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遗址范文_第1页
统万城遗址范文_第2页
统万城遗址范文_第3页
统万城遗址范文_第4页
统万城遗址范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万城遗址范文统万城遗址范文 统万城位于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 因其城墙为 白色 当地人称白城子 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 故又称为赫连城 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 也是匈奴族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 是中国北方最早 最 著名的都城 已有近1600年历史 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 竣工于 公元418年 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 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 北方期间 统万城被攻克 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整个城池由内城 和外城组成 内城分东城和西城 东城周长2566米 西城周长2470 米 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 西城为当时的内城 四面各开一门 城垣外侧建马面 四隅角楼的台基用加宽作法 城内中部偏南有 一长方形宫殿建筑台基 附近出土有花纹方砖 郭城南北垣情况不 详 东西垣相距5千米 但遗迹遗物很少 凭借其文化特质 统万城 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 它的发现 对于研 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 统万城城址由外廓城和内城组成 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 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廊城 东城和西城 外廊城平面呈长方形 周长 约4700米 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 东城周长为2566米 西城周 长2470米 东西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墩 台 皆高于城垣 西南隅墩台高达40余米 仍存城垣高出地面约1 10米 统万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 遗址白色墙体 林立的马面 高耸的角楼 独特的 祟台秘室 结构和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 清晰地勾引出这座以 一统天下 君 临万邦 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国都城的轮廓和规模 图册 统万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具有重要的考古文 物价值 建筑艺术价值 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 统万城繁华了五百多年 历史文化信息丰富 反映了匈奴民族和古 城的兴衰 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文化与中原汉 族及其农耕文化的交融 作为陕西省和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统万城内珍贵文物众多 是研究匈奴民族等多方面科学研究的重要 文物资料 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 统万城建筑形式独特 用三合土 筑城并修筑马面 高大的多层悬挑式角楼 利用马面空间作战备仓 库 在建筑筑城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统万城是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 典型例证 它的兴衰反映了当地人地关系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是城址周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统万城是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 尤其是匈奴民族 古代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科技 军事 城市 建筑艺术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基地 具有很高的科学 研究价值 统万城是一座历史文化纪念碑 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 它可以让人们体味它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悲凉 可以满足游客觅奇 猎古 回归历史 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是古代文化历史 建筑艺术 环境变迁 民族史等方面的科研教学考古的旅游胜地 总之 统万城具有重大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利 用价值 通过科学地规划与开发 可以把它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 旅游 科研 教学 沙产业综合开发等多种功能的示范区 统万城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 位于无定河台地之上 城市的基 本格局仍旧保留 部分城垣 城门 马面及角楼遗存清晰可辨 城 内主要建筑 道路均已无存 仅遗留下高大的夯土台基 根据航空 影像分析 仍可看出城西北角的护城河及城内开渠引水的痕迹 已发掘的统万城还可以看出内城和二道城的痕迹 二道城有506米长 的城址 南面及西北角都保存比较好 内城南北长527 1米 东西长 608 9米 略成方形 内外城都是用灰青色的白土所筑成 板筑清晰 可数 很坚实 城壁遗址的高度 从1 6米至10米不等 宽度从0 07 米至0 19米不等 城址一周和城连接的墩台也很多 共计东面11座 西面8座 北面6座 南面11座 仅西面几座很突出 距城壁稍远 高约8米 板筑每隔十层至十三层 即有椽孔一排 东南角的墩台高约7米 唯有西北角的墩台又高又大 高约20米 板筑每隔十层至十八层不等即有平列椽孔一排 上下 共有椽孔十层 椽孔中间有木椽头尚未全朽 似乎就是何炳勋所指 的 飞檐八层 插椽孔穴 层层可数 墩的中部有一窑洞穿透 似为后代所开 仅就城墙构筑的坚实和绕城墩台的众多 可以想见 当时的防御设备是很好的 城内中部稍偏西南 有一座土墩 高约10米 久经风雨剥蚀 形状 已不规则 但板筑仍很清楚 每层厚0 16米 自下至上 有椽孔成 方形 大小不一 每孔平行距离约2米 上下每隔板筑2l层 即有椽 孔一排 城的东南面下半段有竖形槽两道 似为建筑嵌柱之用 这一土墩的 周围 多堆瓦砾 时有花方砖 大瓦 铜币等古物发现 似为当时 宫殿的建筑中心 统万城自北宋初年下诏被毁 逐渐废弃已一千余年 遗存的破坏主 要体现在自然的破坏 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风雨流沙侵蚀 地 震造成的裂隙断裂 以及村民在城墙上挖凿窑洞 取土 在城内开 垦农田 放养牲畜 还有游人及当地居民随意攀登 踩踏城墙等方 面 地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城北58公里无定河边的统万城遗址 曾是 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都城 它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 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 也是中国北方最早 最著名的都城 已有近1600年历史 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国家文物 局列入 十五 期间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 被中国世界遗产中心列 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报 xx年统万城遗址考古获得重大收获 当 年的统万城共构筑有三道防御体系 三道防御系统 马面 是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的矩形墩台 xx年 陕西考古工 作者在统万城西城南垣的部分马面 城垣外 发现了近40个密集排 列的柱洞 城墙前还发现了铺设在地上 用于扎战马马蹄的 铁蒺 藜 每个铁蒺藜由4根铁刺组成 一头向上 这种铁蒺藜可以预防 敌人接近城墙 负责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邢福来副研究员介绍说 这些密集排 列的柱洞 就是 汉书 晁错传 中记载的 虎落 留下的遗迹 虎落 指的是篱落 藩篱 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 统万城 遗址发现的 虎落 柱洞里面 原先插满了削尖的木桩或者竹子 以此防御敌人进攻 据介绍 有了这种 虎落 敌人的步兵 骑 兵就不能直接到达城墙 守城人可以站在12米的马面上 利用城墙 和马面 居高临下从三面攻击入侵之敌 配属的武器包括弓弩和礌 石 即石头 考古发掘表明 这些 虎落 与夯土城垣 马面 垛台 护城壕 铁蒺藜等 共同筑起了统万城的第三道立体防御体系 第一道是河流 由红柳河 纳林河夹道形成三角台地 两面临河 统万城坐落其中 第二道是外郭城 是外围的一道城墙 这种城 防体系的设置 很像唐长安城 专家说 有了这三道防御体系 统万城更加坚固 在当时已经是黄河 几 字区域内最坚固的城池 代表了当时城市防御的最高水准 铺筑夯实城墙 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 10万劳力历时7年建成 因城墙为白色 当地人称为 白城子 赫连勃勃将其取名为 统万 寓意 统 一天下 君临万邦 据史书记载 统万城城垣高约8丈 基厚30步 上广10步 宫墙高约4丈 蒸土筑就 锥不能进 异常坚固 这座 城池 由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 目前遗址全部 为夯土建筑遗存 在统万城遗址东城 钻探发现一组东西宽96米 南北48米的大型夯 土建筑基址 从位置看 应是东城的主体建筑之一 如今只剩下夯 土建筑基址 在其南78米还有一组宽55米 长25米的建筑 这两组 应是前后院落关系 据了解 部分建筑基址已发掘完毕 中心夯土台面积755平方米 东 南部夯土厚度达两米 南面有两个斜坡漫道 北面和东西两面各有 一斜坡漫道 南北中心夯土台外有 U 形夯土带 与中心夯土台相 隔2 2米 2 6米 中间形成凹槽 凹槽内发现近40个柱洞 虎落 邢福来说 该建筑甚至是整个统万城的东城 修建的年代应介于晚 唐至五代之间 这里可能是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祖先拓跋思恭及 其继任者曾经活动过的地方 北魏军队攻陷 公元427年 北魏军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