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上)_第1页
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上)_第2页
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上)_第3页
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上)一、农民收入增长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7 年与 1996 年相比,农民收入增幅由降到;1998 年与 1997 年相比,农民收入增幅又由降到;1999 年进一步回落到;2000 年,我国农民收入继续缓慢增长,农民实际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再度回落,农民年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增速比上年下降了个百分点,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低约 5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1997 年以来,我国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 4 年回落,这是农村改革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虽然 2001 年和 2002年农民收入增幅有所回升,分别为和,但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为非农收入和牧业收入。笔者在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后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而低效率的劳动生产率是由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部门存在着工作分摊现象造成的。因此,控制农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并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农业部门中的工作分摊现象 工作分摊是指农业劳动力从总量上看,其边际生产力接近零或等于零;从单位劳动力看,存在着分摊别人工作量的现象。工作分摊现象的存在,说明我国有大量2 / 4农业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这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1978 年至 2000 年,我国水稻和其它粮食作物的标准用工量分别从每公顷个和个,下降到个和个,2000 年水稻及其它粮食作物的每公顷标准用工量只相当于 1978 年的 1/3 左右。而在此期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的比例不大,农业或种植业劳动力人数却有大幅度增加,这说明我国农业部门中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分摊,这还可以从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中得到证实。通过与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泰国、伊朗等 19 个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农业劳动力约为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在上述国家中最少,只有公顷,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所生产的谷物、肉类、牛奶和鸡蛋几乎都是最少的,这就明确无误地表明了我国农业部门存在着相当规模的工作分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乡镇企业个数由 1978 年的 152 万个增加到 2000年的 2 085 万个,平均每年增加 88 万个,年平均增长率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由 1978 年的 2 827 万人增加到 2000年的 12 820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454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乡镇企业的职工绝大多数来自农业部门。因此,通3 / 4过这一途径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 1/4,而且农业生产并没有因为劳动力转移而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生产领域引入了大量的现代生产要素,使得工作分摊的准确计量复杂化了,但至少可以根据对乡镇企业吸纳大量劳动力的事实,进一步证实我国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工作分摊的情况。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估算 剩余劳动力可概括为两大类型,其一是无效劳动力,即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其二是低效劳动力,即边际生产力虽大于零但小于工资的劳动力。这里所说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剩余是指由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部门的结构不合理而积存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十分低下,他们的绝大多数属于低效劳动力。要确定劳动力资源剩余量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可以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状况对各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作出粗略估计,以此来说明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中的配置状况。估算我国农业劳动力总剩余的方法为:简单国际经济法。该方法是根据国际范围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其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份额来作判断。钱纳里模型和库茨涅茨定理估计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钱纳里等人的国际标准模型从劳动力份额与产值份额的结合上,对农业劳动力剩余作出较准确的估计,然后4 / 4用库茨涅茨系数处理我国因价格扭曲而高估的农业劳动力剩余,以得到农业劳动力配置不适合的比例。钱纳里标准与价格修正法。这种估计法是在以钱纳里等人的国际标准为参照系数的基础上,运用中国有关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数据作修正。牛仁亮分别用这 3 种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领域劳动力的配置情况进行了估算,得到的结果十分接近,即我国农业领域大概有 12的农业劳动力未得到合理配置。 根据 2001 年世界经济年鉴和 FAO 公布的统计数据,应用简单国际经济法,笔者对现阶段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作一估算,结果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接近的印度尼西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