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毕业论文说明书_第1页
养老保险毕业论文说明书_第2页
养老保险毕业论文说明书_第3页
养老保险毕业论文说明书_第4页
养老保险毕业论文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规避老年风险的方式,同时也对就业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改善严峻的就业形势,可以考虑从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来改善就业问题。养老保险制度安排还可以通过改变个人的消费储蓄决策以及劳动供求,等而影响经济增长。养老保险为就业人员提供最好的老年风险规避方式,促进就业;而就业是养老保险的基础,就业人员的缴费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要妥善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项好的或合适的养老保险政策应该尽量降低其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并积极促进就业。为了促进就业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必须与促进就业的政策相协调。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立足于适应当前我国就业形式多样化的需要,促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城乡统筹就业实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关键词:养老保险;就业;改革;影响2PRESENT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INFLUENCE EMPLOYMENT IN CHINAAbstract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as a way to circumvent the elderly risk, but also on employment have a certain imp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to improve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can be considered from the reform of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Pension System can also affect economic growth by changing the personal consumption savings decision-making as well as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etc. Pension insurance for employment staff to provide the best ways to avoid risk elderly, promote employment: employment is the basis of the old-age insurance, the payment of employment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pension insurance fund. The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Therefore,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urance system and employment, it can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 good or appropriate pension insurance policy should be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impact on employment, and actively promote employ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the reform of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must be coordinated with policies to promote employment. , Our pension system refor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ed to adapt to the various forms of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labor markets and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pension insurance; employment; reform; influence3目 录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就业现状 .5(一)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 .5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与现状 .5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6(二)中国现今就业状况及问题 .81.严峻的就业形势 .82.经济危机对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 .8二、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9(一)相关理论综述 .91. 生命周期理论 .92. 人力资本理论 .103.劳动供给曲线 .10(二)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11(三)养老制度改革对就业的有利影响 .12三、基于就业角度给予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13(一)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13(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体系 .13(三)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144(四)加强社保养老基金的管理与投资,增大财政投资 .14绪论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蔓延全球,各国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目前非常严峻。经济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同期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新增就业人数还在不断增加。现今,我国失业、下岗人数在不断增加,再就业困难,同时,地区保护和行业限制给就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就业关系到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所以,处理好就业问题对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养老保险制度与就业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业问题的解决,可以减轻养老保障的压力,为养老保险准备了资金来源,同时,养老保障为就业人员提供了最好的老年风险规避方式,成为就业的考虑因素之一。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并不健全,还存在着一定缺陷。通过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可在某些方面对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改善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于是笔者从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和就业现状的分析出发,研究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就业现状(一)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与现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虽然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但是总的来说,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实行三方负担实行养老保险缴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不是由国家和企业全部包揽,而是要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这样的做法兼顾了效率与公平,实现了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和互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现实国情,明确基本养老保险的各方责任分担,确定国家、企业与个人的缴费比例,减轻了国家与企业的负担,也提升了个人养老保险缴费的参与性,提高了个人对于养老保险投保、缴费以及积累的认识,也促进了多层次的社保体系的形成。5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出现了三个层次: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20 世纪末 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即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规定并实施的养老金保险制度,目的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其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层次,是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只在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养老金,是企业在国家法律规定下,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为本企业退休职工提供的辅助性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可由企业完全承担,或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劳资双方协议确定。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记入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在有关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应按不低于或高于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利息与本金均归职工本人所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这里指的是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 ,这个模式为我国首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缴费机制。这种养老保险缴费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有利于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三者责任共担的机制。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入不敷出, 形成数额惊人的隐行债务。那些在养老保险制度确定前的职工,他们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由此带来了制度成本。一些地区运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来支付当期养老费用, “今天的缴费者养着昨天的缴费者” ,因此形成规模巨大的“空帐”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养老金账户投资的收益率低于 CPI 即消费者物价指数,这样每年都要损失十几亿。我国现今养老保险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模式, ,即用年轻一代人的劳动收入来支付当代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负担,这种本质为代际间的资金转移终将在未来给养老金的清偿带来困难。我国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能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环境下,实行由现收现付制模式向积累制模式的转变,解决我国养老金空帐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导致我国出现养老基金负担过重,养老金缩水的情况,这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该如何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化解正在不断增长的养老金缺口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我国至今已出现了养老金空帐的状况,如果不加改革,未来中国养老金的支付危机将增大对国家财政造成的支付压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6目前,一方面各地养老金资金规模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金账户长期处于空账,养老金账户缺口巨大。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还多以存银行为主,购买国债的比例非常小,收益率十几年来不到 2%,而 CPI 的涨幅却高于此项数字,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长期处于暗亏状态,养老金贬值带来的福利损失或已成事实。不可否认,我国养老金收益率普遍较低,远低于外国养老金的收益率,成为我国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最新的关于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是由国务院 2009 年度经济总结会上公布的数字为,国家社保养老统筹基金缺口 9200 亿。2012 年 3 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 万亿元人民币。由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 2013 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 18 .3 万亿元。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从 2001 年到 2075 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 9.15 万亿元人民币,而这并未考虑到货币购买力贬值因素。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由于在迅速扩大覆盖面,收入仍大于支出。但已经有多个省份出现收不抵支现象。这说明我国养老金空帐的状况非常严重,而且空帐的规模还在迅速扩大。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 2011显示,从 1997 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2000 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 338 亿元,2006 年为 971 亿元,2010 年 1954 亿元,2011 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 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 1.2526 万亿元。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 1.9 万亿元,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而在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需求迫切。2009 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112526 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仍未开展,目前仅能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影响了资金的保值增值。我国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单一,国家对于养老金的投入占很大的比重。但是我国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世界上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2000 年,65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7%以上,但人均 GDP 却不过 800 美元。而且从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金的收缴情况来看,还存在着收缴难,收缴计算标准不一,筹集办法不规范,实施范围小,覆盖面窄等方面的问题。近几年,基金收不抵支陷入危机的省市有逐渐绵延和加重的趋势。基金缺口逐年扩大。追其原因:一是企业欠缴严重,二是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伴随国有企业职工向非国有企业转移和下岗退休,形成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巨大压力和缺口。近几年来,我国离退休职工以 200 多万的速度递增,而实际缴费人数占参保人数的比例却逐年降低,实际缴费工资的比例也较低,统筹基金7的收入受到很大限制,造成“大斗进,小斗出”的局面,统筹基金的当期收入远赶不上支付需求的增长,一些地方即使 100%的收缴也难以平衡。三是非国有经济企业不愿意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唯恐他们缴的钱起不到为自己职工积累养老基金的作用,全被挪用给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四是大量违反政策的提前退休造成的。大量的职工“未老先退” ,导致退休队伍年轻化,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挤占就业岗位(推出国有企业为推出劳动力市场)并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基本养老基金“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入不敷出,形成拖欠。2 (二)中国现今就业状况及问题1.严峻的就业形势2008 年 1 月至 6 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640 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 1000 万人的 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282 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 500万人的 5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77 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 100 万人的 77%。截至 6 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83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0%。近几年,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在逐年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数据表示,最近 3 年全国 2000 多万人参加了再就业培训。其中,去年培训 518 万人,合格率为 90%,培训后再就业率达 60%以上;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达到 31 万,其中有 18 万人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创业成功率达 64%。有数量巨大的下岗职工缺乏再就业的技能,所以他们很难实现再就业,他们中很大部分都处于无保障的失业状态。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统计局、农业部等单位的统计和分析,对今年农民工就业形势做出以下初步判断:与 2008 年相比,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约 10%的增长,但与正常年份相比,今年返乡农民工的比重并未显示突出异常;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分析,返乡农民工中因各种原因已离开原工作企业的人数有所增加,以及部分返乡农民工暂时失去工作,加上农村部分新成长劳动力,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 2000 万人以上;从劳动力需求角度分析,经济增长依然具有一定的吸纳就业的能力,但是计划招工的企业的数量与去年相比减少了 20%,另一方面要求新员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工以上技能的比重,在历年持续提高的基础上,又分别上升了 2 个百分点和 2.6 个百分点。综合上述情况分析,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数量有所下降,技能要求提高,因此农民工的就业工作比较艰巨繁重。农民工的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文化和技能总体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现代新型产业的发展需求。农民工绝大部分只能到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实现就业。2.经济危机对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2008 年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扩散范围之8广、影响程度之大超乎想象。它不仅给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困顿的局面,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社会、产业、市场和消费趋势,特别是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随着全球协调采取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走出这次危机冲击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至少需要 5 年时间,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的时间还需要更长。外贸形势的变化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被迫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由此引起城市结构性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受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各新兴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却持续升值,而且仍存在长期升值预期,将使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失去价格优势。这一因素将从两个方面影响我国就业,一是其他国家企业争抢我国市场份额,减少我国出口总额,使我们失去相应的就业;二是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甚至吸引已落户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出去,原有企业工人面临失业。我国制造业的一个最大软肋就是最终产品以外向型为主,对国外的营销渠道和国外市场过于依赖。当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需求收缩时,将使我国大批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困难,刚刚连续创造最高新增就业的第二产业将会成为创造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我国相当一批中小企业无奈破产倒闭。仅仅 2008年上半年,我国就有 6.7 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 1 万多家,有 2/3 的纺织业企业面临重组。而这些中小企业恰恰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力军。 。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业。2007 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 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 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这次危机对就业冲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失业主要发生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上。失业率上升,主要还是因遭受美国进口减少造成的外需疲软,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的危机。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中国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会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就业是民生之本。从个人角度来说,就业能为劳动者提供报酬,保障其基本的生活和他整个家庭的温饱。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说,失业问题突出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加剧贫富分化,甚至造成少数家庭的基本生活失去依托,并使一些失业者心理遭受严重打击,因而失业率过高必易形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可以有效地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更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使得劳动力资源充分地运用,提高劳动效率。在某些方面,还可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可用人才。9二、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一)相关理论综述1. 生命周期理论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和理查德布伦伯格共同创立了储蓄生命周期假说,是将储蓄与个人生命周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独树一帜的分析了决定和影响储蓄行为的各种因素。该理论的中心理论是以个人(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的研究为基础的。它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即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说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以符合理性人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以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使之产生的效用达到最大化。该理论主张:如果消费者在老年期没有收入,那么其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就必须依赖工作期的储蓄来实现。一个典型的理性消费者追求的是其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而其预算约束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持平。因此,养老制度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储蓄活动,即通过养老基金的缴纳与退休金的支取,来代替以往人们的储蓄行为。所以养老基金的缴纳与受益应反映人们为保持老年收放的储蓄倾向。在理想状态下,有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没有税收,没有不确定性,那么,人们交纳的养老准备金就被看作人们为保证自己退休阶段收入而进行储蓄的一种实现形式。生命周期假说构成了以储蓄方式提供劳动者退休收入的养老金理论依据。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大多数人拥有了进行资源跨期分配的需求,追求整个生命周期的平稳消费的能力。32.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诱导性退休提高效率理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就是诱导处于退休年龄的老年人退休。由于老年人人力资本下降,生产能力降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比较低,如果他们到了退休年龄后不工作,让出就业岗位,那社会的劳动力质量整体上得到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是通过教育与培训加大投入的,通过教育费用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劳动资本。43.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是由边际效用理论推导而来的,假定闲暇消费和物品消费都10属于递减的边际效用,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人们倾向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时间;而当工资率下降时,人们倾向增加闲暇,减少劳动时间。显然,根据上述效用最大化选择等式推导出的是向上倾斜的劳动(时间)供给曲线而不是劳动力(人数)供给曲线。如果工资率增加会使闲暇的需求上升,从而使劳动供给减少。否则反之。当工资率增加之后,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保持原效用水平不变时,劳动者会以更多的消费品来替代对闲暇的消费,从而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在充分就业之前劳动力供给会显著增加,充分就业之后劳动力供给基本不会增加,从而形成弯折的曲线。4(二)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公共养老金系统面临的财政压力与老龄化人口有关。特定年龄的劳动参与率减少造成养老金系统的财务不平衡, 增加了退休人数。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计划面临严重的挑战, 各国不得不减少提前退休的福利, 改变高税收高福利的税收系统, 通过调整养老金和税收, 刺激工人增加劳动力供给。以工资税资助的公共养老金计划,造成失业率上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缓慢。养老保险制度的存在和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会使得个人倾向于选择提前退休。有工作且有资格获得养老金的个人,相对于有工作但没有养老保险的个人更有可能选择提前退休。Rust 和 Phelan(1997)采用美国 1969-1979 年 RHS 面板数据就养老保险对中低收入水平老年男性劳动供给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养老保险收入检验(earnings test)制度的存在使得只有大约 10%的完全退休者愿意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其中仅有 1%愿意返回全职工作。有工作且有资格获得养老金的个人,相对于有工作但没有养老保险的个人更有可能选择提前退休。Maloney(1999)发现新西兰降低养老金水平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国民的平均劳动供给。Mitchell 和Phillips(2000)研究指出,当提前退休的养老金收益被减少 25000 美元时,会有2.5%的劳动者放弃提前退休而继续工作到正常退休年龄或者由于健康问题而退休。Marjorie Honig(1998)发现对于 62 岁以后的已婚妇女来说,具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将会使得其工作可能性减少 27%;公共养老保险水平增加 10%将使其工作可能性减少 2%。Votruba(2003)就美国养老金水平对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养老金水平每降低 10%,会使得男性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可能性增加 3-4%、女性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可能性增加 2-3%。养老保险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通过改变劳动力价格来影响企业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劳动力价格由工资成本和社会保险缴(税)费等非工资成本构成。一般来说,企业在提供养老保险的同时,往往会减少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也就是说养老保险缴费是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具体承担比例取决于劳动需求弹性与劳动供给弹性。同时,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劳动力价格上涨还会促使其用资本来替代劳动,或者干脆将产品的生产迁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因此,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Balassa,1984)。二是养老保险还是企业筛选或留住工人的11一种工具。因为养老保险的实施可以减少劳动者流动的可能性,对于偏好稳定雇佣关系的雇主来说,可以通过提供养老保险计划筛选出具有长期雇佣倾向的劳动者,保持企业的稳定,保障企业生产正常运营。所以,随着养老保险的发展,其激励作用更多的表现为给企业提供一种工具,让其可以从现有的雇佣劳动者中选择出更适合企业的特定劳动者(Ippolito,2001)。养老保险除了影响其劳动供给行为,同时还可能改变其对流动的偏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如果现在的企业没有提供养老保险等额外福利(fringe benefits),那么,只要出现了能提供更高工资的企业,劳动力就选择流动;如果现在的企业提供了额外福利,劳动力就要重新权衡流动的成本。如果劳动者选择离开的年龄是养老计划中宣告的年龄,企业会支付养老金;如果劳动者提前离开企业就会丧失一部分养老保险金的获取权。所以养老保险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隐含契约的作用,降低了劳动者的流动性。养老保险对劳动力质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可以通过促使老年劳动力及时退休的方式,使得生产率较低的老年劳动者让位于青年劳动者,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二是养老保险制度还可以通过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决策来影响下一代劳动力的质量。Zhang(1996)在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中研究养老保险体系是如何影响人力资本形成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作者在模型中引入利他主义,证明了在具有遗产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将使得父母倾向于减少子女数量,并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Kermit 和Wiggery(2000)把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纳入到分析中,指出现收现付制下的养老金水平实际上与年轻时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下一代人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关,证明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纠正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市场失灵,促使人力资本水平到达最优。5(三)养老制度改革对就业的有利影响从养老保险制度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给就业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弊端。建立更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能更好地保障社会上各个阶层人群的利益,使得更多的人能在老年获得基本的保障。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有益于实现效率与公平,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使得人人都能有一种内心的安定感。通过养老保险制度改善就业,在某一方面来说,它同时解决了政府在养老和就业上的两大难题,解决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了民生,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人们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如果养老问题与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对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长远角度看,将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意愿,提高其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还能缓解我国贫富差距大的两极经济格局,缩小区域差距,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减轻现今社会存在的巨大发展压力,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的和谐社会提供一个坚实有力的基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将会对就业的劳动12力的供给数量、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经济的发展速度、市场的稳定性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论如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改革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三、基于就业角度给予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一)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我国的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同时,城镇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各地养老金征缴标准差距很大。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养老金企业缴纳部分基本上按工资的 22%,比国家规定的 20%还高 2 个百分点。广西基本上按20%缴纳,福建基本上是 18%,厦门经济特区则按 14%缴纳,广东部分地区甚至只有 10%。越是沿海发达地区,养老金征缴标准越低,越往内陆,征缴标准越高,历史欠债较多的一些老工业基地征缴标准最高。养老金征缴标准“各自为政”的现状,对现今的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与压力,也造成了养老保险缴纳和转移时阻力加大。一方面,有一部分人群在其微薄的收入里扣除税收和相应的养老保险缴费,剩下的收入不能够满足提高生活水平,甚至于维持生活的需要。这样,有一部分人群会对养老保险缴费产生抗拒心理。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并不是所有应该缴纳养老保险制度的人都能清楚的知道他的缴纳份额和他日后所能得到的相应保障是什么,这都是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还并不完全,各个地方的实施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有很大差异。近几年,在原来“统账结合”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又陆续建立了新农保和城居保。这就导致我国城乡养老制度不一致、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制度不一致,各种养老金制度设计的参数都不同,各个省份的情况也不同, “地方割据”明显, “碎片化”现象严重,养老保险信息和资金统筹困难重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是在 1997 年后才开始启动,所以地区与时间之间的割裂导致一部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出现了问题。很多农村存在这样的现象,农民工外出务工,由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造成了农民工大量退保的现象。这都是由于现有法律的不完善造成的。在农村里,生产效益相对较低,收入较少,但是农村人口相比较于城镇人口基数相当巨大,这就意味着要从法制角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倡新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做到家庭、社会、个人三方面养老的保障,做到相对的公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到所有农村居民,制定出台覆盖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制定完善养老保险关系13转移接续办法,实现不同制度间、不同地区间的转移接续等。我国各地区的养老保险缴费与实施的程度不一,城乡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我国现今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非常有限,参加养老保险的人群也不能达到总人数的理想比例,所以,要用有限的养老保险基金来保质保量地完成现在的养老保险任务是非常艰难的。将城市与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做一个统一的整理,正式地规定了强制性地每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其日后所能享受到的权益,这样既在某一方面实现了公平、公正,同时,又能提高人们的自觉缴费意识,保证养老保险金的充裕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体系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法定退休年龄较早,使得老龄化进程加快、抚养比增大,我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在 2007 年达到12.86%,同时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较小,大量年轻的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未被制度覆盖,制度内的实际抚养比更高,这意味着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降低,养老保险缴费人数相对缩减,养老负担十分严重。完善制度,要把个人帐户逐步做实。以保证养老金收支均衡。鉴于中国目前历史债务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个人账户“空转”运行等实际情况,通过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测算养老隐性债务总额,将隐性债务显性化,确定偿还养老债务的方法与途径等措施来解决养老隐性债务问题,才有可能用统账结合模式,在控制个人账户规模的基础上做实个人账户,形成基金积累。由于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具有刚性特点,降低替代水平会困难重重。而提高企业的缴费率显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但可以考虑在最低个人缴费率为 8%的基础上,对个人账户实行弹性缴费制,鼓励职工多缴保费,其缴费仍然记入其个人账户,增强自我保障的能力。应该从社会保障立法、规范管理流程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保费遵缴率,降低欠缴和逃避参保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现今某些地区还存在着个人重复投保的现象。每个地区对养老金的管理制度不同,管理部门也不一样。各部门间的信息都很难交换。由于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没理顺,给地方带来很大的麻烦。每个地方、部门各自设计信息系统,相互之间缺少衔接与联络,账户信息又相对数量大而繁琐,彼此难统一,各项制度间缺乏衔接转换,这样便造成了重复参保、冒领养老金等现象。这样,养老保险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效率。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对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扩展,使之涉及到机构架构的领域、缴费途径等细节问题,对之前出台的法律上规定和界定的相对模糊的地方进行扩展性的阐述,使得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条款和结构更加清晰起来。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下属的养老保险办理机构也能做到有法可依,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处理事务的准确率,从而提升人民的满意度。14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尽合理,缺乏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还不健全,养老金总体水平还不高;统筹层次比较低,基金调剂能力还比较弱;企业年金发展滞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新的形势和问题都影响到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亟待进一步完善。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在养老保险上的投入,完善现今的养老保险多模式共存的体系,促进其他辅助性养老保险的发展。这样,国家财政就能有更多的部分用于社会建设,能更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达到社会资源的更大程度的利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在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下,又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平,实现了社会安定与社会稳定。要积极提倡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在养老保险里的作用。家庭养老在我国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子女对家人的赌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受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保障。家庭保障为主的养老保险是具有可行性的。具体考虑是以遍布农村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代替保险机构,以个人养老储蓄账户代替现行方案规定的个人保险账户。强调家庭责任绝不等于推卸社会的责任。恰恰相反,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依靠家庭,难以为老年人提供足够保障,这时就濡要社会责任的辅助。(三)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等与效率问题,是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变革的根本性问题。从总体上看,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最终提高社会的宏观效率;在社会保障体系内部,政府则必须根据保障项目的不同在不同层面有所侧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良性运行机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最初只针对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后来发展到城镇职工,近年才实现了全民覆盖,基本是缺一块补一块,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不仅养老待遇差距悬殊,而且管理部门、缴费标准、领取程序等也各不相同,引起了人们对养老待遇公平性的质疑。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系是按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划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的统筹办法、支付渠道、待遇标准都存在着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身份越来越模糊,各群体间的流动加快,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非但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反而越来越强化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制,造成养老保险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上世纪 90 年代,养老保险制度刚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