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4 34 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案学案 1 1 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 2 2 庖丁巧解牛庖丁巧解牛 一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一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1 1 对外开放的含义和必要性对外开放的含义和必要性 1 含义 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遵循平等互利 互守信用的 原则 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它是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 大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2 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低层次的 或者说很长时期是封闭的 所以这也是造成我国长期以来生产力不发达 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邓小平一再强调 关 起门来 故步自封 夜郎自大 是发达不起来的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 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要谋求发展 摆脱贫穷和落后 就必须开放 面对经济 科技全 球化的趋势 我们只有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才能适应当代 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 2 2 经济特区的含义与建立的过程经济特区的含义与建立的过程 1 经济特区的含义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 政区域 国家在吸引外资 减免税等方面 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 2 建立的过程 1979 年 7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批准先在深圳 珠海两地试办 出口特区 准备 在取得经验后 再考虑在汕头 厦门两地设置 1980 年 正式将 出口特区 定名为 经济特区 也是在 1980 年 深圳经济特区 建立 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同年 珠海 汕头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 年 3 月 中国设立海南省 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至此 五个经济 特区建立起来 3 3 经济特区的作用经济特区的作用 1 国家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 如在吸引外资 减免税等方面给予优惠 从而使得 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1992 年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工业产值比 1980 年 增长 60 多倍 2 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 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 展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 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 经济特区的改革 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的特区 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实验的适宜场所 4 4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1 含义 是在经济特区建立后 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 划出一 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它以引进外资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工出口为主 具有 人才 技术 知识密集等特点 是新型的经济区 2 作用 建设好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于对外开放 吸引外资 改革实验 促进区域经 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 辐射 示范 带动作用 3 建立 1988 年 国务院在沿海开放城市 首批批准设立大连 秦皇岛 天津 烟台 青岛 连云港 南通 闵行 虹桥 漕河泾 宁波 福州 广州 湛江等 14 个经济技术开 发区 1992 1993 年 第二批批准设立营口 长春 沈阳 哈尔滨 威海 昆山 杭州 萧山 温州 融侨 东山 广州南沙 惠州大亚湾 芜湖 武汉 重庆 乌鲁木齐 北京 等 18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0 2002 年 第三批批准设立合肥 郑州 西安 长沙 成 用心 爱心 专心2 都 昆明 贵阳 南昌 石河子 西宁 呼和浩特 南宁 太原 银川 拉萨 南京 兰 州等 17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此外 国务院还先后批准了苏州工业园区等实行经济技术开发 区的政策 二 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开辟二 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开辟 1 1 背景背景 经济特区的开创性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引进技术 吸引外资 培养人才 促进经 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试验的作用 经济特区成为技术 知识 管理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2 2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 1 1984 年 5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决定扩大天津 上海 福州 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 口城市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 引进技术的步伐 它们将成为经 济繁荣 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 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 1985 年以后 国务院又先后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 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 到 1992 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已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 3 走出去走出去 战略战略 1 背景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 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首先是以 引进来 为 主 通过积极引进大量国内急需的资金 设备 技术和短缺原材料 引进国外的管理经验 来发展壮大自己 已取得很好的成绩 2 目的 从 20 世纪末起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 参与 国际技术合作和竞争 我国实施 走出去 战略 3 内容 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 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深化升华深化升华 对外开放的格局与特点 采取了分步骤 逐步推进的战略格局 记住经历了 一个由南向北 由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形成了由点到线 由线到 面的沿海开放地带即可 三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三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 1 背景背景 上海在地理位置 交通条件 人才资源 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与国际交往等方面都 拥有较大的优势 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 有着重塑国际化 现代化大都市 形象的先天条件 浦东是上海的一个行政区域 位于贯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外滩 与南京路 一江之隔 但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浦西 2 2 决定决定 1990 年 4 月 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 进一步 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 金融 贸易中心之一 带动长江三角洲和 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这是 20 世纪 90 年代乃至 21 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给予浦东新区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 除实行中国经济技 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所实行的有关减免关税 所得税和进出口许可证等优惠政策外 国家还特许外商在浦东开办金融机构和百货商店 超级市场等第三产业 并允许上海设立 证券交易所 发行股票 以及扩大投资审批权和实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3 3 改革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改革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形成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 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 意义 我国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经典回顾经典回顾 例例 1 1 1985 年邓小平说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意是 用心 爱心 专心3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 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解析 解析 题目中的 第二次革命 的本质含意并不是改革的本质含义 B 项涉及工作重 心转移 但改革的内容远远超出 工作重心的转移 C 项和 D 项只涉及改革的某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应看到改革开放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合理的因素 因此是一场社会经济领域 的革命 答案 答案 A 例例 2 2 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A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B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 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 内地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D 经济特区 内地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 解析 对外开放格局是一个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逐渐发展的过程 答案 答案 B 例例 3 3 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成果不包括 A 经济发展迅速B 人口已占上海市一半以上 C 成为上海新的增长点D 城市面貌巨变 解析 解析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高起点 重质量的过程 不是依靠增加人口取得成功的 答案 答案 B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问题问题 1 1 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何不同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 可以从背景 目的 社会性质和影响几方面入手考虑 探究结论 探究结论 1 背景 旧中国是在被列强侵略战败的情况下被迫开放口岸 是不平等的 新中国是在独立和平等的前提下为发展经济而主动开放的 2 目的 旧中国的开放是列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进行资本输出等侵略 新中国的开放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社会性质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是独立 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4 影响 旧中国的开放导致中国贸易入超 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 产地 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新中国的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并逐渐走向世界 成为中国的强国之路 问题问题 2 2 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 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 尤其是近 20 年来经 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 要想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必须考虑到这一地区的自然 经济 社会因素 历史因素等多方面内容 探究结论 探究结论 1 自然环境优越 气候条件好 河网密布 对经济活动承受力强 2 人口众多 消费市场大 3 交通通讯发达 国内外联系便捷 4 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学技术集中的地区 近代以来 外国资本 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集中 5 近代以来 沿海地区文化教育发达 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集中 人们有较强的经营 用心 爱心 专心4 管理理念和经济活动的能力 6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了有 利于全国 尤其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国际环境 7 沿海地区市场经济发展较早 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快 8 国家从改革的全局出发 制定了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种种政策 9 利用劳动力优势和侨乡的优势 抓住了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机遇 活学巧用活学巧用 1 1979 年 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 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这两省特殊的有利条件是 A 属于革命的老区 B 物产丰富 人均产值高 C 靠近港澳 华侨众多 D 交通便利 自然条件优越 解析 解析 A B 两项表述错误 不符合历史事实 D 项属于自然条件 但不属于特殊的有 利条件 因为其他地区同样具有这些自然条件 答案 答案 C 2 深圳能成为 一夜崛起的城市 主要得益于 A 引进了外资 B 国家减免了税收 C 位置优越 D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 解析 深圳崛起得益于 改革开放 答案 答案 D 3 经济特区的设置所产生的影响有 促进了特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 为中国的经济 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A B C D 解析 解析 项的表述皆正确 答案 答案 D 4 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 全部位于沿海开放城市 B 以引进外资为主 C 人才 知识 技术密集 D 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解析 解析 A 项表述错误 经济技术开放区的建立在向内陆扩展 已包括太原 银川等城 市 答案 答案 A 5 1984 年 为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 国务院作出的决策是 A 设海南经济特区 B 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 设经济开发区 解析 解析 A 项为 1988 年 B 项始于 1989 年 D 项时间为 1990 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用心 爱心 专心5 答案 答案 B 6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优势包括 交通方便 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雄厚 科技发达 农业条件好 乡镇企业发达 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A B C D 解析 解析 据所学内容分析可知 皆符合史实 答案 答案 A 7 关于 走出去 战略 表述最恰当的是 A 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B 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 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C 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 D 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解析 解析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 参与国际技术合作与竞争 我 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答案 答案 D 8 20 世纪 90 年代 为促进上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采取的措施是 A 设沿海开放城市 B 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C 设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开发开放浦东 解析 解析 1990 年 4 月 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 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答案 答案 D 9 上海浦东的发展 得益于 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独特的地理优势 交通优势 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政府的开发开放政策 A B C D 解析 解析 主要考查开放开发浦东的有利条件 皆正确 答案 答案 C 10 下列关于浦东开发和开放的表述 错误的是 A 浦东开发和开放的目的在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B 浦东开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C 浦东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依靠上海的独特优势 D 浦东新区成为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 解析 浦东的开发成为 中国 而不是 世界 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答案 答案 B 习题详解习题详解 第一题 我国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