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必修3_第1页
201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必修3_第2页
201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必修3_第3页
201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必修3_第4页
201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心 爱心 用心 1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 1414 课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 开眼看世界 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理解 开眼看世界 新思想 产生的原因 2 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 综合评价 中体西用 思想 3 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中所起的作用 4 了解鸦片战争后到 19 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 2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学习 进行问题探究 比较 树立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历史思维能 力 3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 冲破樊篱 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 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对国家 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 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 1 讲授法 2 2 讨论法 3 3 探究法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 1 开眼看世界开眼看世界 1 背景 鸦片战争前 清王朝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鸦片战争中 中国被英国打 得一败涂地 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有识之士 爱国的封建士大夫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在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 面向世界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 概况 林则徐 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四洲志 和 各国律例 仿制船炮 迈出了 师夷长技 的第一步 林则徐提倡学 习西方的 长技 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 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3 意义 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和目的 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对当时的思 想 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过渡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 人们 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很可惜 在当时 大多数人只把 海国图志 视为 识夷情 的入门 专心 爱心 用心 2 书 很少把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付诸实践 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 19 世纪 60 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2 2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1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外国经济侵略加剧 内有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过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 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 西方先进的军事 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 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从而 过渡到维新变法 2 维新变法思想 背景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 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 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 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归纳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评价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 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 的准备 局限性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 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过渡 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 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3 19 世纪 90 年代的维新思想 背景 过渡 岁月如逝 到了 19 世纪90 年代 中国似乎清醒了 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 清淅多了 由此 假如你是 19 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 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 的命运 既要政治变革 又要救亡图强 两者结合起来 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吧 代表人物及主张 4 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 戊戌变法 开始 1898 年 6 月 11 日 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 颁布 定国是诏 这是一篇 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 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评价 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 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 主张兴民权 提倡新学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 20 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 为了追求民族的 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 向西方学习 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 索 艰难渐进的过程 就各阶段而言 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 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 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 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因而 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1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 起的作用 2 2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 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热点试题热点试题 1 1 列举鸦片战争后至19 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 专心 爱心 用心 3 2 2 比较康 梁维新派与曾 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不同内容和特点 并简析造成不 同点的原因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 20 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 为了追求民族的 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 向西方学习 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 索 艰难渐进的过程 就各阶段而言 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 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 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 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因而 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第 15 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内容及影响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 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政治 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 系 2 2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 刊物为话题 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 帮助 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 对本课的史实可结合所搜集的课外历史资料进行学习 3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要富强 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 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 1 利用情境教学 再现历史史实 使学生对本课有直观的了解 2 2 对课文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深层挖掘 增进认识 3 3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 1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政治方面 袁世凯专制独裁 复辟帝制 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民主 自由 平等 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 实行独裁统治 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专心 爱心 用心 4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陈独秀指出 民主就是人权 此口号源于法国 人权宣言 也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期间的启蒙思想 在中国也不怎么新鲜 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期间就在宣扬 而到新文化运 动时期 它有了新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 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 民主的 平等的 博爱的思想观念 它不是政府给人民哪些权利 而是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权 利 这便是 德先生 新之所在 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之 新 是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更 加彻底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已经认识到只在技术上制度上学习西方 反封建是不够 的 必须在更加深刻 更加彻底的角度来学习西方 反对封建 提倡民主 是为了给中国建 设资产阶级共和国扫除思想障碍 开通前进的道路 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和迷信 科学 主要指与愚昧 落后 盲从相对立的科学思想 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和科学知 识 是因为陈独秀认为只有懂得自然科学 每个人有了科学的思想观念 形成正确的认识 才能真正做到反对愚昧和落后 只有消除了愚昧和落后 才能真正的做到反封建 他用科学 精神作为反封建 的武器 以此来启迪民智 使民众成为现代国民 为民主创造条件 这在中 国还是首次 给中国的反封建增加了一面新的旗帜 这也是新文化运动 新 之所在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旧 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其核心是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 父为 子纲 夫为妻纲 强调忠 孝 节 五常为仁 义 礼 智 信 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 人们的思想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是培养 不犯上作乱 的顺民的工具 旧道德 束缚下的人们就无法从骨子里去反封建 要反封建 反专制 就必然要反对旧道德对人们的 愚弄 反对作为旧道德的精神支柱的孔子学说 在此旗帜下 展开了男女平等 个性解放的 讨论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主张从内容 形式上对旧文学进行改造 创新 要 反对旧思想 必然要反对旧文化的载体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同时 新思想也要借助通俗 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 白话文通俗易懂 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和 传统的主要载体 因此不能全面抛弃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宣传马克思主义 3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得到空 前得到解放 中国知识份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 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 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18 年 李大钊在 新青年 上发表了 法俄革命之比较 庶民的胜利 和 布尔什 维主义的胜利 等文章 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歌颂社会主义革命 号召 人民向俄国学习 关注劳工的命运 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2 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 李大钊为 新青年 出版了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刊登了 马克思学说 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 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 字的长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 政治 专心 爱心 用心 5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 主义者的标志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1920 年 3 月 李大钊和邓中夏 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 秘密发起了一个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湖南出现 俄罗斯研究会 等 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 年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 在 此期间 陈独秀 毛泽东 邓中夏 瞿秋白和周恩来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 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1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2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热点试题热点试题 1 1 有人说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 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 为什么 2 2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3 3 李大钊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