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3章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因素 2 概述 材料的疲劳极限和S N曲线只能代表标准光滑试样的疲劳性能 实际零件的尺寸 形状和表面状况各式各样 与标准试件差别很大 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因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形状 尺寸 表面状况 平均应力 复合应力 加载频率 应力波形 停歇 腐蚀介质和温度等 本章主要介绍形状 尺寸 表面状况 平均应力 加载频率 应力波形与停歇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3 3 1形状因素 应力集中结构受力时 其截面突变的地方 如台阶 开孔 榫槽等 会出现局部应力增大的现象 称为应力集中 应力集中对静强度的影响与材料性质有关 对脆性材料影响较大 对塑性材料影响小 塑性材料在破坏前有一个宏观的塑性变形过程 使零件上的应力重新分配 自动趋于均匀化 因此应力集中对塑性材料的静强度影响小 应力集中对疲劳强度的影响疲劳破坏事故和试验表明 疲劳源总是出现在应力集中的地方 应力集中使结构的疲劳强度降低 疲劳破坏时截面上的名义应力未达到屈服极限 而局部应力高导致屈服 使疲劳强度降低 为结构的薄弱环节 疲劳设计必须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一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应力集中使零件的局部应力提高 在缺口或其他应力集中处的局部应力与名义应力的比值 称为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表示在静载荷的作用下 构件局部应力的严重程度 用Kt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Kt值可由手册上的图表查得 Kt值与构件的几何形状有关 又称为形状系数 二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无应力集中试样的疲劳极限与和其净截面尺寸及终加工方法相同的有应力集中试样的疲劳极限之比 叫做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可以表示为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主要用来表征应力集中对疲劳强度的降低作用由于有缺口 使局部应力提高的倍数为Kt 使疲劳强度降低的倍数为Kf 国外 通常把有效应力集中系数称为疲劳缺口系数 并常用Kf统一表示正应力和切应力下的疲劳缺口系数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Kf 的其他叫法 疲劳缺口系数 疲劳强度降低系数 确定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f的方法疲劳试验法 根据Kf的定义直接进行疲劳试验 得到相关的曲线 只适用于一定的形状和材料 影响系数法 根据零件的材料 形状等影响因素 分别计算影响系数 再按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 日本常用该方法 敏感系数法 世界通用的方法 利用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和疲劳缺口敏感系数q来计算疲劳缺口系数 比较重要的公式 其他方法 如应力梯度法 L G法 断裂力学法等 目前还不成熟 敏感系数q的确定敏感系数q是材料对应力集中敏感性的一种程度 q 0 1 由 3 4 得 q 1 此时Kf Kt 表示材料对应力集中非常敏感 塑性较差的高强度钢接近于1 q 0 Kf 1 材料对应力集中没有反应 如 铸铁 铸铁内含大量的石墨杂质 相当于很尖锐的裂纹 其影响几乎完全掩盖了应力集中的影响 q值与材料强度极限 b有关 若 b增大 则q增大 若晶粒度与材料性质不均匀 则q减小 q值还与缺口曲率半径有关 r减小 q增大 q值的确定方法有多种 工程上有许多计算公式和曲线 常用的确定q值的方法诺伯公式 Neuber 机械工程手册推荐 彼特逊公式 Peterson 英国疲劳设计准则推荐 常见材料的敏感系数q的统计数值 表3 1 略 诺伯公式 Neuber 式中 r为缺口半径 A为参数 从图3 2查出 q值也可以直接从图3 3查出 彼特逊公式 Peterson 赵少卞和王忠保公式 赵少卞和王忠保等人用Q235A 16Mn35 45 40Cr 60Si2Mn等钢材对疲劳缺口系数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提出的计算疲劳缺口系数的简单的单参数计算公式 式中 A b为与热处理方式有关的常数 Q为相对应力梯度 不同热处理方式的A b值 相对应力梯度Q值按表3 2计算 11 3 2尺寸效应 零件或试样的尺寸增大 则疲劳强度降低 这种疲劳强度随尺寸增大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尺寸效应 尺寸系数 尺寸系数 定义为 当应力集中与终加工情况相同时 尺寸为d的大试样或零件的疲劳极限与标准直径的试样的疲劳极限之比 即 无缺口光滑大试样对称弯曲或扭转疲劳极限 标准尺寸试样对称弯曲或扭转疲劳极限 标准试样直径d0 6 10mm 中低强度钢d0取9 5mm 高强度钢d0取7 5mm或6mm 尺寸效应机制 目前还不完善 工艺因素大型零件的铸造质量比小型零件差 大零件缺陷比小零件多 大截面零件的锻造比或压延比都比小零件小 大型零件热处理冷却速度比小零件慢 淬透深度小 大型零件加工时的切削力 切削热与小零件不同 大型零件的材质比小型零件差 以上因素 使大型零件的疲劳强度降低 比例因素应力梯度 零件上应力分布不均匀 外层应力大 导致外层位移大 内层晶粒阻止外层位移 在相同外载荷下 大试样的应力梯度小 名义应力低 小试样则相反 统计因素 零件尺寸越大 出现薄弱晶粒和大缺陷的概率越大 尺寸效应的影响 实验结论 无理论证明 尺寸效应与加载方式有关 钢的强度越高 尺寸效应越大 合金钢的尺寸效应比碳钢小 合金结构钢与碳素结构钢相同 铸钢的尺寸敏感性比锻钢大 尺寸系数 的确定 目前主要采用实验曲线来确定 锻钢疲劳极限的尺寸系数 光滑轴的弯曲尺寸系数 14 3 3表面加工的影响 表面状态对疲劳强度有较大影响 裂纹常常从零件表面开始 最大应力一般发生在表面 表面上的缺陷一般最多 影响机制表面状态主要指 表层组织结构 表面应力状态 粗糙度 表面切削加工影响 表3 4 表面层塑性变形应变硬化程度 疲劳极限随硬化程度的增加而提高 应变硬化层厚度 厚度未超过弹塑性变形区厚度时 厚度与疲劳极限成正比 若超过 则无影响 应变硬化引起的残余应力 残余压应力提高弯曲疲劳极限 残余拉应力降低拉伸疲劳极限 表面层温度通过三方面影响疲劳极限 残余应力 时效程度 软化程度 表面粗糙度粗糙度增加 疲劳极限降低 刀痕深度 切削刀痕锐度增加 疲劳极限降低 切削用量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 切削速度 进给量和切削深度 增加切削速度可使冷作硬化层厚度减小 增加进给量和切削深度使硬化层厚度增大 对硬化程度及残余应力的影响类似 增加切削速度和进给量会使表面温度降低 而增加切削深度则提高表面温度 降低表面温度可以减小残余应力 减小时效程度及软化程度 温度升高则相反 切削速度的增加可以改善表面粗糙度 切削深度和进给量的增加将恶化粗糙度 切削用量具体的影响规律见表3 5表面加工系数曲线零件的表面状况和环境对疲劳强度的影响用表面系数 表示 表面系数分为三种 表面加工系数 1 腐蚀系数 2 表面强化系数 3 表面加工系数 1定义 具有某种加工表面的标准光滑试样与磨光 抛光 标准光滑试样的疲劳极限之比图表 加工方法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很难分别考虑各自的影响 一般根据实验用图表来表示 不同循环次数N下的 1 sb关系曲线不同循环次数N下的 1 ss sb关系曲线不同加工方法下的 1 sb关系曲线计算公式弯曲与拉压扭转表面加工系数与疲劳缺口系数的关系 对3 4式的修正 1 扭转交变应力下的表面加工系数 a b最终加工方法系数 与加工方法 循环次数有关 不同循环次数N下的 1 sb关系曲线 不同循环次数N下的 1 ss sb关系曲线 不同加工方法下的 1 sb关系曲线 20 3 4平均应力的影响 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影响的一般概念决定零件疲劳强度的是应力幅 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是第二位的 但仍有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 拉伸平均应力使极限应力幅减小 压缩平均应力使极限应力幅增大 平均应力对正应力的影响比切应力要大 极限应力线图极限应力线图用来表示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在疲劳设计中 常用平均应力折算系数将平均应力折算为等效应力幅常用的极限应力线图有三种史密斯图海夫图等寿命图 史密斯 Smith 图 以最大应力 max和最小应力 min为纵坐标 以平均应力 m为横坐标的极限应力线图 叫史密斯图 也叫 max min m图 ADC线为最大应力线 BEC线为最小应力线 ADC线与BEC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不产生疲劳破坏的应力水平 ADC线与BEC线外区域表示要产生疲劳破坏的应力水平 A点为对称疲劳极限 1 D点表示脉动疲劳极限 0 C点表示强度极限 b 海夫 Haigh 图 以应力幅 a为纵坐标 平均应力 m为横坐标的极限应力图称为海夫图 A点 m 0 a OA 1为对称循环疲劳极限 B点 a 0 m OB b为静强度极限 C点 m a 为脉动循环疲劳极限的一半 AC连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平均应力折算系数海夫图比史密斯图醒目 使用更广泛 等寿命图 表示相同寿命时不同应力比下的疲劳极限间关系的线图都是等寿命图 即给定寿命下 a m max min间关系的一族曲线 图中射线表示应力比R max min 例3 1已知 a 400Mpa m 400MPa 求 max min R和寿命N 例3 2已知光滑试样R 1 a 600MPa 求寿命N 拉伸平均应力的影响极限应力线 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极限应力线 1874年的戈倍尔抛物线1899年的古德曼直线1935年的索德贝尔格直线1950年的谢联先折线莫罗直线 上述5种极限应力线的关系索德贝尔格直线对大多数金属材料偏于保守 戈倍尔抛物线适用于塑性材料 但非线性 使用麻烦 一般不用 古德曼直线适用于脆性材料 对延性材料偏于保守 谢联先折线与试验数据比较符合 比古德曼直线精确 缺点是要知道脉动循环下的疲劳极限值 莫罗直线也与试验数据比较符合 比古德曼直线精确 在疲劳设计中使用较多 东北工学院的试验结果对于Kt 1的光滑试样 试验数据比较符合谢联先直线 对于Kt 2和Kt 3的缺口试样 试验数据比较符合古德曼直线 需用缺口试样的强度极限sbk代替光滑试样的强度极限sb 如果近似取 bk f 真断裂应力 则试验数据符合莫罗直线 平均应力折算 3 24 3 27 27 3 5载荷持续情况的影响 加载频率的影响 钢 铜 铝及其他高熔点金属试验 频率在200 7000c min 3 3 120Hz 范围内 频率变化对疲劳强度不产生影响 频率在 1000Hz时 频率变化对疲劳极限影响不大 频率高于1000Hz后 疲劳极限稍有增加 到10000Hz时达到极大值 之后逐渐降低 总结现有的实验数据 可以把加载频率分为三种范围 正常频率 5 300Hz 低频 0 1 5Hz 高频 300 10000Hz 在大气条件下 试验温度小于50度时 加载频率的影响如下 在正常加载频率范围内变化 对大多数金属的疲劳极限没有影响 低频使疲劳极限降低 高频加载使疲劳极限升高 易熔合金及力学性能在50度范围内有变化的合金 频率对疲劳极限有一定影响 最大应力作用的时间越长 强化过程越强烈 提高加载频率相当于提高加载速率 加载速率高于裂纹扩展速率使裂纹来不及扩展 从而提高疲劳强度与寿命 加载频率越高 容易发热 从而引起软化 使疲劳极限下降 应力水平越高 频率对疲劳强度影响越大 频率对寿命的影响大于强度的影响 应力波的影响循环的波形 正弦 三角 梯形 矩形波 确定了裂纹在最大应力下的停留时间循环波形对裂纹形成寿命影响很大 对裂纹扩展寿命影响很小 低温 腐蚀条件下 低频循环波形的影响大 高频循环波形的影响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