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第三单元 3.5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非选择题练习试题 人教版_第1页
高一地理 第三单元 3.5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非选择题练习试题 人教版_第2页
高一地理 第三单元 3.5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非选择题练习试题 人教版_第3页
高一地理 第三单元 3.5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非选择题练习试题 人教版_第4页
高一地理 第三单元 3.5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非选择题练习试题 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环境的组成 陆地水陆地水 1 读下图 水循环示意图 回答 1 图中序号代表水循环各环节是 2 图中 过程 表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循环 它能使水不断得到补充 得以再生 3 水循环通过以上环节使 等圈 层联系起来 并在它们之间进行交换和迁移 2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一个水电站大坝下游某观测站在建坝前后所测得的渡河两条全年 流量曲线 读图回答 1 图中 A B C 分别表示该河流水源补给形式 请判断 A 是补给 B 是补给 C 是补 给 根据是 2 图 两条曲线 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得的 理由是 由此可见 修大坝可对该河流量的 变化进行调节 3 这条河流位于我国的 地区 3 根据下图提供的有关气温和流量的信息 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2 1 图中 A B 两条曲线中 A 曲线代表 B 曲线代表 2 该河流的补给水源是 我国属此类补给的河流主要分布在 地区 3 该河口平均流量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 正相关 负相关 无相关 由 此可知 该河水情的变化与的关系最为密切 4 黄河下游某城地层因断层作用形成裂缝 并有地下水涌出形成喷泉 试根据地面剖面回 答 1 城市地下水涌出的原因是 2 近几年来泉眼已无泉水涌出 造成这种现象的自然因素是 人为 因素是 5 读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3 1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湖泊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2 在 a 和 b 两个补给区中 有利于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地区代号是 理由是 2 从利用上讲 c 层地下水的主要优点是 它分布的地区地质构造 多为 4 使 A 层地下水受污染的污染源有 5 A 层地下水过度开采 可能引起的直接后果是 6 读下图 回答下列各题 1 填出图中号码代表的水循环名称 2 上述四个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 循环 3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 处井水属 水 处井水属 水 4 根据地质构造 处属构造 下列地形区成因与 相同的是 A 华北平原 B 渭河平原 C 东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5 图中 与 两处相比较 降水较多的是 处 原因是 6 中国有句老话 井水不犯河水 试运用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7 读下图 某地地形图 分析回答 4 1 图中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是 2 河流的大致流向为 河流的补给类型是 河流径流变化特点是 3 A B C D 几处 何处建筑水坝最合适 处 理 由是 建水坝后修一发电站 若水库的平均流量为Q 立方 米 秒 落差为h 米 发电效率为P 则全年发电量A 千瓦 时 是多少 4 若水库设计的最大库容量是 26 2 万立方米 库区的森林覆盖率为 60 除林地外 其余为裸露地 林地和裸露地分别有 10 和 85 的雨水变成地表水流入水库 预测连续降 雨 且单位面积降水量相同 库区在x天内降水总量y 单位万立方米 与x之间的函数关 系为 水库原有水量 20 万立方米 在降水的第二天就开 30 N 75 18 xxxxy 闸泄洪 每天泄洪量为 0 2 万立方米 问连续降水几天后 该水库会发生险情 水库水量超 过设计的最大库容量就有危险 8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来自黄河最下游的山东利津水文站的消息称 从 1997 年以来 黄河已连续断 流 270 多天 是有史以来首次跨年度的断流 据山东省黄河河务局介绍 自从 1972 年黄河 在下游河口处首次断流以来的 26 年间 共有 20 年出现断流 断流开始的时间不断提前 由 20 世纪 70 年代的 6 月份提前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 2 3 月份 与此同时 断流河段不断向 上延伸 1992 年延伸至下游最大的城市济南 1996 年延伸到了河南的开封 长达 700 千 米 至于断流的时间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最长为 36 天 1996 年则达到了 226 天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调查分析 从 1972 年到 1996 年 黄河下游因断流和供水 不足造成工业累计直接经济损失约 286 亿元 黄河断流意味着整个黄河流域生态正在继续恶 化 黄河断流严重造成下游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直接威胁着下游经济的发展和人 民的生存 同时 黄河断流还将给中华民族心理和中华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1 黄河径流补给的最主要来源是 A 雨水补给 B 积雪融水补给 C 湖泊补给 D 地下水补给 2 1972 年以来我国黄河断流的特点不包括 A 出现跨年度断流 B 断流时间不断提前 5 C 断流河段不断向下延伸 D 断流天数不断延长 3 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 著名的治贫专家王景生活在 A 战国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 4 黄河在金 元时期 夺准入海 它流入的海是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5 简要说明黄河断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6 面对黄河断流 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黄河 9 读下图南水北调 中线方案 和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回答 南水北调 中线方案 和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1 在图中画出南水北调的 东线方案 的工程线路 2 历史上隋朝为什么开凿大运河 与 南水北调 工程建设的目的有何不同 3 请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4 从长远角度看 应如何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参考答案 1 1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2 海陆间大 陆地 水资源 3 大气圈 水围 岩石圈 生物圈 能量 物质 2 1 雨水 冰雪融水 地下水 我国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 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且为 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 春季气温升高迅速 冬季积雪融化形成 3 4 月份的汛期 地下水 补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补给形式 且洪水期地下水补给量小干枯水期 2 曲线 因为全年流量比较稳定 已受到水库调节 3 东北 3 1 气温曲线流至曲线提示 注意图中提供的数据是 6 7 8 月份 气温变化较小而且 气温应较高 2 冰雪融水西北 3 正相关气温日变化 4 1 含水层 砂砾岩层 位于两个隔水层 页岩和基岩层 之间 地下水底承历地下 水 由于含水层倾斜 并遇到花岗岩层 不透水层 阻挡 使地下水喷出地面 2 降水量减少 出现干旱现象 地下水抽取过量 6 5 1 地下水补给河流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2 a 地面坡度平缓 植被茂盛 有利于减小降水到达地面的强度 增加地表水滞留时间 利于下渗 3 埋藏深 受气候直接影响小 流量稳定 水质好 不易受污染自流盆地 4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城市地表径流 5 引起潜水水位下降 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引起地面下沉 甚至造成建筑物坍陷 在沿 海地区可能引起海水入侵 水质变坏 6 1 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降水 2 海陆间大 3 潜水承压地下水 4 地堑 断裂 下陷 B 5 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处为背风波 少雨 6 地球上的水是液 态 气态 固态 分布于海洋 陆地以及大气中 形成各种水体 并组成水困 井水 和 河水 就是这些水体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界的水时时刻刻都在作循环运动 井水与河水之间也在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转化 当河流水位高于潜水面时 井水属地下水 河流水补给潜水 河水转化为地下水 当河流水位低于潜水面时 潜水补给河流 地下水转 化为河水 由此可见 井水可犯河水 河水也可犯井水 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到这一点 才能在水资源的利用保护中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 如保护植被 严禁水体污染 雨季及时 回灌等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7 1 丘陵提示 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 此地海拔较低 300 米以下 起伏较平缓 属 丘陵 2 自西南流向东北 雨水补给车水期与枯水期交替 一般很有规律 洪水期在夏秋 季节 径流具有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的特点提示 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河流在西南方 地势较高 250 米 东北方地势低 240 米 根据经纬度判断该河位于我国东南部 经流的变化与李风关系密切 3 D D 处河流两侧各有一座山峰 且上游地形较封 淹没 土地面积较小 千瓦 时 4 连续降水xQhPghPQA 43 1076 8 2436510 后 水库水量 1 2 0 85 40 10 6020 xyyxf 75 18 2 5 1 2 20 5 1 5 1 5 2 20 xxxxy 若发生危险 则 即连续降水 16 天后 水库便会发生险情 2 26 xf 8 1 A 2 C 3 C 4 B 5 黄河断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反映了黄河水资 源供需已失去平衡 经济 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正在激化 黄河断流的负面影响有 工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生态环境遭到破环 沿黄城镇居民的生活受到威胁 中 华文化和民族 H 理受到严峻挑战 6 在黄河中上游搞好水土保持 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 还草 优化生态 涵养水源 在黄河中游加紧修建水利调控骨干工程 如小浪底水利枢纽 掌握开发利用黄河的主动权 在黄河下游实行引蓄结合 井黄结合 开源与节流并举的综 合治理方针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整治河道 治理污染 开展 黄河环保世纪行 等活 动 集中力量打好科学治理攻坚战 9 1 沿京杭大运河从 扬州 到 天津 2 当时 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成为经济的中心 隋统一全国后 开凿大运河 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巩固 统一 而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区乏问题 3 我国水 资源南多北少 分布不均衡 而耕地分布则南少北多 水土资源配合欠佳 华北地区属我国 7 的半湿润区 易发生干旱 华北地区工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