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 专题五句子的连贯 2015河南5题4分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从狭义上讲 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从广义上讲 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 河南中招试题展示 2007 2015 例如 使用工具从传统的毛笔到硬笔 电脑仪器 喷枪烙具等 种类繁多 书写颜料从单一的墨汁到化学剂 黏合剂 喷漆等 丰富多彩 书法流派从传统书派到意象派 墨象派等 各具特色 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书法也在不断发展 解析 通读语段 明确这段话围绕 书法 进行介绍说明 采用了段首中心句的形式 第一句话是语段说明的中心 后面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这句话的 根据 处横线后面两句 从狭义上讲 从广义上讲 可知 处填的句子应该总领这两句 说明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处横线承接前句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 引起下文的 例如 对书法发展的举例 所以 处应填 书法也在不断发展 2013河南3题3分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 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 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中则正 满则覆 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 故意缺少一角 留出一点缺憾 意思就是不能过满 过满就走向反面了 它的审美趣味在于 整 和 缺 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 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 解析 题中空格前的内容由建筑说到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空格后的内容叙述了房子的缺憾 这样 空格处内容的逻辑应是从 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过渡到 也反映在建筑上 即 句 对于中国建筑的总述句 不过分追求完美 然后过渡到 整 和 缺 的关系 结尾句的内容 即 句 按照这个顺序就可以准确排序了 题型一 补写句子 2015 2014 典例精析 例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 答案是否定的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 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 从而失去质疑精神 重难点突破 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它不追求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 带着自己的思考 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 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思路归纳 首先通读语段 明确语段的话题是 读书的目的 均在文段中 前用一个设问提出读书的目的 后面直接开始介绍记忆型 批判型两种阅读方式 显然 的内容应该是提出阅读的两种方式 它的内容的关键词应该是 阅读方式 记忆型 批判型 前谈的是批判型阅读 又是 不追求 的后半句 因而 的内容应该是和后面 而 字引出的内容相反 这就应该是记忆型阅读追求的目标 再加上前面 创造性 的提示 所以 的内容的关键词应该是 机械性 记忆 前后分别是 通过 提出 通过 找到 两个句式结构一致的句子 这就表明 的句式结构也应该与此一致 才能不破坏文章的语言美 不但句式如此 内容上 也要与前后的句子保持连贯 前面句子的内容是由阅读到质疑 后面句子的内容是由根源到方法 的内容要点就应该是由质疑到根源 其关键词应该是 质疑 根源 答案及评分 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简单的 机械的知识记忆 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一句2分 共6分 若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方法指导1 通读整个文段 把握文段的大意和层次 对补写句子的内容有大体上的认识 2 观察横线在文段中所处的位置 判断它与文段其他内容的关系 前端 中间 末尾三个不同位置意味着横线上句子的内容与文段内容的不同关系 横线在文段的前端 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句子对文段有着领起或概括的作用 横线在文段的中间 一般意味着横线上句子对文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横线在文段的末尾 则一般意味着横线上句子对文段有着顺延 解释 补充或者是总结的作用 3 依据句子间的关系分析横线前后句子的内容 找出补写句子的要点 确定地说 补写句子的内容要点必须来自它前后句子的相关内容 一般地说 补写句子内容要点的关键词大都存在于它前后的句子中 补写出的句子不要求与答案完全相同 但体现要点的关键词不能遗漏 一般而言 一个补写句子的关键词要有2个以上 在分析句子前后的内容时 要特别注意抓关键词 包括关联词 中心词 标志性词语等 有时候还要注意前后句式的一致性 甚至要注意标点符号 4 通读补写后的语段 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即可 题型二 句子衔接与排序 2013 2011 2010 典例精析例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4分 自宋元至明清 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 还要在门楣 窗户上插上柳条 达到人丁兴旺 身体健康的目的 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思路归纳 首先 要观察横线所在的位置 本题的横线在文段的末尾 这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要对上文进行顺延 解释 补充或者是总结 其次 确定首句最为重要 它要接引前文 还要引领下文 所给文段谈的是插柳的习俗 带序号句子中只有 明确提到柳树 没有主语 显然只有 适合做首句 承上启下 然后 从句子内容的逻辑关系上寻找与首句关系最密切的句子 并依次类推 中有 由于 这个明显的关联词 因而拥有暗示结果 便 的 便紧随其后 而 因为提到 这种生命力 这种近指 它就当然紧跟在提出 生命力 的 后 是 的目的 则是出于这种目的而产生的具体行为 因为有 顺便 一词 显然在 后 最后 通读排出顺序后的全文 文意连贯即可 答案及评分 4分 方法指导1 观察横线在文段中所处的位置 进而决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前端 中间 末尾三个不同位置则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与文段内容的不同关系 横线在文段的前端 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对文段有着领起或概括的作用 这时首先要确定尾句 横线在文段的中间 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对文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时首先要确定首句和尾句 横线在文段的末尾 则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对文段有着顺延 解释 补充或者是总结的作用 这时首先要确定首句 2 通读所给文段和带序号句子的内容 不但要把握整体内容 还要把握所给文段与带序号句子之间的联系 而且要分析带序号句子在内容上的联系 为句子的排序做好准备 3 确定首句 尾句 主要根据句子在内容上的联系 由于处在特定的位置 这时的首 尾句一般都是承上启下的 有时还要考虑句子间句式的一致性 个别时候需要考虑句子有没有主语 能不能领起下文 一时不能确定首句 尾句的 可以先放一放 分析好句子间的关系后再做决定 4 确定其他句子的语序 句子间的顺序主要根据句子间的关系来确定 分析句子间的关系 重点是寻找关键词 关键词语往往能直接表明句子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决定句子能不能放在一起 并决定谁前谁后 关键词有这样几类 1 关联词 比如 也 便 由于 于是 虽然 但 特别是 等等 2 中心词 这些词是两个或多个句子共同论述的词 或者是一个句子提到另一个句子接着解释或论述的词 比如 生命力 生殖力 3 代词 人称代词 他 她 和物称 它 意味着前面一定出现一个人或物 而不是某种论述 近指代词 这种 这 意味着代词后的内容一定是前面的句子刚刚提到过的 4 一些带有暗示信息的词 比如 顺便 比如表明时间先后或长短的词 5 通读排好语序后的全段文字 语意连贯则表明排序正确 补写句子 2015平顶山一模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 4分 对词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人无疑是苏轼 在苏轼之前 填词时 苏轼第一次使词从重视音乐的框框中摆脱出来 与音乐初步分离 进而重视文学因素 首先使词成为一种文学体裁 题库 补写句子 备考试题精编 苏轼在词中自由畅达地表现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 生活感慨 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 言志 内容写到词中 而且把诗里已经出现的形式技巧也用在词里 也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了变化 音乐因素重于文学因素 更重视音乐 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 解析 该语段是围绕苏轼对词的贡献展开的 空后面一句说苏轼开始注重文学因素 空前面限定是苏轼填词之前 所以应和后面苏轼的做法相反 即 更重视音乐 空 分析同句前面的内容 共两点 一是苏轼把诗歌 言志 的内容写到词中 二是苏轼把写诗的技巧用在词里 空后提到苏轼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变化 对应前文 空应概括苏轼对词内容上的影响 即 使词的内容更丰富 2016预测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 4分 夏天 人们喜欢用扇子消暑 民间有歌谣 扇子有风 常在手中 你要想借 等到寒冬 崔豹 古今注 上说 五明扇 舜作也 那时的扇子 主要用羽毛制作 为帝王将相挡风遮日以及仪仗的专用品 杜甫有诗云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自汉代以来 随之产生了不少趣闻佳话 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 扇子便成了诗词歌赋的咏赞对象 解析 由 五明扇 舜作也 可知上古时期已经有了扇子 杜甫的诗介绍了唐朝的扇子 再抓住 那时 自汉代以来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可知 是在说明 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 此语段中关于扇子的描述多是通过文学作品展现的 如崔豹的 古今注 和杜甫的诗 通览语段 合理推断 处应说明汉代以后 扇子经常在诗词等文学作品里出现 其中不乏趣闻佳话 所以 处应填 扇子便成了诗词歌赋的咏赞对象 2016预测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4分 关于粽子的起源 最令人信服的是 包烹 之说 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了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 进入石烹时代 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 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 直至成熟 这虽不叫粽子 但已有了粽子的雏形 先人们已经能在地上挖坑 坑中垫兽皮 再注水其中 为了可口 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热 然后剥叶而食 大约50万年前 人类的祖先刚刚发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