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浩生版--心理学史-复习笔记_第1页
叶浩生版--心理学史-复习笔记_第2页
叶浩生版--心理学史-复习笔记_第3页
叶浩生版--心理学史-复习笔记_第4页
叶浩生版--心理学史-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本资料使用的参考书 叶浩生本资料使用的参考书 叶浩生 主编主编 1998 1998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北京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1998 年年 8 8 月第一版月第一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史的体系 心理学史 是研究心理学起源 产生 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 时限上划分 朴素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史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前科学时期 哲学心理学时期 科学心理学 时期 二者的界定是 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一 前科学心理学时期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也被称为常识心理学 朴素心理学或哲学心理学 1 特点 1 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理论 2 心理学附属于其他学科 特别是哲学 3 哲学理论的建立过程中阐发了许多心理学构想 2 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自然哲学的心理学阶段 哲学家们把心理状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进行探索 分析灵魂的功能或作用 虽然在灵 魂的探讨中有迷信或者超自然的观点 但并非服务于宗教的目的 这也使它同随后的宗教 哲学心理学相区别 代表人物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2 宗教哲学的心理学阶段 欧洲中世纪时期 宗教神学成为知识体系的核心 心理学思想的核心还是灵魂的作用 或功能 但服务于宗教 代表人物 奥古斯汀 阿奎那 3 意识经验的心理学阶段 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经验是怎样产生的 在这个问题上 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 经验论和唯理论 也成为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和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 经验论 主张感性认识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一切知识均来源于客观世界 在此基础上产 生了联想主义心理学 以 联想 解释一切心理现象 认为各种心理元素通过联想的规律形 成各种心理状态 联想主义心理学是意识经验心理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代表了哲学向科学 的过渡 代表人物 洛克 休谟等 唯理论 推崇理性判断 贬低感性经验 唯物主义唯理论主张知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界 唯心主义唯理论则认为理性知识是天赋的 是先天固有的 代表人物 斯宾诺莎 莱布尼兹 二 科学心理学时期 1860 年 费希纳 心理物理学纲要 1862 年 冯特 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 与冯特同时期的学派有 冯特的内容心理学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艾宾浩斯的实证心理学 狄尔泰的文化心理学 1 诞生 1 两大基础 哲学 实验生理学 2 最早使用 psychology 一词的人 梅兰克森 戈克列尼乌斯 沃尔夫 3 诞生标志 版本一 1860 年费希纳出版 心理物理学纲要 一书 版本二 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 中国心理学的萌芽 1901 1905 年 心理学传入中国 1917 年 陈大齐在北大哲学系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 2 实验室 1918 年 出版了第一本心理学教材 心理学大纲 2 心理学的任务 1 描述 Eg 冯特 2 解释 解释心理现象产生的机制 Eg 艾宾浩斯 3 说明和理解 心理学应该是对意识经验的理解与说明 说明 布伦塔诺 理解 狄尔泰 3 各学派的观点 详见列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认知心理 学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超个人心理学 社会建构论 进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积极心理 批判心理学 生态心理学 学派代表人物人的形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 构造主义冯特 铁钦纳 意识经验的 组合体 意识的内容实验内省法对意识经验 的复合体进 行元素分析 实用 机能主义詹姆斯 杜威 安吉尔 适应环境的 行动者 心理的功能 性 测验法 比 较法 内省 法 提高人心理 适应的有效 性及质量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勒温 智慧的生命 体 直觉 顿悟 学习 创造 性思维 自然观察法 现象学习法 提高学习效 率 对一些 现象加以解 释 行为主义华生 托尔曼 斯金纳 班杜拉 机器 白鼠外显的行为 动物的行 为 拟人化 实验法 观 察法 预测和控制 人的行为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动物 野兽潜意识 童 年经验对人 的影响 临床法 宣 泄发 自由 联想 社会 调查 治疗精神病 提高精神境 界 人本主义马斯洛 罗杰斯 罗洛 梅 精英 自我 实现者 健全人格的 特点 自我 概念 自我 与场的关系 个案法提高人的精 神境界 认知心理学斯滕伯格 米勒 计算机信息加工过 程 计算机模拟 法 实验法 揭示认知规 律 超个人心理学马斯洛 萨迪奇 格罗夫 神秘的存在超越经验的 东西 坐禅 静修 催眠 濒死 体验 打通神秘与 显示的联系 进化心理学巴斯 吉布森 进化的产物心理机制产 生的根本原 因 推测法 社会构建论格根 邵特 社会经验的 承载着 关系 语境作品分析 3 维特根斯 坦 二 从地域上划分 西方心理学的三个故乡 古希腊 德国 实验心理学 美国 现代心理学 1 古希腊 罗马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发展 2 17 19 世纪英国与法国经验主义心理学 3 17 19 世纪荷兰与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 4 德国实验主义心理学的创建 5 产生于德国 发展与美国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6 欧洲和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奠定了心理学的应用基础 7 机能主义衍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8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 9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 10 瑞士日内瓦学派 11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 12 美国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史的对象与内容 一 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史是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 产生 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学科 研究重点包括 一 心理的实质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二 心身关系 不同认识 唯心 唯物 一元论 二元论 身心交感论 身心平行论 三 研究方法 1 哲学方法论 1 实证主义 例如构造主义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孔德 线性因果论 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生物决定论 弗洛伊德本能论 行为遗传学 习性学 刻板印 象 还原论 把高级复杂的东西还原为低级 简单的运动形式 Eg 华生 S R 行为反应 斯金纳 心理语言 物理语言 客观论 方法中心论 2 现象学 eg 人本主义 格式塔 代表人物 胡塞尔 直观体现 整体把握 不分割 不还原 3 释义学 解释学 eg 精神分析 表面现象不一定是真的 2 自然科学方法论 信息论 控制论 系统论 老三论 二 西方心理学史的主要内容 1 前人关于心理现象的哲学观点和具体见解 2 前人对心理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发现与重大成就 3 前人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各种争论及对发展趋势的预见 4 关于心理学与基础科学 临近科学在发展上的联系 心理学是中间学科 eg 心理学各学派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构造主义 化学 元素分析 机能主义 进化论 适者生存 精神分析 法国 精神医学 精神病理学 19 世纪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 进化论 细胞学说 格式塔 现象学 物理学中 场 的概念 勒温拓朴学 行为主义 英国 动物心理学的研究 进化论 发生认识论 生物 逻辑 认知主义 计算机 老三论 人本主义 有机整体论 联接主义 认知神经科 学 5 关于西方各国的心理学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及其传统观点 心理学史上几次重要的整合 1 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基础上的整合 提出 S O R 中的中介变量 O 从格式塔中搬用情感 期待 态度等概念 主张有目的地研 究整体行为 4 2 提出团体研究的概念 并把人格 动机等引入格式塔研究中 通过打靶实验证明欲求水准与成败经验有关 拓朴效应 未完成的事情使人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3 新精神分析在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整合 荣格 集体潜意识 弗洛姆 社会潜意识 霍妮 基本罪恶 基本敌意 第三节 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态度及方法 一 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作用 培根 学史使人明智 休谟 学史可以愉悦我们的想象力 增进理解力 加强美德 获得知识 马吉亚维利 历史是人类智慧不可缺少的源泉 龚自珍 驭民之道 必先知史 1 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心理学史不仅是联接心理学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也是整合当代各个心理学领 域 各种取向 各理论流派的力量 2 学习心理学史可以了解心理学的交替与变迁 3 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4 为我们分析世事提供新的视角 5 吸收西方心理学的精华用以构建中国的心理学体系 二 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态度 1 既反对崇洋媚外 有反对闭关锁国 2 既反对无缘地拔高 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3 正确认识伟人说和时代精神说 4 抛弃现代主义与古代主义 即厚古说和后今说 三 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方法 1 整体把握法 假设 研究对象 方法 领域 贡献 局限 2 史论结合法 3 对比分析法 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 同类比较 统一学派各个分支 异类比较 4 原著阅读法 第二章 心理学的建立 第一节 心理学建立的科学基础 一 科学出现的标志 拓展性知识 此处略 二 近代科学的开端 1593 年 伽利略创制了温度计 1600 年 吉尔伯特发表磁力学论文 1609 年 伽利略使用望远镜发现木 星的卫星 1609 年 开普勒天体运行规律 1628 年 哈维提出血液循环定律 1643 年 托里切利发明气压计 1666 年 牛顿发布天体与力学定律 1674 年 列文 虎克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18 世纪是科学发展的高原期 19 世纪 出现了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实验生理学 三 实验生理学的兴起 一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1 贝尔 马戎第定律 也称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差异定律 即传到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 担的 所以神经不是混合地传道感觉和运动冲动 而且是单向的 意义 这一发现为神经科学的单向传导 感觉神经的特殊能说和反射弧概念奠定了科学基 础 2 神经冲动的电性质 1780 年 伽伐尼发现 若用两根金属棒分别连接蛙腿神经和蛙腿 当两棒相触时便可 引发蛙腿的动作 这一发现证明神经冲动具有电性质 因而神经传导是可以测量的 3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赫尔姆霍茨利用自己发明的测量计 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 结果发现神经冲动 的传导速率不是无限的 而是慢于音速 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 和测量的 5 4 神经特殊能学说 实验生理学之父 缪勒 神经纤维可分为五种类型 每种感觉神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质 即 能 感觉所反映的不是外物的性质 而是关于感觉神经自身的性质或状态的认识 其主要依据是 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引起不同的感觉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 引起同一的感觉 二 脑机能定位的研究 1 来自脑外的定位 颅相学 创立者 加尔 施普茨海姆 主要观点 大脑是心理机能的定居部位 心理特征与头颅的形状之间有一种相关关系 因 而可以根据颅骨形状推测心理特点 基本命题 头的外部结构与脑结构相关 心灵可以分为许多机能 头盖骨的形状与 心灵的官能有关 贡献 承认了脑是心理的器官 使人们注意到心与脑的关系问题 激起了脑机能定 位的研究 由于要从科学上辨别颅相学的真伪 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脑机能问题 2 弗卢龙 大脑机能统一说 利用局部切除和刺激法证实 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依其性质和机能分为几个主要不 同的成分 但仍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是统一的 神经系统 的某一部分受损 其他部分可以补偿这个部分的功能 3 布洛卡语言中枢的发现 布洛卡通过人体解剖发现 左脑半球额下回后部受损导致患者不能清楚说话 他把这 一部分称为言语运动中枢 后称为布洛卡区 意义 言语中枢的发现对于大脑机能统一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一发现再次使人们相信 脑机能有特殊的定位 4 感觉和运动中枢的发现 弗里奇 希齐格 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大脑机能定位 VS 机能统一争论的意义 巩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概念 使用的切除法 临床观察法 电刺激法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研究方法 三 感觉生理学的研究 大多数在 19 世纪上半叶 1 1825 年 霍恩 不同味蕾掌握不同的味觉 2 1833 年 惠斯顿 双眼视察 3 1833 年 西贝克 色盲的种类 4 1838 年 缪勒 水晶体折光作用与近视原理 5 1856 年 赫尔姆霍茨 确定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视觉三色说 黑林四色说 6 1863 年 赫尔姆霍茨 听觉 共鸣说 7 1865 年 奥贝特 明适应 暗适应 四 天文学中人差方程的发现 1 提出 贝塞尔发现 所有天文学家正在观察时间上都存在差异 2 两个结论 1 天文学家不得不考虑观察者的特性 因为个人的特质和个人的知觉将不 可避免的影响报告的结果 2 如果天文学家不得不考虑观察者的作用 那么其他依赖于 观察的学科也无法避免这一问题 3 意义 人差方程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研究的兴趣 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 接的研究课题 如复合实验 包括两种以上的感觉过程 和反应实验 五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把实验法同心理学的研究联系起来 是心理学有了精确的测量方法 这对 心理学的独立有着重要意义 一 韦伯 6 应用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心理学性质的问题 证明了阈限的概念 且探讨了一个 新的领域 即触觉 1 研究历程 重量的最小可觉察 皮肤两点阈限 线的长短 声音的高低 2 结论 韦伯定律 物理刺激同它引起的知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但是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 系 且这种关系可以用数学关系加以表示 K I I 3 意义 1 刺激和感觉之间存在依存关系 且这种关系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2 刺激和感觉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用数量化的方式来表示 开创了心理学中数量方法先河 二 费希纳 1 基本观点 1 对人的每一种感觉来说 刺激的某种相对增加总是导致感觉强度上可以观察到的变化 因此 感觉 心理品质 和刺激 身体或物质品质 是可以测量的 即我们可以用数量化 的关系把心理感觉同物质刺激联系起来 2 刺激强度的增加不会导致感觉上的强度一对一的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 刺激以几何级数 增长 感觉以对数级数增长 S KlogR 2 意义 若要测量感觉的变化 就必须测量刺激的变化 因此 形成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数 量化或数字间关系是可能的 这样一来 费希纳从经验上把心灵和身体联系起来 跨越了 身体和心灵之间的障碍 使得对心灵的实验成为可能 第二节 心理学建立的哲学基础 一 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二 中世纪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三 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 14 16 世纪 学说和发现的共同特点 来源于经验的方法 观察的事 件 而不是仅仅依赖理性的推理 研究问题 身心关系问题 出现了交感论和平行论两种学说 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 白板说 天赋说 联想主义心理学 以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 讨论联想的机制和规律 一 笛卡尔笛卡尔 法国哲学家 科学家 数学家 主要观点 1 理性主义的哲学观 1 对神学的真理提出了挑战 提出了两种获得真理的方法 经验归纳法 培根 经验演绎法 笛卡尔 首先凭借直觉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 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 推演出其它 命题和定理 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2 贬低感觉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常常欺骗我们 只有通过理性推理的知识才可靠 3 由于生活在一个宗教影响仍十分强大的历史时期 因此不得不提出二重真理论 信仰的真理和科学 的真理 2 我思故我在 从理性注意的认知论出发 主张对以往的一切知识都要进行清理 置于理性天平上进行衡量 也就是要怀 疑一切 只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即 我在怀疑 怀疑是一种思想 思想总有一个主体 这个主题就是 7 我 所以 它使用的是一种内省的方法 3 二元论 通过怀疑 笛卡尔确立了 自我 亦即心理或精神的存在 而在我之外还有一个物质的世界 这就确立了 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物质和精神 即肉体和灵魂二元论 4 身心交感论 物质和精神或心灵和身体在人类有机体内是相互作用的 身体影响心灵 心灵影响身体 二者通过 松果 腺 相互影响 5 天赋观念论 不学而能 不证自明 与生俱来 毋庸置疑的观念叫天赋观念 如至善至美的观念 上帝的观念 自我的 观念等 即认为人的知识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 而是来源于理性 知识和能力是先天具有的 6 反射学说 笛卡尔以血液循环的模式解释神经运动过程 从机械原理出发 把人和动物看作是一部机器 尽管他没有 提出 反射 这个词 但是勾画出了反射弧的基本机制 二 洛克洛克 英国哲学家 教育家 著有 教育漫话 父母必读 在此隆重推荐 1 白板说 洛克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的经验得到的 全 部知识来源于经验 且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 没有什么天赋的观念或原则 2 经验论 人的经验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来自感觉 一类来自反省 感觉是外物刺激人的感官引起的 是外部经验 反省是人观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而得来的 是内部经验 3 观念论 1 从观念的来源上 将观念分为两类 第一性的质的观念 同自己的原型相似 是事物的肖像 是对客观性质的反映 如关于物体的体积 广 延 形状 运动 静止等等的观念 第二性的质的观念 没有与之符合的原型 只有引起这种观念的诱因 不是客观事物的影响 只是一种 主观感受 2 从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 将观念分为 简单观念 由感觉或反省得到的观念 是观念的基本元素 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经过不同的结合构成复杂的观念 如朋友 因此 简单观念是消极被动的 而复杂观念是主动生成的 4 联想论 复杂观念赖以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联想 联想把简单观念进行结合 组成复杂观念 联想可以分为两 类 1 自然联想 观念之间因相似 接近等因素自然而然地结合 2 习惯联想 通过多次使用而形成的联想 5 总评 洛克的经验论和联想论使他被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而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 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验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经验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 1 1 经验主义产生后 许多哲学家抛弃了以往探索知识的方法 尽管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太大经验主义产生后 许多哲学家抛弃了以往探索知识的方法 尽管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太大 变化 但是他们考察这些问题的方法变成了原子论 机械论和实证主义的 变化 但是他们考察这些问题的方法变成了原子论 机械论和实证主义的 2 2 经验主义的原则 经验主义的原则 强调感觉经验的根本作用 强调感觉经验的根本作用 把意识经验分解成元素把意识经验分解成元素 通过联想过程把元素综合成复杂的心理经验通过联想过程把元素综合成复杂的心理经验 关注的焦点为意识过程关注的焦点为意识过程 三 斯宾诺莎斯宾诺莎 荷兰 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8 1 整体论思想 所有事物都是一个庞大的整体中极其有限的部分 先认识整体 才能了解部分 2 冷观自然的伦理观 宇宙有其永恒不变的秩序 人作为其中微小的一部分 应放低自己的姿态 对大自然的一切 都要以冷静 的态度来面对 3 身心同一论 世界上只有一个实体 即无限的和永恒的自然界 人只认识这无限属性中的两种 即心与物 心是这个实 体的思维属性 物是其广延属性 心与物属于同一实体 二者的变式都只是这同一实体的变式 4 无神论 上帝就是无限和永恒的自然界 神就是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是万物的内因 而非外因 四 莱布尼兹莱布尼兹 德国 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1 单子论 单子是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 是真正不可分的单元 它不是物质而又具有一定的质 它是精神性的 可以 称之为灵魂的 其特点包括 1 密不可分 所以无法通过可部分的组合而产生 也不能以自然方式消亡 其产生和消亡是一个奇迹 2 单子没有供其他事物进入的窗口 任何单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3 无广延属性和量的属性 但在质的方面有差别 4 内因是单子发生变化的根源 2 天赋观念论的恢复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 感觉经验不是知识的来源 而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 通过它使人类觉 察出先天固有的理性原则 使心中不清晰的知觉变成清晰的观念 3 预定和谐说 对心身关系提出了 预定和谐 的身心平行论 即灵魂单子和身体单子是互不影响的 其间没有因果关系 它们按各自的内部规律活动 但由于上帝实现的安排 整个世界的单子在发展过程中协调一致 4 微观统觉说 认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由于产生知识的单子具有知觉的特性 因而可以根据知觉的明晰程度将单子划分 为不同等级 也用于划分观念的等级 最无意识的观念叫做微觉 最有意识的观念叫做统觉 微觉 几乎相当于无知觉 统觉 对感觉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反思 即自我意识 第三章 西方心理学的建立 哲学 提供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 自然科学 准备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第一节 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一 冯特生平及其贡献 1862 年 出版 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 一书 第一次表达了实验心理学的思想 1874 年 出版 生理心理学原理 是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科学专著 1881 年 创办 哲学研究杂志 是实验心理学的第一杂志 1896 年 出版 心理学大纲 标志着他的心理学体系完全建立 二 冯特的心理学体系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参考课本 P80 一切科学都研究经验 但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 其他学科研究间接经验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 课本 P81 冯特反对传统哲学心理学的内省法 认为内省法不可靠 但是他认为心理学不能完全抛弃内省法 因 为个人的直接经验只能为自己所察觉 主张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 1 冯特为实验内省法制定了几条规则 9 让被试了解自我观察开始的时间 观察自我的过程开始后 被试必须集中于内部 的心理活动 避免各种无关刺激的影响 必须控制实验条件 使自我观察的过程能重复 进行并便于验证 经常变换刺激条件 如增加或减少刺激 或调整刺激强度 使被试能 把刺激和自己的心理过程分开 2 评价 贡献 把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 将经验内省法改造为实验内省法 这在 研究方法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同时确立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局限 冯特把实验内省法限制在只能用于简单的心理现象 如感觉 联想 反应时 而反 对把实验内省法应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 如记忆 思维等 这不仅是一大局限 也引起了 与冯特同时代的人对他不满 3 元素分析 1 基本观点 心理是可以且必须进行分析的 心理被分析到最终不可再分解的部分或成 分 成为 心理元素 它是一切复合观念 复杂经验的独立要素 这种分析叫元素分析 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把意识过程分解为基本要素 搞清楚这些要素是如何联系和组合的 确定这些联系的基本规律 3 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 感觉和情感 课本 P83 内容 感觉 由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引起的 具有强度和性质两种特性 不同感觉的复合构成知觉和 观念 对于外在客体的感觉总是以知觉的形式而不是以纯感觉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的 感知同外部世界相 联系 它们代表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 情感 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 它伴随感觉产生 是感觉的主观补充 但情感并非像感觉那 样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 它仅仅是感觉的伴随物 冯特的情感理论 三个维度 愉快 不愉快 紧张 松弛 兴奋 沉静 情感的这三个维度是彼此独立而不同的 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这三个维度以不同的方 式组合而成的 三维说曾激起广泛的研究 推动了情绪研究的进展 4 经验的结合 任何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心理元素结合而成的 心理元素结合而成的产物称为心理复合体 这一过程通过联想 统觉和几种心理复合的规律形成 1 联想 心理元素被动 消极的结合方式 其方式包括 a 同化 由当前的感觉联想到先前的印象 EG 当不熟悉的事物出现 我们通过联想找出与之相似的事物 b 融合 把若干不同的心理元素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复合体 从中很难再辨认出个别元素 c 相继联想 也就是记忆的联想 即把过去的感觉 情感回忆起来 并与现在心理元素相结合 d 合并 联觉 不同种类的感觉和情感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体 例如 听到枪声产生恐惧 2 统觉 联想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过程 是一种低水平的心理组合方式 而只有通过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心理过 程 使进入意识的内容得到清晰的注意 才有可能理解这一内容与意义 这一过程叫做统觉 意识有一定的范围 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范围才有可能得到理解 意识的范围内又有一个较小范 围的中心区域 即 注意的焦点 统觉就是把特定的心里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 总之 统觉具有心理组合的功能 且这种组合功能具有创造性综合的作用 各种心理元素通过统觉形成 与原来成分不同的具有新的性质的复合体 3 心理复合的规律 创造性结合原则 由各种不同的心理元素的心理复合体并非原有元素的简单相加 实质上 元素的组合 10 产生了新的性质 心理关系原则 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 即每种基本的意识状态总是在与其它意 识状态所处的关系中获得它的意义 心里对比原则 心理关系原则的特例 即两种相反或对抗的意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互相加强 PS 现代自然哲学揭示了整体及其组成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1 1 元素是整体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元素是整体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 从根本上讲 整体是由元素及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 所以 整体依赖于元素 没有元从根本上讲 整体是由元素及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 所以 整体依赖于元素 没有元 素就没有整体 不了解元素就不能了解整体 素就没有整体 不了解元素就不能了解整体 2 2 整体对元素的依赖只有相对的意义整体对元素的依赖只有相对的意义 自然界有许多整体性系统 元素相同 但因为结构不同 而性质不同 整体一旦形成 就自然界有许多整体性系统 元素相同 但因为结构不同 而性质不同 整体一旦形成 就 具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而结构一旦形成 便对元素有反作用 反过来约束 控制 决具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而结构一旦形成 便对元素有反作用 反过来约束 控制 决 定和支配着元素的表现和性质 定和支配着元素的表现和性质 3 3 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元素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元素 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其意义 脱离了整体 其本身性质也 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其意义 脱离了整体 其本身性质也 就丧失了 就丧失了 4 4 整体对于其元素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整体对于其元素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整体出现了元素不具有的新性质 因为整体不是元素的堆积 而是元素的相互关系和相整体出现了元素不具有的新性质 因为整体不是元素的堆积 而是元素的相互关系和相 互作用的有机整合 互作用的有机整合 整体丧失或改变了元素具有的某些性质 整体丧失或改变了元素具有的某些性质 整体又保留了元素的某些性质 如知觉作为感觉的整体保留了强度这一性质 即有得有整体又保留了元素的某些性质 如知觉作为感觉的整体保留了强度这一性质 即有得有 失又保留 最根本的是第一条 凸显性质 失又保留 最根本的是第一条 凸显性质 三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1 基本观点 冯特将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认为实验室研究必须限制在直接意识经验这个范围内 即仅 仅能研究简单心理过程 因此实验心理学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 心理学应该有更广泛的研究目标 研究更 高级的心理过程 如学习 思维 语言及文化影响 但他认为这些过程和个人生活史 文化史及社会环境 密切相关 对它们不能再实验室中进行控制研究 只能用观察 跨文化比较 历史分析及案例分析等方法 2 研究方法 对心理或精神的产品及其发展进行因果分析的方法 即人类的语言 风俗 神话 宗教艺术等 对这些文 化产品的分析可以揭露人类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轨迹 发现人类思维想象的发展模式 3 民族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冯特参考进化论的观点把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即原始人阶段 图腾崇拜阶段 英雄与神的阶原始人阶段 图腾崇拜阶段 英雄与神的阶 段 人性发展阶段段 人性发展阶段 民族心理学既研究每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也研究阶段之间过渡状态的心理特点 为了符合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则 冯特从人类学中寻找他所需要的事实和资料 因此 除了语言论述之外 大部分民族心理学属于文化人类学 4 民族心理学的要素 语言 神话和风俗组成民族心理学的三要素 而民族心理学是关于这三者发展原理的研究 5 总评 冯特构建民族心理学的本意是弥补实验心理学在研究思维与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方面的不足 从民族的语言 神话和风俗习惯 中发现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但是 由于他的民族心理学以群体心理为研究对象 强调社会文化中的心理因素 因而支持 了社会心理的研究 有利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四 冯特的心理科学观 1 心理学同哲学的关系 在冯特之前 心理学是思辨的 是精神哲学的一个分支 冯特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附庸的 11 地位 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 但事实上 冯特并没有主张心理学同哲学彻底分离 2 心理学同生理学的关系 虽然冯特是从生理学的立场出发走向心理学的 他早年的生理学实践使他建立心理学起了 关键作用 但作为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 冯特反对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 尽管我们可 以从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和解剖学中获得有用的知识 但这不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唯一途径 冯特持有身心平行论的观点 认为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 不受生理过程支配 然而 他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却并为贯彻身心平行论 这是冯特心理学体系中无法克服的理论和 实践矛盾 3 心理学的实用性 冯特把他的实验心理学看成一种纯科学 不主张进行应 用研究 虽然他提到了儿童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等应用学科 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他 只是研究人类的一般心理 即现在的普通心理学 五 冯特的贡献 1 由于冯特的努力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是冯特最大的贡献 2 冯特是是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 也是发展与促进者 将实验法应用于心理学 3 冯特促进了心理学在全球的发展 建立了国际心理学队伍 知名门徒 安吉尔 卡特尔 闵斯特伯格 铁钦纳 蔡元培等 4 冯特创立的实验的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是互相补充的 称之为 新心理学 理论体 系 第四章 构造主义心理学 它是心理学独立之后的第一个流派 由铁钦纳创立 冯特知识先驱 课本 P145 155 一 研究对象 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验 但他反对冯特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 认 为心理学和物理学都直接地研究经验 但是从不同的观点来考察人类经验 物理学研究的 是不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 而心理学研究的是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 他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 反对应用 二 研究方法 1 基本观点 铁钦纳认为 既然物理学与心理学的对象一致 那么方法也相同 都是观察 1 物理学的观察不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 因而是外部观察 即检查 2 心理学的观察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 因而是内部观察 即内省 2 铁钦纳的内省法是对冯特内省法的继承和发展 但对内省描述的要求更为严格 为内省 法规定了种种限制 参照课本 P149 1 只有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才能内省 2 初学者最好根据记忆进行内省 即事后考察 3 内省者必须在情绪良好 精神饱满和身体健康时 在环境安静舒适 摆脱外界干扰时 才能进行观察 4 内省必须是公正而无私地描述意识状态的本身 而不是描述刺激本身 5 铁钦纳将内省法的范围扩大 打破了冯特的限制 三 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课本 P150 151 铁钦纳认为 心理学的任务同自然科学的任务是一致的 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是什么 即把意识经验分解为最简单 最基本的元素 1 像冯特一样 铁钦纳主张把意识元素分解为基本元素 但他又在感觉元素与情感元素之 间增添了一个新的意识元素 及 意象意象 2 关于意识元素的属性 他在冯特 性质 强度 的基础上增加了持续性 外延性和清晰 12 性 a 性质 一个元素区别于另一个元素的特征 b 强度 性质从低到高的排列 c 持续性 意识元 素的时间特性 d 外延性 意识元素的空间性 e 清晰性 一个意识元素在注意中的地位 3 感觉和意象都具有五种属性 而情感只有前四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 2 怎么样 即确定这些元素如何结合和结合的规律 坚持 联想律 他认为通过接近联想 我们首先把两个同类元素结合在一起 然后把 两个以上的元素结合在一起 再把不同种类的基本心理过程结合在一起 3 为什么 即把这些元素跟他们的生理条件 神经过程 联系起来 铁钦纳坚持身心平行论 但是他认为 要研究心理现象 必须了解生理机制 强调用神经 过程解释心理过程 明确生理过程有助于了解心理过程发生的条件 四 对铁钦纳构造主义的评价 课本 P153 155 一 贡献 1 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流派 20 世纪 30 年代 因铁钦纳去世而灭亡 坚 持心理学的纯科学性质 重视和推进实验研究 2 著有 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大纲 心理学入门 等 广泛传播 3 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 促进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4 最大的贡献在于 构造主义成了有力的 靶子 广受批评 刺激了心理学界百家争 鸣 二 局限 1 在心理学对象上 只主张研究意识的内容和结构 把心理学视为纯科学 反对应用 排 斥儿童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等 限制心理学的发展 2 只重视元素而忽略整体 3 方法上比冯特更为极端 对内省法加以太多限制 容易最终把心理学引向封闭的主观世 界 4 坚持身心平行论 有否认神经和心理的因果关系 自身存在矛盾 5 未能及时的吸收进化论思想 第五章 机能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先驱 社会历史条件 美国社会强调实际 效用和功能的总要求反映到心理学中 机能主义简介 1 顾名思义 机能主义关心的是心灵怎样发挥它的功能 或者有机体怎样利用心灵去适应环境 机能心理 学关注的是很实际的问题 心灵过程完成了什么 机能主义并不是从构成的观点研究心灵 即它不关心心 理的元素或结构 它关注心灵在现实世界中所导致的实际结果 2 机能主义有意识地对抗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和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 在机能主义看来 这两种心理学的范 围都过于狭隘 对于了解心灵活动的结果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因此不符合机能主义的目标 机能主义的这 种功利主义的目标与心理学中的纯科学方法是不一样的 3 由于强调心理功能的研究 技能主义者对人们怎样发挥功能 怎样适应环境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感兴趣 应用心理学早期的发展是机能主义的产物之一 4 机能主义是现代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 也是一种研究取向 作为一个理论流派 1 广义的机 能主义心理学包括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 主要发展和兴盛在美国 但思想和理论基 础来自于英法 2 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特指美国的哥伦比亚机能主义 第一节 进化论的兴起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一 进化论与达尔文的名字是联系在一起的 但这一思想并非达尔文的创造 早在 1809 年 法国自然学家拉马克就提出了行为的进化论理论 指出有机体是在 用进废退 和 13 获得性遗传 这两条原则的调解下进化来的 用进废退 生物的器官的组织会由于经常使用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若长期不用 器官和 组织则会丧失活力而退化 获得性遗传 生物会把自身有利于生存的优势特征通过遗传方式传给下一代 从而加大 后代生存的可能性 通过获得性遗传 优势的物种得以保存下来 而劣势物种被淘汰 即优胜劣汰 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马尔萨斯 环境条件调解人口增长 达尔文把这一思想应用于动物 职务和人 认为在适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 只有那些在生 存竞争中获胜的人和动植物才能生存下来 而那些不能适应环境条件变化 在生存竞争中 失败的任何动植物就会被淘汰 这就是最初的 适者生存 的进化原则 三 达尔文的进化论 包含三个重要的观点 生存竞争 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 1 生存竞争 所有生物繁衍后代的能力都超出了环境条件所能承受的程度 如果环境允许 有机体会尽可能地繁衍后代 但由于食物和其他条件的限制 只允许一部分活下来 其他的则会由于食物缺乏或疾病而失去生存的机会 因而 在生物界存在着 生存竞争 2 适者生存 生存竞争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物种之间 也存在于同物种内部 在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 存在着如力量 形 状 偏好 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有些个体因为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存活下来 而另一些个体由于不 能适应环境变化而灭亡 就是适者生存原理 3 自然选择 达尔文充分肯定了环境对物种进化的决定作用 正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 才导致有机体的各种变化 有 机体的变化有些适应环境的变化 有些不适应环境的变化 大自然会选择那些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机体 并 让它们通过遗传把有利于生存的变异留给下一代 而那些不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异则因为不能维持个体的生 存无法传给其后代而消亡 因此 所谓 进化 实质上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四 达尔文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对于表情的研究 1 为了证明人类与动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连续性 达尔文深入研究了动物与人类的表情 在 1872 年出版的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一书中 达尔文使用大量的资料论证了人类和动物 的表情具有共同的发生根源 2 基本观念 人类的情绪表达具有普遍性 不同文化条件下的人具有基本相同的表情特征 因此 不论 是那一种文化下 人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对方的情绪 3 表情形成过程的三条基本原理 1 有用的联合性习惯原理 表情动作最初是有用的随意动作 但如果这个动作有利于生存 那么这个表情会保留下来 逐渐形成习惯 2 对立原理 如果某种情绪以某个特定的表情来表现 其对立的情绪就用与之相反的表情来表现前者的形成是出于使用 的原则 即对生存有利 后者的形成则不考虑使用原则 仅仅出于区别的需要 3 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原理 某些表情是由于神经系统本身的特征决定的 如神经过度兴奋时 会出现难以控制的表情和动作 五 达尔文对心理学的影响 1 关注动物心理 形成了比较心理学的基础 2 强调对意识机能的研究而不是意识构造的研 14 究 3 促使心理学接受来自许多不同领域的数据和方法 4 使心理学越来越关注个体差异 第二节 高尔顿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关注焦点 个体差异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测量这些差异 一 高尔顿生平 涉及领域 医学 旅行 探险 气象学 生物学 二 高尔顿的智力遗传决定论 1 遗传的天才 一书中指出 环境的影响经常并不能说明家族中出现的伟人或天才 概 括地说 杰出的人会有杰出的儿子 且每一个杰出的人不仅通过遗传获得了才能 并且获 得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才能 2 家谱研究法证实 大多数名人出自望族 因此 聪明 天才 天赋 具有家族遗传性 3 双生子研究表明 同卵双生子即使分开抚养 他们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也不大 异卵双 生子 他们的智力差异仍大于同卵双生子 这说明人的智力和能力是由于遗传决定的 4 优生学 鼓励那些在社会上杰出的人生育 阻止那些不能适应的人生育 以此来改善 人类的遗传品质 5 倡导智力测验 以便挑选出的男女进行选择性生育 三 高尔顿的研究方法 高尔顿是心理学史上最具有首创精神的心理学家之一 在论证智力遗传理论的过程中 他 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个体差异的问题 其创新之处包括 1 在研究智力和个体差异的过程中 发明了一种数学统计方法 即使用 相关 和 回归 两个概念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以自己为被试 用定量的方式研究了联想过程 这种联想实验法后来被冯特采纳 成为 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最常用的方法 3 开设人体测量学实验室 对个体的身体结构 智力 心理能力等进行测量 4 发明了一些测量仪器 如测量听觉的 高尔顿哨 测量色觉的光度计 测量视觉和听觉 反应时的分度钟摆等 5 热衷于数量化和统计分析 表现在他对计数的喜爱上 四 对高尔顿的评价 1 高尔顿是把问卷调查 心理测验和统计方法引入到心理学的第一人 2 高尔顿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很深 主要从事对人类个体差异特别是智力差异的研究 他率先对智力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 第一次使用量化方法对智力进行测定 这些都大 大激发了后继者对于智力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3 高尔顿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人类的个体差异 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性 这种研究 方式促进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 并成为其他应用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 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1 反对吧意识分解为感觉 情感等元素 主张人的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 即反对构造主义 2 反对把心理看作不起作用 可有可无 无关宗旨的副现象 强调心理的适应性与目的性 3 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4 反对把心理学研究局限于一般正常人的心理规律 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动物 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变异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等领域 第一节 美国心理学的成长和特征 15 1880 年 1900 年 美国心理学飞速发展 大约到 1900 年的时候 美国心理学不仅规模上超过德 国 而且具备了自己的特点 既区别于冯特的心理学 又不同于铁钦纳的构造主义 美国心理学更多受到 达尔文和高尔顿的影响 关注意识操作 不关心意识的构造和内容 作为一个正式学派 机能主义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对美国心理学的影响 观点 1 宇宙所有的方面 包括人的性格 社会风格等 都是进化 对遵循 最适者生存 原则 这一思想被称为 社会达尔文主义 即把进化论应用于人性与社会 1 扩展 从斯宾塞的观点来看 如果让 最适者生存 原则自由发挥作用 那么只有最优秀的才能生存 下来 这样一来 只要不采取行动干涉事物的自然秩序 人类将不可避免的取向完善 在这种体制中 最 重要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经济体系 政府不对商业和福利进行任何调节 2 影响 斯宾塞的思想同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是一致的 因此 最适者生存 生存斗争 很快成为美 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部分 观点 2 心灵之所以呈现现在这种形式 是世世代代适应各种环境的结果 他强调了神经系统和心 理过程的适应性特征 认为有机体若要生存 就必须适应它的环境 这种观点构成了美国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主张 观点 3 人们总是倾向于重复那些有助于生存或导致愉快感受的行为 从而那些有害于生存或导致 痛苦感受的行为中退却 这种观点是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原型 第三节 詹姆斯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 即美国心理学时瑜詹姆斯 尽管他没有建立任何正式的体系 也没有训练出任 何信徒 更没有所谓的 詹姆斯学派 但他倡导的实用主义心理学倡导的实用主义心理学对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乃至整个美国 心理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包括人本主义 超个人心理学等学派都将其视为思想先驱 1875 1876 年 詹姆斯开设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课程 哈佛成为美国心理学第 一个讲授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大学 1877 年 建立了一个比较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 一 实用主义的意识观 受进化论的影响 詹姆斯以适应性来解释意识的进化 把适者生存的原则沿用至心理学 的范畴 他认为一时之所以能进化至今 是因为意识可以支持动物的生存竞争 即因为意 识对人类的生存有用 意识的功用就是指引有机体达到生存所必需的目的 所以 意识和 其他机能一样 是因为一种功用才进化的 这一观点具有实用主义色彩 以后的机能主义 心理学明显受到这一观点的影响 二 意识流 课本 P128 131 詹姆斯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的做法 他认为意识是一个整体 是一个连续不断的 流 不能用分析的方法分为碎片和元素 并主张用描述的方法把意识作为一种川流不息的 状态来描述 他提出了意识的五个特点 1 每一种思想或思想状态都是个人意识的一个部分 人的思想意识是私有的 构成了自己的独有世界 2 意识是常变的 在个人意识的范围内 意识的状态是经常变化的 每种特殊的意识只出现一次 不能 复返 3 意识是连续不断的 意识有实体状态和过渡状态之分 实体状态指的是感觉 知觉 表象等 过渡状 态通常不为人所注意 因而也没有什么名称 过渡状态把实体状态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