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无权处分行为的若干问题白宗芹 (政法学院,法学,2005级2班,051210046)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1条首次对无权处分作出规定,但理论界和司法界对此却认识不一,产品很大分歧。文章从无权处分概念、规范意旨、效力评判和与相关制度的关系等角度对无权处分制度作基本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无权处分制度的重构。关健词:无权处分; 善意取得 ; 不当得利Some problems about unauthorized disposal systemBai zong qin(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 2Grade2005, 051210046)Abstract::Unauthorized disposal systems derived from article 51 of China contract law.However, judicial and theoretical circl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This article relates to the conceptions ,aims,legal effections and connections to some other systems. On this basis, we try to find some ways to reconstruct unauthorized dispal systems of China Keywords: unauthorized disposal; the good-faith acquisition; unjustified enrichment一、 无权处分行为的概念界定拉伦茨将概念作为体系的基石 德Karl Larenz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12月初版,第357页.,对无权处分行为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是解决无权处分问题的前提,界定无权处分行为先要理解处分行为的含义。从比较法的角度看法国民法典未采用处分行为的概念,法国在物权变动模式上,采债权意思主义,即通过当事人债权合意达到物权变动效果,无须再有物权合同。因此,在法国法上“与处分行为意义相当的就是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以物权的设立、变更、终止为目的的债权合同”李鹃. 析无权处分的基本问题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44-48.。德国民法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负担行为是指发生债法上给付义务效果的法律行为,主要包括债权合同徐飞.无权处分合同效力探析兼析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03).179.。处分行为是指能直接使权利发生、取得、变更、丧失的法律行为,主要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徐飞.无权处分合同效力探析兼析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03).179.。做此种划分与在物权变动模式上采取物权形式主义密不可分。 通过对上述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大陆法系德国法和法国法的分析,可得出结论:准确界定物权处分行为也必须考虑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一)不同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的内涵比较1、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以法国为例法国是债权意思主义的代表,法国民法典第1583条规定:“当事人一经标的物与价金协议一致,即使标的物尚未交付,买卖即告完全成立,且买受人对出卖人依法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由此可以看出,在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除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外,不需要其他要件,即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物权,不需要物权行为,也不需要登记和交付行为。在此模式下无权处分是指对特定标的物没有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订立的、以引起标的物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合同,即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合同本身即构成无权处分肖立梅.无权处分行为内涵探析J,政法论丛,2007(6).47.,典型的如出卖他人之物。2、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以德国、台湾为例德国民法典承认物权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物权变动并不因为单纯的意思表示而发生,要进行交付或登记的公示。对于第三人,因信赖公示而依法取得财产所有权。如原因行为瑕疵而被撤销或无效,并不影响物权变动的结果,只能以不当得利请求返还,称为物权无因性理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是两个相独立的行为,债权行为并不因物权行为的无效、不成立等原因而有所变动,以买卖合同为例,买卖合同的效力并不因标的物未交付或出卖人不享有处分权而无效,只要买卖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买卖合同即有效。双方缔结合同的行为是债权行为,即使当事人负担交付标的物和支付价金债务的义务,而发生标的物和价金所有权的转移还需物权行为。在此物权行为理论的支撑下,德国民法典采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法模式。德国民法典第185条规定:“(1)无权人对标的物所为的处分经权利人事先允许者,处分有效。(2)前项处分如经权利人事后追认,或因处分人取得处分标的物或权利人成为处分人的继承人而对遗产负无限责任时处分有效”。我国台湾民法,继受了德国民法典有关物权变动模式的规定,该法典118条规定:“(1)无权利人,就权利标的物为处分后,取得其权利者,其权利自始有效,但原权利人以取得之利益,不因此受影响。”所以在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标的物根据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签订的债权合同而发生的物权变动行为肖立梅.无权处分行为内涵探析J,政法论丛,2007(6).47.,即无权利人将标的物转让与第三人,需经签定债权合同,使双方负担义务,该合同是负担行为,不受处分人无处分权影响;同时还要签订物权合同,将标的物所有权转让于第三人,此种行为属于无权处分行为。3、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以奥地利、瑞士为例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是指债权合同与交付、登记相结合发生的物权变动模式,物权变动需订立债权合同,但仅此不够,还需以登记或交付为要件才发生效力,此模式不承认物权合意的存在,认为债权合同就是所有权转移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由于不承认有独立于债权行为的物权行为的存在,因而对处分行为的理解,与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相同。也是指以物权变动为目的所定理的债权合同,所以与之相对应,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财产的债权合同行为肖立梅.无权处分行为内涵探析J,政法论丛,2007(6).47.。由此可见,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的含义不同。归纳一下,即债权意思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实际指对特定标的物没有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订立的、以引起标的物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合同。而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是指对标的物没有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进行的以引起标的物的物权变动为目的的物权行为。(二)我国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的内涵1、我国所采用的物权变动模式关于我国所采用的物权变动模式,法学界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认为,可以采用物权行为理论,采取德国法上的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有人不赞成采取物权行为理论,第三种意见中和了前两者的意见,认为可以采用物权行为理论的概念,但是不采用物权变动无因性的原则,即物权形式主义,而采用债权形式主义,认为物权变动的真正原因在于登记而不在于无因性。本文赞同第三种观点,从现行法律规定看,物权法第14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第15条:“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由此可看出,要发生物权变动的结果,除了关于物权变动合同即债权合同这一原因外,还需要物权变动的法定形式登记或交付。因此,我国物权变动模式既不同于依债权合同有效成立即可发生物权变动效力的债权意思主义,也不同于以物权合意为条件的物权形式主义,而应属于债权形式主义即以债权合同为依据,与登记和交付相结合,才发生物权变动效果的债权形式主义。2、我国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的内涵在我国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下,处分财产所订立的合同为债权合同,不直接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而要与履行行为结合起来,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同样履行行为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以有效债权合同为基础,其实施才有法律意义。债权合同与履行行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物权变动的有效要件,缺一不可,即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处分行为。相应的,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处分权人所订立的处分财产的债权合同及履行债权合同的行为陈颖毅.探究无权处分的概念界定与效力评判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2).102.。 二、无权处分的规范意旨 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立法设定无权处分所订立的合同为效力待定的合同。毫无疑问,无权处分是相对于有权处分而言的,而一般情况下,有权处分所订立的合同为有效合同,因此可通过对比有权处分所订立的合同有效的情形探讨立法设定无权处分的规范意旨。以买卖合同为例,如果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得到权利人追认或事后取得处分权的情况下,合同产生法律效力,此时如果标的物已经交付,买受人即可依据生效合同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如果无权处分行为未得到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人未取得处分权,按一般理解,则合同无效,即使标的物已交付买受人也不得依有效的合同取得标的物所有权。但是若符合了善意取得的条件,买受人也可以取得所有权,这时买受人并不是根据有效合同取得物权,而是根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权,这是一种原始取得,当买受人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条件,此时物权仍然属于真正权利人,没有发生变动。由此可见,立法规定无权处分的目的在于限制无权处分情形下的物权变动,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真正权利人的利益。善意取得制度须以无权处分为前提,因此,从善意取得的立法目的亦能观察到无权处分的规范意旨。在动产交易中,对于善意第三者的保护常常与真正权利人的保护发生冲突,对善意第三者的保护是对市场潜在交易对象的保护,它旨在维护交易安全,代表一种秩序价值;而对真正权利人的保护是本着公正的价值理念,代表公正价值。法律根据“无公正胜于无秩序”的原则,并结合交易成本和交易安全的考虑,设立了善意取得制度,使无权处分中的买受人即使在买卖合同无效的情况下,只要符合了善意取得要件亦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善意取得制度的设立实际上是以牺牲真正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的,但为了防止对真正权利人利益过度剥夺而导致公正尽失,法律对善意取得规定了严格的适用条件。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买受人只有在订立合同时为善意,并支付了相应的对价取得标的物时才能受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三、无权处分的适用范围 依我国学者的归纳,无权处分至少包括了四种情况:第一,出卖他人之物,即不享有所有权的人的处分他人之物;第二,私卖共有物,即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第三,标的物上有其他负担,如有第三人的抵押权或租赁权;第四,标的物上有第三人的知识产权。对于第三、四种情况,本文认为,不属于无权处分的适用范围,因为在出卖抵押物和租赁物以及负有第三人知识产权的标的物的场合下,由于标的物的所有权仍归属于出卖人,因此,出卖人依然享有处分权,其出卖标的物的行为应为有权处分,抵押权人或承租人向买受人主张权利,完全可以根据买卖不破租赁的原则或物权设立的优先性顺利予以解决。 在出卖他人之物的场合下,有关出卖人并不享有所有权,因此也就不可能享有处分权,其处分行为应属于无权处分行为无疑。但在私卖共有物的场合下,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擅自处分共有物是否构成无权处分则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私卖共有物因出卖人是共有人之一,不属于无权处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私卖共有物的共有人虽为共有人之一,但对共有财产的处分需经全体共有人的同意,擅自处分应当属于无权处分。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很显然,私卖共同共有物的行为为无权处分行为,和出卖人之物并无区别。但对出卖按份共有物却未规定,在按份共有情形下,由于各共有人的份额很清楚,擅自处分会给其他按份共有人造成更大的损害。根据“举轻以明重”的法律解释规则,私卖按份共有物应认定为无权处分。所以,无权处分的适用范围应限定在私卖他人之物的范围,也包括对共同共有物和按份共有物的私自处分。四、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评判 我国合同法第51条是对无权处分的效力规定,对此我国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一)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不同观点 1、合同无效说 此观点认为合同法第51条并非无权处分合同的一般规定,而是例外规定。无权处分行为往往会给权利人带来损害,一般情况下,应认定为无效,只有在权利人追认后或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后才重新确立其效力,我国司法实践也经常采取无效说。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妥当,现实中,无权处分对人的损害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一定真正的损害权利人的利益,还有可能符合权利人的利益,所以简单的宣告无权处分行为无效无疑忽略了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不符合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2、效力待定说 该说认为,无权处分合同在权利人未追认或无处分权人取得权利之前效力处于待定状态,在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人取得权利的情况下,合同有效,否则无效。此说为目前通说,但仍存在缺陷,表现在:首先,该说未能妥善权衡“静”的安全“动”的安全两种法律价值,忽视了对交易安全的保护。静的安全是对真正权利人的利益的保护,动的安全是对交易安全的保护。虽然无权处分场合应该保护真正权利人的利益,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民法所追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价值。我国民法制度设计和解释上也应兼顾所有权安全和交易安全,甚至在某些场合牺牲所有权安全来维护交易安全。而效力待定说将决定合同有效的权利都交于原权利人,忽视了对交易相对人的保护。其次,该说在某种程度上与瑕疵担保责任存在矛盾。我国合同法确定了出卖人对处分权的担保义务和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所有权的义务,这种义务实际上就是瑕疵担保义务,若要出卖人承担这一义务,前提必须是合同有效,这与合同效力待定存在矛盾。3、有效合同说主张该说须以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为前提,区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债权行为产生债务关系,物权行为直接使标的物权利发生变动。债权行为的行为人不必有处分权,即出卖人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买卖合同依然有效,而物权行为要求行为人必须有处分权,否则不发生物权变动效力。在交易中,如果无权处分合同需要等到权利人承认才发生效力,那么要是权利人不承认就不发生效力,第三人就无从要求出卖人履行合同义务,无疑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是不力的,也不利于交易安全。所以采取有效合同说,更有利于保护第三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更有效的体现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法原则,近年来为较多学者所主张。 (二)对我国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效力规定的理解 对于我国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多数学者认为是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的规定,即符合51条规定的,合同有效;不符合第51条规定的,合同无效。本文认为此说法欠妥。首先,此说法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第51条只规定在一定条件下无权处分合同有效,但并未明确不符合此条件即为无效。根据法律逻辑选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如果A那么B”并不能推出“如果非A那么非B”的结论。其次,此说法违反了合同自由原则。第51条并非合同生效的强制生效要件,如果无权处分合同在权利人未追认或无权处分人未取得权利的情况下,就将其认定为无效显然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进行了过度的干预,不符合意志自由的原则。本文认为,第51条只是一项指导性规范,表明无权处分在不符合此条的规定下无效,并未排除合同有效的可能性。再权衡对善意第三人交易安全的保护,在一定场合下,认定为有效合同,比效力待定更为妥当。五、无权处分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一)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1、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冲突与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指无权处分他人之物的让与人将占有的他人之物在未经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转让给第三人,若第三人受让该物时为善意,则善意第三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原权利人不得要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的物权制度叶伶俐.论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以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的关系为中心J.菏泽学院学报,2008(01).64.。善意取得以无权处分为前提,因而与无权处分关系密切。无权处分解决的是债权合同的效力问题,而善意取得解决的是受让人能否取得所有权的问题。他们是两个独立的法律制度,但却存在冲突:一是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无权处分是保护原权利人的利益,重在维护财产静的安全;善意取得系保护善意地三人即交易相对人的利益,重在维护财产动的安全。二是两者的法律效力不同,适用无权处分发生动产的返还责任,原权利人可以通过主张无权处分恢复其财产所有权,适用善意取得使第三人取得的财产所有权,而原权利人所有权归于消灭。 两者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适用?本文认为,应优先适用善意取得,理由如下:首先,基于交易安全的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日益频繁,而且要求交易简便快捷,如果要求交易相对人仔细审查标的物的物权真正归属的情况,势必延缓交易过程,也给交易相对人增加了负担,不利于交易的进行和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其次,基于救济成本的考虑。适用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都需要原权利人和善意受让人向无权处分人行使权利,两者相比较,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的关系,较之善意受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行使权利更为方便,因此,应优先适用善意取得,善意受让人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由此造成的损失向无权处分人主张。 2、善意取得的适用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的前提,这在法学界已无分歧,但对作为前提的无权处分是否有效的问题,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如果作为法律原因的买卖合同本身无效,从理论上讲,没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余地,善意取得制度是用来解决在买卖合同有效而出卖人却对标的物没有处分权的情况下,如何保护交易安全的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合同无效是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前提,如果合同有效,第三人可依有效合同主张权利,也没有适用善意取得的必要。本文认为,无权处分合同有效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理由如下:首先,发生善意取得时,标的物已不能返还,认定合同无效已无意义;其次,发生善意取得时,善意第三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如果认定合同无效,在第三人取得的标的物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则不能依合同主张权利,这对第三人不利;最后,法律对善意取得规定严格的条件。如果标的物尚未交付或登记而权利人又未追认或无权处分人未获得处分权的前提下,第三人既不能获得物权保护也不能追究无权处分人违约责任,仅能就缔约过失责任获得有限的赔偿,这显然对第三人的保护不力。 (二)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制度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损害而获得利益,在获利人与受损害人之间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受损害人有权请求受益人返还其所获得的不当利益,受益人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魏振瀛.民法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无权处分行为中常常产生对不当得利的适用问题。由于无权处分行为分为有偿的无权处分、无偿的无权处分和无法律原因上的无偿无权处分,所以下文分三部分论述两者的关系。 1、有偿的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第三人为善意,满足善意取得的条件,可依善意取得获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不存在不当得利适用的问题。然而在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可产生不当得利,无权处分人从第三人处所得价金为不当得利,原权利人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关于不当得利返还的范围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在无权处分人获得的价金与标的物正常市价相当时,无权处分人应当全部返还价金。二是价金低于标的物正常市价,无权处分人除应返还价金外,还应赔偿权利人的损失。三是价金高于标的物的正常市价,不当得利的返还还应限于正常市价。但是无权处分人从中获得了利益,这显然有违诚实信用原则。考虑无权处分人高于市价出售标的物也不违背原权利人的意思,可以适用无因管理,将其价金全部返还权利人。 如果第三人为恶意,且权利人拒绝追认或无权处分人没有取得权利,无权处分合同无效,权利人仍保有所有权,即使标的物已经交付第三人,权利人还可以向第三人主张所有权的返还请求。无权处分人所收取的价金不是所有物的对价,因此权利人不能向无权处分人主张不当得利,然而权利人取得标的物后,第三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出现了利益得失,第三人可就其给付的价金主张不当得利的请求权。 2、无偿的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第三人为恶意且权利人不追认或无权处分人事后未取得所有权,权利人仍保有标的物所有权,无权处分行为无效。在权利人、无权处分人和第三人之间,均不发生不当得利的问题。在第三人为善意的情形下,由于其获得标的物并未支付相应的对价,也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第三人不能取得标的物所有权,所以在权利人、无权处分人和第三人之间也不发生不当得利问题。 3、无法律上原因的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 对于无法律上原因的无权处分行为中善意第三人是否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问题,学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善意取得必须以有效的原因行为为要件,有的则认为不应以原因行为为要件,本文倾向于后者的观点,理由如下:一、根据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因行为的有效与否并不影响物权行为,这在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上也适用。二、有效原因不存在时,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无法律上的原因,应以不当得利负返还义务,这也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精神亦不相悖,而且促进了交易的安全。此种情况,善意第三人的收益是基于无权处分人的给付,当给付无法律上的原因时,为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应由无权处分人向善意第三人主张不当得利。之后再由原权利人向无权处分人主张不当得利。六、我国无权处分制度的重构 (一)合同效力的认定 上文关于合同效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主张合同有效说,这是出于对交易安全和对交易相对人的保护,但并不能一概而论,应视情况而定。首先,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有效,而不论交易相对人善意与否,等于已经承认了物权行为理论,与我国法律采用的债权形式主义模式相违背。其次,不区分善意恶意的一体保护,不符合公平正义、诚实信用原则。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有效,加强了对相对人的保护。但若全部认定,又有违公平正义,甚至可能放纵相对人,所以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有效必须视情况而定。 (二)区分主观状态 1、受让人为恶意时 恶意是指交易相对人在进行交易行为时,知道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对方无权处分王轶.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以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Z./weizhang/default.asp.,一般来说,受让人为恶意时,法律没有保护的必要,但是权利人若追认此行为,法律也应尊重权利人的自由意志,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有效。现实中还存在一种情况,即买卖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卖方未现实拥有标的物,如中间商和代理商的经营合同,相对人对此情况是知道或应当知道的,但这种明知即恶意,并不构成对权利人利益的损害,相反,却使权利人减少了交易份额,扩大了产品销路,进而从中获得利润。因此,此种情况下的恶意,法律应给予保护,认定物权处分合同有效。但是,如果买卖双方通谋损害权利人利益应认定无效。 2、受让人为善意时 善意是指不知情即不知、不应知道转让财产时没有处分该财产的权限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参考文献:1刑建东.合同法(总则)学说与判例注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5-178. 2田永士.物权行为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00-270.3王泽鉴.出卖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J.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四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45.4梁慧星.物权变动与无权处分J.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4-50.5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51条N.人民法院报,2000-01-08.6王利明.无权处分的若干问题J.民商法争议问题无权处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1-77.7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8王利明.合同法法要义与案例析解(总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72-175.9董学立.物权法研究以静态与动态德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1-263.10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27-134.谢辞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申静梅老师,因为论文是在申老师的悉心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饮料合作加盟合同范本
- 公司聘用文秘合同范本
- 隔热夹芯板采购合同范本
- 公司代签合同范本
- 香港公司股权合同范本
- 基地鱼塘租售合同范本
- 新款合同范本模板
- 衣物袋采购合同范本
- 仓库旧料回收合同范本
- 车辆安全协议合同范本
- XXX加油站风险分级管控台账
- 甘12J8 屋面标准图集
- 购买设备合同
- GB/T 28288-2012足部防护足趾保护包头和防刺穿垫
- GB/T 19666-2019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
- GA/T 1241-2015法庭科学四甲基联苯胺显现血手印技术规范
- 小学和初中科学教学衔接
- 《循证医学》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和应用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论治厥阴病”-课件
- 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报告
- JJF 1847-2020 电子天平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