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王希然燕 山 大 学2012 年 6月 本科毕业论文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学院(系): 文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学生 姓名: 王希然 学 号: 080109010008 指导 教师: 刘立霞 答辩 日期: 2012 年 6 月 24日 燕山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院:文法学院 系级教学单位:法学系 学号 080109010008学生姓名 王希然专 业班 级 法学 08 级题目名称 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题目性质 2.文管类( )题目类型 2.论文( )题目题目来源 自选题目( )主要内容本文以家庭因素为切入点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阐述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等方面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深入剖析家庭因素中对未成年人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部分,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和未成年犯的预防提供借鉴。基本要求1、主动积极的与指导教师沟通,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2、全面梳理既有研究成果,掌握学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3、论文结构合理形式完整,文字表达规范,法言法语运用得当;4、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论证说理要理论联系实践。参考资料1、Andrew Becroft: What causes youth crime, and what can we do about it? Coronet Peak Hotel.7 May 20092、张潘仕家庭功能失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年版:8073、何剑未成年犯罪的家庭环境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 (2):154、李旭东、周冬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5):44周 次 14 周 58 周 912 周 1316 周 1718 周应完成的内容题目拟定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准备开题论文开题论文撰写论文撰写中期考核论文查重论文预答辩论文评阅 论文答辩指导教师:刘立霞职称:教授 2012 年 2 月 28日系级教学单位审批:2012 年 2 月 28 日摘要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频频曝出,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在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已被列为在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足见其危害的严重性。同时,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探索从未中断,对其研究的探索中,一般都将家庭因素置于首要地位。对家庭因素的研究,传统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在传统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基础上,出现了运用家庭功能理论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方法,其思路更具理论性和科学性。家庭结构对家庭功能的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残缺的家庭结构无疑会使家庭功能欠缺,对未成年的成长产生某些负面影响,而完整的家庭结构中,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长行为等因素的不同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在本文中,笔者拟在传统家庭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家庭功能理论,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希望可以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及未成年犯的矫治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家庭AbstractIn recent years, juvenile delinquency event has been frequently exposed, which causes great concern.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been classified as the third major public hazard after drug abuse and traffick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world wide, which shows the seriousness of its hazar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ver interrupted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the family factor generally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In the research on family factors, traditional research has been very mature. The idea of using the theory of family functioning to study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set up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which is more theoretical and scientific.Family structure plays a profound impact on family functioning. Incomplete family structure undoubtedly will make family functioning defective, which have som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minors. In a complete family structure, the factors such as family relationships, family education, and parent behavior will affect the play of family function in varying degrees, thereby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minors. In this article, I analyze the family factors to juvenile delinquency thoroughly and meticulously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factor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family functioning. I hope that it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minor correction.Keywords Minors; crime; family目 录摘要 .IAbstract.II绪论 .1一、家庭功能理论评述 .4(一) 家庭功能理论释义 .4(二) 家庭功能理论研究现状 .41、国内外学者主要观点 .42、国内学者主要观点 .73、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方法 家庭环境量表 .8(三) 对家庭功能理论的评价 .10(四) 本章小结 .11二、结构完整的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13(一) 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131、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132、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13(二) 结构完整的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151、家庭关系 .152、家庭教育 .173、家长行为 .204、家长文化素质 .215、家庭经济状况 .22(三) 本章小结 .23三、结构残缺的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24(一) 结构残缺的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241、单亲家庭 .242、再婚家庭 .253、隔代教养家庭 .26(二) 隐性残缺家庭的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27(三) 本章小结 .28结论 .29参考文献 .31致谢 .33附录一 开题报告 .34附录二 文献综述 .39附录三 外文文献 .43附录四 外文翻译 .53附录五 家庭状况调查问卷 .64绪论一直以来,未成年人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数量逐年攀升,且犯罪行为越来越严重,其组织之严密性,动机之卑劣性,手段之残酷性令人震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也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我国各相关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给予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做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各方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个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并把家庭和家长责任放在首位;义务教育法对学校教育进行了具体规定,规定未成年人在校的时间和教育者的责任,以防止未成年人过早进入社会,无法抵制不良因素诱惑走上歧路。2012 年3 月 14 日通过了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 ,该法在特别程序中专门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一章,足见国家各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但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屡屡发生,而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研究则是为了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需要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的产生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掌握这些规律,就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其次,未成年人很强的可塑性,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如果得到正确的矫治,仍可以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此时也需要研究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达到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犯的矫治问题;最后,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解决这些问题,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发现,在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无疑居于首要地位,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发挥着一系列的功能,以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完整人格的养成。国外有研究表明,最开始的几年,孩子大脑的发育和学习的社会行为受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影响,孩子有问题的早期经历为他或她怎样看待所有的后续关系提供了一个视角,制约着孩子有效利用培养以后遇到的关系的能力。 1我国的新刑事诉讼法第 268 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 ”其中,要完成未成年犯成长经历、监护教育等方面的调查,必不可少的一个调查因素是未成年人的家庭状况。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普遍认同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和最主要原因。在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中,归纳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教育方式、家长不良行为四个方面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程度地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影响。进入新世纪,对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出现了新方法,即采用家庭环境量表研究各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也有更多的学者借鉴国外的家庭功能理论,深入细致的剖析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综合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研究的比较宏观,但很多都是停留在表面问题的研究上,没有深入挖掘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次的家庭原因,致使一些研究看似很有说服力但禁不起推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社会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重要因素,研究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发掘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根源,不仅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和杜绝未成年人犯罪,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而且还能对未成年犯的矫治提供经验借鉴,从而更好的使未成年犯重新融入社会,降低未成年犯再犯罪的概率,进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拟就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家庭功能的角度,从更深层次上研究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希望可以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工作、家长养育孩子方式方法以及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有序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一、家庭功能理论评述家庭功能理论是西方学者在心理治疗领域研究的中运用较多的理论,主要是从家庭的角度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研究不同类型的家庭所具备的不同的家庭功能以及家庭为了保证家庭成员健康成长应具备的功能。此理论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成为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研究的新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家庭功能的角度研究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以求从更深层次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为预防和治疗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帮助。(一) 家庭功能理论释义家庭功能理论是功能分析论在家庭领域运用的结果,对家庭功能理论的释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家庭功能是指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也有学者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笔者较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家庭功能是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家庭功能的缺失不利于未成年人养成健康的人格,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大大增加。(二) 家庭功能理论研究现状1、国内外学者主要观点在西方,家庭研究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越来越受重视,研究者认为,个体心理和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不能简单的解释为遗传或教养方式不当等表面因素,而应该把家庭看着社会的一个系统,其有着自身相对稳定的情感和交往模式,家庭成员的行为都是为适应家庭系统而自然形成并保持的。家庭功能理论也是基于这种家庭整体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应运而生的理论,主要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三种:(1) Olson 的环状模式理论(circumplex model)Olson 等人认为,根据家庭凝聚性,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可以对家庭进行分类。家庭凝聚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距离、共处的时间和空间、兴趣爱好方面相似性程度等,根据这一维度可以把家庭分为四个水平:毫无联系、彼此分离、彼此联系、相互纠缠。家庭适应性是指家庭应对外在环境压力的能力,具体包括家庭成员对家庭的满意度、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家庭成员角色分配的规则等变量,根据这一维度也可以把家庭分为四类:混乱、灵活、有组织、刻板。家庭沟通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状况,主要包括积极的沟通和消极的沟通。最终,将根据家庭凝聚性分类得出的四类家庭和根据适应性分类得出的四类家庭分别一一对应,可以将家庭分成十六种类型,这十六种家庭可以分为平衡型家庭、中间型家庭和极端型家庭:平衡型家庭是两方面都表现适中的家庭,这类家庭为健康家庭;中间型家庭是一方面表现极端而另一方面表现适中的家庭,这种家庭相对来说适应性弱,容易出现问题;极端型家庭是两方面表现都极端的家庭,这类家庭属于问题家庭,其家庭成员行为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属于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环状模式理论认为,家庭属于哪种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家庭类型会随着家庭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环状模式理论为家庭问题的诊断、治疗以及治疗效果的检验提供了依据,但是一些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家庭类型的划分过细,而且显得有些生硬,与现实的家庭有不符之处。(2) Beavers 系统模式理论 (Beavers systems model)与环状模式理论不同的是,Beavers 等人认为,家庭系统的应变能力与家庭功能的发挥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家庭系统的能力越强,则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越好。同样,Beavers 也对家庭进行了分类,其分类的依据有两个:家庭在家庭关系、结构及反应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其二是家庭成员交往的模式。其中,前者与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之间是线性关系,而后者为非线性关系表现为两种极端的交往向心型和离心型。根据第一个维度,家庭可以分为 5 种类型:严重障碍型、边缘型、中间型、适当型和最佳型。其中,最后两种家庭即适当型和最佳型为健康家庭,一般不会出现极端的交往模式。前三种类型的家庭根据第二个维度即交往模式的不同又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中间型家庭可以分为向心型中间家庭、离心型中间家庭、混合型中间家庭;边缘型家庭可以分为向心型边缘家庭和离心型边缘家庭;同理,严重障碍型家庭可以分为向心型严重障碍家庭和离心型严重障碍家庭。以上七种类型的家庭,除混合性中间家庭在适应性和交往模式表现较好以外,其他六种类型的家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交往障碍,不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家庭及其内部成员容易出现问题。向心型家庭中交往方式较死板,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服从与被服从,甚至压制关系;离心型家庭交往模式则是另一个极端,表现为经常性的冲突与矛盾,家庭成员间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家庭关系难以融洽。综上可以看出,根据 Beavers 系统理论,家庭可以分为九种类型,且家庭所处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些家庭因素的变更可能会使家庭类型发生变动。系统模式理论采用线性模式,通过解释家庭状况与家庭功能发挥的关系来揭示家庭健康程度,家庭类型的划分较少,各类别的家庭实例比较典型,较环状模式理论有更高是实用价值。以上两种理论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家庭进行分类,通过家庭的具体特征来解释家庭功能,为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但有学者此种家庭功能理论提出异议,认为家庭系统类型的划分在实践中用处不大,对个体身心健康起直接作用的并非是家庭系统结构方面的特征,而是家庭实现其功能的效果,进而产生了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3) McMaster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McMaster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McMaster 等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提供其健康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家庭成员身心健康与家庭系统实现其功能的效果成正相关,家庭功能实现的效果越好,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越好,为此他们提出了以家庭系统运作效果为主题的家庭功能模式理论。 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系统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才能实现其基本功能,如满足家庭成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为家庭成员的精神发展提供支持,应对家庭突发状况等等。具体来说,家庭完成基本任务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家庭角色分工、情感反应能力、情感介入程度、行为控制。根据家庭在上述六方面的表现可以明显分辨出家庭功能的完善程度,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制约着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健康程度不会超越其家庭的健康程度,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对家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国内学者主要观点国内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主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家庭功能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1) 张潘仕的观点张潘仕认为,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人的功能和效用,或者说是家庭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可以以家庭社会学学者潘允康教授对家庭功能的划分为理论基础,对家庭功能归纳为:生产;消费;生育;满足性欲;情感交流;赡养和扶养;教育;娱乐;宗教;政治。部分家庭功能的失调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系密切,主要包括:第一,过分强调家庭的生产功能等物质功能,弱化甚至忽视对子女的教育;第二,家庭消费功能异化,许多家庭消费过度,易使未成年人养成贪图享乐,不知节俭的不良性格;第三,家庭娱乐功能扭曲,家长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会对孩子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第四,家庭满足性欲的功能迷失,婚外性行为导致家庭危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第五,家庭生育功能的失范,城乡实行限制人口生产的计划生育政策效果不一,城市“丁克家庭”增多导致高素质人口相对减少,农村超生加剧了社会人口素质的低下;第六,家庭情感交往功能的淡化、家庭宗教功能的萎缩以及家庭教育功能的错位与缺失。2(2) 何剑等人的观点何剑等人主张,从未成年人的角度讲,家庭功能包括:其一,给予爱,这是家庭也是父母独有的一种功能,其中应包括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操;其二,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条件,保障孩子健康成长,促进生长发育;其三,促进社会化发展,即培养孩子正确的社会认识和感受能力,掌握社会规范;其四,引导个性开发,帮助孩子发挥独特的才能和创造性。家庭的这些功能应是综合开发的结果,很难有一个全面、准确、分化了的标准进行衡量,但可以肯定的说,家庭环境的好坏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3(3) 李旭东等人的观点李旭东、周冬等人认为,家庭功能包括: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这是家庭最基本的功能。一个家庭的存在必须有一定的生产,目的是为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提供物质保障,保证子女健康成长,促进子女生长发育。精神功能,包括家庭的情感交流、娱乐等,是家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未成年子女正处于未成熟与成熟的心理发展阶段,情绪很不稳定,要度过这个阶段,最需要得到父母及其亲人的交流、疏导、理解和支持,这样未成年人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否则容易养成性格孤僻、个性悲观等不健康心理。另外,家庭娱乐功能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家庭生活内容,增加家庭生活的乐趣,提高家庭的凝聚力。教育功能,这是家庭对子女社会化最重要的功能。子女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育。游戏、学习、劳动是人社会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未成年人一般只是进行游戏和学习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过渡到劳动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的作用不仅是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和学习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过渡到学习再到劳动为主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生活自理和社会自主能力教育,科学文化教育,青春期的心理、生理教育等。 43、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方法家庭环境量表家庭环境是家庭给家庭成员提供的成长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家庭环境从整体上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从家庭功能角度讲,家庭是通过家庭系统对个体不良个性的形成来间接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也就是说,不良个性是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媒介。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具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及自我意识其中最关键的成分是性格,即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家庭(除上述那种父母直接教唆子女犯罪的家庭外)并不直接导致犯罪,而是由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使家庭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家庭系统中的个体容易形成不良个性,这些不良个性往往成为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基础。未成年人犯存在人格特质的偏差,他们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存在较多缺陷,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必然导致家庭功能的不良发挥,这是影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家长采取否认、批评、惩罚等负面性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越可能多的表现出焦虑、抑郁、易怒、沮丧等神经质倾向;家长给予子女较少的理解、过分的干涉和较多的保护,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冷漠、残忍、倔强、有攻击性和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精神特点。5关于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学者们从家庭环境角度入手,采取家庭环境量表的方式对家庭功能进行评定,通过分析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来评判家庭功能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家庭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家庭环境量表中的十个因子,即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宗教道德、组织性、控制性因子等;硬环境是指父母亲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家庭人数、几代同堂等。这两方面因素互相影响,其中软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硬环境因素反作用于软环境因素。杨曦等人以成都市未成年犯管教所300名男性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未成年犯的家庭环境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都比较低,矛盾性则很高。未成年犯的家庭成员之间更多的公开表露其愤怒、攻击和矛盾,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公开活动,直接表达情感的,相互交流帮助,参与社交娱乐活动则较少,对工作学习的成就感和竞争性低,家庭成员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也较低,没有明确的组织性。 6何剑、于绍元等采用FES-CV家庭环境量表对某少管所的男性青少年犯进行了调查,并与SCL-90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相比较。他们发现,道德宗教和控制性两个因子与常模相等,不存在显著差异;亲密度、情感表达两个因子得分较低,矛盾性显著高于常模;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文化性都低于常模,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性、情感表达、矛盾性和娱乐性。对于FES-CV与SCL-90的相关性研究中,他们发现,家庭中情感表达因子与SCL-90中的抑郁、恐怖性精神病显著相关,家庭中的矛盾性、娱乐性因子与的SCL-90敌对因子相关,家庭中的成功性因子与SCL-90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显著相关。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家庭环境中各因素因子与未成年犯罪的相关性,还指出了其影响犯罪的原因。 7方明军则对未成年犯与中专类师范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来揭示两者的相关性。他的结果显示,两者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和道德宗教等因素差异极其显著,矛盾冲突、组织秩序差异很明显,文化性、成就性差异不显著。他的研究还显示,未成年犯的独立性较高,娱乐性高。这可能和未成年犯缺乏父母的关怀指导,导致无原则、放任式的独立自主,从而使其误入歧途;这些未成年人的娱乐活动也缺乏一定的限制和指导,他们良莠不分,很容易沉迷于不正当的娱乐活动,荒废学业,走上不正当之路。同时,有些未成年犯的家庭宗教思想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也较重。 8(三) 对家庭功能理论的评价笔者认为,家庭功能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长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行为等六方面,为证实这些因素与未成年人成长的关系,了解家庭功能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影响,笔者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针对大学生设计并完成了家庭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见附录,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1-1 调查结果A B C D96 4家庭结构78 4 1846 42 10 288 10 2家庭关系40 48 8 434 58 8家庭教育32 60 8家长文化素质 40 22 30 2家庭经济状况 14 72 14家长行为 76 20 4此调查是针对大学生在未成年时期的家庭状况进行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未成年时期的家庭功能是良好的。就笔者所调查的对像中,家庭结构完整程度达到100%,幼年时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也高达78%,足见完整的家庭结构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而家长文化素质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相对较小,父母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比例占到32%,对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满意的比例只占到14%,更多的孩子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对于家长行为,大学生选择对认为家长很令人敬重的比例为76%,并且没有人选择很不喜欢家长这个选项,可见家长的自身的言谈举止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可以看出其家庭关系融洽,而且父母给孩子营造的家庭教育氛围也较宽松,使孩子有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四) 本章小结家庭系统对家庭家庭成员个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功能理论从家庭功能的角度指出个体行为与家庭系统的关系,为研究个体行为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家庭环境量表的设计则通过对家庭环境各因子的测试,科学的阐释了家庭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未成年犯罪确实密切相关,家庭环境因素从整体上影响着家庭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家庭成员的个性和行为,家庭成员要注重家庭整体环境的营造,从各个方面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把关。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得出的家庭环境的各个因子对家庭功能发挥的影响程度不同,此时就很难系统的测定家庭功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暴露出利用家庭环境量表研究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局限性。因此,本文拟以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长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行为为因子研究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全面系统的分析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通过深入剖析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来探究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力求我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工作、家庭的和睦以及社会的进步谋利益。二、结构完整的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一) 未成年人犯罪概述1、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理论界,对未成年人犯罪是界定尚未形成定论。一方面,对未成年人年龄主要是年龄的下限的界定争执不决,主要形成了两种理论否定论和肯定定论。否定论者认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中没有年龄下限,或者至少从理论上说设定年龄下限不合理; 9肯定论者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中对未成年人的年龄是有下限界定的,而肯定论者中,对下限的具体年龄界定时又有分歧,有 6 岁、7 岁、10 岁、12 岁、14 岁等不同的主张;另一方面,学者们对犯罪的范围也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主张犯罪不仅局限于刑法规定的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而且应该扩大到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以外的违法行为。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同时,我国只有刑法中对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及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因此,本文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的进行的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1) 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攀升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开始,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上升趋势,至今仍增高不下。1998 年至 2002 年,全国法院共审判未成年犯 21.6 万,呈逐年上升之势。 10而全国法院判处的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也由 1998年的 6.4%上升到 2003 年的 7.9%。另据统计,从 2000 年到 2004 年,全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平均每年上升 14.18%,2005 年 7月,又比上年同期上升了 23.96%。 11据公安部关于 2005 年上半年社会治安情况的通报表明:未成年人在暴力犯罪的案件中竟占到 70%。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统计资料显示,自 2000 年以来,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平均每年上升近 13%。(2)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呈低龄化趋势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接触信息的渠道拓宽,发育年龄的提前和不良文化的影响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越来越小。进入 70 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比 50年代和 60 年代提前了 2-3 岁。据统计,1991 年至 1996 年 14-15 周岁的刑事作案人员达 25 万多人,占未成年作案人数的 30.91%,而且占未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的比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1992 年至 1995 年年均递增6.07%;另据统计,1991 年至 1995 年,13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作案人员达 9.8万,占整个刑事案件作案人数的 1.44%,且占整个刑事案件的比率亦呈上升趋势,1992 至 1995 年年均递增 18.26%。 12自 2000 年以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受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3) 未成年人犯罪的种类多样化据目前学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研究看,盗窃和抢劫等贪利型犯罪案件居于首位,暴力犯罪紧随其次,性犯罪、毒品犯罪也屡见不鲜,甚至有的未成年犯集凶杀、抢劫、强奸于一身,危害之重令人吃惊。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犯罪开始向新型犯罪领域渗透。主要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些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诈骗,或者利用电脑技术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制造病毒、有害程序,盗窃商业秘密等。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已经扩展到各个犯罪领域。(4) 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成人化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表现为由结伙犯罪逐步发展成的犯罪团伙;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随意性较大,一般都是临时起意,较少预谋,犯罪目的简单;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越来越趋于现代化,反侦察性较强,表现出成人化、智能化的特点;未成年人流窜作案增多,尤其是跨县市区作案较多,且跳跃速度极快;未成年人作案手段具有残酷性、暴力性,表现方式具有公开性、疯狂性,且气焰日趋嚣张。(二) 结构完整的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塑造有基础性作用,家庭中的很多因素影响着家庭功能的发挥,实质上,结构完整的家庭才具备家庭最基本的要件,其家庭功能一定程度上具备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家庭中仍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家庭功能的发挥,如家庭关系是否融洽、家庭教育是否得当、家长的模范作用是否恰当发挥、家庭物质功能是否能满足家庭成员需求等等,家庭功能会进而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作用,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制约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出现。1、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属于家庭精神功能的范畴,包括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其中夫妻关系不仅仅是两性关系,还包括共同养育子女、维持家庭的关系,夫妻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的氛围,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效果。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相互扶持,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仅使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还能学会尊重,懂得关心别人,能更好的处理社会关系;夫妻之间相互包容,感情融洽,也会为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创造最佳的环境,并且夫妻之间能够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达成一致意见,使家庭的七项功能能更充分的发挥。相反,夫妻关系紧张,遇到问题不能冷静面对,达不到充分的协商,矛盾长期不能解决,会使婚姻关系破裂,家庭也必然充斥着紧张的氛围,家庭功能的发挥会遇到很大障碍,孩子每天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家庭中,身心都会受到很大伤害,对其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危害,孩子若不能在青少年时期形成健康的人格,很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方式、教育模式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一些家庭父母专制、思想滞后,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能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家庭关系显得刻板,甚至出现交流障碍,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一些父母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亲子之间关系冷淡,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家庭充斥着无情的冷漠,未成年人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不懂得感恩,对社会也会充满冷漠,很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可见,不良的家庭关系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根据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我们可以将家庭关系分为过分控制、适度控制和放任三种类型。适度型家庭为健康家庭,可以很好的处理个体间的关系,组织模式灵活,适应性较强,而过分控制型家庭和放任型家庭则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以下我们主要探讨问题家庭。(1) 过分控制型家庭这类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应有的距离,总是干涉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方面表现为过分介入,在行为控制方面表现为刻板的控制。在现实中的表现往往是家庭中有一方或父母双方很强势,要求其他家庭成员必须服从自己,若有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行为则很愤怒,出现无休止的争吵,甚至打骂对方,有些家庭更是因此充斥着家庭暴力。夫妻之间的家庭暴力不仅伤害夫妻感情,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压抑,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在一个不良环境中成长,受家庭暴力的耳濡目染,很容易养成暴躁、霸道或者自卑、怯懦的极端性格;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暴力更是直接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孩子产生恐惧、反叛、仇恨等心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冲突加剧,使孩子对家庭的依恋感减弱甚至消失,选择离家出走,成为闲散人员,这类人群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再加上犯罪组织的教唆,最终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根据中央综治委的调查,离家出走的城市闲散未成年犯,有近60%是由于不堪忍受父母的打骂和责备。当被问及“家里人对你怎么样”时,城市闲散未成年犯回答家人对他“经常打骂”的有19.5%,而普通未成年人的比例只有3.6%。在选择被家里人“经常打骂”的未成年犯中,与父亲关系“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分别是30.2%和41.5%(X 2=42.862 df=3 P0.001);与母亲关系“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分别是38.5%和34.8%(x 2=31.261 dr=3 P0.001)。 13由此可见,亲子关系不和谐与孩子被打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是互为因果。(2) 冷漠型家庭这类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淡,漠不关心,家庭缺少规则和限制,个体可以任意行为。家庭关系过于松散,家庭凝聚性差,未成年人很容易处于无人管束的情境中,家庭本该具备的一系列功能得不到发挥,家庭成员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情感介入程度很低,属于缺乏介入或缺乏情感介入的类别。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理应很好的监管照顾孩子,给孩子适时的引导,防止其误入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资格行业从业证明(6篇)
- 2025年非金属相关成型、加工机械项目发展计划
- 农业机械化合作协议
- 中英双语采购合同
- 行政管理自考跨界学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 行政管理的融资渠道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创意科技玩具的魅力-玩具设计师
- 行政管理自考未来展望试题及答案总结
- 2025建筑材料采购的合同范本
- 2025购销合同书范本专业版
- 61850报文解析-深瑞版-131016
- 2016年度高考全国3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 SIPOC培训教材学习教案
- 江西新定额2017土建定额说明及解释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2018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 2019年重庆江津小升初数学真题及答案
- 部编版三下语文《宇宙的另一边》教学课件PPT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文
- 育种学 第6章杂交育种
- 附件一∶ 教育部专家实地评估案头必备材料
- 火灾扑救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