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Q成品检验指导书(标准)_第1页
BBQ成品检验指导书(标准)_第2页
BBQ成品检验指导书(标准)_第3页
BBQ成品检验指导书(标准)_第4页
BBQ成品检验指导书(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范围范围 本试验指导书规定了对本企业生产的户外烤炉 BBQ 成品检验和试验方法 2 目的目的 通过对 BBQ 成品检验和试验 争取早日发现产品可靠性问题以便及时提交相关部门 改善 保证产品品质 3 3 引用标准引用标准 3 1 ANSI Z21 58 2007 CSA 1 6 2007 ANSI Z21 21 CGA 6 5 ANSI Z21 77 CGA 6 23 ANSI Z21 20 2 表面无生锈现象 盐雾测试 24H 5 盐水 2 耐热测试 1 燃烧后无永久性变形 2 表面无气泡 裂纹 脱 瓷 装在样机上进行空烧 8H 6 次 4 平坦度要求平面度 1 5mm 工件放于平面上 不压 测整个对角线的平坦 度 5 色差 对照封样 无明显差异 对比签样色板 6 淬火测试 无碎裂 破裂 剥落 实际燃烧 30min 后洒 10 冷水 20min 6 次 7 耐冲击测试 冲击处无 断裂 现象 从 1m 高地方自由落下到水泥地面 8 膜厚要求 150 350um 测厚仪 6 76 7 小五金件小五金件 所有五金件均需通过盐雾测试 表面电镀处理 含电泳 需符合电镀品质要求 并依此进行定期抽检 其中 1 温度计 刚化玻璃通过冷热冲击实验 上线前 100 检测指针指示功能 2 搪瓷铁线制品 符合搪瓷铁线品质要求 3 管件制品 100 检查螺纹孔位 位置尺寸和螺纹螺牙以及扭力测试 若是承载件 评估 承载强度 如脚架 4 火柴夹 能承受 5kgf 拉力测试 6 86 8 其它部件其它部件 6 8 1 烤网网格之间距不大于 1 英吋 25 4mm 烤板 烤网水平位移不大于 6mm 6 8 2 炉头以下的本体需能有效的防止微粒 油脂往地面滴落 6 8 3 上盖需有平衡或插销等装置 以防止炉具在正常操作时上盖突然意外关闭 6 8 4 集油盘须为活动式不得固定 边缘光滑无毛刺 且表面有一定的防锈能力 6 8 5 置物架能够有效的防止倾斜 当从置物架内取出或放入部份物体时 6 8 6 单边侧台均匀承载 20 磅 9 1 kg 5 分钟后 侧台没有出现永久性的损坏 变形 量小于 0 5 英寸 12 7mm 为合格 7 7 技术性能要求技术性能要求 7 17 1 气密性气密性 阀体 减压阀 须以 1 0Mpa 压力进行气密测试 检测是否泄漏 泄露量不可超过 210Pa 应用气密性测试仪器检测 不允许用明火检测代替测试仪器检测 7 27 2 空气一次进气口气体泄漏测试空气一次进气口气体泄漏测试 要 求 一次进气口无可燃气体泄漏为合格 测试方法 用明火靠近炉头的空气一次进气口部位以检查是否有气体泄漏 7 37 3 点火测试点火测试 7 3 1 要 求 秒内能点燃炉头 测试方法 a 按照炉具说明书的点火要求 打开炉头阀后用纸火柴点火 同时 计算炉头被点燃所需的时间 7 3 2 按照炉具说明书的点火要求 打开炉头阀后用压电子点火 同时计算炉头被点燃所 需的时间 注意事项 炉具在室温状态下及在预热状态下分别做测试 7 47 4 意外情况下炉头熄火测试意外情况下炉头熄火测试 要 求 炉火不会突然熄灭为合格 测试方法 a 常压 高态流量燃烧 将上盖打开到 6 英吋 152mm 的高度 突然松 手 任何其自由下落 观察炉火是否熄灭 如此重复 次 每次间隔 秒 b 常压 低态流量燃烧 重复 a 项的测试 注意事项 a 项的测试前 炉具需冷却到室温 b 项测试前 炉具按制造商的说明进行预热 7 57 5 回火测试回火测试 要 求 炉头不产生回火现象 测试方法 接上实验气体 打开炉头阀 a 减压 常压 增压条件下立即点火 b 常压条件下延迟 2 20 秒点火 c 常压条件下以高态流量的 20 燃烧 d 本标准的任何其它测试过程中 注意事项 a 测试前炉具需冷却到室温状态 b 测试边炉时 需在边炉上放置一底部直径为 7 5 英吋 191mm 内部装满水的平 锅 7 67 6 离焰测试 浮火 离焰测试 浮火 要 求 炉头不产生浮火 爆燃等异常现象为合格 测试方法 a 增压 高态流量燃烧 15 分钟 对燃烧过程进行观察 b 盖住炉具的 75 烧烤面 增压 高态流量燃烧 15 分钟 对燃烧过程进 行观察 7 77 7 对炉具进行正常的操作时 包括点燃 调节 关闭炉火 炉头均不应出现过大的噪对炉具进行正常的操作时 包括点燃 调节 关闭炉火 炉头均不应出现过大的噪 音 音 7 87 8 炉头集碳测试炉头集碳测试 要 求 在本标准中任何一个测试项目结束后炉头都不能有明显的集碳 7 97 9 COCO含量测试含量测试 要 求 CO 含量 0 08 为合格 计算方法 CO 含量 CO 浓度 气体系数 CO2 浓度 气体系数 丙烷 13 8 丁烷 14 测试方法 在 2740pa 正常压力下高态流量燃烧 5 分钟 放上特制的器具 前四分 钟烟气分析仪来回的在器具里面收集气体 第 5 分钟停留在最高处 最 后数据为第 5 分钟所测得数据为准 7 107 10 拖拉测试拖拉测试 要 求 测试结束后 整机任何零部件均无严重及永久性变形 每个炉头均应 处于正确的位置 测试方法 炉具在带或不带钢瓶的情况下 以 153mm s 的速度在特制的拖拉测试 板上拖行两个来回 然后观察整机零部件有无变形 炉头的定位情况 7 117 11 推力测试推力测试 要 求 测试结束后 每个炉头均应处于正确的安装位置 测试方法 以两倍于单支炉头的重量或 25 磅 11 3kg 的重量从任何方向推炉头 观察炉头的定位情况 7 127 12 倾斜测试倾斜测试 要 求 炉头仍保持正确的安装位置 进气口不能与阀脱离 测试方法 将炉具向着使用者的那个面抬离地面 使整个炉具充份向后倾斜 观 察炉头的定位情况 7 137 13 整机稳定性测试整机稳定性测试 要 求 整机在带或不带满钢瓶 9KG 的情况下 任何方向都不能翻倒 测试方法 将整机置于特制的 15 度斜坡木板上 关闭上盖 带或不带满钢瓶 任 何方向测试并观察 7 147 14 整机承载测试整机承载测试 要 求 当测试结束后 整机没有出现明显的破裂 无永久性的损坏或变形 测试方法 移开上盖 保温架 烤网 热板 等配件 保证整机处于工作位置 将标准重量的铁板均匀的覆盖在整机上 分钟后移去重物 对整机进行检查 整机重量 11 3 kg 整机承载重量 11 3 kg 11 3 kg 整机重量 34 kg 整机承载重量 34 0 kg 整机重量 34 kg 整机承载重量 68 0 kg 7 157 15 淋雨测试淋雨测试 要 求 测试结束后除积油盘外 其它部件不得有积水现象 15 分钟后 在正 常压力下能正 常点火 点火 3 分钟后燃烧正常 测试方法 调节淋雨设备的喷水压力为 3 psi 34 5 kPa 将炉具置于淋雨 设备下 调节喷头的高度 高于炉具约 30 50mm 喷头以一定的角度对准炉具淋 雨 15 分钟后 炉具换个方向继续淋雨 15 分钟 然后停止淋雨 对炉具做检查 注意事项 有上盖的炉具在淋雨测试过程中需关闭上盖 7 167 16 整机防风测试整机防风测试 要 求 用纸火柴 秒内能点着炉头 且持续燃烧不熄灭为合格 测试方法 将炉具的正面对准特制的鼓风设备的送风面 且保证设备的送风面与 炉具本体处于同一水平位置 鼓风设备吹出的风能有效覆盖整台炉具 打开鼓风 机 测试调节距炉具面板 457mm 处的水平风速为 4 47m s 然后将炉具接上实验 气体 常压条件下打开炉头阀 用纸火柴靠近炉头点火 并计算炉头被点燃的时 间 如果在 4s 内能点燃 且能持续燃烧为合格 注意事项 有上盖炉具需在上盖打开和关闭两种情况下测试 没上盖炉具在上盖 打开的情况下测试 7 177 17 跌落测试跌落测试 7 17 1 提起样机至预定高度位置 并按照预定状态将其支撑住 其提起高度与预定高 度之差 不得超过高度的 2 跌落高度是指准备释放时试验样机的最低点与 冲击台面之间的距离 冲击台面为水泥或钢制水平面 7 17 2 按照预定状态 释放试验样品 a 跌落顺序 一点三线六面 b 面跌落时应使试验样机的跌落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不超过 2 c 线跌落时 使跌落的棱与水平面之间夹角最大不超过 2 应使试验样机 的重力线通过被跌落的线 试验样机上标准面与冲击台面夹角的误差不大 于正常使用的 10 d 点跌落时 应使试验样机的重力线通过被跌落的点 试验样机上标准面与 冲击台面夹角的误差不大于正常使用的 10 7 17 3 试验高度按照下表选择 已包装的产品重量与跌落高度要求已包装的产品重量与跌落高度要求 已经包装的产品重量 kg 跌落高度 mm 1 9912 9 1 18762 18 1 27610 27 1 45457 45 以上 305 7 17 4 产品在跌落试验后 不得出现下列现象 a 安全缺陷 b 功能不正常 c 紧固件松动 d 在正常观察位置 不更换零部件的条件下 可视表面出现无法恢复的变形或 异常 e 在正常观察位置 表面不能出现较明显的变形或异常 f 零部件无永久性变形 7 187 18 耐候测试耐候测试 7 18 1 将测试样品放置在 QUV 支撑架上 7 18 2 按照 ASTM G154 00ae1 在 QUV 中进行试验 7 18 3 在 168 小时 1 周 336 小时 500 小时和 1000 小时检查每个试验样板 7 18 4 按照 ASTM G151 00 报告结果 ASTMASTM 等级分类等级分类 ASTMASTM 等级分类制度等级分类制度 质量等级变化缺陷 极好 10 如同收到时一样 没有变化 B Bleaching变白 极好 9 很小的变化 有痕迹 C Chalking粉化 很好 8 小变化D Darkening暗色化 好 6 中等变化F Fading褪色 一般 4 明显地变化M Mildew发霉 差 2 剧烈的变化Y Yellowing发黄 很差 0 完全失败 记录表格记录表格 HoursHours inin QUVQUV 试验项目试验项目168168 小时小时336336 小时小时500500 小时小时10001000 小时小时 7 197 19 炉具燃烧炉具燃烧 BTUBTU 测试测试 要 求 实测 BTU 在设计 BTU 的 5 范围内为合格 测试方法 详见 炉具 BTU 测试工作说明 7 207 20 烧烤面温升测试烧烤面温升测试 要 求 燃烧 30 分钟后 平均烧烤面温度不能低于 室温加上 530 294 5 测试方法 将特制的烧烤面温度测量板放于炉具的烧烤面中间位置 点燃炉具 调节至常压 高态流量状态燃烧 30 分钟后记录温度数据 注意事项 有上盖的炉具需关闭上盖测试 7 217 21 摸拟烧烤测试炉头性能摸拟烧烤测试炉头性能 要 求 测试过程中及测试结束后 炉头孔不被大面积堵塞 火焰无熄灭现象 炉头成功点燃 测试方法 将 磅的牛肉与 磅的牛板油剁碎并混合均匀 制成厚 9 5mm 直径 102mm 重约 0 14kg 的肉瓶 估计按正常的烧烤数量 将肉瓶放于烧烤面上 点 燃炉具 常压高态流量燃烧 15 分钟后关闭炉头 再点火 如果炉头能被点燃的话 再燃烧 15 分钟 再关闭炉头 再次点燃炉头 如此进行三个循环测试 注意事项 a 有上盖的炉具测试时需关闭上盖 b 测试时肉瓶应尽量对准炉头的压电点火部位与炉头的引火槽部位 7 227 22 耐热测试耐热测试 要 求 测试结束后 烤网 炉头 热板不出现明显的变形 烤网 热板的边 角变形量 12 7mm 非金属的工作面板不出现明显的碳化或类似损坏为合格 测试方法 每块耐火砖规格为 229 114 63 5mm 重量约 1 1kg 将耐火砖的 229 114mm 面朝下 累计盖住炉具的 75 烧烤面积 点燃炉具 调节至常压 高态 流量连续燃烧 个小时后 关闭炉火让炉具冷却到室温状态后继续燃烧 个小时 如此循环 累计燃烧 个小时 注意事项 有上盖的炉具需关闭上盖测试 7 237 23 整机各部位温升测试整机各部位温升测试 要 求 实测温度不能超过规定的温度 测试方法 将待测试的整机置于特制的墙与地板温升测试设备内 适当调节炉具 与后板 整机与左右板之间的距离 将电热偶线的探头粘贴在炉具各要求测试的 部件或部位上 将特制的烧烤面平均温度测量板置于炉具烧烤面的中间位置 将 整机接上实验气体 点火 调节炉火的大小 直到平均烧烤面温度达到 室温加 上 239 3 让烧烤面保持在以上温 度范围内燃烧 小时后 记录炉具各 要求部位的温度 用薄铁片盖住整机的 75 烧烤面 接上实验气体 点燃炉具 调节至常压 高态流量燃烧 小时后记录各部件或部位的温度 如果炉具有边炉 结构 测试时在边炉上放置一底部直径 191mm 的平底锅 并在锅内盛满水 边炉 以常压 80 的高态流量燃烧 1Hr 注意事项 有上盖的炉具需关闭上盖测试 没上盖的炉具打开上盖测试 炉具各要求测试部位与各部位的温度限制见下表 炉具各要求测试部位与各部位的温度限制见下表 序号测试部位标准限制最高温度 不控制烧烤面温度 1 墙由公式 Tmp Ort CF Trp 计算确定 2 地板由公式 Tmp Ort CF Trp 计算确定 3 瓦斯软管 60 4 集油盘 149 5 钢瓶阀 54 5 6 钢瓶瓶身 51 5 7 调整器 51 8 阀本体制造商所规定的最高温度限制 9 压电点火系统制造商规定的最高温度限制 控制烧烤面温度 室温 239 3 1 旋钮 金属 室温 2 旋钮 非金属 室温 3 上盖把手 金属 室温 4 上盖把手 非金属 室温 5 钢瓶阀把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