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ppt课件.ppt_第1页
秦汉时期ppt课件.ppt_第2页
秦汉时期ppt课件.ppt_第3页
秦汉时期ppt课件.ppt_第4页
秦汉时期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1 前207年202 23年25 220年 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 阶段特征 总特征 秦汉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和初步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 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医学 造纸术 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1 课时1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考纲要求 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秦始皇 2 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 3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特点及影响 2 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 中外朝制度 2 刺史制度 3 察举制度 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 2 考纲解读 一 秦国统一的背景 1 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2 争霸战争和诸侯国的兼并 春秋争霸 3 诸侯国进行变革 战国巨变 4 嬴政的雄才伟略 秦的崛起 秦的统一 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3 二 秦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1 首创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2 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度 3 建立地方官制 实行郡县制 4 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 制订 秦律 三 秦中央集权制的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纲解读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与民主政体对立 特征是皇帝专断独裁 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 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 地方在政治 经济 军事各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两大矛盾 中央与地方 君权与相权 考纲解读 5 四 秦中央集权制的评价 积极 1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消极 专制色彩浓厚 易决策失误 易形成暴政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后世阻碍民主制的发展 考纲解读 6 血缘 中央任命 有俸禄无封地 地方行政 中央 独立 割据 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都是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都是古代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维护了国家统一 7 主题深化 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家国一体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 奴隶制的贵族政治 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 各司其职 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实行俸禄制度 官位概不世袭 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封建的官僚政治 8 1 中央官制 2 地方行政制度 考纲解读 五 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汉初 郡国并行制汉武帝 推恩令 3 选官制度 秦汉 军功爵制度汉武帝 察举制 征辟制 4 监察制度 汉 御史府 御史大夫 汉武帝 刺史 地方 汉武帝 东汉 尚书台 中外朝制度 9 10 课时1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考纲要求 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秦始皇 2 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 3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特点及影响 2 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 中外朝制度 2 刺史制度 3 察举制度 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 11 课时2秦汉时期的经济 思想与文化科技 考纲要求 1 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与 丝绸之路 3 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4 秦朝 焚书坑儒 5 董仲舒与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6 汉代造纸术 小篆和隶书 汉赋 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 12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经济思想上确立了 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本 工商为末的观念 封建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 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 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 科学技术上确立了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实现了文字统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文化成就气势辉煌 汉与周边少数民族往来频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 丝绸之路开辟 中西之间的通商友好关系发展起来 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 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 13 主题深化 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家国一体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 奴隶制的贵族政治 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 各司其职 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实行俸禄制度 官位概不世袭 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封建的官僚政治 14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必修二第1课 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生产积极性提高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采取重农政策 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 生活稳定 积极性 规模小 难扩大生产 阻碍分工和交换 近代后 成为阻碍 考纲解读 15 1 背景 1 汉初的 已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2 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 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 汉武帝即位后 进一步开拓发展 事业 2 理论 1 形成 汉代儒学是董仲舒以 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 及 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 基础 学说 3 内容 提出思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提出了 学说 宣扬 同时君主要实行 提出 三纲五常 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 黄老之学 中央集权 大一统 公羊春秋 黄老之学 法家 天人感应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大一统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仁政 知识重温 16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 维护统治秩序 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知识重温 17 问题探究 1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中有哪些是对孔孟之道的继承 哪些是对孔孟之道的发展 董仲舒新儒学对孔孟之道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仁 仁政和礼 发展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 2 汉武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态度 秦始皇 焚书坑儒 压制儒家思想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本质相同 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 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 18 3 如何评价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作法 积极 1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2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 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是文化专制 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导致中国的落后 消极 19 思考从春秋末年到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过程 并分析其原因 演变过程 原因 1 春秋时期 孔子创立 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企图恢复旧秩序 不合情理 2 战国时期 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国家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