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欧亚测量系统 1 第一部分 测量技术基础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2 第一章第一章 角度测量角度测量 精确测定地面点的位置和高程是测绘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测定一定数量 的角度和长度 按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到 测量角度的仪器主要是经纬仪 主要包括光学经纬仪和 电子经纬仪两大类别 本章着重讨论角度测量的概念 电子经纬仪的测角原理 1 1 角度的概念角度的概念 一 水平角 水平角是指两条空间相交直线在某一水平面上投影之间的夹角 通常用于确定地面点的平面 位置 如图1 1所示 A P B是三个不同高度的地面标志点 PA PB两条空间直线在过P 点的水 平面上投影后为pa和pb 它们之间的夹角 apb称为P对A B两点的水平角 常用字母表示 要测定水平角 可以设想将一个有顺时针角度分划的圆盘 度盘 置于测站点P上 使其圆心 与P点重合或者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并安置水平 在度盘的中心上方 设置一个既可以水平转动 又可以铅垂俯仰的望远镜照准装置 以及与其水平转动联动的位于度盘上的读数指标线 这样望 远镜分别照准A B点 即可得到度盘上指标线处的读数 显然水平角为 00 ba 00 ab 值称为P对于A B目标点的方向值 00 ba W A B E P a b p a b T 图图1 1 1 1 水平角的概念水平角的概念 二 垂直角 垂直角是指空间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通常用于确定地面点的高程 测量中规定从水平面开 始 向上量为正 也称为仰角 向下量为负 也称为俯角 通常用希腊字母 表示 如图1 2中 照准方向线OA与O点的水平面的夹角 即为O点对于A点的垂直角 A O 270 90 0 180 O A A 0 Z 图图1 2 垂直角的概念垂直角的概念 为了测定垂直角 原理上可以设想在前述望远镜照准装置赖以俯仰的水平轴的一端安置一个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3 度盘 直径方向与铅垂线同向 盘面铅垂 圆心与水平轴重合 称为垂直度盘 再于垂 1800 直度盘上设置一个与望远镜方向同步的读数指标线 这样 当望远镜照准目标A时 依指标线在垂 直度盘上读取读数 水平位置的读数与 之差 即为O点对于A点的垂直角 实际仪器中是 0 使读数指标固定于一不变位置 通常在铅垂线方向 或水平方向 而度盘与望远镜固连在一起 且 直径方向与望远镜轴线平行 随望远镜的俯仰而旋转 照准目标后读取铅垂方向读数 1800 按计算同样也可得到垂直角 90 在重力的作用下 地面上每一点均有一条指向下的铅垂线方向 即自由落体方向 我们定义 铅垂线的反方向 指向天顶 称为该点的天顶方向 从天顶方向量到某一空间直线方向的角度Z 在 铅垂面内 称为天顶距 用英文字母Z表示 显然OA直线方向的天顶距Z与垂直角 的关系为 90 Z 实际应用时可使用垂直角也可使用天顶距 另外 天顶距可以大于 故无正负之分 90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4 1 2 经纬仪测角的基本概念经纬仪测角的基本概念 一 经纬仪的整置 到达测站点之后 在开始角度观测之前 测量员需要整置经纬仪 整置经纬仪包括对中 整 平 调焦三个步骤 1 对中 对中的目的是使经纬仪的水平度盘中心与测站点标石中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精确对中的方 法有垂球法和光学对点器法 下面分别介绍其操作方法 1 垂球法 先把脚架腿伸开 长短适中 选好脚架尖入地的位置 凭目估 尽量使脚架面中心位于标石 中心正上方 并保持脚架面概略水平 将垂球挂在脚架中心螺旋的小勾上 稳定之后 检查垂球 尖与标石中心的偏离程度 若偏差较大 应适当移动脚架 并注意保持移动之后脚架面仍概略水 平 当偏差不大时 约3厘米以内 取出仪器 扭上中心固定螺旋 剩下半圈丝 不要旋紧 缓 慢使仪器在脚架面上可以前后左右的移动 垂球尖静止时精确对准后标志中心 拧紧中心固定螺 旋 对中完成 2 光学对点器法 将脚架腿伸开 长短适中 保持脚架面概略水平 平移脚架同时从光学对点器中观察地面情 况 当地面标志点出现在视场中央附近时 停止移动 缓慢踩实脚架 旋转机座升降螺丝并观察 地面标志点的移动情况 使对点器的十字丝中心对准地面标志点 此时园水准器不居中 松开脚 架腿固定螺丝 适当调整三个脚架腿的长度 使园水准器居中 此时地面标志点略微偏离十字丝 中心 重复上述过程2 3次 直至地面点落于十字丝中心同时园水准器也处于居中状态 对中完 成 利用光学对点器对中较垂球法精度高 一般误差在1mm左右 同时不受风力的影响 操作过程 简单快速 因而应用普遍 2 整平 整平的目的是让经纬仪竖轴位于铅垂线上 通常是先让圆气泡居中 使仪器概略置平 由于 重力的作用 水准器中的气泡总是向高处移动 脚螺旋顺时针转 从上向下看 时总是抬高照准部 反时针旋转时总是降低照准部 所以用左手旋转脚螺旋时 气泡总沿食指移动方向运动 用管 水准器置平时 通常是先让管气泡平行于某两个脚螺旋的连线 如图1 3 a 旋转这两个脚螺旋 使气泡居中 然后转动照准部 使管水准器垂直于该两个脚螺旋连线 如图1 3 b 此时 只转动第三个脚螺旋 使气泡居中 如此反复2 3次 仪器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均达到气泡 居中 即达到了精确置平 a a b b 图图1 1 3 3 经纬仪整平经纬仪整平 3 调焦 调焦包括目镜调焦和物镜调焦 物镜调焦的目的是使照准目标经物镜所成的实像落在十字丝 板上 目镜调焦的目的是使十字丝连同目标的像 即观测目标 一起位于人眼的明视距离处 使 目标的像和十字丝在视场内都很清晰 以利于精确照准目标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5 先进行目镜调焦 将望远镜对向天空或白墙 转动目镜调焦环 使十字丝最清晰 最黑 由 于各人眼睛明视距离不同 目镜调焦因人而异 然后进行物镜调焦 转动物镜调焦螺旋 使当前 观测目标成像最清晰 调焦是否正确 可将眼睛在目镜后上下左右移动 若目标影像和十字丝影像没有相对移动 则说明调焦正确 否则 观察到目标影像和十字丝影像相对移动 则说明调焦不正确 这种现象 称为十字丝视差 它将影响观测的精度 特别是进行高等级观测时 尤其应当注意 图1 4的前 两种情况 为调焦不正确 后一种情况 为调焦正确 像平面 十字丝平面 像平面 十字丝平面 像平面 十字丝平面 a c a b b a c 图图1 1 4 4 十字丝视差十字丝视差 二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 在地形测量中 观测水平角通常采用方向观测法和复测法 且以前者居多 亦称全圆观测法 只有当精度要求较高 而使用的仪器等级较低时 方采用后者 水平角观测时必须用十字丝的纵丝照准目标 如图1 5所示 根据目标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 切准目标的方式可以选择单丝切准或双丝夹准 图图1 1 5 5 水平角观测的目标照准水平角观测的目标照准 如图1 6 O点为测站点 欲观测方向A B C D四个方向的水平角 方向观测法步骤如下 1 安置度盘 多个测回观测时 为了减弱度盘刻划误差影响 使读数均匀分布在整个度盘上 规范要求观 测时要变换度盘的起始位置 通常要求各测回起始度盘位置读数G 对J2和J6型经纬仪 G分别为 J2型 2 1 600 1 10 1 180 k m kk m G J6型 1 60 1 180 k m k m G 式中 m为测回总数 k为测回序号 k 1 2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6 C B AD O 图图1 1 6 6 方向观测法方向观测法 在每测回观测前 都应该重新安置度盘 2 观测 1 上半测回 盘左 垂直度盘位于望远镜的左侧 先照准第一方向A 因计算时将第一方向的方向值强制归 零 故也称该方向为零方向 读取水平度盘读数为 然后依顺时针方向分别照准B C D方向 1 L 得盘左读数为 测完最后一个方向 继续顺时针转到零方向 再次盘左照准 得 432 LLL 读数 这种在盘左位置二次观测零方向的作法称为上半测回归零 规范规定只有方向数超过三 1 L 个时才进行归零 于是得上半测回归零差 上为 上11 LL 2 下半测回 上半测回归零之后 纵转望远镜 使垂直度盘位于望远镜右侧 称盘右 先照准零方向 得 盘右读数 逆时针旋转 依次照准D C B A 得盘右水平度盘读数 在 1 R 4 R 3 R 2 R 1 R 盘右位置上二次观测零方向称为下半测回归零 则下半测回归零差 下为 下11 RR 上下两个半测回称为一测回 至此 一测回观测完成 三 指标差及垂直角计算公式的推证 我们知道 垂直度盘读数是通过指标来实现的 而指标的安装位置及度盘的刻划方式不同 将使得垂直角的计算方法不同 同时指标安装的实际位置与其设计位置通常难以完全一致 也必 将对垂直度盘读数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我们称之为垂直度盘指标差 以 表示 对于020 030 T2i 等多数仪器 指标的设计位置为铅垂线方向 当照准轴水平时 读数应为 或 由于指 90 270 标差的存在 实际读数将偏离 此偏离值即为指标差 如图1 7 a 所示 90i 指标 指标 目标 指标 目标 270 180 0 90 270 180 90 0 180 270 90 0 i i i 右 左 a b c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7 图图1 7 垂直角与指标差的关系垂直角与指标差的关系 为了推证指标差和垂直角的计算公式 首先绘制出垂直角观测时照准轴 度盘 指标的关系 示意图 并标出指标差 度盘读数及垂直角 图1 7 b 1 7 c 分别为照准一高目标时i 盘左和盘右观测的示意图 由图可知 i 左 90 i 270右 将上面两式联立求解垂直角和指标差 360 2 1 RLi 180 2 1 LR 分析上面两式可知 对于垂直角半测回来说 在盘左 盘右读数中含有指标差的影响 因此 利用半测回读数计算垂直角时 应加入指标差改正 而对于一测回 盘左 盘右读数联合计算垂 直角 由于两个读数中均含有指标差的影响 且相互抵消 因而指标差对于一个测回垂直角观测 没有影响 同时 虽然指标差受外界温度的变化 震动等因素会发生微小改变 但在短时间内指 标差接近一个常数 故 规范 规定一个测站上同组 同方向 各测回的指标差之差 不应超过 一定的限制 以此作为衡量垂直角观测质量的依据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8 1 1 3 3 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 八十年代之后 现代电子技术渗透到测绘仪器制造行业 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出了新一代角度 测量仪器 电子经纬仪 与光学经纬仪一样 电子经纬仪也有照准部和望远镜 三轴系统等 不同的是电子经纬仪的度盘和读数系统采用了光电技术 角度测量数字结果可以直接显示在屏幕 上 也可通过输出端口向电子手簿或计算机自动传送测量结果 测量员只需用望远镜照准目标 数据自动记录 大大降低了读错 记错的几率 同时也提高了测量作业的自动化程度 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的型号很多 但其测角原理和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类型主要有以下 三种 编码度盘测角 光栅增量式测角和光栅动态测角 一 编码度盘测角原理 1 0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图图1 1 8 8 四码道编码度盘四码道编码度盘 在光学圆盘上设置有一定宽度的同心圆缝隙 每一圈成为一个码道 并代表二进制的一个数 位 这样便可以得到一个包含多个码道的按二进制规律组合起来的图案 这种带有编码图案的光 学圆盘成为光学编码度盘 图1 8为仅有四个码道的编码度盘示意图 利用编码度盘测角是电子经纬仪中采用最早 也较为普遍的电子测角方法 它是以二进制为 基础 将光学度盘分为若干个区域 每个区域用一二进制码来表示 这样 当照准方向确定后 方向的投影落在度盘的某一区域上 即该方向对应一二进制编码 通过发光二极管和接收二极 管 将度盘上的二进制编码信息转换为电信号 再通过模数转换 得到一可读角值 编码度盘类 似普通光学度盘 每个方向都单值对应一个编码输出 不会因掉电或其它原因而改变这种对应关 系 另外 利用编码度盘不需要基准数据 就可得到绝对方向值 因此 这种测角方法也称为绝 对式测角法 编码度盘的优点是 能实时反映角度的绝对值 可靠性高 误差不积累 调试简单 有较强 的环境适应性 由于二进制只有 1 和 0 两种状态 与电器元件的导通和截止两种物理状态相对应 用 逻辑代数或布尔代数很容易对其进行技术处理 二进制码盘的码道数n与其容量M之间的关系为 n M2 图1 8中 码道数n 4 则码盘的容量 这意味着将一圆周等分16等分 或16个1624 M 扇区 因此 码盘的分辨率与码道数之间的关系如下 M 360 从理论上讲 为了满足较高的角度分辨率 可以增加码道数和相应的扇区数 但是从实际技术 上来看 则是困难的 主要有下列原因 1 将码盘信息经光电转换为方向值的接收器件不可能无限小 因此 码道数越多 势 必要使度盘直径越大 如图 1 9 所示 若光电接受二极管的尺寸只能是 即在光电RS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9 接收管尺寸一定的情况下 码道数越多 要求的度盘半径R越大 度盘中心 某一状态 光电接收管 n 1 S R 图图 1 9 码道数与度盘直径的关系码道数与度盘直径的关系 2 实际度盘的半径不可能很大 作为一种实用的仪器 其体积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一 般度盘的直径在100mm左右 由此可见 要提高编码度盘的测角分辨率 必须采用角度测微技术 对于纯二进制码盘来说 由于度盘刻制工艺上存在公差或光电接受管安装不严格 有时会使 测量出现大的粗差 如四个码道的度盘 有16个扇区 第0状态可表示为0000 而第15状态可表示 为1111 它们是相邻的 由于刻制工艺问题 透光与不透光的交界线可能不会完全齐 当光电接 收管位于状态0和状态15的交界处时 可能会把0000读成1000 而该值对应的状态是8 使本来相 邻的两个状态读数结果相差 这是不允许的 有时即使相邻状态的分界线很齐 但若光电接 180 收管安装稍有偏差不可能严格位于一条直线上时 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正是基于这一点 在电 子经纬仪的编码度盘上引入了葛莱码 用纯二进制码盘测角可能出现大的粗差的主要原因是相邻两个区域的码道状态同时有几个发 生变化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 H T Gray于1953年发明了葛莱码 它使整个码盘的相邻码道只有一个 码道发生变化 所以也称为循环码 这样 即使当读数位置处于两个状态的分界线上或光电接收 管安装的不严格时 所得的读数只能是两个相邻状态中的一个 使得可能产生的误差不超过十进 制的一个单位 二 光栅增量式测角原理 1 光栅测角原理和装置 远在几个世纪以前 法国丝绸工人发现 用两块薄丝布叠在一起 能产生绚丽的水波样的花 纹 当薄绸相对移动时 花纹也随之变化 当时把这种有趣的花纹叫做 莫尔 MOIRE 即 水 波纹 这便是初期的光栅 一百多年以前人们已将光栅的衍射现象用于光谱分析和光波波长测量 上世纪五十年代 光栅已用于计量和测量领域 光栅与莫尔条纹 所谓光栅是由许多等间隔的透光刻划和不透光刻划的缝隙组成 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又可分为计量光栅和物理光栅两大类 物理光栅的结距较小 一般在0 0005 0 002mm之间 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基于光栅的衍射现象 而计量光栅的结距相对较大 一 般在0 01 0 05mm 因而刻划较粗 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 又可分为测量直线位移的直线光栅和测 量角度位移 光栅度盘 的圆光栅 在角度测量中主要使用圆光栅 光栅产生的莫尔条纹 相对 于光栅的方向可以是横向 纵向和斜向 为了便于理解光栅测量原理 下面简要介绍莫尔条纹的 形成和特性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0 图图1 1 1010 光栅与莫尔条纹光栅与莫尔条纹 光栅2 光栅1 图图1 1 1111 莫尔条纹的形成莫尔条纹的形成 横向莫尔条纹 用两块具有相同节距W的直线光栅重叠在一起 并使它们形成一个很小的夹角 就会在两块光栅的重合部位形成了一系列交叉的不透光图案 和一系列的菱形的透光图案 在整个光栅面上 均匀的分布着明暗条纹 这便是莫尔条纹 见图 1 10 莫尔条纹的间距B与 光栅的节距W及两光栅的交角 的关系可由图1 11得到 2 sin2 W B 一般来说 很小 故上式可简化为 W B 由于 很小 可见B要比W宽得多 这就是莫尔条纹的放大作用 又因条纹的方向与 角的平 分线垂直 所以称这种条纹为横向莫尔条纹 图图1 1 1212 纵向莫尔条纹纵向莫尔条纹 纵向莫尔条纹 将两块节距为W和 1 W 1 即两光栅的节距差很小 的直线光栅 平行地重合在一起 则可形成纵向莫尔条纹 见图 1 12 条纹的间距B为 W WB 1 1 当节距较小的一块沿着光栅刻划的垂直方向移动时 纵向莫尔条纹也沿着同一方向移动 当节距 较大的一块光栅移动时 莫尔条纹沿反方向移动 由于 和W都是定值 所以纵向莫尔条纹的间 距是不能调整的 斜向莫尔条纹 将形成纵向莫尔条纹的两块光栅中的一块转动一个小角度 则形成的莫 尔条纹同时具有纵向和横向莫尔条纹的属性 称为斜向莫尔条纹 条纹的斜角 和间距B为 2 1 22 1 cos sin 1 1 cos cos W B tgtg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1 莫尔条纹具有如下的特性 莫尔条纹移动与光栅相对移动相对应 当光栅相对移动一个节距W时 莫尔条纹 横向 就沿着近于垂直刻划方向移动一个条纹宽度 B 当光栅移动方向改变时 莫尔条纹的移动方向也随之改变 因此 只要知道莫尔条纹的移动数 目 就可知道光栅相对移动的数目了 莫尔条纹具有移位放大作用 条纹宽度B与栅距W之比称为莫尔条纹的放大倍数K 1 W B K 一般 角的取值很小 因此K很大 这时的莫尔条纹就像一个高效的前置放大器 一般的光学机械 方法是很难做到的 莫尔条纹的可调范围很宽 在一个条纹间隔中还可以设置电子测微装置 以 实现高分辨率测角 莫尔条纹具有平均光栅误差的作用 莫尔条纹是由一系列的光栅刻线交点组成 若光栅的栅距有误差 则交点的连线不会是直线 但光电接收器件收到的光信号是进入指示光栅视场内的所有信号数N的平均光能 该光能是将栅距 误差取平均值使用的结果 设单个栅距的误差为 形成莫尔条纹的视场内有N条刻线 则栅距的平均误差为 N 例如AGA700型电子速测仪的径向光栅每毫米约有100刻线 若单个刻线的误差 用m 1 10 10mm的光电接收器件 则N 100 10 1000 刻线 故 所以 人们利用莫m 03 0 尔条纹的这一特点 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高精度测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光栅来控制光栅的制造过 程 使之生产出比样本光栅更好的光栅 这便是所谓的光学优生法原理 莫尔条纹便于自动控制和数字化测量 莫尔条纹有较大的反差和光强变化 便于将被测量的物理量正确 高速地传递给其它探测系 统 以便实现制动控制和数字化测量 2 莫尔条纹的模数转换原理及装置 光栅读数装置是将光栅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器件 是光栅计数和电子测微的信号源 光栅读数装置一般包括光源 照明系统 主光栅 指示光栅 接收光学系统 光电探测器件 等部分 其原理如图 1 13 所示 1 光源 2 透镜 3 主光栅 4 指示光栅 5 接收物镜 6 光探测器 图图1 1 1313 光栅模数转换原理光栅模数转换原理 光源发出的光束经透镜变成一束亮度均匀的平行光 照亮主光栅3和指示光栅4 由于主光栅 和指示光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输出光强交变的莫尔条纹信号 该信号经接收物镜5后到达光探测器 6 由此转换为描述莫尔条纹的电信号 供光电计数和电子测微使用 光栅读数的方式有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类 在AGA700和E2电子速测仪上 用光学的方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2 法把光栅度盘的影像重叠到对径的光栅上 以替代指示光栅 这种光栅读数装置消除了度盘 180 偏心差 又将光栅的相对移动量扩大了一倍 提高了光栅度盘的分辨率 如图 1 14 所示 发光二极管 光栅度盘 光电接收管 图图1 1 1414 AGS700AGS700光栅读数系统光栅读数系统 Wild TCL电子速测仪采用反射式光栅读装置 由于采用反射式光栅度盘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相位分 析光栅 使莫尔条纹的分辨率提高四倍 为了消除度盘偏心差的影响 在度盘对径位置上设置了 两个光栅读数头 另外 光栅读数装置还需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为了提高测角精度 必须采用角度的测微技术 为了实现正确计算 必须进行计数方向的判别 由于这种测角的方法是通过对光栅计数来确定角值的 因而也称为增量式测角 仪器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转动 如果照准部顺指针方向转动时计数累加 而当转过了目 标 还必须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回到目标 这样 计数系统应从总计数中减去逆时针旋转的计数 因此 该计数系统必须具有方向判别功能 才能得到正确的角值 为了判别方向 最为简单的方法是再增加一个光电二极管 它与原来的获取计数信息的光电 二极管的间隔为莫尔条纹的四分之一 B 4 使得这两个光电二极管所获取的信号的相位差为 如图 1 15 所示 当照准部顺指针转动时 莫尔条纹从左向右移动 则b 光电二极管 90 获取的信号总是比a光电二极管获取的信号滞后 这样 由于旋转方向的不同 a b光电二极 90 管所获取的信号的相位差发生了变化 在电路上就可以利用这种变化来控制脉冲计数 使照准部 顺指针转动时可逆计数器进行加法运算 反之 进行减法运算 最后获得正确的角度 指示光栅 度盘局部 ab B 4 图图1 1 1515 光栅计数的方向判别光栅计数的方向判别 角度的电子测微技术 无论是编码度盘还是光栅度盘 直接测定角度的精度是很低的 如将一度盘刻成8个码道 已经不是简单了 而其角度分辨率仅为 这是由于受到度盘直径 度盘刻制技术 4 12 360 8 和光电读数系统的尺寸所限制 同样对于光栅度盘也是如此 角度电子测微技术是运用电子技术对交变的电信号进行内插 从而提高计数脉冲的频率 达 到细分的效果 光栅测微的途径有三种 机械法 光学法和电子细分法 也有三种方法结合在一 起的综合法 目前 电子细分法以其测微精度高 系统简单等显著的优越性已成为通用方法 下 面介绍常用的电子测微方法 四倍频直接测微法 该法有英国费南梯 Ferranti 公司首创 是目前各种电子测微技术的基础 在上面介绍光栅度盘方向判别时已经提到 为了判别计数方向 必须另加一个光电二极管 其位置与原来读数的光电二极管的间隔为四分之一莫尔条纹宽度 B 4 使得两光电二极管所获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3 取的信号的相位差为 每移动一个光栅 就会产生一个莫尔条纹的移动 且被光电二极管接 90 收的莫尔条纹的亮度变化一周 这样 每通过一个条纹 两光电二极管收到的信号就有四个过零 点1 2 3 4 如图 1 16 所示 经过一定的电路就可将四个过零点转化为四个脉冲 且相 邻两脉冲的间隔为 相当于B 4 故称四倍频 在该法中 光电信号整形后产生计数脉冲并进 90 行编码 中间不必提取测微信息 故有称为直接测微法 光电二极管a 光电二极管b 图图1 1 1616 两路信号地四个过零点两路信号地四个过零点 信号 输入 四相 取样 计数 电路 编码 电路 可 逆 计数器 数 字 显示器 数字 输出 图图1 1 1717 四倍频直接测微法方框图四倍频直接测微法方框图 图 1 17 为四倍频直接测微法的方框图 信号经过四相取样电路后得到四个相位差为 90 的电信号u1 u2 u3 u4 tAAU sin 01 tAAU cos 02 tAAU sin 03 tAAU cos 04 其中为直流分量 为了消除这一直流分量 一般利用差分放大器来实现 然后得到四个相 0 A 差为的信号为 90 tAUUU sin2 3113 tAUUU cos2 4224 tAUUU sin2 1331 tAUUU cos2 2442 上式四个信号经过差分放大 过零鉴别器后 形成方波信号 该方波信号一路经过编码电路 形成方向判别信号 另一路经微分电路形成尖脉冲 做为编码电路的计数信号 其原理见图 1 18 编码电路由与门和或门构成 其加法脉冲和减法脉冲输出逻辑表达式为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4 34231241 ptptptptQ 14433221 ptptptptQ 这样便得到了供计数器使用的正反计数脉冲 既实现了正反向测量的方向判别问题 又解决 了测角中的测微和计数问题 差放监零 微分 差放监零 微分 差放监零 微分 差放监零 微分 U U U U 0 1 Q Q Q 1 2 3 4 4 4 3 3 2 2 1 1t p t t p p t p 电位 加 电位 脉 冲 主 脉 冲 减 脉 冲 稳 单触 发 器 图图1 1 1818 测微计数和方向判别电路原理框图测微计数和方向判别电路原理框图 三 光栅动态测角原理 光栅动态测角方式是建立在计时扫描绝对动态测角基础之上的一种电子测角方式 系统由绝 对光栅度盘及驱动系统 与机座固连在一起的固定光栅探测器和与照准部固连在一起的活动光栅 探测器 以及数字测微系统等组成 图 1 19 为T2000电子全站仪测角系统示意图 0 L Lr s 0 图图1 1 1919 T2000T2000电子经纬仪动态测角原理电子经纬仪动态测角原理 在测角过程中 T2000的度盘以特定的转速旋转 并用对径读数的中数消除度盘偏心差 另外 测角时 是对度盘上所有的刻划进行计量 然后取中数作为观测结果 彻底消除了度盘刻划误 差 也大大提高了测角精度 在度盘的圆周均匀刻划了黑白相间的光栅条纹1024条 且一般刻划 线 不透光 的宽度为刻划间隔 透光 的宽度的2倍 所以 每个光栅的角值 即光栅度盘的 单位角度为 0 625 1265 1024 3606060 0 角度信息是通过光电信号的扫描来获取 其光电扫描装置 读数头 在光栅度盘的内沿对径位置设置了一对与机座固连在一起的光栅探测器 而外沿对径设置 s L 了一对与照准部固连在一起的活动光栅探测器 它与照准部一起旋转 我们可以将视为零位 R L s L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5 则相当于望远镜的视准线 与之间的夹角 即为待测的角度 为了便于确定角度计量 R L s L R L 的起始位置 度盘上间隔的位置还刻有A B C D共四个粗细不同的编码标志 以便计量 90 s L 与之间的光栅数 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绝对式测角 R L 启动测角指令后 度盘在马达的带动下 以一定的速度旋转 使光电探测器断续的收到透过 光栅度盘的红外线 并转换为高 低电平信号 这样便可实现对度盘的扫描 设为一个刻划周期的圆周角 度盘的刻划总数为N 则对于任意角度 我们总可以将其表 0 示为 0 n 其中 n为正整数 0 0 由上式可知 只要测出n和 则角度即可确定 在图中 由和波形的前沿存在一个时间延迟 它和的变化范围相对应 的变 s L R Lt t 化范围为0 为一个光栅信号周期 0 T 0 T 由于马达的转速一定 所以度盘的转速也是一定的 故有 0 0 T ti i 其中 1 2 N i 用脉冲填充的方法精确测定 处理器计算出后 再按下式计算整周多周次测量的平均 i t i 值 作为最后结果 N i N 1 1 N值的测定是利用不同的四个编码刻划实现的 当度盘旋转一周时 四个编码刻划分别经过 和一次 和发出的信号依次为 A刻划由 s L R L s L R L DDCCBBA SRSRSRS A R 转到所对应的时间为 则待测角中所含的的个数可由下式给出 s L R L A T 0 A n 0 T T n A A 同理 其它三个编码刻划也可测出三个n值 微处理机将一周测出的四个n值加以 DCB nnn和 比较 若有差异 则自动重复测量一次 以保证n值的正确性 光栅度盘扫描完毕后 由微处理机将和进行衔接 得到角度值 0 n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6 第二章第二章 距离测量距离测量 地面两点间的距离是推算点坐标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而距离测量也是最常见的测量工作 传 统的距离测量方法是皮卷尺测量 钢带尺测量和视距测量 现代的测量方法有电磁波测距法和 GPS 卫星测量方法等 传统测距方法精度低 劳动强度大 但设备成本低 现代测距方法精度高 速度快 但仪器设备价格相对昂贵 2 2 1 1 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原理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原理 一 电磁波测距的基本概念 电磁场理论早已揭示 光波 如激光 红外光等 和微波同属于电磁波 具有相同的传播速 度 约为 电磁波测距包含光电 光波 测距和微波测距两部分 从目前实用上的skm 103 5 广泛性而言 前者优于后者 所谓的电磁波测距 就是用电磁波作为载波进行长度测量的一门技术 其基本思想为测定电 磁波往返于待测距离上的时间间隔 进而计算出两点间的长度 如图 2 1 所示 其出发计算公式 为 tCD 2 1 主机 发射波 反射波 图图 2 1 电磁波测距原理电磁波测距原理 其中 C 是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 可视为常数 t 是电磁波在待测距离上的往返传播时间 精确测定 t 是电磁波测距的关键 由于电磁波的速度很高 以至于 t 值很小 必须用高分辨 率的设备去确定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的时间间隔或时刻 人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设法将构成时 间间隔的两个端点与瞬间电磁波的某种物理参数相互比较 精密地计算出时间 t 迄今为止 已成 功地将电磁波的不同物理参数引入测距 因此 出现了变频法 干涉法 脉冲法和相位法等不同 的测距手段 表 2 1 说明了不同测距方法的有关特性 表表 2 2 1 1 早期的光电测距仪一般用普可尔盒或可尔盒调制可见光的振幅通过测频或测相的方法进行测 光电测距方法光 波测距信号测距原理测量结果 变频法连续波调制光波 测定调制波频率 绝对长度 相位法连续波调制光波 测调制波相位差 绝对长度 干涉法连续波干涉光波测定干涉条纹相对长度 脉冲法脉冲波光脉冲测定往返时间绝对长度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7 距 自从 1968 年红外发光管应用于相位法测距以来 它的低耗 轻便 廉价和精度稳定等特点 使之成为光电测距应用最广泛的光源 在过去的岁月里 变频法已被淘汰 脉冲法因精度问题而 处于次要地位 干涉法虽精度很高 但由于设备昂贵和使用环境苛刻而多应用于计量部门 因此 就形成了相位法测距一枝独秀的局面 但是 由于近十多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时方法的 不断改进 脉冲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精度由原来的米级提高到毫米级 因而脉冲法测距和相位 法测距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 脉冲法测距一般采用激光作为光源 可在无合作目标时进行测距 因而在某些场合 如快速动态时 具有相位法测距无可比拟的优势 本节将详细讨论两种测距方 法的原理 二 磁波测距的发展概况 电磁波测距仪的发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 瑞典大地测量局物理学家贝尔格斯川 Bergstrand 采用光电技术从事光速值的测定试验 终于在 1943 年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值 进而 与该国的 AGA 仪器公司合作 于 1948 年初步试验成功了一种利用白炽灯作光源的测距仪 命名 为 Geodimeter 大地测距仪或光电测距仪 迈开了光电测距的第一步 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 该 公司就批量生产了型号为 NASM 2A 的光电测距仪 畅销世界各国 从而促进了各国对光电测距 技术的探讨和仪器的研究 在以后的十余年时间内 研究成功了 20 多种光电测距仪 它们的主要 缺点是 仪器笨重 耗电量大 白天测程较短 例如 NASM 2A 型仪器 本身 不包含附件 就 重达 94Kg 耗电量为 150W 白天只能测 6km 左右 50 年代真空电子管问世后 南非人 Wadley 设计出了微波测距仪 1960 年美国人梅曼 Maiman 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接着 第二年就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测 距装置 十多年来 随着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 激光测距仪的类型也就日益增多 用处更加广泛 1963 年瑞士威特 WILD 厂开始采用申化镓 GaAs 红外发光二极管试制测距仪 促进仪器的 逐步小型化 1968 年定型产品 DI10 投入生产 以后又不断更新 现在有多种型号产品畅销世 界各国 在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后 目前电磁波测距仪已发展为一种常规的测量仪器 国内外研制 生 产的厂家很多 产品的型号 工作方式 测程 精度等级也多种多样 对于电磁波测距仪的分类 通常有以下几种 1 按载波分类 电磁波测距仪 2 按测程分类 短程 15km 用于一般的等级控制测量 3 按测量精度分类 电磁波测距仪的精度 常用如下公式表示 DBAmD 其中 A 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以 mm 为单位 B 仪器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 以 mm km 为单位 也常表示为 ppm part per million D 测距边长度 以 km 为单位 光电测距仪 光波 微波测距仪 无线电波 单载波 多载波 白炽灯和汞灯 红外线 激光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8 在中 当 D 1km 时 可划分为三级 DBAmD 级 5mm 每公里测距中误差 级 5 10mm 级 11 20mm 三 光脉冲法测距 光脉冲法测距是以光脉冲作为测距信号 直接测定每个光脉冲在往返距离上传播时间 这种 方法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十七世纪测定光速时 就采用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脉冲 测距应用于人卫大地测量 如 G171 卫星激光测距仪 由红宝石作为发光源 脉冲宽度为 20ns 精 度为 1 5m 而第三代激光测距仪采用 YAG 铝石榴石 作为脉冲光源 脉冲宽度压缩到 100ps 精度已经达到 测程由过去的 2000 3000km 到现在的 20000km mm5 在地面测量中 早期的脉冲测距仪一般精度只有米级 但它不需要合作目标 测距时间极短 在快速测量 或高动态等军事部门应用较多 1980 年西德芬纳仪器公司 Geo Fennel 与汉堡电子 光学工程所 IBEO 合作研究的脉冲技术 促使 FEN2000 脉冲测距仪系列的出现 1982 年 瑞士的 Wild 仪器公司推出了 DI3000 系列脉冲测距仪 近年来 市场还出现了小型的手持式脉冲 测距仪 DISTO 测距精度已经达到了毫米级 计数显示 电子门 时钟脉冲 触 发 器 脉冲发射 脉冲接收 反 射 器 DB A 图图 2 2 脉冲法测距原理图脉冲法测距原理图 图 2 2 为脉冲法测距原理图 在脉冲测距仪中 其发射是以瞬间的电脉冲流过发光二极管 使其转换出窄小的光脉冲 每个脉冲发射时 大部分的能量发射至反射器 同时还有很少的一部 分脉冲信号传输到触发器 经过触发器去打开电子门 电子门一打开 计时用的时标脉冲就通过 电子门进入计数器 当发送到反射器的脉冲被返回时 经接收单元接收后 也送往触发器 通过 电子门去关闭电子门 时标脉冲就不能通过电子门 那么计数器上记录下的时标脉冲个数 m 将 对应于测距脉冲信号在被测距离 D 上往返传播所需的时间 时间越长 通过的脉冲个数就越多 D t2 反之就越少 根据时标脉冲的个数就可计算出时间 从而获得距离 如某台脉冲式测距仪 其 D t2 时标脉冲的频率为 fp 1MHz 设电磁波的速度为 用该仪器测量某一段距离 计数smv 103 8 器显示的时标脉冲的个数为 3000 个 则该段距离为 D 100 米 脉冲法测距需要多次重复进行 测距脉冲的重复频率要考虑脉冲在往返距离上的传播时间 当最大测程为 30km 时 相应的往返时间为 0 2ms 则脉冲信号的频率不能超过 一般为了保险起见 采用 2 3KHz KHz5102 0 1 3 在脉冲测距仪中 对于脉冲往返时间间隔的测定精度要求很高 若要求测距精度为 则测时精度应达到 mmed5 ns C e e d t 033 0 103 005 0 2 8 为了满足如此高的测时精度 计数脉冲的周期必须足够小 FEN2000 测距仪中采用 300MHz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19 高频振荡器产生计数脉冲 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使得最终测量结果达到 mm 级的精 度 除采用多次测量方法外 在脉冲测距仪中也可采用模拟 数字式测时方法 使单次测量精度 达到 mm 级 在这种方法中 以参考振荡器作为计时单位 不足一个计数单位的小数部分 可以 用时间扩展的方法将微小的时间间隔 转换为电压值进行测量 其单次测量时间的精度可以达到 mm 级 以 Wild 厂的 DI3000 为例 见图 2 3 发射脉冲 接收脉冲 计时频标 TAC Ta n T Tb T 图图 2 3 Wild DI3000 计时原理计时原理 时标脉冲的频率为 15MHz 整周期的计数为脉冲的前沿 或后沿 数目 得到的距离粗值为 nT T 为时标的周期 但其分辨率仅为 10m 不足一个整周期的部分 Ta 和 Tb 则用一种高分辨率 的时间 电压转换器件 Time Amplitude Comenter TAC 来测量 TAC 的核心是一只高精度的 电容器 在 Ta 和 Tb 的时间内 用恒流充电 电容器中充电量的多少 即电容器的电压的大小与 Ta 和 Tb 的时间间隔成正比 其关系如图 2 4 所示 测量电容的电压 即可用下式计算出激光脉 冲精确的传播时间 TbTaTntm OG UG OT2T t S u V 图图 2 4 TAC 原理原理 经重复测量后 精度可进一步提高 另外 在仪器内部设立了 TAC 校验电路 实时地准确测 定时间与电压的比例关系 以减小外界环境 元件参数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 同时还设有温度传 感器件 对参考晶震频率变化进行改正 在图 2 4 中 由微机控制 发出 TAC 低电平控制信号 在参考信号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对电容 充电 得到电压 Ug 随后发出 TAC 高电平控制信号 对电容充电两个周期 得到电压 Og 由下式 UgOg TT k 2 可求得时间 电压的直线斜率 并以此作为时间与电压的转换系数 来保证所测时间 Ta 和 Tb 的精确性 四 相位法测距 1 相位法测距的基本原理 相位法测距 也称为间接法测距 它不是直接测定电磁波的往返传播时间 而是测定由仪器 发出的连续电磁波信号在被测距离上往返传播而产生的相位变化 即相位差 根据相位差求得时 间 从而求得距离 D 其基本原理框图如图 2 5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20 反 射 器 信号发射 信号接收 测 相 DBA 图图 2 2 5 5 相位法测距原理相位法测距原理 设测距仪发射的电磁波信号为 sin 0 tUu m 电磁波在被测距离上的往返传播时间为 因此 测距仪接收的电磁波信号为 D t2 sin 20Dm ttUu 在这段时间内产生的相位差为 D t2 测距仪把未发出的信号 参考信号 与接收的信号 测距信号 送入测相器 测相器可以测 出两路信号的相位差 那么 DD tt 22 又 则 f 2 f t D 2 2 代入式则有 2 2D CtD f C D 4 这就是相位法测距的基本公式 对上式变换一下 任何相位差总可以分为若干个与一个不足的之和 即 N2 2 2 2NNN 代入上面距离公式得 2 4 2 NND fNNCD 其中 N 为正整数 为小于 1 的小数 为测距信号的波长 N fC 从上式可以看出 相位法测距就好像用一把尺子在丈量距离 尺子的长度为 N 为测出2 的整尺段数 为不足一尺的尾数 相位法测距仪的功能就是测定 N 和值 N N 2 相位法测距仪的基本构成及测相原理 1 基本构成 相位式测距仪一般有四个部分组成 即发射部分 反射部分 接收部分 测相部分 各部分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21 又有不同的部件组成 其基本的框图如图 2 6 所示 基准混频测距混频 接收光路 发射光路 反 射 镜 发光二极管 光电二极管 本机震荡器 晶体震荡器 参 考 信 号 测 相 测距信号 图图 2 2 6 6 相位法测距仪的基本构成相位法测距仪的基本构成 发射部分 由晶体振荡器 红外发光二极管 发射电路组成 晶体振荡器的作用是产生低频 测距信号 现代测距仪中的晶体振荡器多采用温补电路和频率综合技术 使产生的测距信号有较 高的频率稳定性 这是保证测距精度的重要条件 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光的光强 由测距信号 调制随之变化 并通过聚束光路使之称为平行光发射出去 反射部分 此部分较为简单 一般采用直角反射棱镜 如图 2 7 所示 它是由正方体截取一 个角得到的一个四面体 再将四面体的四个棱角磨光而成 这种反射镜具有入射光与反射光总是 平行的特性 这就使得在棱镜粗略对准测距仪的情况下 测距仪发射的红外光仍能返回到测距仪 出射光 入射光 图图 2 2 7 7 反射镜反射镜 接收部分 由接收光路和光电二极管组成 其关键部分为光电二极管 经由接收光路的红外 光聚焦到光电二极管上 光电二极管实质是一个光敏器件 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此过程也称 为测距信号的解调 测相部分 由本机振荡器 基准混频器 测距混频器和测相器组成 由于在低频段进行测相 的精度要优于在高频段 而测距信号的频率一般较高常在 因此在将测距信号送往测Hz 86 1010 相器之前 需要降低测距信号的频率 即混频 混频是将测距信号和本机振荡信号同时送入测距 混频器 由混频器输出一个低频信号 如 1KHz 此低频信号的频率为两输入信号的频率之差 同 样 参考信号也与本机振荡信号在基准混频器中混频 产生另一个同频的低频信号 将两个低频 信号输入到测相器 所测定的相位差 由电学理论可以证明 与两高频信号 测距信号和参考信 号 的相位差相同 2 测相原理 测相方法主要有手动平衡式和自动数字式 在现代测距仪中 前者已被淘汰 而多采用后者 自动数字式测相的原理框图如图 2 8 所示 QQ RS Y Y TgCP e e r m 2 1 整形通道1 整形通道2 时钟脉冲 闸门脉冲 计数器 图图 2 2 8 8 数字测相原理数字测相原理 新进销售技术人员培训教材 太原中瑞华宇 22 当把参考信号和测距信号送入测相器前 先把两路信号通过通道整形成方波信号 再 r e m e 把两路方波信号送入触发器 CHP 中 CHP 触发器有两个输入端 S 和 R 两个输出端和 当 R 输QQ 入低电平时 无论 S 端输入为高或低电平 端均输出低电平 当 R 端输入高电平时 若 S 端输Q 入高电平则端输出低电平 若 S 端输入低电平则端输出高电平 其逻辑波形见图 2 9 QQ Q cp e e e e Y m r m 1 r 图图 2 2 9 9 数字测相波形图数字测相波形图 分析 CHP 的端的输出波形 可以看出 其高电平部分正好等于参考信号与测距信号之间的Q 相位差 只要测出 CHP 端输出高电平的时长就测出了相位差 Q 把端输出的信号送入电子门 高电平会打开电子门 低电平时关闭电子门 当电子门打开Q 时 时标脉冲通过电子门到达计数器 显然 计数器的值与端输出高电平的时长成正比 也即Q 计数器的值与相位差成正比 设计数器值为 m 则相位差为 cp e f fm 2 式中 为时标脉冲测频率 cp f 为混频后低频信号的频率 e f 上述为一次测相过程 为了减少大气抖动及电路噪声等影响 减弱偶然误差 提高测距精度 通常一次距离测量需要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烘焙行业考试题及答案
- 技术需求调研及系统解决方案框架
- 飞机租赁考试题及答案
- 流程化项目监控工具
- (正式版)DB15∕T 3388-2024 《柠条饲料加工与调制技术规程》
- 吊车等级考试题及答案
- 电工实测考试题及答案
-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合作协议
- 财务管理标准化报告撰写指导手册
- (正式版)DB15∕T 3237-2023 《沙葱常规种生产技术规程》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难点解析
- 电力监理劳务合同范本
- 2025河北工勤人员技师考试消毒员训练题及答案
- 2025年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肖婷民法总则教学课件
- 特产专卖店创业经营计划书
- 砂石料物资供应服务保障方案
- 顺丰转正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至2030玉米糖浆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秋招:邮储银行笔试真题及答案(可下载)
- 走访礼品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