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1]ppt课件.ppt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31/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1.gif)
![校勘学[1]ppt课件.ppt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31/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2.gif)
![校勘学[1]ppt课件.ppt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31/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3.gif)
![校勘学[1]ppt课件.ppt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31/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4.gif)
![校勘学[1]ppt课件.ppt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31/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ae10e551-2d8b-452d-8006-b552fd5eb5205.gif)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勘的概念 校 原指古代囚具 即刑枷 说文 云 校 木囚也 即奴隶肩负刑枷遮掩两耳 刑枷有约束犯人之义 从而引申为考核校对 勘 说文新附 勘 校也 可见 勘与校是近义词 也有人认为 勘字古亦作 刊 玉篇 刊 削也 定也 除也 勘也就是比较审定的意思 校勘 古又称校雠或雠校 是指以为了修正古籍在流传中发生的各种文字错误 力图恢复原本真貌为目的一项学术性工作 这就是古籍的校勘 具体工作是搜集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 广泛取证各种资料 比较它们的文字语句的异同 审定其中的正误 校勘不是简单的对古籍的校对 校对是书刊出版中的一项专门工作 1 校勘与校对 表面上看 校勘似乎就是古籍的校对 其实两者是不同 校勘不是简单的对古籍的校对 校勘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项专门工作 而校对是书刊出版中的一项专门工作 例如新版 二十四史 的整理 专家们对 二十四史 进行校勘 分段 标点 属于古籍的整理工作 书局把经过整理的 二十四史 排版印刷成书 要根据整理的底稿本 一再核对排好的版样 这就是出版工作中的校对 所以 校对是有明确可靠的底稿本作为断定刊印本正误的依据 原则上不涉及书籍内容 而校勘则需要搜集各种版本 比较异同 考证异本文字语句 判断正误 两者区别明显 2 校勘与校雠 校勘 常被称为 校雠 或 雠校 尤其在古书中 这两个词的含义是等同的 但在今天 应当明确加以区别开来 雠校 始见于汉刘向 别录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 得缪误为 校 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 故曰 雠 也 此处校勘是等同于校雠的 具体工作就是指古籍整理工作 包括古籍分类 文字校勘 版本考证 内容提要和编纂目录 南宋学者郑樵撰写 通志 一书中 校雠略 篇具体内容是论述收藏整理 经营管理书籍的理论和方法 他所说的 校雠 是指整个古籍整理而言 清学者章学诚著 校雠通义 更是进一步明确 校雠 为一种根据学术源流派别 并用以区别学术流派的古籍分类著录的整理工作 至近代 出现了 校雠学 的专门学术科目 因此 一方面 校雠 曾经等同于 校勘 另一方面 今天已经发展为两种不同学术科目 校雠学 即 古典文献学 包括 校勘学 的基本内容 但不等同于 校勘学 反之 校勘学 是 校雠学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独立的 校勘学 所研究的内容要更专门 也更深入 3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是古籍的校勘 作为一门专门的科学 校勘学既然以古籍的校勘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其目的和任务便是总结历代学者校勘古籍的经验 研究校勘古籍的原则和规律 为具体进行古籍校勘提供理论指导 校勘学理论是在校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具有指导校勘实践的作用 同事又必须接受校勘实践的检验 并在校勘实践中发展 4 校勘源流 校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国语 鲁语 载鲁大夫闵马父说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师 以 那 为首 此正考父为孔子的七世祖 春秋晚期 孔子整理校勘六经 公羊传 昭公十二年 中记载孔子读鲁国 春秋 发现昭公十二年 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 一条有误 根据其它史实 他认为 伯于阳 三字当为 公子阳生 这比较具体反应了孔子的校书活动 5 6 7 西汉刘向大规模整理古籍 编制目录 把搜求版本 校勘文字作为一道重要的工序 并给 校雠 二字下定义 提到理论高度产生了校勘学 刘向 刘歆校理群籍 完成 别录 确定了校勘的规范 明确古籍整理的程序 即 一为兼备众本 二为审理篇目 三为校勘文字 四为确立书名 五为厘定部居 六为录成专书 此后东汉郑玄博通五经 并遍注群经 网罗众家 删繁裁芜 刊改漏失 使后之学者略知所归 西晋荀勖 依刘向成例校订典籍 贡献颇多 唐代陆德明的著 经典释文 博采汉魏各家注释以及古代青铜铭文作音义和训诂工作 并对各家传本的文字异同作校勘 是首部将校勘成果保留至今的著作 8 刘向陆德明 9 宋代 校勘学独立门户 中央专设校书机构 由校书郎校理群书 并制定了校勘条例 宋代校勘名家有刘涣 刘恕 刘羲仲 宋祁 沈括 赵明诚 郑樵等 其中郑樵贡献卓著 他所著 通志 校雠略 极大的推进了校勘的理论建设 宋代校勘学专著有张淳 仪礼识误 方崧卿 韩集举证 彭叔夏 文苑英华辨证 岳珂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10 郑樵 11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 名家辈出 书目答问 附录清代校勘名家有 何焯 惠栋 卢见曾 全祖望 沈炳震 沈廷芳 谢墉 姚范 卢文弨 钱大昕 钱东恒 彭元瑞 李文藻 周永年 戴震 王念孙 张敦仁 丁杰 赵怀玉 鲍廷博 黄丕烈 孙星衍 秦恩复 阮元 顾广圻 袁廷梼 吴骞 陈鱣 钱泰吉 曾钊 汪远孙 这些校勘大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求实的学风 经他们校勘过的书可称为善本 其中代表人物为卢文弨 顾广圻 戴震 王念孙 段玉裁 根据校勘理论的根据不同 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一派以卢文弨 顾广圻为代表 注重版本依据 异文比较 强调保持原貌 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作更改 因继承宋学传统 以对校为主要手段 又称对校学派 一派以戴震 段玉裁为代表 要求广泛搜集包括版本以外的各种异文材料 根据本书义理 运用文字 音韵 版本 训诂和有关的历史知识 分析考证异文和正误 明确主张订正刊误 敢于改正误字 因继承汉学传统 主张考异文字正误 以理校为主 又称理校学派 清人的校勘名著有如阮元的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卢文弨的 群书拾补 王念孙的 读书杂志 王引之的 经义述闻 钱大昕的 廿二史考异 王鸣盛的 十七史商榷 等等 12 钱大昕 13 近人对校勘卓有建树者首推陈垣 一九三一年 他的 元典章校补释例 即 校勘学释例 问世 该书归纳总结沈刻本 元典章 衍 脱 讹 倒等谬误为六门四十二例 例证一千余条 且该书总结校法四例 本校法 对校法 他校法 理校法为学术界公认 是我国校勘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14 陈垣 15 校勘的必要性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文献典籍的辗转流传 屡经传写 刊刻 由于人们书写条件 刊刻技术和学识见闻的限制 以及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 动乱及兵祸等原因 难免出現各种各样的错误 如篇简错乱 语句脱落 文字讹夺 衍文增句等等 这样就会改变古籍字句文义的本来面貌 导致古籍严重失真 如汉代淮南王刘安撰写的 淮南子 经清代著名校勘学家王念孙校勘 校订出文字上的错误 包括衍 脫 倒 讹等 共64类900余条 难怪王氏慨叹道 嗟乎 学者读古人书 而不能正其传写之无 又取不误之文而妄改之 岂非古书之大不幸乎 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第二十二 清人叶德辉也在 藏书十约 中论校勘时感叹道 书不校勘 不如不读 古谚语 书三写 鱼成鲁 虚成虎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 书籍史料只能依靠转抄流行 文字错误在所难免 在隋唐以后 雕版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 印刷过程中 版籍的错误更是数不胜数 造成大量错误 不断翻印过程中 错误不断扩大 流传开来 清代胡克家翻刻元刊本 资治通鉴 有人把它和宋本對照校訂 发现其中正文脫 衍 讹 倒的总共在万字以上 仅脫字一项就有5200余字 章钰 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 另一方面 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 往往在编刻古书時也肆意篡改原文 鲁迅曾指出 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 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 因为他们妄行校改 我以为这之后 则清人篡修 四库全书 而古书亡 因为他們变乱旧式 刪改原文 且介亭文集 病后杂谈之余 因此 研读古文一定要先经过认真校勘 否則就难免出現读不懂或不能正确理解其內容 16 17 校勘的功用 首先 古书经过校勘 还原了其真相 文字通达 才能让人易于阅读 易于理解 清人俞樾曾在 札迻序 中说 夫欲使我受书之益 必先使书受我之益 不然 割申劝 为 周由观 而肆赦 为 内长文 且不能得其句读 又乌能得其旨趣乎 所以要读懂弄通古书 领会书中的主旨 只能读校勘过的书才能做到 18 其次 在易于阅读和易于理解的基础上 校勘过的古籍也就成了可供一般研究者利用的可靠资料 文献资料的增加和丰富 扩大了发现和研究新问题的领域 如先秦诸子典籍错讹较多 本难通晓 但经过乾嘉学派认真校勘过后 典籍得以恢复原貌 普通学者产生了研究 诸子学 的热潮 对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 19 第三 经过专人校勘过的古籍能让人们读懂 理解和运用 那么一般学者不必去费神于剖析书中错愕 从而提高了读书效率 获得事半功倍的治学效果 如 吕氏春秋 察传 篇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夏纠正 晋师三豕涉河 为 晋师己亥涉河 近人章钰 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 说 辜校二百九十四卷中 脱 误 衍 倒四者 盖在万字以上 内脱文五千二百馀字 关系尤大 张之洞 书目答问 中说 读书不知要领 劳而无功 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注本 事倍功半 因此 校勘能直接便利读书 治学 通过校勘 提高给读者较好的版本 可以使读书和研究工作 少走弯路 20 校勘的内容 古籍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四种 衍 脱 讹 倒 衍文 指古籍传写过程中多写些了的字句 例如 墨子 鲁问 子墨子曰 出曹公子而于宋 三年而反 王念孙考证后得出结论此句本文当做 子墨子士曹公子于宋 衍文多 曰 字和 而 字 21 22 脱文 与衍文相对 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疏漏掉了一些字和语句 使古籍的上下文义不相连贯 文章意思被改变的错误 例如 尚书 微子 序 殷既错天命 微子作诰 父师少师 俞樾认为当作 微子作诰 诰父师少师 两 诰 字相连 误脱其一 23 24 讹文 指人为的改变了文献记载的历史内容 增加了后人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困难 令人对文献的内容产生误解 有几种情况 因字形相似而误 如 周礼 春官 乐师 燕射 帅射夫以弓矢舞 郑玄注 舞 当 燕 不明文义致误 如 逸周书 芮良夫 商纣不道 夏桀之虐 肆我有家 王念孙说 不道 本作 弗改 此后人不晓文义而改之 25 26 倒文 指古籍中字句错乱 导致文义发生了变化 改变古籍原貌的错误 古人勾改文字叫 乙 所以又习称为 乙文 或 倒乙 例如 韩非子 说林上 子为之是也 非缘义也 为利也 陶鸿庆考证后说 为之 二字当倒乙 27 28 校勘的方法 校勘的一般程序校勘在前人的长期实践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结校勘古籍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首先广泛搜集各种版本和相关的资料 并辨析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其次是对校各本 列出异文 发现疑误 其三 分别疑误的类型 进行分析 举例根据 说明理由 校改谬误 其四 撰写叙例 写出校记 一言概括 搜集 比较 分析资料并进行考证 做出结论 29 死校法与活校法 清末叶德辉 藏书十约 第七 校勘 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 曰死校 曰活校 他说 今试其法 曰死校 曰活校 死校者 据此本以校彼本 一行几字 钩乙如其书 一点一画 照录而不改 虽有误字 必存原文 顾千里广圻 黄尧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 活校者 以群书所引 改其误字 补其阙文 又或错举他刻 择善而从 别为丛书 板归一式 卢抱经文弨 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 斯二者 非国朝校勘家刻书之秘传 实两汉经师解经之家法 郑康成注 周礼 取故书 杜子春诸本 录其字而不改其文 此死校也 刘向校录中书 多所更定 许慎撰 五经异议 自为折衷 此活校也 30 清一代 校勘古籍学者众多 各承家法 概括起来 他们的校勘方法不外是 死校法 和 活校法 死校法 就是广搜异本 互相比较 照录各本异本 不判是非 不改文字 这是机械的对照方法 能够反映和保留各本原貌 发现各本异同 揭示书中的疑误 活校法 是根据获得的资料 判断古籍中的是非 决定取舍 校改谬误从众本中取得一个新的较好的版本 这是依靠资料进行考证 分析和推理的方法 运用它能择善而从并获得定本 31 陈垣的校勘四法 对校法 本校法 他校法 和理校法 对校法 用同一本书的祖本或别本相对较 校出各本异同 不审定是非 就是对校法 宋岳珂 九经三传沿革例 和清代阮元 十三经校勘记 附 释文校勘记 都是广搜异本进行对校的精典 本校法 本校法者 以本书前后互证 而抉摘其异同 则知其中之谬误 吴缜 新唐书纠谬 汪辉祖 元史本证即用此法 就是以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 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 比较异同 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 在没有同书别本进行对校情况下 理想的校勘方法 32 33 他校法 他校法者 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 可以前人之书校之 有为后人所引者 可以后人之书校之 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 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此等校法 范围较广 用力较劳 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近人刘文典 淮南鸿烈集解 即属此法 理校法 所谓理校法也 遇无古本可据 或数本互异 而无所适从之时 则须用此法 此法须通识为之 否则鲁莽灭裂 以不误为误 而纠纷愈甚矣 故最高妙者此法 最危险者亦此法 34 刘文典 35 校勘原则 校勘不断发展中 尤其在近40年来 由于较好的发扬和继承前人的校勘成果 并逐步总结了点校 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 和整理其他古籍的校勘经验 已经形成了校勘这基本公认的比较系统完善的具体的校勘原则 即 第一 底本文字没有谬误 他本文字有谬误 本书文字没有谬误 他书文字有谬误 均不必改动文字 也不必出校记 第二 底本文义可通 他本文义不见长者 或者文义没有特殊差异 只是个别虚字有异 不出校记 若他本文义见长 可出异文校记 底本与他本文义有异 可以出异文校记 36 第三 古文引书 每有省改 凡本书节引他书 但不失原意 且文义可通者 应力求保持本书原貌 不要据他书改动本书 古代版本流传情况复杂 今天我们用来校勘他书 其本子并不一定是本书作者所见 本子不同 文句有异 为了避免损伤本书原貌 又不破坏另一种古本的面目 不应随意改动本书中的引文 第四 底本文义不通 但有他本 他书等作校勘根据 可以据证改之 并应出校记 底本文义疑误 但没有校改的根据 不能改动原文 可以出校记说明并存疑 37 第五 底本中的衍 脱 讹 倒 有确实的依据 应据证删 补 改 勾正 并要出校记 必要时可以说明校改的理由 至于疑底本中有衍 脱 讹 倒等谬误 但无确证能说明其谬 不能臆断改动 可以出校记说明并存疑 第六 底本中作者避本朝名讳或家讳者 不作改动 缺笔字可以补足笔画 有的影响理解文义的避讳字 出校说明 至于后人传刻古书避当朝讳者或家讳者 可以凭可靠根据回改 并出校说明 第七 底本中的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正俗字 一般不作校改 普及读物另当别论 第八 校勘只限于底本文字的衍 脱 讹 倒等谬误 对作者见解上错误 不在校勘范围内 不必出校纠驳 38 校勘记的处理 校勘记 又称校记 古人称为考异 辨证等 古籍校勘 在完成分析异文和解决题误之后 要把这些成果记录下来 因此校记是古籍校勘成果的文字记录 也是反映校勘成果质量水平的标志 校记主要是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 可以有效地增强读者对校本的信任 同时 备列异同 判断正误 可供读者选择参考 不致延误 亦有利于学术研究 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 在中国 比较完整的校勘记以隋唐之间陆德明的 经典释文 为最早 宋代最著名的校勘记著作有张淳的 仪礼识误 方崧卿的 韩集举正 彭叔夏的 文苑英华辩证 岳珂的 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等 清代校勘学更为发展 对中国古代书籍 除了传统的经书以外 还对不少哲学 历史 地理 诗文集作了校勘 写成不少有价值的校勘记 这些校勘记大部分附于所校的书内 有的则单独刻刊 如阮元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卢文弨 群书拾补 等 39 40 校勘记的三种形式 一为附加法 此法又分为二式 一是于定本后面附载校勘记 即经过校勘后 将确认之本立为定本 于其后附录经过整理的校勘记 说明异同与去取的理由 近年重印的阮元汇刻的 十三经注疏 郭沫若的 盐铁论读本 以及中华书局校点的 二十四史 等属于这种类型 一是校注混合附载于章节或段落之后 就是把文字的校勘与音义的注释混合编次 以注文形式 分列于章节或段落之后 此法简便易行 便于查阅 故采用者甚多 41 郭沫若 42 二为夹住法 即把文字校勘与字义混合编次 用小字夹注于正文中 这是古注形式新用 灵活多变 颇便阅读 近年中华书局出版 由杨伯峻编著的 春秋左传注 为之释例 43 44 三为单独成书 即把校勘所得 写成读书札记 久积成册 刊布于世 便成此类 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综合性 所记的可不限于校勘 可以是一部书 也可以是一类书或多种书颇益于学术考辨 王念孙的 读书杂志 赵翼的 廿二史札记 等便属此类 45 46 校勘记的内容 校记的基本内容 一则完整的校记 应包括校 按 断三层内容 校 就是列出对校 本校 他校所得异文或前人 自己的疑误 接着加 按 或称 证 对异文 疑误进行分析论证 包括转述前人校证见解 最后得出结论 申述校改或校补的理由称之为 断 47 校语 校语是指校勘记的写法 根据校勘依据不同 可分为如下几种 有版本依据的讹文 可采取说法 A 某字某本作某 是 B 某字当依某本作某 C 某字原作某 今据某本改 有版本依据的脱文 可采取说法 A 某下某本有某字 当据补 B 某下某本有某字 是也 C 某字原脱 今据某本补 48 有版本依据的倒文 可采取以下说法 A 某某二字某本作某某 当据乙 B 某某二字某本互乙 是 C 某某二字原误倒 今据某本乙正 有版本依据的衍文 可采取说法 A 某字某本无 当系衍文 B 某下原有某字 今据某本删 有版本依据的错乱 可采取以下说法 A 某某某某字 某本作某某某某 当据正 B 某某某某几字原作某某某某 今据某本订正 49 义可两通或不辨是非者 说法为 某字某本作某 据他校所的成果 可采取说法 A 某字某书引作某 当据订正 B 某字原作某 今据某书引改正 C 某字原脱 今据某书引补 D 某字下某书引有某字 当据补 E 某句某书引作某句 又某书引作某句 某句下均有某字 当据补 F 某某 某书引作某某 当据乙 50 据考证所得结果 应以按语形式出校 如 A 按 某字当作某字 下举证据 B 按 某下当有某字 下举证据 C 按 某某二字误倒 下举证据 D 按 某至某若干字当系注文误入正文 下举证据 E 按 某字当系衍文 下举证据 有旧说者可先引旧说 再下按语 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动静脉内瘘血肿的护理
- 消防安全培训宣传简讯课件
- 窗帘拆洗培训课件
- 化疗病人呕吐的护理
- 社团联合会工作总结
- 钢铁厂维修车间主任年终总结
- 华为行政工作总结与计划
- 如何讲好内控培训
- 年度护理工作计划
- 医药销售主管汇报
- 小学数独游戏校本课程教材
- 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 完美奖金制度课件
- 大项目销售之如何测量控单力
- DB37-T 5026-202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医生岗位月度绩效考核表(KPI)
-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课件(公开课)
-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深基坑开挖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
- Q-RJ 557-2017 航天型号产品禁(限)用工艺目录(公开)
- T_CCA 024-2022 预制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