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doc_第1页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doc_第2页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doc_第3页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doc_第4页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范石金 内容摘要:小学高段的学生面临着一项崭新的学习任务文言文,它离我们现代生活语言很遥远,学习起来感觉很陌生、难懂,教师也面临也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有效做好文言文的起步教学呢?本文就小学文言文教学采用诵读教学策略的依据、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策略的积极探索两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文言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学法衔接;新课程目标;诵读的作用;教学策略新课改后,小学高段迎来了一项崭新的教学任务文言文。“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的文章,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优秀篇章更是历经了几千年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遗产,它们真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荣辱与兴衰,承载了中华民族情感世界的丰厚深邃、历代文人人生的潮起潮落。学习它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初、高中学习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但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课文,而且“文言”离我们现代生活的语言实在很遥远,这令五、六年级的学生学起来有些艰涩、难懂,所以如果起步教学搞得不好,将会影响到今后文言文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的起步教学呢?笔者以为诵读法(朗读和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1、 小学文言文教学采用诵读教学策略的依据 古人写文章惜墨如金,言简意赅,音节优美和谐,词句跌宕含蓄,篇章结构起伏呼应,行文气势磅礴,因此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言特点、写作技巧、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诵读古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古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五六年级学生已学习并诵读过几十首古诗词,熟读了很多名言警句,文言文的学习与这些内容的学习方法都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经历和已具备的诵读规律来引导他们进入文言文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给予他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以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难情绪,以便更容易理解好文言文。因此小学阶段学法的衔接也决定了文言文的教学宜采用诵读的教学策略。再次,语文新课标也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文言文教学应致力于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在诵读中体验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正如朱作仁教授所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决定了文言文教学宜采用诵读的教学策略。最后,诵读的意义和作用决定了文言文的教学要采用诵读教学策略。诵读是一种创作活动,是调动心、眼、口、耳去追踪文本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情状的过程,是对作品进行再理解、再创造的过程。朱光潜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的节奏,从声音的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所以诵读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引导朗读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的更深的去处”.二是有助于写作素材积累,叶圣陶说过:“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郭沫若也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三是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古文,采撷其璀璨的语珠,体悟古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还有文学形象。它们通过诵读都内化为学生终身的营养,滋润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构成他们的语文素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2、 积极探索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策略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在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采用诵读法的教学策略,能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以伯牙绝弦为例谈谈小学文言文如何开展诵读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读”以教师引领为先,然后学生朗读。1、 读准字音把字音读准,这是诵读环节中最简单的要求。文言文中大量的异读(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等)如不解决这些字音的问题,那诵读谈何说起。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试读一遍,可采用全班齐读或指名个别朗读,从学生试读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在读音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自己纠正也可学生帮忙纠正,然后板书一一纠正,然后老师可范读一遍,再全班齐读。在伯牙绝弦这一课,虽没有文言文的异读,但“弦”、“哉”、“若”学生在试读时极容易出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教师范读后学生指名读再齐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我教学伯牙绝弦时,由于有杨氏之子文言文的学习经验,学生对文言文的节奏朗读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我就在检查学生朗读发现他们读错时进行及时纠错,然后正确地领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通过教师正确领读下,学生学生就能正确地读通、读顺文章了,这样对他们正确感知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认为只有在正确的朗读之下,学生的初步感知才会交加准确、有效。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的引读是十分重要的。第2、 借助注释,学生自读,师生合作品读,读懂课文。在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就可让学生来读懂文章的大意,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前面字音和节奏的读是比较狭隘的朗读,而这里的读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读书方式如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师生互读。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下的注释让学生自读自悟。伯牙绝弦一文教学时,我对内容讲解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如第一句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就做了以下设计:课文哪些句子可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请同学的读课文,借助下面的注释,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接着安排学生进行两分钟的自学。学生有的读,有的在书上勾画两分钟结束,进行交流。学生甲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追问: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生纷纷举手,生甲继续回答: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由于是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当然,学生的理解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时,教师适时的点拨是十分要重的。如“善”在本文一词多义,我就趁机提问学生: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学生纷纷举手谈道: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我又相机引导学生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我安排学生先自己品读赞叹之情,再同桌练读,最后男女同学分读。这样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通过学生的理解,用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了。又如理解“伯牙所念,文中子期必得之”时,我的提问是:“伯牙念的是什么?钟子期得的是什么”,学生有些语塞,因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我们今天是表述形式不一样,这时教师就必须作适进点拨,引导他们理解古文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接着让学生自读:,想像伯牙弹琴时,还可能会“志”在什么?钟子期又会“得”什么?这一读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果然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内容,已能感受文本以外的内容,他们思维活跃,有的说:“伯乐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有的说:“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在想象中,学生体会到伯牙子期之间的默契。第三,学生默读,思考感悟。课堂不仅需要朗朗的读书声,也需要的静静的默读。因为默读能让学生在热闹之后有沉淀后的顿悟。“学贵有疑”。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犹为重要:留下部分主中的默读时间,让学生自行感悟、自行品味、自行质疑。在伯牙绝弦一文教学中,通过默读思考,有一位学生就质疑:“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这种行为是对的吗?学生这样的思考、感悟显然已经超越了对课文的感知,已深入到了另一个境界。 第四、背诵为介,积累素材很多文学上有成就的作家、诗人在幼年与少年时都和这些文言文作品有过亲密接触。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写过很多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诗词,很大原因也在于他背诵吸纳了这些古文学的精髓。因此伯牙绝弦一文教后,我就借用罗才军老师的设计引诵这篇课文:师: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生:(齐读全文)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