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婚姻类型_第1页
清代婚姻类型_第2页
清代婚姻类型_第3页
清代婚姻类型_第4页
清代婚姻类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婚姻类型浅析清代婚姻类型浅析 清代婚姻的类型有很多种 聘娶婚为主导类型 其他也有抢夺婚 转继婚 童养媳 入赘 典妻等形式 另外 由于清朝晚期属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受西 方大量思想涌入的影响 自主婚也在晚清积极接受新思想的人群中盛行 这些 婚姻类型有些是为法律所倡导的 有些是法律明令禁止的 还有些是法律不提 倡但也不禁止的 丰富的婚姻类型之所以在清代频频出现 除了与中国地域辽 阔 民族成分复杂等先天因素有关 外来思想的涌入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所以 清代的婚姻类型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一 聘娶婚一 聘娶婚 聘娶婚几乎是历朝历代的婚姻主导类型 在清代也不例外 只有出于父母 之命 媒约之言 婚姻才得以成立 聘娶婚以交付一定数量的聘金 聘礼为成 婚的必要条件 聘娶婚的程序要求严格 六礼 即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币 请期 亲迎 是婚姻成立的必经程序 大到皇亲国戚 小到平民百姓 无论是京城还是边远乡村 都实行聘娶婚 聘娶婚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聘礼 即与财产密不可分 这一点可以从聘娶婚的 必经程序 六礼 看出来 六礼 中的 纳币 即是男方向女方送彩礼 订婚从纳币开始开始具有法律效力 一旦女方收了彩礼 即不得再许予他人 男方三年内须走亲迎程序 过了三年男方仍未迎娶的情况下 女方才可另许他 人 关于聘娶婚的 六礼 最初从西周开始提倡 究竟何时才开始成为一种 法律意义上的仪式 学界对此存在争议 但一般认为是在汉代以后 汉代以前 六礼 只是一种礼俗 汉代以后开始写入法律之中 大概自唐代开始 纳采 纳币 和 亲迎 是必走的程序 唐律疏议 中 聘礼先以聘财为信 无许婚之书 但受聘财亦是 此后 历代皆认可聘财的重要性 直到清代 依然如此 大清律例 中规定 若许嫁女 已报婚书及有私约 而辄悔者 笞 五十 虽无婚书 但曾受聘财者 亦是 1 1 清 沈之奇 大清律辑注 上 怀效锋 李俊点校 户律 婚姻 男女婚姻 第二四八页 聘财是聘娶婚里的重要特征 聘财的多寡视其风俗与经济条件而定 聘礼 本为一种象征的物品 但发展到清代 聘嫁婚中的聘礼 嫁奋成为聚财之源 致使一些地方 不顾传统之礼和理学的禁锢 视寡妇为奇货 夫家 母家争相 嫁买 有些已经定婚的女子 发现夫家贫困或中落 翻脸反悔之事频频发生 致使法律不得不强加干涉 规定其财礼的归属 规范类似事件的行为后果 聘娶婚虽然带有买卖婚的性质 但却不能等同于买卖 即便是到了清代 法律规定的婚姻嫁娶形式仍然是需要一定的程序的 必须有 聘 的过程 若 论真正的买卖性质 则娶妾更为接近 娶妾不需要有 聘 的程序 娶妻之后 妻子通过拜谢男方父母的仪式而开始正式融入男方家族 且妻子入族之后是对 自己的嫁妆享有所有权的 妾进门之后没有拜见男方父母的特定程序 也没有 自己的财产 因此 娶妾更类似于买卖性质的婚姻 1 二 抢夺婚二 抢夺婚 抢夺婚是人类社会中各民族流行过的一种婚姻方式 所谓抢夺者 一般通 过武力抢夺新娘 不需征得双方父母同意 既无 父母之命 又无 媒约之言 抢夺婚发源于古代部落之间战争结束后 败落一方的妇女往往被胜利者抢走 发展之后来这种形式的婚姻在一些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仍然存在 清代是满族靠战争 强权夺取政权而建立的国家 加上抢夺妇女成为鼓励 八旗官兵出征的动机 统治者即使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之后 只要为了平乱 同样不放弃对此行为的开禁 清代的成文法 乡规俗约 还不断调整婚姻的形式 规范婚姻成立的条件 满族早在入关前就确立其法律地位 满足刚入关时 抢夺行为从未收敛 抢夺 战败妇女为奴为妾的行为随着清军南下愈演愈烈 甚至康熙平 三藩 之乱 乾隆平定准噶尔反叛也不例外 2但是 乾隆定律之后的清代律例严禁抢夺婚 大清律例 强占良家妻女条明确规定 凡豪势之人 强夺良家妻女 奸占 为妻 妾者 绞 妇女给亲 配与子孙 弟侄 家人者 罪亦如之 男女不坐 其律后注写明 豪势 谓富强有力者 强夺 二字 须重看 豪势之人 逞凶肆横 将良家妻女 不由聘娶 公然用强抢夺在家 奸占为己之妻 妾者 1 关于妻妾地位之区别 参考了侯欣一老师在 中国民法史 课堂上的观点以及柏桦老师在 中国古代判 牍 课堂上的观点 2 转引自张晓蓓 清代婚姻制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年博士学位论文 第 58 页 清圣祖实录 卷八十二 康熙十八年七月壬戌 清高宗实录 卷七百八十二 乾隆二十九年正月乙丑 绞 妇女给亲 即非自己奸占 而配与子孙 弟侄 家人为妻妾者 豪势之人 亦坐绞 这里对 抢夺 的含义规定的较为明确 至 大清律例 制定时 清 代已经是以严刑峻法来明令禁止抢夺婚了 因法律的严厉 后来大都邑中的抢 夺婚其实是不多的 但是偏远地区仍不可避免 三 转继婚三 转继婚 转继婚是氏族群婚制的残余 实行不按辈分的同族嫁娶 如子侄可娶继母 伯母为妻 兄叔可以娶弟妇 侄妇为妻等 女真族有接受转继婚习惯 努尔哈 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于天聪三年太宗下令废止 凡娶继母 伯母 弟妇 侄妇 永行禁止 同族嫁娶 男女以奸论 清政权建立以后 继续禁止转继婚 清 代法律明文禁止转继婚的发生 这与满统治者接受汉族传统儒学思想有关 大 清律例 中娶亲属妻妾条明确规定 凡娶同宗无服之妻者 各杖一百 若娶 缌麻亲之妻及舅甥妻 各杖六十 徒一年 小功以上 各以奸论 其曾被出及 已改嫁而娶为妻 妾者 各杖八十 若收父祖妾及伯叔母者 各斩 若兄亡收 嫂 弟亡收弟妇者 各绞 妾各减二等 若娶同宗缌麻以上姑侄姊妹者 亦各 以奸论 并离异 1 转继婚的禁止在清代应是较为特殊的 其刑罚之严 量刑之重 可见清统 治者的重视程度 杜绝此婚 不仅是为了承继汉族的儒家伦理 更主要的是在 其思想领域里进行变革 规范人们的思想观念 但由于经济贫困 很多偏远地 区的贫苦农民为了节省婚姻开支 不得不实行转继婚 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 同时 由于所娶之妇女已经在该家族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已融入男方家族 可以 有效地减少令娶他人之后新人与家族磨合的过程 更有利于家族和谐 所以 尽管法律明令禁止 并以酷刑相威胁 仍然无法杜绝转继婚的存在 2 四 童养媳四 童养媳 童养媳是包办婚姻的一种 是先收养女童至家中 待女童成年与收养家男 子结婚的习俗 这种婚姻是以先收养女童为前提 而收养又是以婚嫁为目的 童养媳在贫困人家和贫困地区较为流行 是因为贫困人家难以承受聘娶婚的聘 金聘礼 同时 童养媳可以为收养女童家庭在正式婚娶之前增加一个劳动力 有些家庭甚至未生儿子之前预养其媳 并相习成风 这既为男家省掉一大半财 1 清 沈之奇 大清律辑注 上 怀效锋 李俊点校 户律 婚姻 娶亲属妻妾 第二六九页 2 关于转继婚的评价参考了侯欣一老师在 中国民法史 课堂上的观点 礼 又为男家取得了劳动力 以幼女抱入夫家 养到及异与夫合香的情形极为普遍 童养媳现象的产生 不能不说直接关系着经济利益 男女双方家庭都可以为此节省一大笔嫁娶费用 童养媳现象发生的情形有两种 一种是男大女小 女从小被男家抱养 另一种是 女大男小 等到男长大成人后再结婚 关于童养媳的习俗褒贬不一 可以说 童养媳现象是对女性权益的极大伤害 但另一方面来看 女方从小就融入男方 家庭 待至长大成婚之时 又少了与男方家族重新磨合的阶段 从宗族意识的 角度来看 这是有利于家族和谐的 1 五 入赘与招夫五 入赘与招夫 入赘是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改女姓 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 入赘的 习俗 于满 蒙 汉族都实行 人们俗称其为 倒插门 就像招夫称为 接脚 夫 一样 不为人们所尊重 对于入赘婚 历代法律都没有明令禁止过 但是 也不提倡 根据中国传统思想 男权社会中男方到女家生活并改女家姓 是属 于不孝的行为 且有损门风 历代中只有元代在法律上对入赘婚进行了较为详 细的规定 元代几乎是所有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中受汉族影响最少的 所以对 入赘婚没有汉族人那样反感 元律对入赘婚的成立条件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并规定了赘婿的相关权利义务 对赘婿入赘的方式规定了两种 一种是男方入 赘女家有一定的时间期限 期限过后男方可以改回自己姓氏 回自己家 另一 种是终身在女家生活的 即类似于嫁给女方家族 从此与自己往来甚少 及至 清代 法律对于入赘婚仍然没有明确禁止 但也仍然不提倡 但清律也明确规 定 只有一子者 不许出赘 这即是考虑到了汉族的传统思想 独子入赘即是 对家族的不孝 无法为自己传宗接代 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所不能接受的 招夫则是入赘于寡妇家 改姓女方前夫之姓 成为女方前夫家庭成员的婚 姻方式 被招的男方同样受人歧视 招夫 在清代有些地方实行 但并不是一 种普遍性现象 能够招夫的寡妇 起码自身经济条件不差 男性进入妻室 不 仅改姓 甚至改姓女方前夫姓 这是一般男人无法承受的 在理学强制的清代 男人的人格会受到极大的损伤 只有贫家男子才做此事 无论是坐产招夫 或 招夫传后 招夫养老 这些只是一种期望 真正意义上的招夫 是有钱女性及 女性夫家的正当性情之要求 1 关于童养媳现象的利弊参考了侯欣一老师在 中国民法史 课堂上的观点 虽然入赘和招夫都会受到社会的歧视 然而清代法律却给了入赘夫婿一定 程度上的保护 大清律例 逐婿嫁女条规定 凡逐婿嫁女 或再招婿者 杖 一百 其女不坐 男家知而娶者 同罪 不知者 亦不坐 其女断归前夫 出 居完聚 1这就对女方家族的行为做了规范 实际上法律仍然处处维护男权 六 典妻六 典妻 典妻 即为 质妻 典承婚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姻形式 典妻是与他 人订立契约 约定在一定时间里出典方的妻子与他人生活 期满后由人赎回的 临时婚姻 典妻在清代法律里是明文禁止的 大清律例 典雇妻女条明确规定 凡 将妻妾受财典雇与人为妻妾者 杖八十 典雇女者 杖六十 妇女不坐 若将 妻妾妄作姊妹嫁人者 杖一百 妻妾杖八十 知而典娶者 各与同罪 并离异 财礼入官 不知者不坐 追还财礼 2典妻之事在边邑 农村非常流行 屡禁 不止 女方完全成为物品 供丈夫随时典质 当然 不免会被按 质 论价 这与妻女为奴 供丈夫随意价卖无本质的区别 法律之所以禁止 是出于礼法 要求 也是从社会定出发来考虑的 典妻一般有 典婚书 多为贫困人家所用 这种婚姻形式同转继婚一样不 为正儒家思想所接受 它既违背伦理 又与 从一而终 一女不事二夫 的 礼教相冲 以此看来 服役与典为妻妾法律是无法界定的 所以 该条很容易 成为具文 而事实上 禁者自禁 为者自为 七 自主婚七 自主婚 自主婚的核心是有别于父母长辈做主的包办式婚姻的婚姻形式 自主婚有 可能采用聘娶式婚姻的外在形式 但最核心的部分己发生变化 即主婚权不再 是父母而是婚姻当事人双方 清朝末期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反对封建礼教 封建道德的斗 争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 开始身体力 行 自由恋爱 自主婚姻 虽然这种新婚姻形式在当时还是凤毛麟角 但对旧 的婚姻制度和旧婚姻观念的冲击力是十分巨大的 自由结婚在清代已开始实行起来 甚至成为男性的时髦 清代法律也对出 1 清 沈之奇 大清律辑注 上 怀效锋 李俊点校 户律 婚姻 逐婿嫁女 第二五八页 2 清 沈之奇 大清律辑注 上 怀效锋 李俊点校 户律 婚姻 典雇妻女 第二五六页 门在外的子女自己订婚并结婚的效力予以承认 但有所限制 大清律例 男女 婚姻条规定 若卑幼 或仕宦 或买卖在外 其祖父母 父母及伯叔父母 姑 兄 姊 后为定婚 而卑幼自娶妻 已成婚者 仍旧为婚 未成婚者 从 尊长所定 违者 杖八十 1但是即便是子女在外成婚 也是要遵循一定程序 的 并非完全由自由恋爱产生 仍需要有 媒妁之言 而 父母之命 则是看 订婚还是结婚 订婚而未结婚的 仍然受制于父母之命 已结婚的虽然不能破 坏 但仍然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 但无论如何 相对从前严格的婚姻程序的聘 娶婚而言 清代对自由婚的承认已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进步了 清代自由结婚己实行 作为一种新的婚姻形式 不断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法律 法规也未见其对自由结婚的强制性规定 随着西方婚姻观念 文化意识 的渗入 自由恋爱 自由结婚如滚滚洪流 不可阻挡 2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的婚姻类型发展到清代是逐步增多的 除了聘娶婚仍 然保持其主导地位之外 尽管抢夺婚 转继婚 典妻等婚姻形式依然在偏远落 后地区存在 但毕竟清代法律给予了明确的禁止 并设置了严厉刑罚 从某种 程度上来说是种进步 对于入赘和童养媳等婚姻形式 尽管不符合中国传统伦 理 但并非严重威胁到统治阶级的政权 故而法律也未加禁止 也无法禁止 因而清代法律对这些情形采用了更为有效地方式来处理 即用法律从侧面对婚 姻程序以及权利义务等内容进行规范 既不提倡 有保证其有序进行 此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