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1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2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3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4页
《唐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四首唐诗四首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通过诵读 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腾踔跳跃 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 2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 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 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二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与感悟相结合 以读引悟 以悟助读 借助歌曲 图画等加深 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 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培养正确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 用散文化的语 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4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 诵读诗 1 看课件 听读本诗 听出轻重 节奏 感情 2 学生自由练读 要求读得正确 流利 读出节奏 轻重 感情 3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二 画读诗 1 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低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 此可以酣高楼 高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高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 天览明月 高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低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 扁舟 低 2 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看看像什么 像山峰 像波浪 3 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 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 愁苦 烦闷 从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中可以看出来 2 诗人为什么会烦 会忧 会愁 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 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 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 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 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 更不叙别 而是陡起壁立 直抒郁结 3 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 两次 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 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 不由 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精神不觉为之一振 烦恼为之一解 感到心情舒畅 走 吧 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 喝个痛快淋漓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这两 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 高潮过后是什么呢 我们凝神期待 屏息倾听 听到的却是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 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 诗人的 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 现实中不存在 长风万里送秋雁 那种可以自 由飞翔的天地 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 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 写出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李白 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入 不称意 的苦闷之中 只有找到 散发弄扁舟 这样一条摆脱苦闷 的出路 4 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 散发弄扁舟 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 5 以李白的性格 他会一直过着这样 散发弄扁舟 的归隐生活吗 学生自由回 答 如 生 从他的生平中可知 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 在他 61 岁的时候听说李光 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 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 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 生 他接受的是儒家 济苍生 安社稷 安黎元 的思想 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 时的 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 像 行路难 中所写的那样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可以在图上添画帆的图形 请同学添画白帆 小结 这才是李白 感情如风 变化无常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矛盾 痛苦 感 情起伏跌宕 大起大落 大开大合 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 4 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 图见后文 秋雁 明月 高楼 请学生说出添画的内容 5 前文中 长风万里送秋雁 一句提到 表明是白天 后文又说 欲上青天览明月 应是入夜之景 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明确 白天 因为下文说的是 欲 上青天览明月 这是诗人的想像 是一种虚实相 映的写法 三 品读诗 1 重新审视这首古诗 你认为有没有写得不好的地方 2 学生质疑 1 作为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的开头不太整齐 不如把它改写得整 齐一点 2 这首诗的语言太重复 如 昨日之日不可留 今日之日多烦忧 抽刀断水 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中日 水 愁等字重复出现 3 引导学生诵读 感悟 1 请学生改写诗的开头 把它改写成整齐的七言 引导学生诵读 感悟 比较 修 改前后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文章开头散文句法的应用 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 长长短短随意自如的散 文句式使作者的感情如骏马腾缰 烦乱 忧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2 这几句都用了一种什么修辞 明确 反复 在流行歌曲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用法 请举一例 试唱出来 体会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诵读体味 昨日之日不可留 今日之日多 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几句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 明确 有一种 复沓的节奏美 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 更淋漓尽致 4 教师小结 四 唱读诗 1 播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的歌曲 2 学生跟唱 学唱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望岳望岳 一 导入 1 同学们 这次放假过的开心么 那么像这种短假的话我们只能在家里玩 如果是长 假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 说起旅行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 就有很 多 但在群山之中 什么最有名气啊 正如 五岳归来不看山 五岳 五岳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南岳 衡山 中岳 嵩山 五岳之首是哪座山 泰山 2 介绍 泰山 泰山 有 天下第一山 之美誉 又称东岳 中国最美的 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 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 自然景观雄伟高大 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 景观的烘托 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 日观峰 百丈崖 仙人桥 五大夫松 望人松 龙 潭飞瀑 云桥飞瀑 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 1987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 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 泰山如此美丽 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美它 这首诗叫做 望岳 二 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标题 看 望分两种 一种远望 一种近看 岳 在这篇里指泰山 可 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望岳 共三首 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 望岳 选自 杜诗详注 那么这个杜指的是 杜甫 1 了解作者 杜甫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等 唐大诗人 世称 诗圣 诗仙 是 杜甫和李白合称 李杜 代表作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 1500 多首 诗艺精湛 以古体诗 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 以 沉郁顿挫 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 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 安史之乱 亲眼见到了 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 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 离的生活 我们要学习的杜甫诗三首分别写在不同的时期 望岳 开元盛世 春望 和 石壕吏 写在 安史之乱 前期 安史之乱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 也指安庆绪 史指史思明 也指史朝义 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 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年 至唐代宗宝应元年 762 年 结束 前后达八 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 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 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 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 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2 提出疑惑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叫做 望岳 那么作者全文是不是要围绕望展开 望什 么 泰山 可是同学们看下全文有没有过一个望字啊 没有望字是不是就没有体现作者望 泰山了呢 还是说望岳二字隐含在文章中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 中间两联还是对仗 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 它不讲究平仄 故不可使用 颔联 颈联 等名称 我先朗读一遍 请同学们注意听字音 做标记 注意停顿和节奏 请同学们大声的有 感情地读四遍 3 解题 诗题叫 望岳 诗中句句都是写 望 字 只是望的角度不同 有远有近 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 1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找同学翻译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 开篇以设问起句 接着解释 岱宗 一词 再问 夫 是个虚词 首句意思只在 如何 怎么样 上 试比较 岱宗如何 和 岱宗夫如何 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 夫 则惊奇 赞叹之情更明明 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 齐鲁 是春秋的两个诸侯 国 泰山北为齐 泰山南为鲁 青 指泰山之色 请问 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明 确 青翠 未了 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 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 么特点 明确 绵延不绝 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 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这句里面有望没有 写到望了没有 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 但久慕其名 如果提问问 你们 望岳 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那么远看完之后呢 作者又写道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找名同学回答 这两句中 的 造化 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 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 聚集的意思 钟 做重点标记 经常考到字意 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 明确 虚写 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 赋予之 神秀之气 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 阴阳 是指山的南 北两面 这句话 就是说 山南山北 虽在同一时间 但一边明亮如清晨 一边却阴暗如黄昏 大家觉得 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呢 明确 割 字 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 明暗两个部分 用字极富神韵 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 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 四句应为实写 极尽夸张之能事 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 句话工整不 运用了什么手法 修辞 那么综合起来 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 明确 神奇秀丽 高大 比较首句 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 南 山北 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 望 呢 明确 近望 如果提问问你们 望岳 中写近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总结 这两联可以概括为 泰山的整体形象 2 过渡 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当然 学 习一首诗 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 情 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3 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 也写了泰山景物 但着力表现的是 我们说 陋室铭 和 爱莲说 的作者托物言志 那么一般诗人写大好河山都是借景抒情 情由景生 所以 后面两句主要写 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 决眦人归鸟 看到峰峦层云迭起 胸中摇荡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 林的归鸟 这句话工整吗 运用了什么手法 修辞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这两句诗亦景亦情 情由景生 这里的景是指 明确 层云 归 鸟 决眦入归鸟 蕴藏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由远望 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 云气层生 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 豁然开朗 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 心情激荡 接着站在泰山之上 眼光也会更加敏 锐 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说明站在泰山上 视线如何呢 明确 眼界空阔 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 所以这一联应为 细望所见 4 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省主 语 谁 我 我要攀登上山峰之巅 看看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 明确 有朝一日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 一览无遗 那么是站在一个 什么样的角度 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 俯视 接着是本课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 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 这联既写出了泰 山的巍峨高耸 也表达了作者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参考答案 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 抒发了诗 人昂扬向上 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板书 气概和胸怀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站的高 才能看得远 只 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只有努力挑战困难 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总结 这两联可以概括为 诗人的感受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中心思想 望岳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的景色 书法了诗人不怕 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4 结合整首诗 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 见到了泰山 写下了这首诗 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 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 诗人 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 直抒胸 臆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 的豪情壮志 五 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观刈麦观刈麦 一 导入 面对五月麦收 我作了一首小诗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你们能从我的诗中看出我的心情吗 在诗后续一句 然而 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 麦收的季节 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 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共赏的 观刈麦 中不一样的 五月心情 二 新授 1 诗中人 大声朗读诗歌 找出诗中人 并用诗中原词作答 妇姑 童稚 丁壮 贫妇人 我 2 诗中景 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 到了五月 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 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 发黄了 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人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不可能把诗中的字 词一个不漏地翻译下来 所以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中即兴提问 如 妇女孩子往哪送 饭 贫妇左臂悬着怎样的筐子 丁壮们在什么天气情况下劳作 等 为的是有效调控 学生字词翻译的落实情况 3 诗中情 1 引言 我们通过文字 看到了他们的行为 我们能再通过行为 看到他们的内心 吗 A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诗中的丁壮和贫妇 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 揣摩丁壮和贫妇 的心理 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追问 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 落实翻译 家田输税尽 小结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 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 为明日的拾麦人 悲凉之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言自明 B 古代表现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 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 那是因为诗 人在那个时代就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 作此诗时他正任县尉 是主管一县的治安 催租 等事物的官员 2 引言 作者的情通过作品传给了我们 我们是否也该拥有这份 诗心 来悲悯一 下农人呢 请依据本诗内容 对老师的自创诗歌 五月的心情 进行续创作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 五月 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 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 五月的贫妇 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 带着 诗心 悲悯眼中的农人 3 引言 此诗中的农民如此 此诗外的农民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 民众生相 请同学们读读诗句 说说诗中人的命运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陶土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你能结合 观刈麦 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教师小结 古诗中此类农民矛盾心理和矛盾现象众多 一个 税 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 不果腹 衣不蔽体 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这些矛盾中不言自明 三 诵读 引言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 生命才算完成 以下是一位网友对本诗的阅读建议 请 你参考他的建议读一读 并以最后一段为例 从语速 语调 重音等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 建议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有一点丰收的欣慰 节奏比较 快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平静的念下来就好 不用特 意调节速度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心心相连的感觉 要用将心比心的语气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悲伤 压抑节奏较慢 最后一句声音拉长 今我 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四 尾声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我们庆幸的是他的笔下有刈麦的丁壮和贫苦 的妇人 然而在他的文笔触及不到的地方呢 所以我想给刚才的诗再添一个结尾来结束本 课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 五月 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 五月的贫妇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带着 诗心 悲悯眼中的农人 我带着很多人走近你 倾听你五月用历史诉说的秘密 五月 你诉说着不同的心情 然而我们 听到的却只是同一个声音 五 作业 课后思考 谈谈你对 五月的心情 中 秘密 的理解 并用自己的理解 说说 同一个声音 是指什么 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 一 导入新课 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 创设情境 引入 雁门太守行 2 解题 雁门太守行 是乐府旧题 唐人的这类拟古诗 是相对唐代 近体诗 而言的 它 有较宽押韵 不受太多格律束缚 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 古乐府的一种体 裁 3 简介作者 师生交流资料 检查预习 了解作者风格 李贺 790 816 字长吉 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 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 名 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 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 岁病逝 今 存诗 240 余首 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 以奇特的想象 浓艳的色彩 瑰丽奇 峭的语言 创造出 种新奇瑰丽的境界 形成了他幽冷浓艳 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 在中 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称 奇才 鬼才 被人称为 诗鬼 有 李长吉歌诗 昌谷集 传世 二 朗读 赏析 1 自由读朗读 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 2 读诗韵 读准字音和节奏 3 解诗意 在初读感知基础上 提出不明白之处 师生解疑 全诗以时间为序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 以死报 效朝廷 一说 雁门太守行 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 表现官军 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 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 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 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 据 4 悟诗情 理解诗意 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主题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 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 报国的爱国情怀 2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 一 二句 紧张 壮烈 中间四句 凝重 悲壮 最后两句 坚定 豪迈 3 齐读 要求读出韵味 体会情感 5 品诗言 感受形象美 问题探究 1 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简要赏析 压 字的妙处 现在人们常用 黑云压城 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 字 一字传神 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的 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现在人们常用 黑云压城 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 简要赏析 甲光向日金鳞开 中 开 字的妙处 开 依次排开之意 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 绪 与 摧 字相对 下笔劲拔 雄姿杰出 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 第三 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 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 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 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