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律渊源辨演讲_第1页
北魏律渊源辨演讲_第2页
北魏律渊源辨演讲_第3页
北魏律渊源辨演讲_第4页
北魏律渊源辨演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28 页 北魏律渊源辨演讲北魏律渊源辨演讲 范文 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 在中原地区建立比较强大稳定的统治 持续时间较长 的封建王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大 潮中 北魏统治者吸取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立法和司 法经验 荟萃以拓跋鲜卑为主的北方各少数民族风俗 习惯之精华 兼收并蓄 广采博取 取精用宏 创建 了具有多元色彩的法律体系 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 建政权的法制中独树一帜 被史家誉为 北系诸律之 嚆矢 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 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上居于重 要地位 探索北魏律的渊源 不仅是澄清隋唐律渊源 的关键所在 也涉及如何认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 权所创建法律的渊源问题 学术界历来对此颇为重视 但迄今为止 各种意见仍存歧异 具有代表性的就有 汉律说 晋律说 三源说 等 笔者认为 以上诸说都只注 意到北魏律作为普通封建法律的一般性 而没有把它 置于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特定历史环境 也未能对北 魏律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法律的特殊性予以重视 因而 第 2 页 共 28 页 均失于偏颇 本文拟就北魏律渊源的几个问题作进一 步探讨 以就正于学术界同仁 一 关于考察北魏律渊源的依据问题 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后 锐意求治 在 立法建制上颇多建树 先后颁行了一系列重要法典 这就产生了考察北魏律渊源的依据问题 例如 有的 学者主张 探讨北魏律之源应以其后期的 正始律 为依据 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 如所周知 在我国封建时代 任何一个王朝的法律都 不是凝滞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关 系的变化 修律立法活动经常进行 几乎每一个新君 即位 都要根据当时的需要对现行律令作一番修订 同时 皇帝还经常以敕令等形式对某些重大案件进行 裁决 经过整理汇编又形成了编敕 条格 条例等法 规形式 这些具有很高法律效力的灵活的法律形式 或者修改了律典的条文 或者补充了现行律令所未备 故从严格意义上讲 同一王朝的法律不存在所谓 定 本 与 未定本 的区别 各个时期的 未定本 实为 当时通行的定制 即使有些王朝在公布了基本律典后 第 3 页 共 28 页 很少对其修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律典以外的其它 法律形式的地位和作用也必然上升 甚至出现取代基 本律典的现象 因此 考察一个封建王朝的法律 不 能以其中一部律典 即使是具有代表性的律典作为唯 一的依据 而应当全面考察这个王朝各个时期制定的 律典和以敕 令 格 式 科 比 例等形式颁行的 法律法令 否则 就可能得出有乖史实的结论 北魏而言 从 天兴律 神麚律 正平律 太安律 太和律 以至 正始律 都是曾 经通行全国的律典 它们共同构成了北魏法律体系的 主干 其中任何一部律典都不能反映北魏立法的全貌 况且 我国古代立法奉行 前主所是著为律 后主所 是疏为令 的准则 同一王朝历代皇帝制订的律令总 是一脉相承的 后代皇帝制订法律的最直接的依据和 渊源 首先是他的列祖列宗颁行的法律 即使如 正 始律 这样的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 也只是对此前立 法建制的一次总结 它不可能是直接承袭前朝法制的 产物 因此 考察一个王朝法制的渊源 不能裁取其 某一个时期的立法状况作为 标本 而只能以其立法 建制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考察对象 事实上 北魏历代 皇帝制定公布的律典之间的承袭沿革关系十分清晰 第 4 页 共 28 页 太祖道武帝天兴元年定都平城伊始 鉴于 前代刑网 峻密 乃命三公郎中王德除其法之酷切于民者 约定 科令 以求得 兆民欣戴 此次 定律令 申科禁 颁行的 天兴律 是北魏建国后 在过去拓跋 政权法律的基础上进行的首次重大立法活动 世祖太武帝继位后 以刑禁重 于神麚四年十月 诏司徒崔浩改定律令 蠲除烦苛 更定科制 务 从轻约 除故革新 以正一统 是为 神麚律 正平元年 六月 太武帝诏令 刑网太密 犯者更众 朕甚愍 之 其详案律令 务求阙中 有不便于民者增损之 命太子少傅游雅 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 盗律复旧 加故纵 通情 止舍之法及他罪 凡三百 九十一条 门诛四 大辟一百四十五 刑二百二十一 条 是为 正平律 高宗文成帝初 仍遵旧式 太安四年 又增律七十 九章 门房之诛十有三 大辟三十五 刑六十二 是为 太安律 第 5 页 共 28 页 高祖孝文帝太和年间 在太后冯氏和孝文帝的主持下 为配合大规模的经济 政治改革 展开了频繁而卓有 成效的修律立法活动 孝文帝在北魏诸帝中以重视法 制著称 他 留心刑法 强调 法为治要 并亲自参 与立法修律 魏书 世宗宣武帝继位后 意在宽政 于正始元年冬命太 师元勰 司空元雍以下 公卿朝士儒学才明者三十余 人 修订律令 诏曰 议狱定律 有国攸慎 轻重损 益 世或不同 先朝垂心典宪 刊革令轨 但时属征 役 未之详究 施于时用 犹致疑舛 尚书门下可于 中书外省论律令 诸有疑事 斟酌新旧 更加思理 增减上下 必令周备 随有所立 别以申闻 庶于循 变协时 永作通制 是为 正始律 由此可见 晋律说 引为唯一依据的 正始律 也 只是北魏历代相承的刑律经过不断损益修订的产物 当然 正始律 吸收了北魏自建国以来 为适应拓跋 政权封建化进程而进行法制改革的成果 是北魏诸律 中比较完备的律典 但它也只能反映北魏律在一定时 期的发展水平 而不能当作北魏律的唯一合法代表 撇开 正始律 产生以前相承沿革的北魏诸律探讨其 渊源 显然无从谈起 第 6 页 共 28 页 二 关于北魏律渊源中拓跋鲜卑的民族习惯问题 探讨北魏律渊源的所有论著 对此均未涉及 笔者以 为 作为北魏政权主体的鲜卑拓跋部族的传统习惯 是北魏律的重要渊源之一 鲜卑拓跋部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 早在中原华夏族由 原始部落时代向阶级社会演进时 他们的先祖就已经 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活动 后来 鲜 卑拓跋部在由东而西再南迁的漫长过程中 逐步向文 明时代迈进 西晋末年 拓跋部成为塞上的一支强大 的部族 其首领猗卢接受晋朝廷敕封的 代王 称号 以盛乐及平城为中心建立起初步形式的国家政权 在 漫长的氏族部落时代形成的拓跋鲜卑的传统民族习惯 也成为鲜卑国家的习惯法 史称 穆帝时 刘聪 石勒倾覆晋室 帝将平其乱 乃峻刑法 每以军令从 事 到什翼犍继代王位时 拓跋鲜卑国家进一步完善 于 建国二年公布了拓跋政权最早的成文法律 其内容见 于 魏书 刑罚志 记载的有 当死者 听其家献金马以赎 犯大逆者 亲族男女无少长皆斩 男女不以礼交皆死 第 7 页 共 28 页 听与死 家马牛四十九头 及送葬器物以平之 无系讯连逮之 坐 盗官物 一备五 私则备十 由此可知 此次 公布的法律是在早期拓跋政权习惯法的基础上制订的 虽然也带有模仿中原汉族政权制度的痕迹 但其主要 渊源显然是拓跋鲜卑部族的传统习惯 其中准许犯死 罪者献金马以赎 及民相杀者 可用马牛和送葬器物 了结纠纷等规定 就是我国民族习惯法 以罚代刑 特 点的反映 氏族部落时代盛行的血族复仇习惯 到氏 族社会末期逐渐被以物赎罪所取代 即向被害人或其 亲属给付马牛 谷物等实物以代替处罚 这在社会经 济极其落后 物质财富极为贫乏的情况下 已经是一 种极大的惩罚 例如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习惯法中 都有 赔命价 的规定 除拓跋鲜卑部族习惯法的上述 规定外 建立金王朝的女真族习惯法中有 杀人偿马 牛三十 的法条 辽王朝早期刑法规定 契丹人与汉 人相殴 致汉人死亡者 以马牛偿之 弗诛也 此 外 四川凉山彝族习惯法关于杀人罪的处罚 也根据 犯罪情节和被害人的身份等级 规定了不同的赔命价 的金额 第 8 页 共 28 页 北魏和代国是一脉相承的 拓跋鲜卑部族的传统习惯 和包括早期拓跋政权习惯法在内的代国法律 也必然 为北魏所承袭 当然 在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 在中 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 遵循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 拓跋鲜卑传统的民族习惯和早期的习惯法 一部分因 其野蛮和落后 或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 而 逐渐被淘汰 另一部分则保留了下来 有的习惯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 与汉族文化相结合演变为北魏法律中 具有民族特色的制度 因此 与后世辽 金 元法律 直接渊源于契丹族 女真族 蒙古族的民族习惯和中 原王朝 正统 法律一样 拓跋鲜卑的民族习惯 也是 北魏律的重要渊源之一 北魏社会具有明显的早熟性 旧制度的残留有其适宜 生存的环境和土壤 加之北魏前期基于 胡汉分治 的 基本国策而形成的 一国多制 使拓跋鲜卑的某些习 惯法在一定范围长期通行 法律制度也明显地带有鲜 卑传统习惯影响的痕迹 正如 南齐书 魏虏传 所载 北魏自 佛狸以来 稍僭华典 胡风 国俗 杂相揉乱 如民相杀偿马牛的习惯法 曾通 行于北魏前期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三朝达半个世 第 9 页 共 28 页 纪之久 由于它助长了民间私斗仇杀的风气 有碍于 北魏统治者正在着手建立的法制秩序 才于太延元年 明令废止 操持六柄 王者所以统摄 平政理讼公 卿之所司存 劝农平赋 宰民之所专急 尽力三时黔 首之所克济 各修其分谓之有序 今更不然 何以为 治 越职侵局 有紊纲纪 上无定令 民之何从 自 今以后 亡匿避难 羁旅他乡 皆当归还旧居 不问 前罪 民相杀害 牧守依法平决 不听私辄报复 敢 有报者 诛及宗族 邻伍相助 与同罪 特别是在北魏中央职官体制中 始终保留着一种具有 氏族部落联盟时代贵族元老会议性质的特殊机构 即 前期的 八部大夫 八大人官 和后期的 八座 这 些机构由特别身份的贵族组成 居于国家政权的中枢 位置 拥有重大国策的议事权和决定权 这在我国古 代中央政权体制中是不多见的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拓 跋部落联盟时代的 八部大人制 鲜卑拓跋部族的 八部 体制 创始于部落联盟时代的 献帝时期 献帝将 王室 直接统辖以外的 国人 分成 七个部分 分别由其七个兄 弟统领 形成拓跋部族 的 宗室八姓 诸部之长称为 大人 宗室八部是拓 第 10 页 共 28 页 跋部落联盟的主干力量 也是后来拓跋国家政权发展 壮大的基础 拓跋政权入主中原之初 基于巩固政权 和保持拓跋贵族特权的需要 在职官体制上采取了双 轨制 一方面仿行中原汉族国家的政权结构 一方面 继续保留着拓跋部传统的部落组织形式 魏书 官氏志 载 天兴二年 置八部大夫 等官 其八 部大夫 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 以拟八座 谓之 八国 魏书 食货志 亦记 天兴初 制定京邑 东至代郡 西 及善无 南极阴馆 北尽参合 为畿内之田 其外四 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 劝课农耕 量校收入 以为 殿最 此处的 八国 显然是沿袭过去八部的传统设 置 当然 它已不再是氏族部落的划分 而是实行于 拓跋部的依地域划分的政权机构 以区别于中原地区 的州郡建制 八部 大夫 也只是借用了中原官制的名 称 拓跋部仍习称其部大夫为部帅或 国部大人 其 所辖拓跋部民则称国人或八部民 可见 八国制及其 部帅的设置 是拓跋部传统的八部大人制的延续 八 部帅在朝廷 拟八座 拥有执行八座职务的权力 是 除皇族外最为显贵者 在拓跋贵族中居于特殊的地位 长孙嵩传 太宗即位 与山阳侯奚斤 北新侯安 第 11 页 共 28 页 同 白马侯崔宏等八人 坐止车门右 听理万机 故 世号八公 据此 八大人官与八部大夫是有区别的 八部大夫的本职是拓跋部的部落帅 只能由拓跋贵族 担任 而八大人官则包括汉族上层人士 是辅佐皇帝 处理政务的朝廷中枢 八大人官的称谓显然渊源于拓 跋部古老的八部大人制 但八公之号又是沿袭魏晋旧 制 故八大人官的设置 既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潮 流 也反映了传统习俗对行政立法顽强的影响 八座 本非胡制 据 晋书 职官志 载 其制始于东汉 以尚书令 仆射及六曹 尚书合称 八座 魏晋南朝因之 北魏前期似有沿袭 八座制度之意 故此才有 置八部大夫 以拟八 座 之举 但由于胡汉杂揉造成行政立法上的混乱和 滞后 尚书台等机构时兴时弃 八座之制迟至孝文帝 改革时才得以确立 孝文帝厉行改革 任用原南朝世 族王肃主持行政立法 依魏晋南朝之法改定官制 创 立了 九品三十级 的职官品级制度 同时 又按中原 汉族王朝的模式改革了封爵之制 力图廓清北魏行政 法制中原始部落残余的影响 标志着北魏前期的双轨 制向单一体制的转轨 然而 改制的推行却面临一个 必须解决的问题 即如何在新的政权体制下继续保持 拓跋亲贵的特权地位 鉴于过去的八部大夫 八公议 第 12 页 共 28 页 事等形式 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的社会环境 北魏 统治者选择了烙有中原汉制标记的八座之制 此项设 施可谓一举三得 一是符合仿行汉制的改革潮流 二 是通过扩大八座的职权 保持了过去八部大夫 八公 议事的权力及拓跋贵族在国家政权中的特权地位 三 是借八座之 壳 行承袭拓跋贵族议事制的内涵 满 足了拓跋贵族在心理上对部落时代元老民主议事制的 依恋和怀旧之情 因此 北魏的 八座 远非魏晋时 期的八座可以比拟 它对重大国策拥有广泛的议事权 和决定权 稽诸 魏书 北魏八座的议事范围包括 议封爵赏赐 议重大经济政策 议官员任免 议刑律 议礼乐 议迁徙移民 议南伐战争与换俘等事项 由此可见 在北魏行政法制中长期保留着相当浓厚的 原始军事民主遗存 从八部大夫 八公议事到八座 实际上都带有贵族元老会商议事的形式和特质 与部 落时代的八部大人议事制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它们 典型地反映了拓跋部族传统习俗对北魏法制根深蒂固 的渗透和影响 拓跋鲜卑的民族习惯为北魏法制的重 要渊源之一 此乃一项有力的例证 号为公正 由这些身份独特而地位显赫的司法官 坐朝堂 平断刑狱 正是北魏司法保留过去拓跋鲜 第 13 页 共 28 页 卑部落首领 坐王庭决辞讼 处理部落成员纠纷和罪 错遗俗的反映 随着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日益巩固 民族融合进一 步形成 三都大官的部落制色彩逐渐淡化 汉族官员 开始跻身三都大官之列 标志着北魏前期胡汉分治的 司法体制 逐步向以拓跋皇帝为首的胡汉联合统治下 的单一司法体制转轨 至孝文帝改制时 于太和十五 年废除三都大官 以大理寺卿取代之 值得注意的是 北魏统治者始终保持着氏族部落时代 敬老怜幼的习俗 历代皇帝经常巡视各地 亲见高年 并赐给爵位和衣食 类似记载 史不绝书 可见 并非完全是史家溢美之辞 在这种原始民主遗俗的影 响下 北魏法制出现了一些独特的制度 例如 我国 古代设有百姓直接向朝廷申诉冤屈的直诉制度 但无 论是 挝登闻鼓 邀车驾 或是唐武则天创置的 匦函 以纳诉状等方式 都是朝廷被动受理申冤 而 北魏除设置登闻鼓外 还特地建造了 申讼车 由皇 帝或执政的皇太后亲自乘车巡行京城 主动受纳冤诉 此外 北魏首创 存留养亲 制度 也是敬老怜幼的原 始遗风与汉以来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思想相结合的产 第 14 页 共 28 页 物 它规定 诸犯死罪 若祖父母 父母年十七以 上 无成人子孙 旁无期亲者 具状上请 流者鞭笞 留养其亲 终则从流 此项制度为后世历代封建王 朝所承袭 同姓为婚 华夏族早在周代已成禁例 礼记 大传 云 其庶姓别于上 而戚单于下 婚姻可以 通乎 系之以姓而弗别 缀之以食而弗殊 虽百世而 婚姻不通者 周道然也 此制自周以降 历代相承 于是 男女辨姓 娶妻不娶同姓 遂成为婚姻的基本原则 礼设轨仪 律悬厉禁 倘有乖违 不特有亏名教 且将治之以刑 但同姓为婚之禁 于北方游牧民族却一直未能形成定 规 孝文帝于太和七年诏曰 淳风行于上古 礼化 用乎近叶 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 周世始绝同姓之 娶 斯皆教随时设 治因事改者也 皇运初基 中原 未混 拨乱经纶 日不暇给 古风遗朴 未遑厘改 后遂因循 迄兹莫变 朕属百年之期 当后仁之政 思易质旧 式昭惟新 自今悉禁绝之 有犯以不道论 这说明拓跋鲜卑部族同姓为婚的 古风遗俗 在北 魏延续了近百年之久 另外 北魏律的一些佚文 也带有游牧部族传统习惯 第 15 页 共 28 页 的鲜明烙印 诸如 为蛊毒者 男女皆斩 而焚其家 巫蛊者 负羖羊抱犬沉诸渊 当刑者赎 贫则 加鞭二百 畿内民 富者烧炭于山 贫者役于圊溷 女子入舂槁 其固疾不逮于人 守苑囿 拷讯不逾 四十九 等等 总而言之 尽管拓跋鲜卑的民族传统习惯 随着拓跋 部族的封建化而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魅力 但仍依赖其 深厚的社会基础 植根于北魏社会的方方面面 使北 魏律始终表现出封建法和民族习惯法的二元制特色 三 关于北魏律对华夏王朝封建法律的承袭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 笔者主张 多源说 这是由魏晋南北 朝时期大分裂 大动荡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自东汉 末年以来的军阀大混战 以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而暂告一段落 此后出现的西晋的短暂统一 很快 被皇室内讧的 八王之乱 所葬送 中国北方又陷入了 五胡十六国 军阀割据的漫漫长夜 直到鲜卑拓跋部 族入主中原 建立北魏 才基本结束了北方的割据纷 乱状态 北魏政权对于华夏历代封建王朝不存在 蝉 联交代 的直接承袭关系 当它以 外来者 的身份从 第 16 页 共 28 页 遥远的边塞入主中原时 源远流长而曾繁盛一时的华 夏文明 在中国北方因长期的战乱而遭到毁灭性的破 坏 已被弄得支离破碎 在没有 现成模式 可以照搬 的情况下 北魏立法建制可资借鉴的 样本 有着很大 的选择余地 因此 北魏律对于自汉以降华夏历代封 建王朝的法律 都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承袭关系 目前学术界流行的 汉律说 晋律说 等单源说 虽 然从不同的角度勾画了北魏律渊源的某些方面 但它 们仅持一端 认定北魏律仅出自汉律或晋律一源 显 然失于偏颇 如前所述 北魏律定型于孝文帝太和年 间 正始律 则是其完备的形态 而 太和律 是 孝文帝时期 太和改制 的一项重大成果 太和改制作 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成功的改革范例之一 是两 汉魏晋以来 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和 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它推动了少数民族异质文化与 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融汇和交流 促进了封建经济 政治 法律和文化的发展 太和律 正是民族大融 合的产物 因而必然涵括多种法文化的因子 而呈现 出多元化的特色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论 元魏刑律 实综汇中原士族仅传之汉学 及永嘉乱后河西流寓儒 者所保持或发展之汉魏晋文化 并加以江左所承西晋 以来之律学 此诚可谓集当日之大成者 此论虽然 第 17 页 共 28 页 颇为确当 但却语焉未详 失之于笼统 有待进一步 提出佐证 中原士族仅传之汉法文化 是北魏律的渊源之一 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北魏王朝 历来被封建 史家视为非正统的 僭伪 政权 鲜卑拓跋部之所以能 够从一个落后的塞外游牧部族 成为统一中国北方达 一个多世纪的统治者 除依赖其骠悍的 控弦骑士 的 赫赫武功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 他们能够广揽各族贤 德智能之士 效法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 善于把 拓跋部族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与汉族先进文化结合起 来 兼收并蓄 广采博取 创立了具有多元特色的政 治 经济 法律 军事等各项制度 以适应当时中国 北方胡汉各族杂居的社会环境 促进民族融合 在法 制建设上 正由于北魏统治者集汉以来历代封建立法 和司法经验之大成 结合拓跋鲜卑传统习惯法中适用 的内容 才取得了南北朝各国所不及的辉煌成就 在我国封建时代 皇帝虽掌握着最高立法权 但宥于 学识和精力 举凡重要立法 尤其是制定律典 无不 依赖于具体主持人和修律者 如 天兴律 由崔玄伯 总而裁之 神 第 18 页 共 28 页 律 由崔浩主持修定 正平律 由游雅 胡方回执 笔 太和修律 孝文帝处处征求李冲意见 正始律 则以刘芳 为大议之主 其中损益 多芳意也 等等 皇帝只是行使最后裁决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相寻 干戈是务 战乱连年 不断 包括历代法制资料在内的图书典籍 或毁于战 火 或散落民间 北魏从塞外入主中原时 官府所藏 史籍寥寥无几 以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还不得不 借书于齐 以充实皇家典藏 在文化传播和信息交 流极不发达的时代 在可资参阅的资料极其有限的情 况下 修律立法者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法律知识 必然 对其所参与制订的法律有着重大影响 而他们的文化 素养和法律知识 又必然与其家世背景和个人阅历密 切相关 以北魏前期修律立法的主要决策人崔玄伯 崔浩父子为例 崔玄伯乃三国曹魏司空崔林六世孙 熟知汉朝统治经验 史载道武帝经常向他请教 王者 制度 治世之则 并 曾引玄伯讲 汉书 而崔 玄伯则常常援引汉代的历史经验 向皇帝提出决策意 见 例如 他曾以汉高祖嫁鲁元公主与匈奴的故事 建议道武帝也对北魏周边各部族首领采取和亲睦邻政 第 19 页 共 28 页 策 太宗明元帝时 他又引秦汉之制对一起大赦事件 提出咨询意见 王者治天下 以安民为本 何能顾 小曲直也 譬琴瑟不调 必改而更张 法度不平 亦 须荡而更制 夫赦虽非正道 而可以权行 自秦汉以 来 莫不相踵 其子崔浩自幼 博览经史 及袭乃 父爵位后 朝廷礼仪 优文策诏 军国书记 尽关 于浩 常自比张良 他对汉律颇有研究 曾作 汉律序 以崔氏父子这样的出身汉以来的名门望 族 书香世家的人主持立法修律 必然为北魏律带来 汉律的影响 实际上 在仅存的北魏律佚文中 有的显然直接源自 汉律 例如 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诏 诸有疑狱 皆付中书 以经义量决 魏书 还录有仿效汉法 以 春秋之义 审决的疑难案例 九朝律考 后魏律考序 认为 此 略如汉之 春秋 决狱 江左无是也 又如 北魏律设有不道罪 孝文帝太 和七年禁止同姓为婚的诏令规定 有犯以不道论 皇族元愿平因 志行轻疏 每乖宪典 甚至 强奸妻 妹于妻母之侧 被御史中丞侯刚 案以不道 处死 绞刑 定州刺史许宗之借故杀人 反而诬告死者 谤 讪朝政 案发后 有司 以宗之腹心近臣 出居方伯 第 20 页 共 28 页 不能宣扬本朝 尽心绥导 而侵损齐民 枉杀良善 妄列无辜 上尘朝廷 诬诈不道 理合极刑 九 朝律考 卷五 后魏律考下 评曰 按汉律 不道 无正法 最易比附 以不道伏诛者 无虑数十百人 俱见 汉书 各纪传 魏晋以来 渐革此弊 元魏定 律 多沿汉制 此亦其一端也 再如 汉律规定有旨在孤立 打击农民起义军的 通 行饮食罪 和 监临部主见知故纵罪 而北魏因 445 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盖吴起义 太武帝为扑灭此次起 义而费尽心机于正平元年修订律令时 特增设 故纵 通情 止舍之法 以加重地方官镇压 贼盗 的法律 责任 此法未见于魏晋律 应是北魏根据当时形势的 需要直接取法汉律制定的 此外 北魏司法因受拓跋鲜卑民族习惯的影响 常常 行刑犯时 以至 京师及四方断狱报重 常竟季冬 与儒家 顺时行刑 春生秋杀 的学说相违背 直到太和年间 中原名儒李彪才向孝文帝建议 明确 提出仿行汉代 秋冬行刑 制度 诚宜远稽周典 近 采汉制 天下断狱 起自初秋 尽于孟冬 不于三统 之春 行斩绞之刑 等等 由此可见 北魏立法建制 第 21 页 共 28 页 深受汉律的影响 中原士族薪烬火传之汉学 在吸取 了拓跋鲜卑传统文化的营养后 更加发扬光大 显现 出旺盛的生命力 汉律是北魏律的渊源之一 但不是 其唯一的渊源 北魏立法亦有取法晋律之处 北魏律渊源亦含有 江左律学因子 南北朝时期 北方和南方政权虽然处于分治状态 但 经济 文化的交流却始终没有中断过 北魏统一北方 后 曾与南方的东晋 宋 齐 梁政权长期并存 尤 其是孝文帝改革后 北魏进入了其繁荣兴盛的时期 时人所著之 洛阳伽蓝记 称 于时国家殷富 库 藏盈溢 钱绢露积于廊者 不可较数 都城洛阳成 为北方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也是南朝人欣慕向往 之地 如当时南梁官员陈庆之到洛阳后 就曾大发感 慨 自晋宋以来 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 礼 仪富盛 人物殷阜 目所不识 口不能传 所谓帝京 翼翼 四方之则 如登泰山者卑培 涉江海者小湘沅 在此国富民康的形势下 北魏采取了睦邻友好的对 外政策 和平共处更成为南北关系的主流 自太和六 年北魏与南齐发生边境冲突后 直到太和十八年趁南 第 22 页 共 28 页 齐宫廷内讧之机挑起战事 其间十多年相安无事 南北朝经济 文化交流的频繁 使南朝的典章制度得 以透过各种途径对北魏立法建制产生影响 特别是熟 悉南朝制度的人士投奔北魏 参与或主持修律立法活 动 直接为北魏律注入了新的成分 如江左人士王肃 世代为东晋南朝显宦 永明十一年 其父被齐武帝所 杀 遂入北魏 受到孝文帝的礼遇和器重 并委以修 订典章制度的大任 据 北史 王肃传 载 北魏 朝仪国典 咸自肃出 而且 王 肃所定制度 多以自己所熟知的南朝制度为蓝本 正 如 南齐书 魏虏传 所说 王肃为虏制官品百司 皆如中国 至于王肃是否参与北魏律典的修订 史无明文 他死 于景明二年 仕北魏仅 8 年 其间未见北魏有重大立 法活动 不过 倘若他不在 38 岁时骤然去世 以其 地位和学识 完全可能参与 甚至主持三年后的正始 修律 我国古代礼法本为混通之学 稽诸 魏书 北魏主要修律者如邓渊 崔玄伯 崔浩 李冲 常景 等人 都同时参与修订礼仪朝典 与王肃同时在孝文 帝和宣武帝时期参与议定礼仪的原南朝人士刘芳 后 来就是正始修律的主持人 既然王肃为北魏定 官品 第 23 页 共 28 页 百司 而 皆如中国 则刘芳为 正始律 注入 江左 因子 当是符合逻辑的 事实上 正始律 确为 北魏诸律中儒家化色彩最为鲜明的律典 这不仅是北 魏统治者长期推行汉化改革的结果 也与王肃 刘芳 等江左人士为其带来南朝历代相承的 自魏晋以来法 律儒家化传统的影响密切相关 综合上述 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中 北魏 揽胡汉各族精英于一朝 集华夏八百年封建立法建制 之大成 荟萃以拓跋鲜卑为主的北方各少数民族风俗 习惯之精华 广采博收 取精用宏 创立了具有多元 特色的法律制度 在中国封建法制发展史上居于承上 启下的重要地位 程树德 九朝律考 后魏律考序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如刘俊文 唐律渊源辨 一文认为 程树德 杨廷福 的 汉律说 是不正确的 后魏律源出晋律 三源指汉律 魏晋律 南朝前期宋 齐律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元魏之律汇集河西 江 左三大文化因子于一炉而冶之 第 24 页 共 28 页 刘俊文 唐律渊源辨 后魏律的定本是宣武帝正 始元年袁飜 常景 刘芳等人所修 永作通制 的 正 始律 二十篇 而 神麚律 和 正平律 则只是定 本产生前频繁颁布的众多未定本之一 探讨后魏律之 源应以 正始律 二十篇为依据 汉书 杜周传 魏书 刑罚志 魏书 世祖纪 引自 魏书 刑罚志 北魏律中的 门诛 是指诛其 同籍 轻于 族诛 魏书 高祖纪 载有孝文帝的诏令 其五族者降止同祖 三族止一门 门诛止身 以缩小株连范围 而 刑 则是指除死刑以外的刑罚 包括宫刑 流刑 徒刑 鞭刑 杖刑等 魏书 彭城王传 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