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诗词三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诗词三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诗词三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诗词三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理解其“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2、鉴赏陆游诗雄浑的意境,理解其以名词连缀而成、严格工对的艺术特色。3、鉴赏姜夔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的风格,理解其虚实相映和对比的创作方法。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学了四首宋词,认识了几位伟大的词人,品读了几首绝佳的词作。这节课,我们接着再来看几首诗词。二、讲授新课虞美人1、知识简介李煜,字重光,号隐钟,五代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他在位十五年,过着偷安、享乐的生活。公元975年,宋兵攻破金陵,被宋册封为违命侯。978年“七夕”因作虞美人等怀国之词,并命歌女谱曲调唱,被宋太宗赵光义派人将其毒死。他擅长诗文,精通书画,通晓音律,尤以词名世。前期作品多描绘宫廷享乐腐化生活,表现伤时怀人、离愁别恨情调。被俘后的作品,一变而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主要抒写对昔日帝王生活的眷恋及对眼前囚徒生活的哀叹。2、研习内容(1)词作是怎样将眼前景与忆中事交织在一起的?示例:词人面对着眼前的“春花秋月”之景,沉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忽而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上“小楼”沐浴着“东风”,在皎洁的明月中忆起了“不堪回首”的“故国”及其“雕栏玉砌”。此时,词人不禁悲从中来,抒发了胸中“东流”“春水”般的绵长而深沉的愁情。词人用起伏跌宕的笔法,在眼前景与忆中事之间穿梭情愁。(2)“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示例:“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伤悲。因此,这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的好。(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也就是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示例:“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泛指李煜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簇拥着的欢乐,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示例:“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非生花妙笔不能描绘得出。词人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曲折回旋,一泻千里,长流不息。至此,亡国所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便赋予了具象和生动的质感。读者无不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巨大痛苦。3、总结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念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虽然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非常真诚,感触真切,读来令人顿生唏嘘。书愤1、知识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他的诗歌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或抒发政治抱负,或反映人民疾苦,或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或表现日常生活情景等等,风格雄浑豪放,沉郁悲壮,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2、研习内容(1)“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应如何理解?示例:“气”是指豪壮之气。理由: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明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从表现手法上看。“气”解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解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示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示例: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结合时代背景谈谈陆游“缘何生愤,愤从何来”?示例: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就在陆游出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当时在河北的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这个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确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绍兴八年(1138)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与。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本来,在与金的对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胜利,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一心只想议和,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投降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此后宋金双方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订立和议:南宋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并以淮水为界,将淮水以北的地区划归金朝。其实,之所以时事维艰,外地的入侵倒还在其次,根本原因在于皇帝和那些主和派。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陆游怎会不心生愤怒呢!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拍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廷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赈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他深感悲哀的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心想建功立业,取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那样的战绩,但是,“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他在诗中所用的檀道济“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故事,颇能引人联想:自己一心报国,在北望中原时豪气如山,愿做“塞上长城”,颇有自许之情,但到头来仍是一场空,朝廷并不重用他,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更让人想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的残酷现实,这怎不让爱国者悲哀、让爱国者愤怒!他希望像诸葛亮那样六出祁山,施展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诸葛亮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一直拼杀在对敌斗争的前线。而自己呢,却只能喟然长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书愤时诗人已经61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此时的诗人已是暮年。想到“气如山”的早岁,现在却一事无成,落得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结局。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朝廷不重用,岁月不饶人,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呢?本来,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外界客观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主观努力而奋发终有作为的情形。而陆游主观上一心报效国家,力图恢复,而朝廷不仅不提供条件,反而处处设障掣肘,使诗人志不得伸,事无可成。垂暮之年遭罢黜,66岁时被迫退居乡里,“身还民服,口诵农书”,“身杂老农间”,老境颓唐。虽不忘恢复之志,但毕竟年事已高,衰鬓先斑,“塞上长城”之许已成空言,面对镜中衰鬓,只能顾影自怜,悲忧之愤便跃然纸上。综上所述,书愤之“愤”,实在是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义。3、总结这首诗从立志报国的早岁写到衰鬓先斑的暮年,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前四句慷慨奋发,后四句幽愤哀伤,情绪有起有伏,充满苍凉沉郁的情调,很有感人的力量。扬州慢1、知识简介姜夔,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他为人清高,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姜夔在文学艺术上的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一大词家和诗人;且精通音律,能配合词作自创曲谱。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他的词更为后世所推崇,是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上继“花间”,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2、研习内容:(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杜牧有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如今站在扬州城的词人看到的和听到的又是什么呢?试揣摩词人此时的意绪。示例:金兵洗劫后的扬州城,映入词人眼帘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的是寒气中飘来的凄清的戍角声。如今的扬州城真如一座萧条冷落的“空城”。抚今追昔,往日“春风十里”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往日游人如织,笑语喧哗,明月之夜下的二十四桥如今真令人目不忍视。词句里处处流露出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何深刻含意?示例:这三句采用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他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三句有何妙处?示例:“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不令人伤怀呢?(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表现了词人一种怎样的情怀?示例: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