海探航’征文交流材料第91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外语学得”前提下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发表于江苏教育2010年五月第四期(省级)摘要:作为英语语言知识重中之重的语法教学,历来倍受关注,尤其是对正处于探索初期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理论界一直在“教与不教”,“语法习得”还是“语法学得”方面以及“语法知识为重”还是“语法技能为先”之间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本文在结合相关教学理论以及实际教学经验之基础上,大胆提出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应倡导“强化学得”论,并试着提出一些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 英语语法 学得 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一、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在中国,英语教学要不要教语法?肖礼全在英语教学方法论(2006:50)一书中这样讲到:“语法是语言运动的游戏规则。任何形式的语言活动,无论其形式是听说读写,都是一种语言运动。有语言运动,就有语言运动规则的存在。而语法正是这种运动的规则。因此,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学阶段需不需要语法教学呢?对此,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就指出:即使在以“口语交际教学”的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可见,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不过,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就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在“语言知识”中的要求则做了如下描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综上所述:小学语法教学应该是必要的,而非主要的、重要的。二、辨析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观点之“自然习得”论无论是之前的“听说教学法”,还是现在所提倡的“交际教学法”,几乎无一例外的强调:外语教学可以通过“自然习得”获得,尤其是正处在“语言形成期”的小学生。但是,罗钱军(2006)却有力的论证了:外部环境的诸多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是在“汉语大环境”下学英语这一基本事实。正是这一大前提,从根本上决定了在我国国内只能“学得”英语这门“外语”,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自然而然地“习得”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既然外语不可能“自然习得”,作为抽象知识的外语语法当然也就不可能“自然习得”,同样要有意识地“学得”。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63)更直接指出: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习得”式学习,而应该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知识内容、技能实践和学习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景,以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纵观以上言论,我们不难得出:小学英语语法主要是“学得”而非“习得”。三、倡导目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观点之“强化学得”论既然语法是“学得”而非“习得”,我们又该怎样开展“学得”语法教学呢?王蔷、程晓堂等人(2000:70)则针对语法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只教简单而且没有太多例外情况的规则;对于不是很实用和不很重要的语法点,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尽可能地在上下文中讲解语法;在讲解语法时,多采用图、表、画、实物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尽量少用语法专业术语;不要过多地关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语言错误。”周凤玲(2007)在其英语语法教学改革新探中同样总结到: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应该改变将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做法,将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结合起来,将语法和语用、语篇结合起来。” 凡此种种观点直接告诉我们:小学语法教学应努力将一种“抽象的语法现象”以具体且简洁的“语法形式”进行呈现,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该语法形式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中“强化学得”。四、“强化学得”论所要遵循的一些教学原则1“Implicit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然后再以“演绎法”进行铺展陈述;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并在交际中运用“归纳法”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一般成人在学语法时多采用此教学方法;不过对智力尚处在发展时期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为操作方案的“归纳法”更为合适。但是对外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自然语境,再加上学习的课时有限,采用“归纳法”无疑是行不通的,也是不最经济的,因而只能用“演绎法”即:显性英语语法教学。只有这样,才适合我们在“汉语大环境”下学英语的实情,使我们的学习经济有效,走上理性的轨道。笔者认为,显性英语语法教学对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要获得其最大效益的关键,仍在于与隐性语法教学的有机结合,并辅之以通过语言习得所养成语感。(肖礼全2006:65)2Meaning goes first(意义先行原则)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3Economy(适量原则)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语法尽可能详尽地解释,才能保证孩子运用的正确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语言错误归因于语法(语言点)讲解不够。其实,学英语就象学计算机或学驾驶汽车一样,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最关键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五、“强化学得”前提下的小学英语语法之教学策略1.积极创设情景话题或语境,呈现教语法。在语法教学中,如果仅用孤立的句子去理解和说明某一语法现象,或者让学生去死记,他们会感到学习语法很枯燥,太抽象、难以掌握,尤其在交际的时候更容易出错。我们虽然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但是,毕竟多媒体教学会受到诸如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等方面的限制。故而,笔者认为这不是主流的情景创设方法。而通过设置情景话题,让其在语境中呈现语法,则能有效回避多媒体教学的种种局限。如:可以让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师生交际活动的频繁的话语输出中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学生对新授英语语法结构的语感等。除了创设情景话题,我们还可以通过主动有意识的创设语境来实现语法呈现。因为:“语言需要语境,语境产生意义。语境的创设有多种途径,图片就是其中之一。”(David Riddell,2001:29)案例一:T: Look at this picture. This is Beijing. What is Beijing like?Do you know? S1: Beijing is a big city.T: Yes, its a very big city. Do you want to go to Beijing? S1: Yes.T: When did you go to Beijing? When(老师刻意重读“when”一词,以引起该生注意。)Did you go to Beijing? S1: Yes, I go there last year.T: No, I went there last year. T: Did you go to Beijing by plane? S1: No, by train.这里,教师先是以“Look at the picture?”引起学生注意,用“Do you want to go to Beijing?”展开话题,然后以一个疑问句“Did you go to Beijing?”迅速将话题转入了以一般过去时为结构来表达的句子,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这两种时态的用法灵活呈现、运用于交际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语境交际中体验、感悟了这两种时态的用法差异。该教学片段表明,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话题表达的确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新授语法结构的语感,而且由于这一组织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它就可以使师生交际能够向纵深方向发展,使交际所获得的信息丰富起来,并激发起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性交际会话的积极性。当然,以话题表达为形式的英语语法教学并不局限于写实性话语交际,猜测性话题表达往往能够给学生以无限想象空间,使得交际话语变得丰富多彩。基于此,本教学片段设置了一个猜测性话题,从而使学生在训练一般过去时的陈述句之后,在不经意间又乐此不彼地投入到了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式的训练之中,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新的语言结构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注意的是,把写实性话语交际或猜测性话语交际用于新授语法结构的操练,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它所设置的话题本身具有交际价值,能够唤起学生的交际欲望;第二,它所设置的话题充分估计到了学生现有的词汇量能够支持话题的交际。2.运用“预制语块”,化抽象为具体,高效学语法。“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选择性模仿。当儿童对某种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理解)时,就会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选择性模仿。选择性模仿是对示范者语言结构的模仿,而不是对其具体内容的模仿。选择性模仿把示范句的语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景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获得的结构组合成新的结构。”(李宇明,1995:32)而实现儿童“选择性模仿”的一个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就是:通过预制语块法使某种语言现象变得更加醒目,进而吸引学生对该语法形式的注意,增强文本显示度,突出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预制语块是集功能和形式于一体,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的语言构块(Nattinger & DeCarrico,1992,1)。预制语块常作为整体储存在语言使用者的记忆里,在使用时不需经过语法的生成和分析而直接从记忆中提取使用,因此,预制语块被认为是理想的语言表述单位(姚宝梁 2004)。已具备初步概括能力的小学生可以很容易地从语块中推断出哪部分是被替换的,哪部分可以充当框架,并决定这个框架的语用功能。如, Would you like some tea? 小学生可以很容易地从语块中推断出some tea是被替换部分, Would you like可以充当框架,可以利用这个框架询问对方需要什么。对于还不具备语法分析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可以利用这个语块生成无数个句子来,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举一反十。这也是最接近母语学习的方法。小学生在无意识之中自然获得了语法形式能力。现行小学英语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话题为主展开的教学。因此,在构建“预制语块”教学时,应多围绕话题进行展开。一是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形式可用,二是为学生进一步习得语言形式打下一定的基础。如谈论时间的语块when is? Atoclock, onday, after;时态方面的语块:be +Ving, 人/ 物 + be,人/ 物 + V ed,等;代词方面的语块:主+动,动+宾,形代+人/物 等。3.采用顺口溜,活化语法形式,开心记语法。儿童天性喜欢节奏和韵律,在语言模仿方面,尤其喜欢短巧,精练的顺口溜。为此,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下了诸多的顺口溜:(1) do, does, did 三个助动词的用法以及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结构。Do, does,did 三兄弟, 3d not 加动原,3d 动原 加问号。3d 不与 be 相见, be 与doing 常会面。(六年级适用3d,五年级可拆成2d 。)(2)几种物主代词的用法区别。主格走在动词前,宾格跟在动词后;形代一定要加物,名代切记把物免!(3)be动词的具体用法。I am, you are, is 跟上he,she, it; they are , we are , you are , 结尾s 还用 are。(4)根据特殊疑问词快速寻找答句。有what 找东西,有where找地点;有whos 找人物,有whose 找形名;有how many 找数量,有how much 就找yuan。(5)序数词一,二,三特殊记,四以上加th, 八减t, 九去e, f来把ve替,ty须变tie.若是碰到几十几,改变个位就可以。用这种活化语法形式的顺口溜的学习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学生还学会了自己编顺口溜,归纳总结语言规律。4.提供语篇或录音,采用任务型教学,强化用语法案例二:(在导入阶段)T: Where was I on Oct the 1st? Do you know? Ss: No.T: I was in Huang shan . Do you know Huangshan? Ss: Yes.T: Ok. Huangshan is very beautiful. Well, lets listen and have a look.(播放黄山风景画面,播放和呈现语篇录音文字材料。)录音文字材料:Huangshan City is a beautiful city. And Huangshan is a lovely mountain. I went there with my parents by train on the summer holiday last year. My uncle lives in Tunxi(屯溪). Tunxi is a small town. I did some shopping there. On Huangshan, I took a lot of beautiful pictures, had a picnic, and saw the Yunhai. And Yunhai is, actually, not a sea. You cant swim there. There isnt any island in the sea. Its a “sea” of clouds!在播放和呈现语篇录音文字材料之后,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并让学生齐读录音文字材料后回答问题。1. When did I go to Huangshan?2. How did I go to Huangshan last summer holiday?3. Did I go to Tunxi last summer holiday?4. What did I do in Tunxi?5. Can we swim in the Yunhai? Why?这一语篇的文字算不上优美,但是作为自编的教辅材料,教师还是能够较好地把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两种语法现象糅合到了这一语篇之中,巧妙地把任务型教学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