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解剖基础与针灸临床---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志福_第1页
面瘫的解剖基础与针灸临床---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志福_第2页
面瘫的解剖基础与针灸临床---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志福_第3页
面瘫的解剖基础与针灸临床---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志福_第4页
面瘫的解剖基础与针灸临床---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志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堂医院针灸科王志福,面神经麻痹的解剖基础与临床,颅腔(大脑皮质内囊膝部脑干延髓脑桥沟)面神经管茎乳孔,一.面神经的解剖基础,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内囊膝部运动核大脑皮质内脏运动中枢 上泌涎核内脏感觉中枢 孤束核,第1段解剖情况 (大脑皮质脑干的面神经相关核团),面神经相关核团( 面神经核上泌涎核孤束核),第2段解剖情况 (脑干的面神经相关核团茎乳孔),1.鼓索-舌前2/3味觉;下颌下腺、舌下腺。2.岩大神经(岩浅大神经) -泪腺、鼻腔粘膜腺体。3.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面神经管内的分支,面神经相关核团( 面神经核上泌涎核孤束核),第3段解剖情况 (茎乳孔面神经5大分支),面神经行走关键路径,茎乳孔,面神经5大分支,大脑,脑干,面神经核上泌涎核孤束核,面神经管,镫骨肌神经,鼓索神经,岩大神经,舌味觉腺体分泌听觉过敏,面肌,1.颞支 额肌、眼轮匝肌上份2.颧支眼轮匝肌上、下份;颧肌;提上唇肌;鼻翼肌3.颊支 颊肌;口轮匝肌;鼻肌4.下颌缘支 下唇诸肌5.颈支 颈阔肌,面神经出茎乳孔5大分支,面神经损害解剖定位(l)茎乳孔以外 :面瘫。(2)鼓索与镫骨肌之间:面瘫+味觉丧失+涎腺分泌障碍。(3)镫骨肌与膝状神经节之间:面瘫+味觉丧失+涎腺分泌障碍+听觉改变。(4)膝状神经节:面瘫+味觉丧失+涎腺、泪腺分泌障碍+听觉改变。,面神经麻痹病因病理表现,(1)面神经本身受凉: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受压(2)外周病变:茎乳孔内骨膜炎,面神经受压或血液循环障碍,1. 发病急,少有自觉症状,有所谓“昨夜完好,今晨得病”之说。 1-2日出现,3-4日达高峰。 2. 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扩大、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用力紧闭时眼球转向外上方,即贝尔氏征。 3.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健侧向上歪斜,不能紧闭口唇、 不能鼓腮、吹气,饮水时漏水。,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六.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及预后,西医治则: 减轻水肿与压迫,改善局部循环,促进功能恢复。中医治则: 扶正祛风 ,养血通络,兼治寒、热、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急性期治疗1.药物治疗: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15mg/qd/静脉滴注,7-10日减量。 轻症者可口服强的松30-60mg/d神经营养药:口服 弥可保 0.5mg/Tid; 弥可保注射液 0.5mg/Qd,一周3次,肌注。局部微循环:口服地巴唑,10mg/Tid; 抗病毒药物:口服阿昔洛韦,5mg/Kg/Tid2.物理治疗:热敷、红外线照射3.保护眼睛 4.中药治疗:辩证用药(牵正散)(二)恢复期治疗1.康复治疗:按摩面肌、针灸、运动锻炼等2.手术治疗:不能恢复者考虑整容手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大迎,阳白透鱼腰攒竹丝竹空,四白透承泣,翳风,合谷,.,牵正:面颊部,耳垂前0.51.0寸。咬肌中,浅层有耳大n 分布;深层有面n颊支、下颌n咬肌支和咬肌动脉分布。翳风:耳垂后,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