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探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之处_第1页
51探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之处_第2页
51探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之处_第3页
51探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之处_第4页
51探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之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探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之处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 业 年 级 学 校 目录摘要1绪 论11叙事层面的不同之处21.1叙事的真实度21.2叙事的结构22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32.1周瑜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不同点42.2陶谦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不同点53历史事件的不同之处63.1两部作品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件的差异63.2两部作品中捉放曹操的是否有陈宫的不同记叙73.3两部作品中在孙夫人在刘备死后是否投江方面的差异8结 论8致谢9注释9参考文献9摘要 叙事层面、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主要差异。文学情感之间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作者的历史背景的不同,文章格式的差异等方面,人物的差异主要是周瑜,陶谦等人在历史上和小说中人物个性的不同,历史事件的差异主要是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是否有十八路,捉放曹的是否是陈宫,孙夫人在刘备死后是否投江等方面。关键词: 三国演义,三国志,差异,叙事,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绪 论 三国时期是战乱时期的典型代表。对于不少对三国进行了各种幻想的人们,他们主要是参照三国演义的内容来进行幻想的,并不是按照历史来进行的,他们把三国时期的历史过于神化和主观话了,而不是以客观实际的角度去看,这和作为正史的三国志的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探讨二者之间在叙事层面、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差异。1叙事层面的不同之处1.1叙事的真实度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是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哪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像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比较接近历史。 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233297年),他在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2叙事的结构 三国演义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充实,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志叙事结构没有一体化特征。它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2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三国志中的人物大多是按照史实记载的所描写的,是真实的。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2.1周瑜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不同点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形象改造,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述孔明周瑜斗智,周瑜屡次不胜,最终饮恨而终的结局历历在目,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概念,一种显而易见的误解,就是周瑜是个心胸狭窄,不能容物之人,甚至在演义本身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这方面词语。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演义第四十四回这样讲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此人助刘备,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鲁肃道: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其实问题已经相当清楚了。周瑜并非嫉妒孔明之才高于自己,否则决不会答应鲁肃请孔明一同至吴共辅孙权的建议。因为善妒者绝不会头脑简单到愿意令一个才华远胜于已的人与自己共辅一主,这样做于已今后有何好处?三国演义却说周瑜听从了鲁肃的建议,这不是从侧面说明了周瑜气度的恢弘吗?如果硬要说周瑜在嫉妒孔明之才高于自己,倒不如说周瑜在嫉恨孔明如此之才却不能为东吴所用。从政治角度上讲,对于才不能为我用的人而设计铲锄之,显然是不能用一个嫉妒就可以说清楚的。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被诸葛亮用计夺取荆州南郡,美人计失败,最后连“假途灭虢”之计也被诸葛亮识破而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后活活气死的。但据三国志的史料,当年刘备屯兵油江口时周瑜已为南郡太守,而油江口也是那时孙权、周瑜“借给”刘备的。吴主传载:“十四年,瑜、仁(曹仁)相守岁余,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由此可见南郡等城是后来“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决非是诸葛亮先行抢占的。三国志平话中曾虚构了周瑜借箭的事,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要突出孔明,让他压倒周瑜,却把这段故事又搬到孔明身上。另一件让周瑜“英名扫地”的“东吴招亲”,三国演义把周瑜写成导致吴国“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罪魁祸首。但三国志中却记载着:“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孙)权,绸缪恩纪。”这说明所谓的招亲实际上是孙权听从鲁肃关于“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的建议而施行的一种外交手段,周瑜根本无需去设什么“美人计”。 至于周瑜之死,三国志明明白白地记载着“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况且史学家裴松之考证巴丘应是巴陵,距荆州尚远,那么,周瑜怎么可能被诸葛亮气死呢?周瑜与曹仁作战时右胁中毒箭,他的死使吴国失去一根中流砥柱。历史上的周瑜根本不是什么斤斤计较、嫉贤害能的量窄之人,而是一位礼贤下士、宽以待人的将才。可惜周瑜英年早逝,连吴大帝孙权也为他素服举哀并流涕曰:“孤何赖哉!”以致数年后仍念念不忘地说岀“孤念公谨,岂有已乎”这样感人的话来。2.2陶谦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不同点 和周瑜相反,陶谦的形象一定程度上被三国演义美化了。从史籍的记载来看,他并不是一个老实儒雅的人,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所塑造的形象,与其本人颇有差距。据吴书记载:陶谦在少年时“以不羁闻于县中”,“不羁”就是不受约束,也就是淘气、调皮的意思。十四岁时,还是个孩子头儿,用布条缀成幡,骑着竹马玩耍,有一群孩子追随着他。长大之后,性情刚直,好顶撞上级,司空张温说他有“痴病”,看来他是一个颇具锋芒而又不太正常的人。说到他的政绩,后汉书和三国志的陶谦传所记相同。说徐州本是个好地方,粮谷充足,百姓富裕,很多外地流民都投奔到这里来。但陶谦并没有把徐州治理好。用人不当,偏听偏信。别驾从事赵昱是一位知名之士,却因为忠直而被疏远,去出任广陵太守。曹宏等谗佞小人,非常受陶谦的信任,良善的人多受到他们的陷害,这样就把州政搞得一团糟,徐州愈来愈乱。可见陶谦的政绩很差,不是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后汉书赞曰:“徐方歼耗,实谦为梗。”这是说:他对徐州所受到的战争破坏要负责任。三国志评曰:“陶谦昏乱而忧死”,也对他持否定态度。青史昭昭,自有公论。但人们在读演义时,却常常要同情他。这是因为:他在同曹操的战争中受了欺负,许多城池被屠灭,因而忧愤成疾。在死前从大局出发,把徐州让给了刘备,这不仅充满了悲剧的气氛,而且也使人觉得此人太忠厚老实了,而老实人受欺负,好心人是要同情的。其实,别说陶谦还不是一个老实人,就算是个老实人,无所作为也是要失败的。在军阀混战中,没有多少道理可讲,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陶谦以及其他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先后被历史所淘汰,这在客观上也是历史向前发展的一种轨迹。3历史事件的不同之处3.1两部作品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件的差异首先,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演义中作“乔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得明明白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三国演义将此事写成曹操所为,是为了突出其非同凡响的英雄气概及其在讨伐董卓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也可见罗贯中并未故意“丑化”曹操。其次,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无“十八路”之多。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除了曹操于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率先起兵之外,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同时起兵的有十个州郡长官: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另据后汉书袁绍传,参与讨董的有十一家(未算曹操),比武帝纪所记多出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此外,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明确记载了长沙太守孙坚参与讨董之役的经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后汉书袁绍传之所以未提孙坚,可能是因为孙坚当时对袁术有某种依附关系,后汉书献帝纪就有“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袁术遣将孙坚攻刘表于襄阳”的记载)。综合以上资料可知,历史上联合讨伐董卓的诸侯,总共有十三家。三国演义在这十三家之外,又增加了五家: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其实,历史上的孔融此时虽任北海相,但因忙于对付黄巾军,并未参与讨董之役(见后汉书孔融传);历史上的陶谦此时虽任徐州刺史,但当“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时,陶谦却“遣使间行致贡献”,并因此得到犒赏:“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见三国志魏书陶谦传),自然也与讨董无关;历史上的马腾早在汉灵帝末年便与边章、韩遂等起事于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初平三年(192年)才接受招安,任征西将军,根本不可能参与讨董(见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历史上的公孙瓒此时以奋武将军身份领兵屯驻右北平郡,对付乌桓、鲜卑武装,也不可能参与讨董(见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历史上的张杨,此时仅率一支数千人的兵力,流动不定,尚未成为一镇诸侯,后来才被董卓任命为河内太守(见三国志魏书张杨传)当然更不算讨董联军中的一家。再次,历史上的刘备与讨董之役的关系,仅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中有这样一句:“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而先主传正文及关羽传、张飞传均无一字提及此事,可见刘备等人当时地位卑微,仅仅是追随他人参与讨董,在整个战役中并未建立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3.2两部作品中捉放曹操的是否有陈宫的不同记叙三国演义的第四回和第五回,在“孟德献刀”之后,接下来叙述曹操东归,路过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押解着去见县令陈宫。陈宫认出是曹操,在夜里暗把曹操从监牢中提出,进行盘查。曹操说:“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陈宫为曹操的忠心所感动,弃官与曹操同行。行至成皋地方,投宿于曹操父亲的结义弟兄吕伯奢家。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骑驴到西村去沽酒。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与陈宫潜入草堂后窃听,听到有人说绑起来杀了它,曹操疑心是要杀他和陈宫二人,便先下了手,杀了吕家男女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要杀。陈宫在这里发现了曹操疑心多。二人急出庄上马而行。在路上遇见吕伯奢沽酒回来,曹操又把他杀了。陈宫质问曹操为什么要杀他,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二人夜行数里,在一客店投宿。陈宫知道自己是看错了人,原先认为曹操是个好人,原来是个狠心之徒。便乘曹操正睡时,离开了他,自投东郡去了。这次曹操东归的事,史书上有记载,但内容与演义大有出入。首先,这个释放曹操的县令不是陈宫,陈宫也不是这样跟随曹操的。这件事三国志和世语都有记载,内容基本上没有出入,而以世语为详。前者说:曹操出关,过中牟县,为亭长所疑,把他缚送到县里。后者说:这时县里已经接到董卓捉拿曹操的文书,但没有人认识曹操,只有功曹心里知道是曹操,认为世事方乱,不应拘捕天下英雄,便劝说县令把曹操释放了。综合二书所记,都没说县令是陈宫,也没说县令与曹操同行。其次曹操杀吕伯奢一事,也是与史实大有出入的。曹操投宿吕家所发生的事,三国志上没有提到。所以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有待验证。演义把释放曹操的那位无名的中牟县令改换成陈宫,又让陈宫随曹操走到成皋,在客店中离他而去,便和史书上的记载有了许多抵牾之处,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辨明的。为什么作者要说是陈宫放走了曹操呢,主要是不这么写就不会有下面的杀吕伯奢全家事件,更不会有曹操的那句千古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3.3两部作品中在孙夫人在刘备死后是否投江方面的差异现在我们再来看孙夫人投江的事件。什么刘备过江招亲,什么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已经是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了。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而不是爱情的结合。是孙夫人去荆州,而不是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因此后来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绝无此事。而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那三国演义里为什么要写孙夫人投江了呢?主要是在三国演义里塑造的女性人物没有几个,而孙夫人就是其中一个,为了突出孙夫人的品格和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于是作者安排孙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