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一中历史实战演练(十九)_第1页
齐市一中历史实战演练(十九)_第2页
齐市一中历史实战演练(十九)_第3页
齐市一中历史实战演练(十九)_第4页
齐市一中历史实战演练(十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齐市一中齐市一中 20092009 级高考一轮复习实战演练 十九 级高考一轮复习实战演练 十九 历史试卷历史试卷 2012 3 12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24 小题 每小题小题 每小题 2 2 分 共分 共 4848 分 分 1 中国自隋唐开始 虽有 科举 这道门坎 但考试录取诸环节仍顽强缠绕着 人情关系 这 根极敏感的官场神经 而在及第后的选拔 考核 任命诸环节中 更将 关系 亲人 的 观念贯彻始终 欲挤进仕途并步步高升者 必须依靠 朝中有人 这条路 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宗法制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影响 C 分封制的影响 D 弘扬儒学的需要 2 2011 年 7 月 4 日 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 下图 在进行无损分析 测试时 发生损坏事故 发生损坏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呈六瓣葵花式 通体施青灰色釉 釉面开细碎片纹 属于宫廷御用瓷器 这种瓷器可能是 A 彩瓷 B 粉彩或白瓷 C 珐琅彩或青瓷 D 白瓷或青瓷 3 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 据 史记 孔子世家 记载 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 诸如 四体不勤 五谷不 分 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犬 等 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 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 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 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4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 出路 的轨迹 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中华民国成立 时务报 新青年 A B C D 5 东方网 2012 年 6 月 25 日消息 24 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否决一项授权政府开展对利军事 行动的议案 使国会与白宫在此事上的争端升级 但同一天 众议院又否决了另一项切断利 比亚行动军费的议案 这样一来 白宫和国会在宣战权问题上暂时 打成平手 下列有关 美国国会与总统关系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对国会负责 B 国会掌握国家立法权但受总统制约 C 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约并直接生效 D 总统任命的政府官员须经国会同意 6 2011 年 1 月 26 日 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 世界正在从 根本上发生变化 这些根本性变化中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 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 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 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 一超多强 的世界政治格局 B 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2 C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7 他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他的许多作品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 对资产阶级 民主精神的赞扬 对自由和欢乐的渴求 他 是指 A 巴尔扎克 B 梵高 C 毕加索 D 贝多芬 8 秦汉的三公九卿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 反映了我国古代 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 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9 从 1832 1884 年 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三次选举改革法案 显示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反映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影响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变迁 标志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A B C D 10 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 保护自己的政 权机关 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1840 年以前的中国古代的政体 主要包括 A 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B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C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 D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1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 两千年前中国的 名片 是丝绸 一千年前中国的 名片 是瓷 器 五百年前中国的 名片 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 B C D 12 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 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 这里所说的 关于人 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 指的古希腊的 A 公民大会的辩论 B 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C 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运作机制 D 人民主权和观念 13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主流强调 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 历史经验表明 没有一个占有主宰地位的自由的强国 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 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 的现象 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A 建立单极世界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唯一出路 B 多极化趋势必将退出国际关系的发展 C 只有建立单极世界 国际自由贸易经济才存在 D 单极霸权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国际冲突 14 自 2011 年 5 月 1 日起 刑法修正案 八 正式施行 其中 关于 醉驾入刑 的规定因与 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而广受关注 2011 年 5 月 6 日 新华网发表评论说 醉驾入刑 体 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对民意的呼应 是现代社会的理性选择 下列观点与此类似的是 A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 存天理 灭人欲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信奉圣经 献身上帝 15 电话 人之言语 轻者达数尺 重者达数丈 数丈以外 不复可闻 自有电话 则虽相去千里 而无语不可达矣 这是光绪十三年 1887 年 国文教科书的一课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 1832 年给予人口增多的 郡和新兴工商业城市以 更多议席 降低选民的 财产和身份要求 1867 年增加大城市和大郡的席位 在 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户主和每年 缴纳房租 10 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 收入 5 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 权 1883 年统一城市和农村地区的 选举资格 依靠父母生活没有 单独成家立业的男子 以及家 庭佣人和妇女不具有选举权 3 A 电话在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 当时新式学堂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C 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 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6 全球通史 说 最初 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 到的东西多得多 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 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 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 材料中的描述应该出现在 A 18 世纪晚期 B 19 世纪前期 C 19 世纪末期 D 20 世纪中期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指出 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 边远贫困地 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有教无类 颁布 九年义务教育法 三个面向 思想 发展希望工程 A B C D 18 二战后世界经济曲折发展 下表中的数据实际上反映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数据 A 美国一直垄断着世界经济 B 欧共体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C 日本已经取得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D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 中写道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 一次是 1840 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 第二次是 1856 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 第三次是 1894 1985 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战后开放的商埠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0 以下是某学生对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与实践的归纳 其中观点正确的有 理论创立 三民主义 革命实践 辛亥革命 挫折 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理论发展 新文化运动 再实践 国民大革命 A B C D 21 平民领袖们把一切事情招揽到公民大会 于是用群众的决议发布命令以代替法律的权威 一旦群众发表了权力 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 群众既被他们所摆布 他们就获得了左右国政 的地位 该则材料表明雅典 A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关 B 直接民主存在局限性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所有人都有参政权 22 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 辉煌金碧店悬牌 洋字洋名一律揩 kais 抹掉 欧墨新书 千百种 满投沟井自沉埋 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义和团运动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23 1978 年到 1994 年 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中 国有控股工业从 78 降到 26 个体等 私有经济从无到 36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工业结构的调整 B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市场经济的形成 D 经济体制的改革 24 1912 年 8 月 20 日 时报 刊载的 苏州之士煞 一文 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 绸伞 类别 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产值37 89 4510 16 5100 出口贸易15 26 912 26 4100 黄金外汇储备15 55 214 65 3100 4 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 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 bian 帽子 人材气焰煞 草帽高戴 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A 中国传统服饰很受苏州人的喜爱 B 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C 西方的时装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D 苏州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二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二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2 2 小题 第小题 第 2525 题题 2828 分 第分 第 2626 题题 2424 分 共分 共 5252 分 分 25 28 分 城市 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 灿 烂的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 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 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 城市人口大量 增加 史仲文等 中国全史 材料二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 蓬勃的贸易经济 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 店铺 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 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 溃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 街两旁 许市人买卖其间 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 景观 冯天瑜等 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 其中 640 家资本雄厚的商户 分别属于 160 行 囊括米 盐 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 正店 的大酒楼有 170 家 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 种功能 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 商定商品价格 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 茶坊适应商业大潮 与娱乐场所瓦子 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 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 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 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 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 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后 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 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材料五 经济 文化 政治中心的转移 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 自五代 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 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拥有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 二 五 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9 分 依据上述材料 概括东京出现 前代都市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的表现 10 分 并 以东京为例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9 分 26 24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事实证明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 旧式的农民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 的革命 照办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 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翻地 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 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 5 命的先进理论 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中的观点 24 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附加题 本题只作练习 不计入总分 附加题 本题只作练习 不计入总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7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 心灵紧闭 但 眼观八方 的特征 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 的优越中 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藐视一切外来文化 但出门便是深深地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 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 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 在国弱时 他们谦卑 地对外点头哈腰 默默拿来先进才智 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 乃至超越 一旦确 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过了别国 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材料二 若夫美 法民政 英 德宪法 地远俗殊 变久迹绝 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 法 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 教俗略同 成效已彰 推移即是 若明书佳画 墨迹尚存 而易于临摹 如宫室衣裳 裁量恰符 而立可铺设 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 百度甚多 惟要义有三 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 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 三曰 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 效原于此 康有为 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结合材料和日本 19 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 说说日本人是如何 心灵紧闭 但 眼观八方 的 他们创造了怎样的 神话 7 分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 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的实质及其局 限性 6 分 明治维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