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7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7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7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7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7 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 从容说课从容说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 关键要使学生抓 住地震波 横波 纵波的概念和特征 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 因 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 23 页图 1 26 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 图讲授 划出范围 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 和物质形态 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 对内外圈层逐个显 示和叠加 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 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有关地震波的基 本知识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 掌握地壳 地核 地幔的基本特征 界线 厚度 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了解地震波的分类 特征及划分依据 2 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3 看图了解地壳中两大圈层的特点 4 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 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 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利用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示意图 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 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谈天 是为了 说地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 体 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 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 每个圈层的成分 密度 温度 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 就来学习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看鸡蛋的示意图 师 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 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用心 爱心 专心2 二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 认识地震波 指出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 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 思考 当地震发生时 在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 为什么 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 纵波快固液气三态 横波较慢固 态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 假 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 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 分析的结果表明 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 致 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 读图训练 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逐步深入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 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 纵波 横波有几次明显的 变化 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 怎么变化 在两个不连续面上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 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传播介质的变化 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 推测古登堡界 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 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三 细读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分析对比 列表比较 名 称 范 围 深度主要特征 地 壳 地 表 莫霍 界面 平均 17 千 米 1 固态 由各种岩石组成 2 各地厚度不一 3 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 幔 莫 霍界面 古登堡 界面 17 2900 千米 1 固态 硅酸盐类物质 自上而下铁 镁 的含量逐渐增加 2 上部有一软流层 3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 部分 地 核 古 登堡界 面 地心 2900 6371 千米 1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为固态 2 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 温度 压力 密度均很大 注意四点 1 地壳 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 2 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 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由于这一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 蜕变生热温度高 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 处于塑性状态 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 犹如倾倒 的浆糊 3 地幔的物质成分 主要是硅酸盐类 铁镁是硅酸盐类物质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 组成物质与化学成分的区别 4 内核为何是固体 纵波在地下 5 000 千米深处 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说明可能 由液态转为固态 图上未表现出 横波在 5 000 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 比较微弱 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投影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特 点 界 面 深 度 纵波 横波传播 速度 发现者发现时间 莫霍面 33 km 纵波 横波传播 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 km 纵波速度明显下 降 横波消失 古登堡 1914 用心 爱心 专心3 地幔 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 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 是三大圈层中的 中间层 厚度为 2800 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 在上地幔的上部 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 一般 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 主要是橄榄岩 榴辉岩等 为硅酸盐类 氧化物等 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 岩石处于塑性状 态 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 犹如倾倒的浆糊 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 软流层物质 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 并构成一个圈层 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 软流圈层 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 约在地下 60 250 km 它属上地幔部分 但位置并不在地 幔的顶部 因此 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 即与莫霍面之间 还有一层物质存在 即上地幔 的顶部 也是岩石 并构成了一个圈层 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物质由岩石组成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 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 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 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 随着深度增加 压 力和密度都增大 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 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 表格 内部圈层组 成分 层状 态地理意义 硅铝层 地 壳岩石 硅镁层 固态 上地幔 地 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 盐类下地幔 固态岩浆和地震 外核液态 地 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 素内核固态 磁场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 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四 简单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 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1 大气圈范围和大气的密度的变化 水圈中水体的分类 生物圈涉及的范围 2 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 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 外部 圈层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更为密切 并无明显的界限 3 通过分析水圈的特点 进一步认识外部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水体的分布与水循环 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和外部的三个圈层 下面大家来做些巩固习题 练习 3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4 水圈有什么特点 5 生物圈的范围 1 填表 特点界面深 度 纵波 横波传播速 度 发现者发现时间 莫霍面 33 km 纵波 横波传播速 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 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 横波消失 古登堡 1914 2 填表 内部圈层组 成分 层状 态地理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4 硅铝层 地 壳岩石 硅镁层 固态 上地幔 地 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 盐类下地幔 固态岩浆和地震 外核液态 地 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 素内核固态 磁场 3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4 连续但不规则 包括地表水 地下水 大气水 生物水等 5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 板书设计 重重 点点 难难 点点 详详 解解 从宏观上 正确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组成 从微观上分析地震 波分为纵波 P 波 和横波 S 波 不同的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也不相同 从而了 解地壳 地幔 地核的划分依据和基本特征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的区别 还应理解地 壳厚度变化规律和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掌握地球外部三大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 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 地幔 地核 的基本特征 当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振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 P 波 和横波 S 波 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可以 通过固体 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震波在不同的 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两个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 明显的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 指大陆部分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 纵波和 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 另一个在地下 2900 千米处 在这 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 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壳与岩石圈概念的区别 在于范围和界面的不同 莫霍界面以上称地壳 以下为地 幔 软流层仅是上地幔上部的较薄的一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 石组成 合称岩石圈 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要小 二 识记大陆和海洋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 理解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 大陆部分平 均厚度约 33 千米 高山 高原地区 如青藏高原 地壳厚度可达 60 一 70 千米 海洋地壳较 用心 爱心 专心5 薄 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较高 地壳 越厚 海拔越低 地壳越薄 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 上层是硅铝层 下层是硅镁层 大洋地壳往往是单层结构 硅 铝层很薄 甚至缺失 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 运用图表分析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等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难点解析难点解析 从物质形态 空间分布 相互联系等方面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是同心圆圈层 生物圈 与其他圈层相比 其不同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 其他圈层是由无机物组成的 而生物 则构成了生物圈的主体 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圈层 其次 其他圈层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结构 而生物圈则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形成一个特殊的结构 1 地震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 横波 S 波 传播速度慢 纵波 P 波 传播速度快 2 地震波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 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 在这里纵 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另一个在地下 2 900 千米处 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 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4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1 当地震发生时 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 我的思路 地震发生时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强烈释放出来 从而引起一 定范围内地面的震动 地震波分纵波 P 波 和横波 S 波 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 最先 到达地面 引起地面上下跳动 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 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 引起地面左 右晃动 所以 当地震发生时 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 然后左右晃动 2 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 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我的思路 从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