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2014年秋.ppt_第1页
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2014年秋.ppt_第2页
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2014年秋.ppt_第3页
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2014年秋.ppt_第4页
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2014年秋.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 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 一 什么是态度 定义 态度是以情感 行为和认知为基础 对事物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态度的ABC 情感成分 Affectivecomponent 行为成分 Behavioralcomponent 和认知成分 Cognitivecomponent 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 协调一致的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举例 我喜欢孙红雷演的电视剧 1 2 3 4 5 6 7 8 9非常反对无所谓非常赞同 态度的认知成分的复杂性 对很多事物我们都有多种复杂的想法和信念 以对 吸烟 的认知为例吸烟有害健康 吸烟让我放松 我的好朋友都赞同吸烟 我父母反对吸烟 吸烟增加开支 一个吸烟十年的朋友因肺癌去世 评价的简单性 赞成或不赞成吸烟 态度使人们能够快速决策 朋友递烟时 不吸烟 态度的稳定性 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一旦形成 态度便具有相对的持久性 稳定的态度作为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二 态度的形成 凯尔曼 Kelman 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 依从 认同和内化 依从 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 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 信念 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内化 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包括知识 需要和个性 2 人际因素 家庭 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 三 态度的测量 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但它也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经常用两种方法测量它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的方法包括自陈法 self report 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等等 自陈法一般采用态度量表测量 而行为观察法通过行为观察推断 问卷法则是把我们要调查的问题编成问卷 常用的态度量表有利克特量表 LikertScales 它通常是5点或7点量表 让被试用1 5或者 3 3反应 瑟斯顿量表 是一个11点量表 被试在回答的时候用1 11来反应 间接测量包括 投射技术 生理指标测量 反应时测量等 比如我们用来测量妇女对生育问题态度的一个五点量表 利克特量表 如下 请用1到5来表示你对下列陈述的同意或反对程度 其中1 很反对 5 很赞成 2 3 4 代表一定程度的反对或赞成 你的回答无所谓错与对 只要是你的真实想法即可 1 我养不起一个孩子 2 我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生孩子 3 生孩子太痛苦 4 有个孩子会限制我的自由 5 有个孩子会使婚姻更美满 6 有个孩子会使家庭生活更充实 7 有个孩子增加了我的责任感 8 有个孩子让我没有时间想我自己的事情 四 态度理论 学习理论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自我知觉理论 1 学习理论 由霍夫兰德 CarlHovland 提出 认为态度与习惯的形成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A 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结B 操作条件反射的正强化和惩罚C 观察学习的模仿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主要通过 信息学习和情感迁移 信息学习 如果一个人获得某种具有说服力的信息 态度就会随之改变 情感迁移 当人们把对某个态度对象的情感迁移到另一个与之相联的对象上时 会发生态度的改变 Janis 1965 的实验研究 他让大学生读4篇不同主题的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部分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主试给他们可口可乐喝 另一部分的被试则没有这样的待遇 结果有可乐喝的学生受4篇报道的影响大 2 认知平衡理论 F Haider于1958年提出 个体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将产生紧张 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 体现认知平衡理论基本原则的是著名的 P O X 模型 P和O是人际环境中的对等个体 X是认知对象 有三个相关的评价 第一个人 P 对另一个人 O 的评价 第一个人 P 对态度对象 X 的评价 另一个人 O 对态度对象 X 的评价 F Haider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种情况 喜欢 肯定 和不喜欢 否定 在模型中 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 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 一种关系是正面的 那么 平衡状态就会存在 除此之外 P都将处于不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是稳定的 而不平衡状态被假设为不稳定的 它将导致个体的心理紧张 这种紧张将促使个体心理从不平衡趋向平衡 也就是包含一个P的态度改变或者抗拒态度改变 实质是改变对另一认知主体O的态度 最小努力原则 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少情感关系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平衡系统 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时所产生的平衡压力要比我们喜欢他时的平衡压力要小 3 认知失调理论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 他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个人的存在不是荒谬的 阿尔伯特 加缪 由费斯汀格 L Festinger 于1957年提出 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 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 一般情况下 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 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 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 或没做想做的事 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 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 以重新恢复平衡 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 从而解决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以戒烟为例 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 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 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 引起了认知失调 1 改变态度 我们可以改变态度使它与行为相一致 我喜欢吸烟 我不想真正戒掉 2 增加新的认知 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 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 有利于我的健康 3 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4 减少选择感 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 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 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 别无他法 5 改变行为 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 但一般情况下 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我将再次戒烟 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5种 1 决策后的认知失调2 反态度行为3 轻微的威胁4 自由选择5 不能改变的承诺6 对后果的责任7 努力8 不可避免性 常见的认知失调 1 决策后的认知失调 当我们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中做决定时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失调 人们在决策后常倾向于增加对所选事物的喜爱程度 而减少对没选择事物的喜爱 人们认为被自己选中的方案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没有被选择的方案更缺乏吸引力 JackBrehm的实验研究 8种商品如闹钟 收音机 电热水瓶等 即使在我们只致力于一项行动时 也可能发生决策后认知失调 当预言落空时 基切夫人案例 来自克拉利昂行星上的超级生物预言 1954年12月21日北半球将被洪水淹没 1990年加拿大国立美术馆买下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纽曼的一幅抽象画 火之声 价值176万美元 2 反态度行为 当一个人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时 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因为行为本身难以收回 通常只能改变态度 Festinger Carlsmith的实验研究 诱导说谎 研究期望如何影响绩效工作任务 把十几个卷轴装入盘子 拿出 放入 拿出 放入 半小时 转动记分板上的48个木钉 半小时 3 轻微的威胁 轻微的威胁与严重的威胁相比 产生的失调更大 态度就改变得越多 Aronson Carlsmith的实验研究 评价玩具的吸引力 Freedman的实验研究 机器人玩具 塑料潜水艇 棒球手套 玩具枪 玩具拖拉机 严重威胁 77 轻微威胁 33 只有在行为是个体自己选择的情况下 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才会导致失调 这是个必要条件 Linderetal 的实验研究 写一篇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文章 分别得2 5美元和0 5美元 4 自由选择 5 不能改变的承诺 只要我们觉得对某个行为有不能改变的承诺 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改变 Dickersonetal 节水实验 6 对后果的责任 个体自己觉得要对不良后果承担责任 就会因失调而导致态度的改变 为残酷行为或伤害行为辩解 贬低受害者 评价实验 我认为你是个肤浅的 不值得信任的迟钝人 7 努力 努力与认知失调的关系用阿克苏姆 Axsom1989 的话来说就是 你为某件事情的付出越多 你将会越喜欢它 Aronson Carlsmith的实验研究在研究中他们让自愿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讨论有关性的话题 这个问题在50年代是人们忌讳的一个话题 同时把被试分为高嘲笑组 被试在公共场合大声念一些淫秽的词 中等嘲笑组 被试在他人面前读一些与性关联的词 以及控制组 在实验开始之前 研究者告诉被试说为了保证他们讲的是自己的心里话 他们需要参加一个 尴尬测验 Embarrassment 实际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上面的分组 参加完测验之后 他们让被试戴上耳机 加入一个团体 一起谈论有关性问题 讨论完之后 研究者让被试用0 100分评价自己对讨论和小组其他成员的喜欢程度 结果发现 高嘲笑组 97 的被试对小组讨论的评价要远远高于低嘲笑组 82 和控制组 阿伦森指出 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 必然带来较高的认知失调 而为了减少失调 人们只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 从不喜欢变得喜欢 当一个消极而又无法避免的不愉快情境产生时 人们努力在认知上把情境的不愉快减少到最小 以便随遇而安 吃很不爱吃的蔬菜 实验 将来要吃很多 性行为和有关性道德的讨论 实验 A B卡片 8 不可避免性 认知失调的文化差异 Heine Lehman的唱片选择实验 加拿大人与日本人 从40张CD中选10张最喜欢的 然后排列顺序 在第五 六张CD中选1张带回家 重新评价 加拿大人发生了态度的改变 而日本人没有显示认知失调效应 4 自我知觉理论 由Bem于1967年提出 反对认知失调理论 认为我们是从我们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来推断自己的态度 Zanna Cooper的实验研究一半被试有选择权被试组A 服用一种药丸 会感到紧张另一半被试没有选择权一半被试有选择权被试组B 服用一种药丸 会感到放松另一半被试没有选择权自我知觉理论与认知失调理论何者更正确 五 态度的改变 说服 由Greenwald Petty Ostrom Bock先后提出的认知反应理论认为人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他们会对外来信息产生认知反应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态度改变取决于某信息引发的反驳论点的多少和类型 1 说服的途径 Petty Cacioppo的推敲可能性模型 推敲可能性模型 elaboration likelihoodmodel 主要用来分析人对说服沟通的认知反应 说服的途径区分为 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中心途径 关注论据外周途径 注意边缘线索 即与话题有关但与论点的真正价值并不相关的线索 如信息来源的吸引力和名气 情境的愉悦性 熟悉易懂的表达方式等 中心途径能引起人们更加稳定而持久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2 说服的要素 谁来说 信息传达者说什么 信息的内容对谁说 听众怎么说 情境 信息传达者 可信度 专业性和可靠性 睡眠者效应 吸引力参照群体可当做边缘线索也可能发生信息来源贬损 信息的内容 理智的内容还是情感的内容唤起恐惧情绪 有没有具体的指导 与听众原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