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调研情况汇报_第1页
南江县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调研情况汇报_第2页
南江县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调研情况汇报_第3页
南江县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调研情况汇报_第4页
南江县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调研情况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四川省南江县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情况四川省南江县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情况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一 南江县概况一 南江县概况 一 基本县情 一 基本县情 南江位于四川东北边缘 毗邻陕西汉中市和广元旺苍县 距成都 463 公里 西安 432 公里 重庆 520 公里 古属巴国 后为集周 先秦 西汉就有政区建置 公元 525 年立县 迄今 已有 1480 多年的历史 辖 48 个乡镇 522 个村 86 个社区 幅员面积 3383 平方公里 总人口 70 36 万人 有耕地 42 35 万亩 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国地震重灾县 全省扩 权强县试点县 时代先锋王瑛生前工作县 南江是一片红色土地 是全国第二大苏区 川陕革命根 据地的中心之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徐向前 李先念 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两年多 有 2 2 万名南江儿女参加 红军 1 6 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红四门 禹王宫 将军石和巴山游击队旧居等革命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 南江是一座资源宝库 有野生动物 195 种 珍稀植物 46 种 煤 铁 霞石 花岗石 石油 天然气 铀矿等矿产资源 50 余种 素有大巴山 百宝箱 之美誉 南江黄羊 金银花 山核桃 富硒茶等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长赤牌翡翠米等 9 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云顶茗兰等 5 个农产品获国家 2 有机食品认证 是中国南江黄羊之乡 中国核桃之乡 中国金 银花之乡 中国富硒茶之乡 南江是一处生态家园 全县森林覆盖率 62 2 绿化率 98 5 有 830 平方公里原生态旅游景区 41 万亩原始森林 3 万亩冰川时期 活化石 巴山水青冈和 2462 亩皇柏林 被誉 为 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拥有光雾山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两个 国 字品牌 的风景名胜区 是中国生态旅游大县 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 源大县 中国红叶之乡 中国楹联文化大县 中国绿色名县 南江是一个国定贫困县 2009 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 3092 元 分别比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低 1408 元 708 元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10045 元 分别比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低 7955 元 4955 元 全县还有贫困人口 6 25 万户 23 76 万人 分别占农业户数和农业人口的 37 9 40 南江是全国地震重灾县 受 5 12 汶川特大地震和余震 影响 全县 48 个乡镇全面受灾 受灾人口达 44 5 万人 直接 经济损失 14 87 亿元 被国务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灾县之一 2008 年 11 月中共南江县委原常委 纪委书记王瑛同志不 幸病逝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出了向王瑛同志学习的 批示 全党和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学习王瑛精神的热潮 二 自然条件 二 自然条件 南江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米仓山南麓 地跨东经 106 27 107 10 北纬 31 15 32 45 南依巴州 区 东临通江县 西靠旺苍县 北与陕西省南郑县接壤 地域 3 南北长 84 公里 东西窄 34 公里 幅员结构八山一水一 分田 县境内地质构造复杂 南部的褶曲和北部的断层均较发 育 地势北高南低 北部高山区沟壑纵横 峰峦交错 最高海 拔 2507 6 米 南部低山区阶地狭窄 水低田高 最低处海拔 354 米 全县属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季风气候 但由于高差悬殊 具 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 多年平均降雨量 1189 毫米 但 85 左 右集中在 5 至 10 月 最少年份降雨量 829 3 毫米 最多年份 降雨量达 1832 5 毫米 北部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780 毫米 南 部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605 毫米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388 1 毫 米 南江县属亚热带秦巴区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全县多年平均 降雨量 1189 9 毫米 但 85 左右集中在 5 至 10 月 且年际变 化大 最少年份降雨量 829 3 毫米 最多年份降雨量达 1832 5 毫米 最多年降雨量是最少年降雨量的 2 2 倍 北部多年平均 径流深为 780 毫米 南部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605 毫米 多年平 均湿度为 71 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在 64 79 之间 全县多年平 均蒸发量为 1388 1 毫米 县境内由于内 外力地质作用 形成北部高山区沟壑纵横 峰峦交错 南部低山区阶地狭窄 水低田高 纵观全境 由南 向北 大致可分为七个地貌类型 倾斜式单面山地貌 占幅员 面积的 17 52 侵蚀台坎窄谷低山地貌 占幅员面积的 20 70 侵蚀单斜构造中低山地貌 占幅员面积的 21 53 岩溶褶皱中 山地貌 占幅员面积的 5 93 侵蚀褶皱中山地貌 占幅员面 4 积的 9 81 侵蚀新坡中山地貌 占幅员面积的 18 52 岩溶 侵蚀 单斜构造中山地貌 占幅员面积的 5 93 全县地层复杂多样 除泥盆系地层缺失外 第四系到震旦 系的地层均全部出露 由南向北 地形由新到老 沉积岩 变 质岩 岩浆岩三大岩类全部出露 南江县地处四川北部边缘 地势北高南低 米仓山的主要 山峰均在县境北部 最高峰大光雾山海拔高程 2507 米 小光 雾山 川陕交界的假郭山 分水岭 铁船山山脉海拔高程 2000 米以上 地势从北到南海拔高程逐步递减 南部河谷最低处海 拔高程 354 米 米仓山雄踞我县北缘 是南江河的河源分水岭 南江河 明水河横穿南江县境南下 河床纵坡比降在 12 左右 河谷深切 峡谷 陡崖屡见不鲜 阶地狭窄 分布零星 县境 内山峰如林 沟壑纵横 山多地少 田高水低 全县地势北高 南低 北部最高峰光雾山 2507 6m 南部河谷最低处 360 0m 相对高差 2147 6m 县境地质复杂 地层多样 北部 西北部 的断层 南部 中部的褶曲较为发育 地层除石炭系 泥盆系 缺失外 其余均存在 岩层出露完整 三大岩类齐全 该县地处山区 幅员面积较大 适生林地分布广 植被种 类主要有亚热带针叶林 常绿 落叶阔叶林 针叶 阔叶混交 林 竹林 草本植被等 南江境内乔灌木有 77 科 308 种 主 要用材树种有松 柏 栎 桦 杉等 经济林木以油桐 猕猴 桃 木耳林等为最多 珍贵树种有银杏 香樟 楠木等 名贵 药用植物有杜仲 黄柏 金银花 冬虫夏草 五倍子 厚朴 天麻 半夏 大黄 党参等 观赏植物有兰草 映山红等 5 由于地理 地形条件等方面的原因 林地植被分布极不均 匀 针叶林是县境内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 水平分布遍及全县 垂直分布于河谷到海拔 1500 2500 米之间的山体 常绿 落 叶阔叶林分布于海拔 300 1500m 地区 混交林分布于海拔 1000 2000m 的中部山区 竹林分布全县北部高山区到南部低 山区 主要为人工栽培和自然生长 草本植被广泛分布于北部 高山区到南部中山区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 332 40 万亩 占总 面积的 62 60 森林覆盖率为 57 57 其中 有林地覆盖率 为 45 29 灌木林地覆盖率为 11 24 四旁占地覆盖率为 1 17 三 社会经济状况 三 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辖 48 个乡镇 522 个村 86 个居委会 2408 个合作 社 总户数 21 33 万户 总人口 70 36 万人 其中 农业户 18 09 万户 59 72 万人 非农业户 3 24 万户 10 64 万人 农村劳动力 18 44 万个 总耕地面积 42 35 万亩 其中 田 25 61 万亩 地 16 74 万亩 农业人均耕地面积 0 71 亩 南江县是以农业为主 林业 牧业并重的农业县 按 2009 年统计年鉴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1 13 亿元 农业产值 10 00 亿元 林业产值 1 14 亿元 牧业 产值 19 10 亿元 渔业产值 0 45 亿元 服务业产值 0 44 亿元 主要农经作物有水稻 小麦 玉米 油菜 杂粮 薯类 茶 叶 银花 核桃 翡翠米 干果 药材等 2009 年粮食作物播 种面积 106 26 万亩 总产量 36151 万公斤 其中 小麦 5172 1 万公斤 洋芋 5439 5 万公斤 水稻 9137 8 万公斤 玉 6 米 12671 6 万公斤 红苕 2783 万公斤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22 31 万亩 其中 油菜籽产量 1553 8 万公斤 花生 166 4 万 公斤 烟叶 74 9 万公斤 蔬菜播种面积 17 19 万亩 总产量 19910 万公斤 茶叶面积 8 05 万亩 总产量 72 万公斤 银花 面积 25 5 万亩 产量 4100 万公斤 核桃面积 20 5 万亩 产量 5400 万公斤 翡翠米 15 31 万亩 产量 6024 万公斤 林 产品生漆 16 万公斤 油桐籽 220 万公斤 核桃 5400 万公斤 板栗 75 万公斤 木耳 32 万公斤 畜牧业主要是生猪 肉牛和 南江黄羊 生猪出栏 100 03 万头 存栏 63 55 万头 南江黄 羊出栏 50 78 万只 存栏 39 83 万只 肉牛出栏 5 67 万头 存栏 11 72 万头 肉类总产量 9096 2 万公斤 粮食和经济作 物主要集中在南部低山区和中部地区的一部份乡镇 干果 药 材 黄羊等主要集中在北部中山区 2009 年全县农村经济净收 入 85900 万元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3093 元 二 南江县水资源总体情况二 南江县水资源总体情况 一 水文气象条件 一 水文气象条件 全县属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季风气候 但由于高差悬殊 具 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 多年平均降雨量 1189 毫米 但 85 左 右集中在 5 至 10 月 最少年份降雨量 829 3 毫米 最多年份 降雨量达 1832 5 毫米 北部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780 毫米 南 部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605 毫米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388 1 毫 米 南江县属亚热带秦巴区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全县多年平均 降雨量 1189 9 毫米 但 85 左右集中在 5 至 10 月 且年际变 7 化大 最少年份降雨量 829 3 毫米 最多年份降雨量达 1832 5 毫米 最多年降雨量是最少年降雨量的 2 2 倍 北部多年平均 径流深为 780 毫米 南部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605 毫米 多年平 均湿度为 71 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在 64 79 之间 全县多年平 均蒸发量为 1388 1 毫米 二 主要河流 二 主要河流 南江县境内溪河众多 河道蜿蜒 南江河属渠江水系巴河 支流 是长江源头之一 南江河发源于本县东北铁船山北面分 水岭 纵贯全县 流域面积 2622 2 平方公里 在下两与主要 支流神潭河相汇后 从元潭乡出境注入巴中市 本县西南有过 境河流 木门河 系巴河一级支流 出境以上控制流域面积 1214 4 平方公里 流经我县面积 414 6 平方公里 西北面焦家 河属嘉陵江水系东河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南江大坝的戴家河 由东北向西 穿过我县北部的桃园 槐树进入旺苍县 在县境 内河道长度 52 3 公里 流域面积 480 16 平方公里 据统计 全县河流域面积 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3 条 100 1000 平方公里的有 10 条 50 平方公里至 100 平方公里的有 12 条 50 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溪流有 89 条 三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三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米仓山南麓 地跨东经 106 27 107 10 北纬 31 15 32 45 南江县南依巴州区 东临通江县 西靠旺苍县 北与陕 西省南郑县接壤 地域南北长 84 公里 东西窄 34 公里 幅员面积 3382 80 平方公里 幅员结构八山一水一分田 8 南江县境内溪河众多 河道蜿蜒 南江河属渠江水系巴河 支流 是长江源头之一 南江河发源于本县东北铁船山北面分 水岭 纵贯全县 流域面积 2622 2 平方公里 在下两与主要 支流神潭河相汇后 从元潭乡出境注入巴中市 本县西南有过 境河流 木门河 系巴河一级支流 出境以上控制流域面积 1214 4 平方公里 流经我县面积 414 6 平方公里 西北面焦家 河属嘉陵江水系东河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南江大坝的戴家河 由东北向西 穿过我县北部的桃园 槐树乡进入旺苍县 在县 境内河道长度 52 3 公里 流域面积 480 16 平方公里 据统计 我县河流域面积 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3 条 100 1000 平方公里的有 10 条 50 平方公里至 100 平方公里的有 12 条 50 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溪流有 89 条 充分利用 2002 年以来水利部组织开展的全国水资源综合 规划研究成果 分析当地地表水 地下水的资源量和可利用量 确定当地的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总量 见 全县水资源总量及 可利用量汇总表 9 全县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汇总表全县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汇总表 单位 万 m3 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 其分区水平年 来水保证 率 地表水地下水 重复计算 量 水资源总 量 地表水地下水 重复计算 量 客水 它 水资源可 利用总量 多年平均 5 990 35 6 345 39 0 07 3 78 9 24 平水年50 6 450 47 6 925 81 0 09 6 11 12 01 偏枯年75 4 720 34 5 064 25 0 07 2 98 7 30 区 枯水年95 2 860 33 3 192 57 0 07 1 80 4 44 多年平均 6 450 33 6 785 81 0 07 0 5 87 平水年50 7 050 51 7 566 35 0 10 0 6 45 偏枯年75 5 080 37 5 454 57 0 07 0 4 65 区 枯水年95 3 080 36 3 442 77 0 07 0 2 84 多年平均 7 860 51 8 377 07 0 10 2 52 9 70 平水年50 8 60 61 9 217 74 0 12 2 76 10 62 偏枯年75 6 190 44 6 635 57 0 09 1 98 7 64 区 枯水年95 3 760 44 4 23 38 0 09 1 21 4 68 多年平均 20 31 19 21 4918 27 0 24 6 3 24 81 平水年50 22 21 59 23 7919 89 0 32 8 87 29 08 偏枯年75 161 15 17 1514 39 0 23 4 96 19 58 全县 枯水年95 9 71 13 10 838 73 0 23 3 01 11 97 注 1 枯水年来水保证率按 95 计算 2 其它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包括雨水利用 海水淡化等 10 四 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四 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截止 2009 年底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 14693 处 其中 中 型水库 1 座 小 1 型水库 5 座 小 2 型水库 51 座 山 坪塘 3457 口 机电提灌站 158 处 水轮泵站 13 处 引水渠埝 949 条 石河堰 29 道 微水池 10019 口 其他工程 11 处 总 蓄引提能为 7058 万 m3 其中微水池 145 万 m3 有效水量 5040 万 m3 有效灌面 15 15 万亩 保证灌面 13 58 万亩 2007 年实际灌溉供水 5376 万 m3 实际灌溉面积 13 28 万亩 建成人畜饮水工程 4850 处 根据南江县的实际情况 结合一九八四年的水利区划 我 们将县境内分为三个区 即 南部低山蓄 提灌区 中 部中山蓄 引 提灌区 北部中高山引水灌区 南部低山蓄 提灌区南部低山蓄 提灌区 南部低山蓄 提灌区 本区分布在县境南部 属低山区 由正直镇 凤仪乡 和平乡 朱公乡 黑潭乡 双流乡 长赤 镇 红光乡 付家乡 侯家乡 天池乡 沙河镇 八庙乡 燕 山乡 赤溪乡 下两镇 元潭乡 高桥乡 大河镇 石滩乡 20 个乡镇组成 幅员面积 1033 20 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幅员面积 的 29 5 耕地面积 21 65 万亩 其中 田 14 76 万亩 地 6 89 万亩 总人口 38 12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33 83 万人 该 区 11 多浅缓坳沟 阶梯状高台峡谷 地貌发育 海拔高程 350 900 米 境内梯田 台地广布 土地肥沃 气候温和 阳 光充足 是全县粮食生产基地 中部中山蓄 引 提灌区中部中山蓄 引 提灌区 中部中山蓄 引 提灌区 本区分布在县境中部 属中山 地形 由南江镇 乐坝镇 高塔乡 团结乡 双桂乡 红四乡 平岗乡 仁和乡 北极乡 兴马乡 关门乡 赶场镇 关路乡 关田乡 桥亭乡 流坝乡 东榆镇 17 个乡镇组成 幅员面积 1144 98 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幅员面积的 30 0 耕地面积 14 24 万亩 其中 田 8 70 万亩 地 5 54 万亩 总人口 19 36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14 82 万人 该区山顶海拔高程 1200 1500 米 谷底海拔高程 400 530 米 境内山脉呈东西 走向 单面山地貌发育 坡度由北到南 由陡变缓 岩溶地形 发育 地势较陡 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海拔高程 1000 米以下 除山间盆地 槽谷及沿河有小块平坝外 多为坡土梯田 分布 零星 该区农田灌溉以自流灌溉为主 辅以提水和引水 北部中高山引水灌区北部中高山引水灌区 北部中高山水灌区 本区分布在县境北部 属中高山区 由杨坝镇 坪河乡 红岩乡 上两乡 寨坡乡 关坝乡 光雾 山镇 贵民乡 汇滩乡 沙坝乡 柳湾乡 11 个乡镇组成 幅 员面积 1204 62 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幅员面积的 38 77 耕地 面积 6 49 万亩 其中 田 2 12 万亩 地 4 37 万亩 本区田 少地多 总人口 8 42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7 34 万人 该区该 区山顶海拔高程 1500 2500 米 是米仓山的核心部分 地质 12 构造 2009 年水利工程供水情况分析统计表 分区项 目单位数量定 额 用水量 万 m3 备 注 田地万 亩 9 642652555 P 75 农业 灌溉田园万 亩 0 1505 指果园 药园 茶园等 城市万 人 1000 农村万 人 13 9140556 含农村小集镇 居民 饮水 小计 13 91 0 牲畜饮水万 头 4015600 工业用水亿 元 1 81125226 区 合 计 3942 田地万 亩 3 782651002 P 75 农业 灌溉田园万 亩 0 25010 指果园 药园 茶园等 城市万 人 12 561001256 农村万 人 5 8240233 含农村小集镇 居民 饮水 小计 18 38 0 牲畜饮水万 头 2515375 工业用水亿 元 7 24125905 区 合 计 3781 田地万 亩 1 73265458 P 75 农业 灌溉田园万 亩 0 1505 指果园 药园 茶园等 城市万 人 1000 农村万 人 4 2740171 含农村小集镇 居民 饮水 小计 4 27 0 牲畜饮水万 头 1015150 工业用水亿 元 1250 区 合 计 784 田地万 亩 15 152654015 P 75 农业 灌溉田园万 亩 0 45020 指果园 药园 茶园等 城市万 人 12 561001256 农村万 人 2440960 含农村小集镇 居民 饮水 小计 36 56 0 牲畜饮水万 头 75151125 工业用水亿 元 9 051251131 全县 合 计 8507 13 十分复杂 区内块状山 断块山 褶皱山发育 山峰如林 岩溶及变质岩裂隙发育 地下水丰富 区内峰峦起伏 山崖重 叠 区内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两岸及坡槽中 五 可供水总量预测 五 可供水总量预测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分别预测到规划水平年保证率分 别为 P 50 P 75 P 95 时 全县及各区的可供水总量 见 下表 全县及不同分区现状供水能力及可供水量预测表全县及不同分区现状供水能力及可供水量预测表 单位 万 m3 水平年2008 年2012 年2015 年2020 年 分区 保证率 75 50 75 95 50 75 95 50 75 95 区供水量2199 2774 2312 2081 4375 3646 3282 6972 5810 5229 区供水量1464 1892 1577 1419 3493 2911 2620 6090 5075 4567 区供水量856 1095 912 821 1896 1580 1422 3194 2661 2395 全县供水量4519 5761 4801 4321 6164 5137 4623 6655 5546 4991 六 水资源需求预测 六 水资源需求预测 南江县现有耕地面积 42 35 万亩 其中田 25 58 万亩 地 16 77 万亩 对照农业部耕地面积递减率基准 到 2012 年 2015 年 2020 年南江县的耕地面积分别应为 41 93 万亩 41 74 万亩 41 42 万亩左右 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将分别 达到 22 84 万亩 27 06 万亩 34 77 万亩 根据灌溉面积 灌溉定额 渠系水利用系数 计算 P 75 时 2012 年农田灌溉 毛需水量为 1 00 亿立方米 2015 年毛需水量为 1 10 亿立方米 2020 年毛需水量为 1 31 亿立方米 根据 巴中市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14 划纲要 计算预测工业需水量 P 75 时 2012 年 0 16 亿立方 米 2015 年 0 19 亿立方米 2020 年 0 28 亿立方米 城镇生活及农村人口用水预测 需水量为 2012 年生活需 水量 0 70 亿立方米 2015 年生活需水量 0 93 亿立方米 2020 年生活需水量 1 19 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 2012 年 2015 年 2020 年 当 P 75 时 用水量为 0 08 亿立方米 0 10 亿立方米 0 12 亿 立方米 P 75 水平年工 农业及人畜饮用工程水需水总量预测 2012 年 1 94 亿立方米 2015 年 2 32 亿立方米 2020 年 2 90 亿立方米 七 可开发潜力 七 可开发潜力 根据 渠江流域综合规划 西南五省水源工程规划和防 洪控制性工程规划 我县规划可开发建设水源工程 11 处和防 洪控制性工程 10 处 合计 21 处 其中 大型水库 1 座 中型 水库 9 座 小 1 型水库 6 座 小 2 型水库 3 座 规划新 增水量 56920 亿立方米 新增农田灌溉面积 30 余万亩 为 70 万城乡人口及工业企业提供用水水源 三 南江县旱洪灾害及损失情况三 南江县旱洪灾害及损失情况 一 干旱 一 干旱 据 南江县志 记载 解放前的 1526 年 1570 年 1877 年 1924 年 1935 年 1937 年 1949 年均发生大旱灾 粮食 绝收 人们背井离乡 讨口要饭 解放后 据县气象站资料统 计 干旱在南江县春 夏 秋 冬四季都有出现 1959 15 年 2008 年的 49 年中 发生旱灾 46 年共 73 次 其中 春旱 出现的机率占 44 夏旱出现的机率占 75 伏旱出现的机率 占 53 无旱年仅 3 年占 6 0 一年单独出现一种旱情的 15 年 占 28 一年出现二种旱情的 22 年 占 44 一年单独出 现一种旱情的 11 年 占 17 1982 年县境中部 南部夏旱 42 天 全县仅栽水稻 14 58 万亩 较正常年少载 13 92 万亩 有 532 个村民小组未 开秧门 据统计 6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 尤其是 7 月中旬到 8 月中 旬的干旱致灾尤重 1959 年 1985 年伏旱历史概率达 75 10 年 6 8 遇 严重伏旱 6 年 10 年 2 3 遇 发生在 7 月上 中 旬的伏旱 10 年 1972 年 7 月 13 日至 8 月 29 日 秋干 48 天 骄阳似火 库 塘枯涸 沟渠断流 全县受灾作物 22 3 余万 亩 粮食减产 9500 多万斤 二 洪涝灾害 二 洪涝灾害 洪灾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以秋季为多 暴雨 连日暴雨 或连绵秋雨形成雨洪灾害 据县志记载 1959 2008 年的 49 年中 共发生洪灾 24 次 其中 3 天降雨量达 150 250mm 或日 降雨量 100 200mm 的洪涝 20 次 3 天连续降水量大于 250mm 或日降水量大于 200mm 的洪涝 3 次 自 1959 年起 4 年间发生 洪涝频率为 85 几乎年年皆有 发生大涝的概率为 11 10 年 1 2 遇 1967 年 7 月 10 13 日累计降水量 282 3mm 1968 年 7 月 1 3 日累计降水量 275 9mm 1981 年 8 月 16 日累计降 水量 289 3mm 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达 51 7mm 南江河水位超过 历史最高水位 3 20m 山洪暴发 河水猛涨 沿河淹没场镇 6 16 个 冲毁场镇 2 个 兴马 双流 冲走 5 人 耕牛 45 头 生猪 131 头 损失房屋 8560 间 粮食 197 万斤 木材 550 m3 水毁工程 183 处 其中 塘 19 口 渠堰 164 条 损失各 种物资折款 3470 万元 三 风雹及山地灾害 三 风雹及山地灾害 据 南江县灾异资料汇编 统计 1959 2008 年的 50 年 中有 29 年中发生风雹灾 发生频率为 59 2 共计发生 36 次 其中风灾 14 次 占总数的 28 6 雹灾 22 次 占总数的 44 9 雹灾重于风灾 途径与山脉走向基本一致 以线状不连续的跳 跃式移动 发生季节在 4 8 月 以 4 5 月和 8 月危害最重 如 1992 年 7 月 9 日的冰雹危害长赤 大河等地极为严重 持 续时间近 1 0 个小时 又如 1993 年全县共发生 3 次较大范围 的干旱 低温 阴雨灾害 还遭狂风 冰雹 暴雨袭击 冰雹 最大的 0 5 公斤 造成经济损失 5690 余万元 1954 年 2000 年 47 年中 发生较大山地灾害 12 年 发 生频率为 26 发生次数 25 次 平均每 2 年发生 1 次 十年左 右为多次发生年 二十年左右为重灾发生年 如 1974 年 9 月 12 日至 13 日 南江县境内 24 小时降雨量达 258 8 毫米 诱发 县境内赶场镇齐坪村发生大面积泥石流 滑动面长 1200 米 宽 900 米 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滑动 形成强大的泥石流 造成 159 人死亡 1000 余亩农田被毁 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四 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四 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 水利建设的成就 一 水利建设的成就 17 建国以来 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经过五十多年 艰苦卓越的奋斗 在水利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 解放初期全县 仅有山坪塘 275 口 引水渠埝 65 条 84 3 公里 蓄 引 提水 量 129 万 m3 水利工程有效灌溉灌面 4000 亩 水资源开发利 用程度非常低 农业生产完全是处于靠天种禾的局面 粮食丰 歉受制于天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 我县水利工程大部分建 于 50 70 年代 70 以上的水库均为该段时期所建 截至 2009 年底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 14693 处 其中 中型水库 1 座 小 1 型水库 5 座 小 2 型水库 51 座 山坪塘 3457 口 机电提灌站 158 处 水轮泵站 13 处 引水渠埝 949 条 石河 堰 29 道 微水池 9519 口 其他工程 11 处 总蓄引提能为 7058 万 m3 有效水量 5040 万 m3 占总水量的 71 4 有效灌 面 14 93 万亩 占总耕面积的 35 25 农业人平 0 27 亩 保 证灌面 13 58 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 32 07 农业人平 0 24 亩 成效显著 先后获得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规范化建设先 进单位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十百千 示范小流域 省级文明单位 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 集雨节灌工程建设先进 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一五 以来 我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 扩大内需 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历史机遇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 再造一 个都江堰 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市县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在国家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 积极探索水利建设和管理新路子 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用水 难问题 取得了明显成效 先后完成了病险 震损水库除险加 18 固 28 座 整治病险山坪塘 185 口 新建小微水利工程 2216 处 配套渠道 54 条 112 6 公里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8 平方公里 建设集中供水站 35 处 分散供水工程 2751 处 解决了 21 6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新增有效灌面 2 27 万亩 为农村群众 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粮增产 钱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 存在的问题 二 存在的问题 1 1 大中型骨干控制性工程缺乏 大中型骨干控制性工程缺乏 我县水利工程数量少 分布不均 工程性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有旱山村 186 个 缺水 村 232 个 十年九灾 十灾九旱 旱洪交错频繁发生 用水难 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2 2 饮水难饮水难 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十一五 期间在 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建设了一大批农村安全饮水 工程 极大地缓解了部分群众 饮水难 问题 但是 由于我 县自然条件差 安全饮水基础差 仍然尚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存 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3 3 小型塘坝病险严重 小型塘坝病险严重 我县的小型塘坝均修建于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 建设质量差 工程不配套 长期运行 年久失修 病险严重 经调查全县 3362 处小型塘坝有 2146 处存在不同程 度病险 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安全和效益的发挥 4 4 渠系配套防渗差 渠系配套防渗差 我县的中小型水库灌区由于投入不 足 渠系工程配套防渗差 垮塌 淤积 渗漏严重 严重存在 着有水放不出 有水用不上的问题 5 5 农村集镇及人口集居区水污染严重 农村集镇及人口集居区水污染严重 由于社会的发展 农村人口城镇化加快 农村集镇人口以较快的速度增加 生活 19 污水 生活垃圾污染日趋严重 极大地增加了解决当地群众安 全饮水的难度 6 6 中小河流防汛形势严峻 中小河流防汛形势严峻 由于全球气温变化 极端气 候频繁发生 特别是局部小流域暴雨洪水频繁 局部小流域暴 雨洪水强度大 历时短 加之我县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沟河基本 没有设防 一遇暴雨洪水 损失巨大 轻者冲毁房屋财产 重 者造成人员伤亡 7 7 水利投入与需求的差距仍然较大 水利投入与需求的差距仍然较大 近年来 国家加大 了对水利的投入 特别是对西部的水利建设的投入 但是 由 于西部的自然条件恶劣 基础条件落后 加之社会经济的快速 发展 对水利的要求高 且非常急迫 水利投入不足的问题十 分突出 五 五 十一五十一五 以来水利建设投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来水利建设投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水利建设总投入情况 一 水利建设总投入情况 十一五 以来 截至 2010 年 7 月 30 日我县水利总投入 达 4 139 亿元 其中 水利部门投入 3 358 亿元 国土部门涉 水投入 0 321 亿元 扶贫部门涉水投入 0 072 亿元 农业综合 部门投入 0 299 亿元 以工代赈部门投入 0 089 亿元 二 部门水利投入情况 二 部门水利投入情况 水利部门投入情况 水利部门投入情况 2006 年至 2010 年 7 月 30 日水利 部门投入 3 358 亿元 其中 骨干水源建设投入 0 375 亿元 城镇防洪建设投入 0 054 亿元 城乡饮水安全建设投入 0 85 亿元 病险水库整治建设投入 0 526 亿元 农田灌溉投入 20 0 306 亿元 水土保持建设投入 0 12 亿元 农村小水电建设投 入 0 878 亿元 防洪抗旱及应急投入 0 193 亿元 其他投入 0 052 亿元 国土部门投入情况 国土部门投入情况 2006 年至 2010 年 7 月 30 日国土 部门投入 0 321 亿元 整治渠道 35000 米 新建渠道 22000 米 整治山坪塘 135 口 新建提灌站 11 座 新建蓄水池 180 口 扶贫部门投入情况 扶贫部门投入情况 2006 年至 2010 年 7 月 30 日国土 部门投入 0 072 亿元 其中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0 039 亿元 农村饮水建设投入 0 033 亿元 农业综合部门投入情况 农业综合部门投入情况 2006 年至 2010 年 7 月 30 日 农业综合部门投入 0 299 亿元 以工代赈部门投入情况 以工代赈部门投入情况 2006 年至 2010 年 7 月 30 日 以工代赈部门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0 089 亿元 三 各级财政投入情况 三 各级财政投入情况 2006 年至 2010 年 7 月 30 日 中央财政投入 2 218 亿元 省级财政投入 0 744 亿元 市级政政投入 0 008 亿元 县级财 政投入 0 106 亿元 四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四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地方财政配套情况较差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要求地 方配套的资金不能配套到位 二是水利投入总量偏小 现有工 程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 工程维护管理水平低 后期投入基 本没有 三是小型农田水利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 21 六 农业灌溉保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六 农业灌溉保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灌溉面积发展情况及耕低灌溉率 一 农业灌溉面积发展情况及耕低灌溉率 截止 2009 年底 我县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 14693 处 总 蓄引提水能为 7058 万 m3 有效水量 5040 万 m3 占总水量的 71 4 全县共有中小型灌区 73 个 其中 重点中型灌区 1 个 一般中型灌区 3 个 小型灌区 69 个 根据全县农业区划 我 县分为南部中小型灌区分布在我县南部低山区 中部中山区和 北部高山区 中小型水库和小型灌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区 中部中山区 该地区人口稠密 土地面积集中 是我县主要的 粮食主产区 北部高山区山高坡陡 地多田少 土地脊薄 仍 然是广种薄收 水利设施主要是引水渠堰 灌溉效益低 旱山 村社主要通过小微水利工程建设 解决群众 两保 用水工程 建设 全县耕地面积 42 35 万亩 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 22 56 万亩 占总耕面积的 53 有效灌面 15 15 万亩 占总耕面积 的 35 农业人平 0 27 亩 保证灌面 13 58 万亩 占总耕地面 积的 32 07 农业人平 0 24 亩 节水灌面 4 14 万亩 占总耕 地面积的 9 78 高效节水灌面 1 13 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 2 67 2009 年实际灌溉供水 5376 万 m3 实际灌溉面积 13 28 万亩 根据全县水资源评价调查分析 全县渠系水利用系数在 0 25 0 35 之间 田间水利用系数在 0 70 左右 地表灌溉水 利用系数在 0 30 0 45 范围之内 其中 干 支两级渠系水 利用系数在 0 0 左右 斗 农两级渠系水利用系数在 0 60 22 上下 灌溉水利用系数中型灌区为 0 30 小型灌区为 0 50 山坪塘灌区为 0 70 二 节水灌溉及高效节水发展状况 二 节水灌溉及高效节水发展状况 近年来 我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及高效节水示范工程建设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通过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等措施 提 高渠系水的利用率 二是采用喷灌 滴灌 微喷灌和管道灌溉 等节水灌溉技术 减少田间灌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 提高田间 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三是加强节水灌溉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 适时 适量地灌水加强田间 用水管理 推行计划用水和科学用水 实行定额灌水 按方收 费 超用加价 四是推广应用农业蓄水保墒耕作措施 通过调 整农业种植结构 采用地膜覆盖 秸杆还田和抗旱保水剂等措 施 节约用水 近年来 共兴修小水窖 小水池等小型和微型集雨设施 1280 余处 推广水稻 浅 薄 湿 晒 控制灌溉和旱育稀植 节水栽培技术 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 13 58 万亩 建设果 树等经济作物微喷灌 温室和蔬菜大棚滴灌及微灌等高效节水 工程 12 处 大力推广地膜覆盖 抗旱保水剂等保墒措施 发 展旱作节水农业 节水灌面 4 14 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 9 78 高效节水灌面 1 13 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 2 67 三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三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四 存在问题和建议 四 存在问题和建议 23 我县现有农村水利设施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 60 70 年代 标准不高 年久失修 病险患多 功能大减 我县现有 57 座 水库 需进行整治 48 座 其中中型水库有 1 座 小 1 型水 库 5 座 汛期大部分水库只能半库或空库运行 抗灾蓄水能力 下降 全县中小型水库现有灌溉渠道 2000 余公里 毁损淤积 严重的约 600 公里 渠道水利用系数不到 0 4 可灌面积 15 59 万亩 实际灌溉面积仅 12 74 万亩 如杨家沟水库干渠 4 2 公里 防渗的不到 2 公里 支渠 15 公里 基本没有防渗 斗渠和毛渠淤塞损毁十分严重 许多地方根本不能输水 一般 情况 仅干渠损毁就达 50 以上 许多支渠水还没流到斗渠就 损耗完毕 七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七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小农水工程建设情况 一 小农水工程建设情况 1 1 省级项目县完成情况 省级项目县完成情况 2009 年度我县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省级项目县 省级财政 补助资金完成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 16 个 配套渠道 54 条 134 6 公里 配套渠系建筑物 660 处 新增有效灌面 2 64 万亩 其中节水灌面 1 98 万亩 整合项目新建渠道 71 96 公里 整 治渠道 37 6 公里 改造泵站 27 处 整治山坪塘 168 口 新建 蓄水池 301 口 新增灌面 1 56 万亩 其中节水灌面 0 95 万亩 完成总投资 6294 42 万元 其中 省级财政补助资金 1700 0 万 元 县级财政配套资金 650 0 万元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1076 5 万元 国土土地整理资金 1235 93 万元 扶贫开发涉水 24 资金 288 0 万元 以工代赈涉水资金 86 0 万元 农民投资 250 0 万元 农民投劳折资 1007 99 万元 建设范围为东榆镇 沙河 镇 赤溪乡 长赤镇 付家乡 下两镇 黑潭乡 八庙乡 燕 山乡 正直镇等 10 个乡镇 2 2 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 坚持群众主体 充分发挥群众建设积极性 坚持群众主体 充分发挥群众建设积极性 倡导和保 障群众的主体地位 把握好政策引导 充分考虑农民意愿 鼓 励和保护农民群众全过程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管理的强烈意愿 一是推广群众一是推广群众 参与式参与式 管理 管理 明确群众自始自终都是项目实 施的建设主体 受益主体和管理主体 建不建 怎么建 建成 什么样 工怎么出 钱怎么筹都由群众说了算 真正让农民成 为政策的明白者 项目的建设者 工程的受益者 最大限度调 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沙河镇柴家沟水库灌区村组干 部和受益农户积极支持小农水建设 为施工人员免费提供住房 和改善伙食 赤溪乡刘家沟水库 雪榨岩 寿木石灌区组织受 益农村群众完成占地赔偿 渠槽开挖后 还组织完成施工材料 二次转运 最大程度放大建设效益 二是工程建设全过程公开 二是工程建设全过程公开 建设实践中 我们把国家政策 设计方案 建设管理过程 财 务决算 干部责任等进行全程公示 增强工程建设透明度 三三 是工程质量全方位监督 是工程质量全方位监督 建立并推广了小农水建设农民义务监 督员监督机制 在项目区受益群众中推选责任心强 思想觉悟 高的村干部 老党员 组建了一支 50 余人的农民义务监督员 队伍 有效地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了监督 初步形成了政府监 督 社会监督及受益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 25 坚持政府主导 狠抓目标管理和工作考核 一是强化坚持政府主导 狠抓目标管理和工作考核 一是强化 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 建立了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各相 关部门协调配合 齐抓共管的政府高位推动机制 与各项目乡 镇签订了建设目标责任书 明确了各乡镇建设完成的各项建设 目标 以及奖励和处罚措施等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 明确乡镇 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主体 负责 一事一议 和群众投 工投劳等工作的落实 负责解决青苗 林地补偿等具体问题 三是严格绩效考评 三是严格绩效考评 县目标办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纳入 专项目标考核 目标办 财政 水务局定期和不定期对工程建 设进度和质量进行了督查 对机构组建 宣传报道 工程进度 和用水户协会建设等 10 多个方面工作进行了考评 并对施工 质量差 进度慢的乡镇进行了通报 坚持民办公助 狠抓资金配套和项目整合 坚持民办公助 狠抓资金配套和项目整合 群众自筹 资金由村社通过 一事一议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群众投 工投劳 筹资及资金支出情况 建立明细帐 在村务公开栏上 进行公开 做到事先向群众讲清楚 事后向群众报明白 做到 资金筹集 管理和使用有章可循 公开透明 沙河镇五郎沟水 库灌区受益农户户平集资 250 元 赤溪乡雪榨岩水库灌区受 益农户户平集资达 380 元 全县项目区群众累计投劳折资达 1060 万元 筹资 263 万元 群众积极投工投劳 30 万个工日清 淤除障 开挖沟线 占地不要补偿 青苗不要损失费 实现了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齐参与 共受益 同时加强项目整合 出台 了 南江县整合财政资金支持小农水建设实施方案 整合土 地整理 扶贫 以工代赈 农业综合开发 水土保持 雨水集 26 蓄利用等项目涉水资金 2216 万元 配套项目工程与小农水项 目建设工程同步实施 已全面完工 形成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 设的强大合力 严格技术标准 狠抓工程技术指导 严格技术标准 狠抓工程技术指导 我县采取了水务 局派驻工程技术人员 水库管理所和巡查指导小组相结合的三 重现场技术管理模式 协同和配合监理单位 加强工程技术指 导和服务 一是派员指导 一是派员指导 全县抽调技术骨干 30 余人 分别 落实到每个工程 驻点指导 明确负责灌区施工现场技术指导 和服务 二是所长管理 二是所长管理 组织了 16 个座水库管理所所长参加 工程技术培训学习 这些所长是水库灌区直接管理责任和受益 人 经常与工程受益群众接触 熟悉灌区情况 关心工程质量 随时随地通报情况 畅通信息 为确保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保 证工程进度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巡查指导 三是巡查指导 采取组建 工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小组的方式 从全县水务系统退休人员中 聘请工程施工管理经验丰富 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工 程建设工序和施工管理进行经常性巡查 提早发现问题 及时 解决问题 坚持协会管水 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竞争立项的坚持协会管水 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竞争立项的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 坚决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 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 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 按照 谁主动 谁优先 的原则 在 全县范围内由乡村两级自主申报 竞争立项 对灌区村社组织 能力差 群众建设积极性差 协会组建不到位的 实行一票否 决 不予安排项目 二是推广群专结合的建设机制 二是推广群专结合的建设机制 我们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