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末测试题_第1页
高二历史期末测试题_第2页
高二历史期末测试题_第3页
高二历史期末测试题_第4页
高二历史期末测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 1 页 共 10 页 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 2 页 共 10 页 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2015 20162015 2016 学年第二学期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期末历史考试答题卷高二期末历史考试答题卷 命题人 韦巧玲 审题人 祝巧娟 一 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 共 60 分 1 从夏禹到夏桀 共传 14 代 17 王 用岁 471 年 从商汤到商纣 共传 17 代 31 王 用岁 496 年 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A 封邦建国B 王权至上 C 王位世袭制 D 宗法制 2 左传 记载 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 临战发表誓词 克敌者 上大夫受县 下大 夫受郡 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 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 宗法等级秩序变动D 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3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 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 而宗法制度的基本 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 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 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 度 材料反映了 A 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 B 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 C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 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 4 钱穆先生关于 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 曾谈到 我们通常说中国自秦汉以下是统一 之开始 其实此说亦宜修正 西周以下 中国早已具有统一规模了 只是那时是封建政治下 的统一 而秦汉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 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 西周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B 分封制使天子拥有统领诸侯的至尊权威 C 西周确立了我国古代辽阔疆域的大格局 D 秦汉王朝继承了西周的一整套政治制度 5 2016 秦皇岛高三模拟 西周时期 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行宗法制度 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弛和疏远 这在政治上带来的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是 A 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B 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C 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D 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 6 有学者认为 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 始皇这个称号 对秦始皇来说 实在是当之无 愧 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 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 这个时代应该是 A 国家安定 民生改善 B 文化繁荣 经济昌盛 C 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 D 国家强盛 疆域广阔 7 秦朝的 三公九卿 中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警卫 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 应 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 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 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 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 政务繁杂 8 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 其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 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 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9 有学者认为 从秦汉起 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 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二是官僚 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10 2016 安庆模拟 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 特设军机处 经制规划 多为其 张廷玉 手 定 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 严禁外人进入 且机构简单 有官无吏 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 班用的平房 此设置 强化了君主专制 提高了行政效率 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 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A B C D 考号 姓名 年级和班级 考场 密 封 线 内 禁 止 答 题 座号 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 3 页 共 10 页 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 4 页 共 10 页 11 梁启超在 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 中指出 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政治有相似之 处 其相似之处是 A 贵族政治 列国分立 B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C 小国寡民 等级森严 D 分封诸侯 城邦国家 12 伯利克里在 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的演讲中说 我们不认为言论会妨碍行动 而 认为在未经辩论并充分作好准备之前 不应贸然行动 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 行动时 我们勇气百倍 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 雅典能进行辩论的机构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13 古罗马法中关于 排放雨水之诉 规定 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 邻人不应 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 这一规定 A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B 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 通过立法防灾治灾D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14 1689 年 权利法案 颁布之后 有人这样评说英王 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 动力 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 对该评说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完全丧失统治国家的权力 B 英王利用自己的声望调节政治矛盾 C 英王逐渐处于 统而不治 地位 D 英王在国事礼仪方面仍然发挥作用 15 2016 韶关调研 在早期 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 或与上帝之法 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 便可视其无效 但 17 世纪末以后 这种观点便过时 了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教改革的影响 B 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 16 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 联邦政府可以征税 征兵 发行纸币 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 总 统享有行政大权 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 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 易 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上述这些规定的意图是 A 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 B 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C 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 D 建立民主自由制度 17 2016 南昌模拟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 说 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 由和幸福 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托克维尔称赞的体制是 A 邦联制B 联邦制 C 中央集权制 D 三权分立 18 2016 青岛测试 关于英国 权利法案 和美国 1787 年宪法共同点的叙述 正确的 A 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B 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C 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D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共和政体 19 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特征之一 下列有关中外历史上的 选举 说法不正 确的是 A 1832 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选举权 B 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C 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D 法国总统由参议院选出 20 俾斯麦用强权帮助普鲁士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一时许多与他有关的现象出现 因俾斯 麦曾拿香肠说法律 故早在统一过程中就有了 俾斯麦香肠 及以此为主题的漫画 就连统 一后颁布的 1871 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也有人称为 俾斯麦帝国宪法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 质问题是 A 德国具有明显专制主义传统 B 俾斯麦获得肯定有其必然性 C 俾斯麦始终掌握着帝国实权 D 德国统一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21 据统计 19 世纪 40 年代下半期 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 3 100 万元下降到 1 600 万元 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 艘下降到 70 艘 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的自然经济尚未开始瓦解 B 当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C 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 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 5 页 共 10 页 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 6 页 共 10 页 D 世界市场形成后对华贸易减少 22 1868 年 清政府与英 美驻上海领事议订 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 在租界设会审公廨 根据中外双方的约定 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佣的华籍仆人 由外国外交官参加会审 纯粹华人案件 由中国谳员独自审断 与此相关的是西方人在华的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D 门户开放 政策 23 有人认为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具有革命性 B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C 资政新篇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 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24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 区区数万人之众 一战而剪我最 亲之藩属 再战而陪都动摇 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 四战而威海之海军亡矣 该战之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5 恩格斯说 侵略战争给了中国以致命的打击 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以及可以容纳比较 稠密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瓦解 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 和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恩格斯这段论述主要是 A 揭露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的危害 B 认为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C 说明侵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 强调侵略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制度 26 陈旭麓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说 辛亥革命 为 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 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基 于辛亥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27 罗马共和国早期 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 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 拒 绝作战 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 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 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8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另一种条件下继承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完的事业 材料中的 事 业 是指 A 发展资本主义B 反帝反封建 C 建立民主政治D 实现国民平等 29 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 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 是毛泽东自 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 这种 战略 是指 A 无产阶级革命B 农村包围城市 C 国共第一次合作D 开展工人运动 30 1895 年 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 其中对德国的 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 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 政府主行法 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 参以选举 君权仍重 二 非选择题 31 题 26 分 32 题 14 分 共 40 分 31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 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 时加修正 以迄于明清 防闲之法益密 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 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 西国莫不慕之 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 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 法 美 均已见端 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 西学考略 材料三 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 7 页 共 10 页 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 8 页 共 10 页 贫若子弟 类皆廉谨自勉 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 亦知苦读 以获科第 否则虽富 不荣 因此之故 前清时代 无分冬夏 几于书声遍野 夜静三更 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 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 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 擢十数人为生员 省聚万数千生员 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 天下聚数 千举人 而拔百数人为进士 复于百数进士 而拔数十人入翰林 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 交 治兵理财 无一能举者 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 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 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 据材料一 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6 分 2 据材料二 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0 分 3 据材料四 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10 分 32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 民主和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