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二篇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专题 我有一个梦想第一板块 经世济民第一专题 我有一个梦想第一板块 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教案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1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 影响 2 能够归纳出 是 疾 止 见 过 五个词语的义项 了解两个句式 无乃 与 何以 为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 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录音机 投影胶片 教学磁带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一 导入新课 同历史散文不同 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 空前活跃的时期 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 形成了多种流派 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 书立说 各抒己见 争辩不休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 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 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 墨家 道家和法家 今天 我们学习有关 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论语 中的一篇 季氏将伐颛臾 二 孔子生平及二 孔子生平及 论语论语 简介简介 投影 孔子 公元前 551 前 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 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 主张以德服人 反对残暴统治 反对武力征伐 同情 人民疾苦 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极大 被 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 六经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 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 相传有 学生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 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 三 简介背景 三 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 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 季路的一场对话 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 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 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 鲁桓公的后代季孙 孟孙 叔孙三 2 大家族逐渐强大 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 其中 季孙氏势力最 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氏贪其土地 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 季路都在季氏门下 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 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孔子 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 熟读课文四 熟读课文 1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 一遍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进一步明确读音 2 教师出示投影 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 n x 虎兕 s 出于柙 xi 社稷 j 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 xi ng 矣 B 颛臾 chu n y 虎兕 sh 出于柙 xi 社稷 s 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 xi ng 矣 C 颛臾 zhu n y 虎兕 s 出于柙 xi 社稷 j 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 xi ng 矣 D 颛臾 zhu n y 虎兕 sh 出于柙 ji 社稷 s 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 xi ng 矣 3 叫 2 3 名学生分别朗读 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 分组朗读 5 全班齐读 6 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 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 学生自 行解决 7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 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 理解课文 背诵课文 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 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 采用分段进行法 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 一学生读一遍 另一学生 翻译一遍 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 理解课文 背诵课文 分段进行 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 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 他的态度是什么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 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 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3 明确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 孔子勃然大怒 由此 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 他责怪冉有 求 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是 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 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 孔子反对讨伐 理由有三 反对 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 由以上分析 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 季氏将伐颛臾 是陈述语气 应读得平稳一些 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 重读 求 无乃尔是过与 中的 求 过 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 急促些 尤其要加 重 何以伐为 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 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 孔子在反驳时 引用了哪些话 又用了哪些比喻 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 引用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比喻 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提问 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 以前后桌为一组 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 引用说明冉有 季路在季氏门下 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 如果一个 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 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的比喻中 危 颠 意指季氏 冉有 季路 意指 不持 不扶 之相 既然 危 颠 而 不持 不扶 要 相 有什么用呢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的比喻中 虎兕 喻季氏对颛臾动武 龟玉 喻颛臾将要被毁灭 这样的话 看 虎兕 的人 冉有 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 引用和形象的比喻 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 冉有曰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这是冉有的推托 辞 语速不能过快 孔子的话中 求 是谁之过与 应加重语气 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 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 又遭到孔子的驳斥 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 次对话 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 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 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 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 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 之 则安之 4 提问 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 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 安定的政治局面 使人民安居乐业 对外加强文教德化 使 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 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某动干 戈于邦内 提问 通过分析 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 忧 是什么 明确 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 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此句后来 衍变为成语 祸起萧墙 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 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 中 求 第 三次被孔子直呼 同样应加重语气 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 孔子在表 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 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 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 目光深 远的政治家 并加强背诵 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 色 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 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做阅读训练 总结文言知识 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 一 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 2 3 名同学背诵 二 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 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 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 从 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 1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材料 2 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同上 材料 1 注释 北辰 北极星 共 同 拱 环抱 环绕 译文 用道德来治理国政 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 在一定的位置上 别的星辰都环绕着 它 材料 2 注释 道 引导 格 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 用政法来导引他们 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 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 却没有廉耻 之心 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 用礼教来整顿他们 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 而且人心归服 5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 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 发言 明确 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 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修文德 以德报人 反对法治 主张礼治 反对武力征伐 三 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 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 答案 来 安 使动用法 2 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答案 恐怕该责备你吧 这是国家的臣属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 一词多义 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 投影或多媒体 1 是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 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 与 非 相对 是社稷之臣 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 是 2 疾 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 痛恨 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 急速 会长老 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 痛苦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 疾之 史记 孙膑传 妒忌 3 止 例句 出处 释义 陈力就列 不能止者 季氏将伐颛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 阻止 一屠晚归 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 狼 只是 仅仅 4 见 例句 出处 释义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6 冉有 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 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 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 相当于 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 n 出现 谡大笑曰 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 见识 5 过 例句 出处 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 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 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 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 过于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 过失 名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错 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 访问 三 小结 同学们 我们学习 论语 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修文德 以德服人 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 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 安定的政治局面 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同样需要一个安定 和平的政治局面 因此 我们应刻苦学习 掌握知识 为创造一个长 期安定 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教案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一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 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 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7 充分体现新课程 新理念 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在充分疏通字句的基础上 重点了解 孟子的思想及语言特色 重在感悟 点拨 一 课文悟读一 课文悟读 孟子 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 性善论 核心是 仁政 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 节 选自 孟子 梁惠王上 是 孟子 体现 仁政 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孟子针对诸侯纷争 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 高瞻远瞩 独倡王道 论述了行 仁政 和 王天下 的关系 使之成为 孟子 全书的总纲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 孟子之论王道 不过如此 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 仁政 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 发展 尚书 五子之歌 中说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泰誓 讲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春秋 谷梁传 桓公十四年 中说 民者 君之本也 可见中国上古 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仁 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 具有朴 素的人文主义因素 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 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孟子 认为 仁也者 人也 仁 人心也 仁 人之安宅也 义 人之正路也 孟子把 仁 推 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 创造了 人性本善 和 仁政 的理论 寡人之于国也 通 篇未着一个 仁 字 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 仁政 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这一 段与前文 王道之始 呼应 深刻阐述了 王道之成 的道理 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 形象 美好的社会前景 在孟子看来 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具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 一 要有众多的人口 要积极努力 使民加多 否则治国必需的物质财富和守卫力量便无 从获得 第二 要恢复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 减免赋税 实行井田制 使百姓有固定的 恒产 恤民保民 休养民力 使人民富裕起来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否则国家便无从 获得可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以保证富强 因为民穷财尽是不能治理国家 保住政权的 第 三 当权者要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以 仁德 行 仁政 以仁义治天下 以德去引导 以礼去规范 选贤任能 宽省刑罚 博施广济 缓和社会矛盾 节制统治阶 级的穷奢极欲 推恩于民 施惠于民 与民同乐 使天下归心 否则便无从获得强国富国 的坚定保障和政策后盾 第四 发展文化 普及教育 使百姓 仓廪实 后懂礼义 明人 伦 知廉耻 形成尊老爱幼 和睦相处的优良社会风气 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觉悟和科学 文化水平 在 庶 和 富 的基础上 改善和提升人民素质 凝聚人心 以加强国家的 生存力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否则将难免在列国的激烈竞争中落后挨打 这既是 仁政 的丰富内涵 也是任何制度的国家求富强的重要决定因素 孟子还特别指出 仁政 的重 点在君 不在民 实行 仁政 的原动力是 仁心 推行 仁政 的具体措施在于 制民 之产 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孟子 尽心上 仁道强于霸道 仁道才是正道 才是归宿 要以 礼 塑人 以 仁 修人 以 人 铸人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 胸藏韬略 不在其位而谋 仁政 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 胸怀 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 仁义 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 孟子积极 用世 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 他的思想 他的主张 的确可以作为千古 匡 8 世的真言 二 亮点探究二 亮点探究 1 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 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五蠹 孟子所 处的战国中期 上无天子 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 胜者为右 刘向 战国策序 各国 诸侯争城夺地 角逐武力 蚕食鲸吞 征战不断 人民徭役繁重 水深火热 朝不保夕 社会混乱 礼制崩坏 世风倾颓 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 霸道被视为天道 攻伐 凌侵被视作合理 由大国以 力 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 但在梁惠 王统治期间 连遭强秦重创 内忧外患 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 公元 前 334 年 孟子被 招贤 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曾对他说 寡人不佞 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 上将死 国以空虚 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 辱幸至弊邑 之廷 将何以利吾国 史记 魏世家 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 孟 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 梁惠王为何对 民不加多 倍感忧虑 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 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 造成人口 减少 地广人稀 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 拓扩疆土 问鼎天下的目的 各 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 吸引和控制人口 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 发展生产 力 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 如 墨子 管子 商君书 就包含着丰富 的人口思想 其中 管子 重令篇 认为 地大国富 人众兵强 此霸王之本也 把 人 众 与 国富 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 管子 人国篇 提出 九惠之教 老老 慈幼 恤孤 养疾 合独 问疾 通穷 振困 接绝 全面鼓励增加人口 管子 牧民篇 更提出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 莫如 树人 来强调培养人才 提高人口质量 可以说 增殖人口 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 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 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 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 实行计划生育 提倡晚婚 晚育 少生 优生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 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 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 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 五十步笑百步 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 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 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 用人们习见的事 物 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 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 相反相成 化抽象为形象 化 概念为具体 从而生动 有趣 有力地陈说事理 辩论是非 富有雄辩性 鼓动性和逻辑 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 民不加多 的问题 而是以梁惠王 好战 为喻 启迪对方思考 梁 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 政策比邻国好 邻国之民应 该主动投奔归顺他 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 强化战备 老百姓看穿了他 的小恩小惠 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 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 尽心 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 9 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 必须施仁政 行王道 4 仁政 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 加多 称雄诸侯 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 政 才能顺民意 得民心 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 休养生息 因 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 不狂捕滥捞 不忽视时令伐木 牲 畜不误繁殖 不误粮食播收 种桑养蚕织布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解除后顾之忧 百姓 衣食安则心安 从而稳定人心 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 使人人知廉耻 人人讲礼义 引人向善 倾心归附 至此 百姓安居乐业 社会长治久安 王道可成 此外 国君要 常自省 革除虐政 苛政 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 富民 养民 教民 利民 保民 抓住百姓和 王道 形成的关系 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 而是要尊重自然 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 使人与自然协 调发展 实现 双赢 2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有仁义 相关者都会有利益 无仁无义 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 发展经济 振兴教育 加强教化 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并形成社会 国 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 实现天下安宁太平 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 民富才能国强 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 使民力得以滋繁 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 富 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 土地不能动 负担不能重 治安不能松 态度不 能凶 可谓说在点上 抓准了要害 5 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 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动荡变化 民主观念抬头 百家争鸣兴起 当时孟 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 的论点 敢于藐 视神圣君权 骂桀纣是 一夫 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 罪人 骂大臣是 民贼 骂把人 民推向战争是 殃民 面对梁惠王 于国 尽心 的表白 他直言不讳 义正辞严 批 评统治者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 等 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他有着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 孟子 公孙丑下 的宏愿伟志 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 娓娓而谈 又尖锐驳斥 辛辣讽刺 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 狂放不羁 豪爽直率 泼辣大胆 爱民重民 肩担天下 无畏无私的政治家 论辩家的形象 6 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 孟子 的犀利 庄子 的恣肆 荀子 的浑厚和 韩非子 的峻峭 被 称为先秦散文的 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 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 争使然 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 声威 心理 思想 情感和技巧上 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 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 长于诱导启发 始终争取主动 客观上形成了结构 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 准确运用比喻 排比 对偶手法 东汉赵岐 孟子题辞 中说 孟子长于譬喻 10 辞不迫切 而意已独至 孟子 全书 261 章 其中 93 章总共使用比喻 159 种 本文 五 十步笑百步 明白晓畅 喻意深刻 排偶句式的运用 可突出思想 深化感情 增强气势 本文第 3 段的 3 种措施和第 4 段的 4 种主张 全用排偶 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