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绘画 透视学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透视学基础知识第三章平行透视第四章成角透视第五章倾斜透视第六章曲线透视第七章人物透视 第一章透视学概述 第一节透视的基本概念一 什么是透视 透视学 透视图1 何谓 透视 透视 就是透过透明的介质看物体 并将物体描绘下来进行研究 简言之就是 透而视之 透视是一种理性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 2 透视学 透视学主要研究眼睛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是运用几何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 在有限距离观察景物所产生投影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并加以分析研究的一门独立学科 3 透视图 透视图是指画者运用透视原理和几何原理并运用绘画工具将投影图画在二维平面上时完成的作品 二 透视的基本规律1 近大远小2 近者清晰远者模糊3 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形成视觉空间感4 透视的深度变化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透视学一 学透视学的意义和目的意义 透视学可运用到一切视觉领域目的 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造型能力和表现力 培养灵活运用已掌握的透视规律 创造性组织画面空间的构图能力 掌握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理 创作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 二 绘画 设计与透视的关系绘画 设计是一种视觉艺术 透视学研究的是眼睛 画幅 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透视学的发展与空间的认识一 中西艺术家和科学家对透视学的贡献西方 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发展 乔托用透视和明暗来表现人物和景物 阿尔伯蒂 绘画论 弗朗西斯卡 绘画透视学 达 芬奇 画论 中国透视学的发展 南北朝画家宗炳 画山水叙 北宋画家郭熙 林泉高致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 画云台山记 唐代诗人 画家王维的 山水论 二 空间的认识 一维 度 空间 一根线 有方向和长短 二维空间 一个面 是平面的大小范围和面积 二维半空间 二维的平面加三维的立体混合空间 三维空间 物体的宽 高及纵深度的立体空间 四维空间 三维空间加时间的延续性 五维空间 四维空间加主观意识的心理空间 六维空间 五维空间加各种表达空间艺术的综合表现 第四节中西透视学的异同一 中西透视学的相同点 视觉规律都是一致的 绘画空间的表现方式是相同的 在造型上符合透视法则 二 中西透视学的不同点西方透视学称焦点透视 一点透视 用静止科学而又理性的眼光分析透视现象 单一化 一个视点 一个视域 一条视平线 一组灭点 视域空间是受限制的 强调事物的特殊性 具体性 透视图或作品以再现现实为主 追求形似 西方透视学称焦点透视 一点透视 中国透视学 远近法 称散点透视 多点透视 用运动 艺术而又感性的眼光分析透视现象 多元化 多视点 多视域 多视平线 多主观变化 视觉空间是不受限制的 强调事物的普遍性 综合性 透视图或作品以表现理想为主 追求神似 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法 1 多视点 多个视点观看景物 以表现宽大的场景和丰富的情节内容 定位转向 定向平移 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法 2 高视高 观察点在高处微俯视和多视点的方法表现前后景物 以表现不同时间的景物和宽深的场面 3 远视距 第二章透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常用术语1 透视三要素眼睛 观察和写生时人的眼睛物体 被观察的现实景和物画面 取景时假设透明的作图范围 起到取景框作用 写生和作图时的画幅是不透明的画纸 2 视点 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用S表示 3 视中线 视点和画面的垂直连线 4 主点 视中线与画面的交接点 5 视高 视点至基面 眼睛到地面 的垂直距离 6 站点 驻点 视点对基面的垂直落点 7 基面 承载物体的平面 基面与画面互相垂直 当人站在地面平视看景时 基面即地面 8 基线 画面与基面的交界线 即取景框或在作透视图时画幅的底边 用g g表示 9 视平面 假想的无限大的包含视点的平面 10 视平线 视平面与画面的交线 是画面上通过主点的一条水平线 11 主垂面 包含视点 与画面相交并且垂直于视平面的平面 12 主垂线 通过主点且与视平线垂直的直线 13 地平线 站在宽广的平地向前平视 看到远方天与地的交接线 第二节直线的透视 第三章平行透视 一 概念如果所研究的立方体有一个面与透明的画面平行 即与画面平行 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 平行透视 又称一点透视 它只有一个消失点 二 平行透视的规律与特点 1 有一组面和画面平行 有一个可视平面与画面平行 2 视向是平视 只有一个灭点 平行透视灭点为主点3 凡是平行于画面的平行线 投射成透视图时仍旧平行4 凡是垂直于画面的平行线 投射成透视图时 要集中消失到主点5 平行透视的立方体 无论高低 左右 远近 只要在视圈范围以内 正面都仍是正方形 只有大小变化 没有透视消失变化 三 平行透视立方体的形态 一 外部1 立方体在心点的位置 只能看到一个面 2 立方体处于心点以外的视平线或正中线上 可以看到两个面 3 除以上情况 立方体可以看到三个面 二 内部4 如果从立方体内部观察 最多可以看到五个面 四 平行透视的画法 正方体的画法 1 画出视平线 心点 视点 左距点 右距点 2 画出平行面 3 从平行面的四个顶点向心点引连线 4 从一个顶点向相应的距点引连线 求出透视深度 5 连线成图 平行透视的练习 五 平行透视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成角透视 一 概念以方形物体为例 在平视的空间中 只要离 画面 最近的是一条与基面垂直的边棱 那么方形物体左右两对竖立面必然与画面成一定角度 且两角之和为90 在这种状态下投射成的透视图就是成角透视 由于它有两个消失点 两个角互为余角 所以又叫 两点透视 或 余角透视 二 成角透视的特点1 立方体的边棱在画面前形成两种状态 a垂直边b 左右 成角边2 两组成角变线 左右水平消失 形成两个灭点 灭点 灭点 视平线 3 立方体的各个面都含有成角边 所以 两点透视中 所有的面都产生变形 灭点 灭点 4 两个灭点都在同一视平线上 视平线上的立方体成角边向下消失 视平线下的立方体成角边向上消失 灭点 灭点 视平线 心点 5 同一视域中 在视点 心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所成的角度不同 两点透视的灭点在视平线上的位置会发生移动 6 两点透视中 立方体在一般情况下 与画面成角小的 比较正的面见的宽 称为 主侧面 而成角大的 比较侧的面见得窄 称为 次侧面 灭点 灭点 视平线 心点 a b 7 立方体上下移动时 越接近视平线成角边之间的前后夹角越大 体积越平缓 当立方体的顶面或底面与视平线等高时 顶面的前后夹角为平角贴于视平线上 相反 越远离视平线 它们之间的前后夹角越小 体积高越强 8 立方体展示面的大小的决定条件 成角线与画面的角度 视平线的位置高低 9 同一立方体左右两组成角边线形成的两个灭点处在心点两边 两余点到心点的距离互为反比 灭点 灭点 视平线 心点 a b 三 立方体成角透视原理1 立方体在视平线上左右移动 仅见左右两面 顶底两面有一面与画者眼等高时 这一面成水平线 与视平线重叠 2 立方体高低移位 离开视平线时 可见左右两面及顶面或底面 共计可见三个面 3 直立棱边正对画者时 这一棱边与视垂线重叠 两直立面左右对称 立方体越向左右移位 左右两面的面积越大 四 成角透视的画法1 起点作图法 从平面图到成角立体图 2 测点法测点法是一种以两个距点或余点为圆心 距点或余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 与视平线相交得相应的两个测点 并由此测量物体两个侧面透视深度的作图法 辨析 成角透视图的优点 自由 活泼 真实 二点透视图面效果比较自由 活泼 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 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 也最富立体感的 成角透视图的缺点 角度选择不准 容易产生变形 第四章倾斜透视 一 倾斜透视的概念 基本特征二 倾斜透视的特点三 倾斜透视的基本画法 一 倾斜透视的概念 基本特征透视画面与方形景物呈竖向倾斜关系 与水平放置面非垂直关系时的透视称为倾斜透视 按视向不同倾斜透视形式划分为下倾斜透视 俯视 上倾斜透视 仰视 俯仰透视分四种情况 平行仰视和平行俯视 成角仰视和成角俯视 1 平行仰视 平行俯视的概念平行仰视 平行俯视指中视线和画面向上或向下与地面倾斜 方形物的一组边线与画面保持水平 其投影特征与成角透视一致 有两个消失点 一上一下 实际是两点透视 2 平行仰视 平行俯视的透视特征平行仰视 一组边线与画面保持水平 一组边线向底消点 水平视心 一组边线向天点 平行俯视 一组边线与画面保持水平 一组边线向顶消点 水平视心 一组边线向地点 成角仰视 成角俯视的概念成角仰视 成角俯视指中视线和画面向上或向下与地面倾斜 方形物没一组边线与画面保持平行 其有左右上或下共三个消失点 所以叫三点透视 成角仰视 成角俯视的透视特征成角仰视 一组边线向左底消失 一组向右底消失 一组边线向天点 成角俯视 一组边线向左顶消失 一组向右顶消失 一组边线向地点 二 平行倾斜透视 俯视 仰视 的特点1 天点和地点都在正中线上 2 天点在心点以上 地点在心点以下 3 正中线以左的变线向右消失 正中线以右的变线相左消失 前低后高的线向上消失 消失到天点 前高后低的线向下消失 消失到地点 与平行透视不同 4 和画面成同一角度的倾斜变线不管有多少条都消失到一个灭点 5 和画面成不同角度的倾斜变线消失到不同的灭点 三 成角倾斜透视 俯视 仰视 特点1 天点和地点在过余点的垂直线上 2 天点在余点以上 地点在余点以下 3 前低后高的线向上消失 消失到天点 前高后低的线向下消失 消失到地点 4 和画面成同一角度又和基面成同一角度的倾斜变线不管有多少条都消失到同一组天点或地点 5 和画面成不同角度的倾斜变线消失到不同的天点或地点 和画面成同一角度但和基面成不同角度的倾斜变线也不会消失到同一天点或地点 但是它们的天点或地点在同一余点的垂直线上 和基面成同一角度但和画面不成同一角度的倾斜变线不会消失到同一天点或地点 四 平行倾斜透视的画法 1 确立视平线 主点 视垂线CL 视点E 画水平线段AB 根据仰视角度大小定出底消失点V1 经过V1的水平线即地平线 然后根据两角相加等于90度原理定出天点V2 2 分别从A点和B点向V1 V2消失 再从等分线两端分别与量点M1M2连线 得连线的两交点C D 最后依次连接完成正立方体的其余部分 五 成角倾斜透视的画法 1 确定视平线 主点 经过主点的视垂线CL 视点E 画垂直线段DA 水平线段BC并相交于A点 BA AC DA 再从点E向下确定水平视心CV0 经过CV0的水平线即是地平线 根据两角相加等于90度原理 定出天点V3 以CV0为圆心 CV0E为半径与CVOV3相较于另一视点E1 接着得左右底消点V1 V2 以V1 V2 V3为圆心 V1E1 V2E1 V3E为半径 分别交出量点M1 M2 M3 2 自A点分别向V1V2V3三个灭点消失 再分别从BCD与三个量点M1M2M3相连 和AV1 AV2 AV3相交 一次连接完成成角仰视正方体的透视 第五章曲线透视 一曲线透视的有关概念凡是非直线形体的透视变化均为曲线透视 曲线按照规则与不规则分类 1 规则曲线 有规律旋转的曲线 如 椭圆 正圆 2 任意曲线 无规律可循的曲线 如 弯弯的山路 环形的梯田等 二曲线透视的分类按照立体与平面分类 1 平面曲线 能附着一个平面转换方向的曲线 2 立体曲线 脱离一个平面转换方向的曲线 三圆的透视状态及画法1 平行于画面的圆 不发生变化 保持原状 2 垂直或倾斜于画面的圆 距离画面灭线越近展示面越小 距离画面灭线越远展示面越大 圆的透视画法八点法 三七比 画法在正方体的等分边上借助三七比例来完成圆的绘制的一种画法 作图方法1 1 确定视平线 心点 距点 然后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将正方形透视图作出 2 利用三七比例 确定圆面所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安全培训用书课件
- 重工企业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物流运输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郑州食品安全员培训考核课件
- 郑州方德教育小升初课件
- 物流收货价格培训课件
- 郑州信息安全培训课件
- 物流基础课件模板包装
- 物流公司装卸安全培训
- 毕业班学生激励演讲稿汇编
- 纸张消耗统计表
- Q∕SY 06327-2020 二氧化碳驱油气田集输管道施工技术规范
- 译林版六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第2课时 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 肩袖损伤护理
-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 电镀时间与理论厚的计算方法
- Word操作练习题
- 电力建设土建工程施工试验及验收标准表式施工
-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78)
-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写作模板+
- ISO 1110-95 尼龙-测试样品的加速调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