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九年级物理浮力专题人教版_第1页
2010年九年级物理浮力专题人教版_第2页
2010年九年级物理浮力专题人教版_第3页
2010年九年级物理浮力专题人教版_第4页
2010年九年级物理浮力专题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07 年中考物理浮力专题年中考物理浮力专题 一 填空题 1 2007 年福建省宁德市 重为 20N 的物体 将其浸没在水中时 它排开的水重为 10N 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 N 松手后物体将 填 上浮 下沉 或 悬浮 潜水艇在下潜过程中 水对它的压强 填 增大 减小 或 不变 2 安徽省 2007 年 把一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示 数如图 a 所示 然后慢慢地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 弹簧测 力计示数如图 b 所示 用量筒可测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80cm3 则小石块密度是 kg m3 小石块所受的浮力 是 N 3 2007 年北京市 图 9 是小华利用杠杆提升浸没在水 中的物体 B 的示意图 杠杆 CD 可绕支点 O 在竖直平面内 转动 OC OD 1 2 物体 A 为配重 其质量为 200g 烧杯的底面积为 75cm3 物体 B 的质量为 320g 它的体积为 40cm3 当物体 B 浸没在水中时 水对杯底的压强为 p1 当用力拉物体 A 将物体 B 提出水面 一部分以后 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时 竖直向下拉 物体 A 的力为 F 水对杯底的压强为 p2 若 p1 与 p2 之差为 40Pa 则拉力 F 的大小为 N g 取 l0N kg 杠杆的 质量 悬挂物体 A 和物体 B 的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 4 2007 年桂林市 把橡皮泥 蜡烛 木块 加盖的小玻璃瓶 鸡蛋和若干大头针浸没 在水中 松手后 上浮的物体有 加盖的小玻璃瓶 若要使小 玻璃瓶沉到水底 你的做法是 若要使沉在水底的鸡蛋上浮 你的做法是 通过探究可以知道 要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可 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和 来实现 5 2007 年临沂市 水中的鱼儿是通过改变鱼鳔中的气体体积来实现浮沉的 如图甲 乙所示是同一条鱼静止在不同深度的两种情况 则甲状态下鱼受到的浮力 等于 乙状态下 鱼受到的浮力 6 2007 年莆田市 江波同学看到江中停着一艘轮船 他想 如果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 力都突然减小一半 这艘轮船的质量和浮沉情况会怎样变化呢 正确的是 质量将 选填 变大 变小 或 不变 它在水中的位置将 选填 上 浮一些 下沉一些 或 不变 7 07 枣庄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小华全家团聚 煮汤圆以示庆贺 小华在帮 妈妈煮汤圆时发现 生汤圆放入锅中由于浮力 重力而下沉 在煮的过程中 汤圆内 部气体受热膨胀 浮力 填 增大 减小 或 不变 致使浮力 重力而 上浮 8 株洲市 2007 年 取一只小塑料袋 重力忽略不计 袋内装满水 用细线把袋口扎 2 紧 要求袋内不留空气 然后用弹簧测力计将它吊起 称出水所受 的重力 将这袋水逐渐浸入水中 弹簧测力计读数逐渐变小 表明水 袋所受浮力的大小随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而 当水袋全部 浸没水中时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零 说明这时水袋所受浮力等于 9 长春市 2007 年 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烧瓶做了一个演示潜水艇 原理的模型 通过胶管 A 从烧瓶吸气或向烧瓶吹气 就可以使模型下 沉或上浮 如图 5 所示 模型静止在水中 从烧瓶中吸气使其下沉时 烧瓶受到的浮力将 选填 变大 变小 或 不变 10 株洲市 2007 年 如图 4 所示 盛热水的茶杯中有一片茶叶 茶叶上附有两个的球形气泡 此时它恰好处于悬浮状态 茶叶与 两气泡的总体积为 1 10 8m3 则这片茶叶的重力为 N 若在茶杯上盖紧盖子 会发现这片茶叶将 填 上浮 下沉 或 悬浮 g 10N kg 二 选择题 11 2007 年北京市 如图 7 所示 有两个小球 M 和 N 密度分别为 NM 和 图 7 甲 中 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杯底 另一端拴住小球 M 使其浸没在水中静止 图 7 乙中 细线的 一端固定在杯底 另一端拴住小球 N 使其浸没在油中静止 小球 M 所受重力为 M G 体积 为 M V 小球 N 所受重力为 N G 体积为 N V 小球 M 和 N 所受细线的拉力大小相等 所 受浮力分别为 M F 和 N F 已知水的密度为 水 油的密度为 油 且 MN 油水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NM GG B NM VV C MN FF D MN FF 图 7 12 2007 年广州市 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 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 鸡蛋在甲杯处 于悬浮状态 如图甲 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 如图乙 可以肯定的是 A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 B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 C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 D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大 13 2007 年河北省 在以下情况中 带 物体所受浮力增大的是 A 大江中的石块被冲入大海B 长江中的轮船驶入大海 C 海面下正在上升的潜水艇D 停泊在海港内的轮船卸载货物 杯盖 茶杯 图 4 3 14 2007 年天津 一个空心球 空心部分体积为整个体积的一半 它漂浮在水面上 有 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若将空心部分注满水 放入水中再静止时将 水足够深 A 漂浮B 悬浮 C 沉底D 无法确定 15 2007 年烟台市 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漂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D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 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 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16 成都市二 OO 七年 图 19 所示为我国古代船工打捞深水中重物 铁牛 的示意图 船工先将绳索的一端捆牢铁牛 另一端捆在两木船间的大木头上 使绳索绷紧 然后将船 上的沙土逐渐抛人水中 从船工开始抛沙土到铁牛即将离开河床的过程中 假设水面的升 降忽略不计 铁牛位置不变 绳索不可伸长 以下物理量 始终不发生变化的是 A 铁牛和船 包括船上的人 术头及剩余的沙土 受到的总重 力 B 船 包括船上的人 木头及剩余的沙土 受到的浮力 C 绳索对铁牛的拉力 D 铁牛对河床的压强 三 实验探究题 17 2007 年上海市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将不同的实心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并松手后 发现有的物块上升至液面 有的物块下降至容器底部 为了研究实心物块的质量和体积对 此现象的影响 他们分别用甲 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 表一 表二为该小组同学记录 的实验数据及观察 到的实验现象 表一 液体甲 质量为 8 0 千克 体积为 8 lO 3 米 3 实验序号物块质量 10 3 千克 体积 10 6 米 3 现象 1A7 530上升至液面 2B25 242上升至液面 3C24 327上升至液面 4D21 612下降至底部 5E91 834下降至底部 表二 液体乙 质量为 6 4 千克 体积为 8 lO 3 米 3 实验序号物块质量 10 3 千克 体积 10 6 米 3 现象 6A7 530上升至液面 7B25 242上升至液面 8C24 327下降至底部 9D21 612下降至底部 10E91 834下降至底部 1 小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4 和 3 与 5 或 6 与 9 和 6 与 10 的数据及现 象 得出结论 在液体中 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的体积无关 跟它的质量有关 且质量 小的物 块上升 质量大的物块下降 小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4 和 2 与 4 或 6 与 8 和 7 与 8 的数据及现象 得出结 论 在液体中 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的质量无关 跟它的体积有关 且体积大的物块上 升 体积小的物块下降 4 请判断 小明的结论是 的 小华的结论是 的 均选填 正确 或 错 误 2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 表二中的数据及现象 并归纳得出结论 当 时 液体中的物块就上升 当 时 液体中的物块就下降 18 2007 年大连 有 A B 两种液体 其密度均小于 2 103kg m3 小明同学通过实验 探究 比较这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 实验装置如图 14 所示 实验步骤为 a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铜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 G b 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铜块分别浸没在 A B 两种液体中 示数分别为 FA 和 FB 请完成下列要求 l 画出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表格 2 讨论可能的实验结果与探究结论的对应关系 19 2007 年河南省 兰兰有一个石头雕成的 小乌龟 重约 6 N 她想利用所学知识探究两 个课题 A 实际测量一下小乌龟的重力 B 测量小乌龟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兰兰手边只有一个量程为 0 5 N 的弹簧测力计 为了完成探究 她又找到了以下器材 轻 质滑轮 滑轮重和摩擦忽略不计 铁架台 轻质刻度尺 细线 自重不计 足够大的量杯和 足量的水 如图 14 所示 请你从 A B 两个课题中任选一个 并从上述器材中选择必要的 器材 参照示例设计实验方案 课题序号实验原理或依据简述实验方法及测量的物理量 可用实验示意图表示 测量结果表达式 A杠杆平衡条件 用刻度尺 铁架台和细线组成二个省力杠杆 将尺子最左 端悬挂作为支点 小乌龟挂中央 用测力计提住尺子最右 端 静止时读出示数 F G 2F 5 图 16 2007 年红塔区 在探究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这一问题时 班级的 物理博士 为同 学们做了如图 16 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请你从中选出 一些图 针对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 浸 入深度或液体密度等因素进行探究 并通过分析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你要探究的是 所选用的图是 填图中的序号 探究的结果是 21 2007 年临沂市 下面是张超同学利用量筒和 水测量橡皮泥密度的实验过程及分析 请完成下列填 空 1 在量杯中装适量的水 读出水面对应的刻度值 V1 2 把橡皮泥捏成碗状 小心放入量杯使之漂浮在水面上 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 V2 根据 原理可求出橡皮泥的质量 3 再把橡皮泥团成球放入量杯使之沉入水底 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 V3 4 利用密度计算公式可推导出橡皮泥密度的表达式为 下图是整个实验的操作情景 由图中读数可算出橡皮泥的密度是 kg m3 22 2007 年潍坊市 实验中学物理课外实验小组 为了探究物体浸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 浮力的变化情况 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型金属体 高度为 10cm 缓慢浸入水中 水足够深 从圆柱体接触水面至接触容器底之前 分别记下圆柱 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 h 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序12345678 h cm02468101214 F N4 754 253 753 252 752 252 252 25 F 浮 N00 501 001 50 1 请将后 4 次实验计算出的浮力填入表格 2 依据表中数据 在右边的坐标系中画出浮力 F 浮与深度 h 关系的图象 3 通过对图象的分析 你得到的结论是 6 23 2007 年北京市 小红在海边拾到一块漂亮的小石块 她想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小红 利用一架托盘天平 一个烧杯 适量的水和细线设计了一个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方案 以下是她设计的部分实验步骤 请你按照小红的实验思路 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 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小石块的质量 m1 2 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2 3 在天平右盘添加适量 的砝码 移动游码 天平平衡后 砝码与游码的总示数为 m3 4 已知水的密度为 水 利用上述测量出的物理量和已知量计算小石块密度 石的表 达式为 石 24 黄石市 2007 年 某校同学到大冶某矿山参观 看到技术人员拿一个弹簧测力计将一 小块铁矿石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 密度为 水 中各称一次 然后对照下列表格来确定铁 矿石的价格 矿石密度 g cm3 3 23 43 63 84 04 2 含铁量 172227323844 价格 元 t 75100l25150200260 1 从上表可发现的规律是 2 写出技术人员测得的物理量 3 用所测的物理量 字母 写出铁矿石密度的表达式 矿 25 长春市 2007 年 小明想探究 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 他找来薄铁片 烧杯和水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 碗状 再放入水中 它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分析可知 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 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 选填 大于 等于 或 小于 2 小明得出 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 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 他只关注 了铁片 的改变 忽视了 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26 厦门市 2007 年 如图 23 超凡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变化 情况 将一长方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在长方体接触容器底之前 分别记下长方体下表面 到水面距离 h 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 F 实验数据如下表 1234567 h cm02 4681012 F N6 56 05 55 04 54 54 5 1 分析表中数据 可以得出物体重 N 第 4 次实验时 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N 2 分析第 1 次到第 5 次实验数据 说明物体浸没于液体之前 3 分析第 5 次到第 7 次实验数据 说明 7 4 图 24 中能正确反映浮力 F 浮和物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 h 关系的图象为 27 2007 年广东省汕头 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 一个金属块 两个相同的烧杯 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 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 图 17 表示探 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图 17 1 分析图 B C D 说明浮力大小跟 有关 2 分析图 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3 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是 N 4 小明还想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 请你简述实验方法 28 贵阳市 2007 年 如图 10 所示是探究 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的若干操作 根据此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分析比较图 说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 因素 有关 2 在图 与图 中保持了 不变 得到的结论是浮力大小与 有关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请再举一个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实验 29 威海市 2007 年 有一小块不溶于水的复合地板材料 比量筒口稍大 已知它的密 度比水小 小梅同学想探究它受浮力的大小 以及想知道它的密度的准确值 她和她的学 习小组选用了下列实验器材 牙签 天平 烧杯 量筒和水 实验时 由于小物块不能直接放在量筒 里 因而它进行的实验步骤如下 他用天平测出了小物块的质量为 40g 8 向烧杯中倒入了适量的水 在水面处的烧杯壁上做标记 A 将小物块放入烧杯中使其漂 浮在烧杯的水面上 在此时水面烧杯壁上做标记 B 取出小物块烧杯水面回到 A 处 向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体积为 80ml 将量筒中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 使烧杯中的 水位到达 B 处 此时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 40ml 如图 19 所示 请你完成以下内容 A 小物块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是 N g 取 10N kg B 实验中探究出大小相等的两个重物物理量是 C 利用上述实验器材 请你设计出测定小物块密度的方法 写出实验步骤 30 武汉市 2007 年 小明想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托力 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 所以 物体对液体一定有向下的压力 那么浮力的大小和物体对液体压力的大小有什么 关系呢 1 小明和小红利用烧杯 水 天平 合金圆柱体 细线和弹 簧测力计 进行了如下探 究 在烧杯中盛适量水 用天平 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 如图所示 将圆柱体部分浸入烧杯的水中 静止在某一深 度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则圆柱体所受水的浮力为 用弹簧测力计所测得的量来表示 此时向天平的右盘加上 适量的砝码 使天平重新平衡 记下天平的读数 m2 则圆柱 体对水的压力为 用天平所测得的量来表示 2 下表为小明和小红记录的实验数据 表中 h2 h1 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可以得出 浮力的大小 选填 大于 小于 或 等 于 物体对液体压力的大小 此外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一条即可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该圆柱体的密度为 kg m3 31 重庆市 2007 年 同学们在学习 阿基米德原理 这节课上 仔细观察了老师所做的 演示实验 如图 8 所示 课后复习时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 经过反复的思考 讨论 提出了对该实验的改进意见 并动手制作出了如图 9 所示的实验装置 其中 A B 为两个 规格相同的弹簧秤 C 为重物 D 为薄塑料袋 质量不计 E 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 带孔 橡皮塞以及弯曲玻管自制的溢水杯 杯中加人红色的水 F 是升降平台 摇动手柄 可使平 9 台高度缓慢上升 下降 G 为铁架台 1 实验中 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 F 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 观察到弹簧秤 A 的示数 弹簧秤 B 的示数 选填 增大 减小 或 不变 比 较弹簧秤 A 的示数变化量 FA 和弹簧秤 B 的示数变化量 FB 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FA FB 迭填 或 2 通过分析 你认为应提醒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写出两条 3 对比图 8 图 9 的两组实验 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比较有哪些优点 请写出三条 四 论述计算题 32 湖北省黄冈市 2007 年 小晨同学注意到新闻经常说国际原油价格涨至多少多少美元 一桶 又说我国进口每吨原油提高多少元 他不知道原油的单位 桶 和质量常用单位 吨 之间有什么关系 他设法获得原油样品若干 将密度为 0 6 103kg m3 体积为 100cm3 的木块放入原油中 木块漂浮在油面上 有3 1 的体积露出油面 求 1 木块受 到的浮力 2 若每桶油的体积为6 1 m3 1 吨原油等于多少桶 33 昆明市 2007 年 小明将一块冰放到一杯冷水中 他测出某时刻冰块露出水面的体积 是 1 0 10 6m3 占整个冰块体积的十分之一 同时测出了杯中水的深度为 0 15m 求 1 水对杯子底部的压强 2 此时冰块受到的浮力 3 冰块的密度 g 取 10N kg 水 1 0 103kg m3 10 34 湖北省十堰市 2007 年 丹江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控制性工程 大坝 坝高将由初期工程的海拔 162 米加高至 176 米 g 取 10N Kg 1 若坝内水的密度为 1 0 103Kg m3 求水深 50m 处大坝受到的水的压强 2 为了保证 一江清水送北京 我市某校一个物理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 水库水质调 查 的实践活动 他们将一根重为 0 9N 的圆柱棒 下端密度较大 放入装有自来水的桶里 发现该棒恰好竖直漂浮 水下部分长度为总长的 3 4 然后他们将该棒放入从水库某入水口 取来的水样中 棒仍竖直漂浮 测得棒浸在水样中的长度为总长的 5 8 求该棒在自来水中 所受的浮力大小和水样的密度 自来水的密度为 1 0 103Kg m3 35 茂名市 2007 年 有一个弹簧测力计挂着一个实质圆柱体 当圆柱体逐渐浸入装有水 的柱形烧杯过程中 如图 11 所示 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所示 g 10N kg 圆柱体浸入深度 h cm 00 61 21 82 43 03 64 24 86 测力计示数 F N 32 852 702 552 42 42 42 42 42 4 试根据表中所给条件求 1 当圆柱体浸入深度为 0 3cm 时其底面所受的压强 2 圆柱体的质量 3 圆柱体的密度 2 11 007 年中考物理浮力专题答案 一 填空题 1 10N 下沉 增大 2 2 75 103 kg m3 0 8 N 3 4 2 4 蜡烛 木块 往小瓶里装满水 往水里加盐 其它方法合理均可给分 浮力 液体的密度或排开液体的体积 5 等于 6 不变 不变 7 小于 增大 8 不变 9 增大 袋内水的重力 或水袋排开水的重力 10 1 10 4 下沉 二 选择题 11 A D 12 A 13 A 14 B 15 B 16 B 三 实验探究题 17 1 错误 1 分 错误 1 分 2 物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小于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 分 物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于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 分 18 19 课题序号实验原理或依 据 简述实验方法及测量的物理量 可用 实验示意图表示 测量结果表达式 A杠杆平衡条件用刻度尺 铁架台和细线组成二个省 力杠杆 将尺子最左端悬挂作为支点 小乌龟挂中央 用测力计提住尺子最 右端 静止时读出示数 F G 2F 12 A动滑轮可省一 半力 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和滑轮组成一个 动滑轮来提小乌龟 用弹簧测力计 钩住绳子自由端竖直向上提 保持静 止或匀速拉动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 F G 2F B阿基米德原理用量杯盛适量的水 记下示数 V1 用细线吊起小乌龟 使其完全浸没 水中 稳定后 记下示数 V2 F 浮 水 V1 V2 A阿基米德原理 力的平衡 用量杯盛适量的水 记下示数 V1 用细线吊起小乌龟 使其完 全浸没水中 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提起 细线另一端 稳定后 记下量杯的示 数 V2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G F 水 g V2 V1 20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1 2 3 在同种液体中 排开液 体的体积越大 所受的浮力越大 或者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1 3 5 在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 液体的密度越大 所受浮力越大 21 漂浮 二力平衡 13 12 VV VV 水 1 75 103 22 1 2 00 2 50 2 50 2 50 2 如图所示 3 在圆柱体未浸没入水中之前 所受的浮力与深度成正比 在圆柱体浸没入水中之后 所受的浮力与深度成无关 23 24 25 小于 2 形状 排开水的体积 或质量 重力 26 1 6 5 N 1 5 N 2 说明物体浸没于液体之前 物体所受的浮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13 3 说明 完全浸入后 所受的浮力与深度无关 4 D 27 1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 分 2 D E 2 分 3 2 4 1 分 4 答案不是唯一的 只要合理均得分 2 分 实验方法 器材 弹簧测力计 一块橡皮泥 烧杯装足够水 细线 步骤 1 用细线扎好橡皮泥 挂在弹簧测力计的钩上 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 读出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2 将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 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 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 3 比较 F1 和 F2 的大小可以得出结论 图 4 28 答案 1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或 V 排 2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或 V 排 液体的密度 或 液 控制变量法 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每空 1 分 29 浮力 排开水的重力 分 用天平测出小物块的质量 分 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在水面出的烧杯壁上做标记 将小物块放入烧杯并用牙 签按压使其完全浸没 在此时水面处烧杯壁上做标记 取出小物块烧杯水面回到 处 分 向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体积为 将量筒中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 使烧杯中的水 位到达 处 此时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 根据 计算出小物块的体积 分 根据公式 利用测得小物块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小物块的密度 分 31 1 G F m2 m1 g 2 相等 浮力的大小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6 5 103 32 l 减小 增大 2 弹簧秤使用前要调零 待弹簧秤示数筝定后再 读数 尽最避免玻管与塑料袋间有作用力 玻管不能浸人塑料袋里的水中 平台高度的调节只能越来越高 让物体浸人液体的部分越来越大 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