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起源与演化ppt课件.ppt_第1页
茶树的起源与演化ppt课件.ppt_第2页
茶树的起源与演化ppt课件.ppt_第3页
茶树的起源与演化ppt课件.ppt_第4页
茶树的起源与演化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茶树的起源与演化 1 3 1茶树的命名瑞典科学家林奈1753年出版的 植物种志 中 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sinensisL 后又订为CamelliasinensisL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s 原始花被亚钢 Archichlamydeae 山茶目 Theales 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属 Camellia 2 1950年 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 确定茶树学名为 Camelliasinensis L O kuntze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和德国植物学家孔采 3 我国古代文献中 称颂它为 南方之嘉木 见唐代陆羽 茶经 它一次种 多年收 是一种叶用常绿木本植物 野生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 30米 基部干围达1 5米以上 寿命可达数百年 以至于上千年之久 目前 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树 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 往往用修剪的方法 抑制茶树纵向生长 而促使其横向扩展 所以树高多在0 8 1 2米之间 茶树经济学年龄 一般为50 60年 4 3 2茶树的起源和原产地茶树原产地的由来 5 茶树起源于何时 其实 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 茶的起源和存在 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 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 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 所以 文字记载表明 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 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 6 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 可以追根溯源 先找到茶树的亲缘 据研究 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 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 双子叶植物的繁盛时期 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 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 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 在山茶科里 山茶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 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 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 所以 据植物学家分析 茶树起源到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7 茶树原产于中国 一向为世界公认 1824年 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 R Bruce 在印度阿萨姆沙地耶 Sadiya 地方发现野生茶树 国外有人此为证 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 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 这些持异议者 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 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 8 3 2 2中国是世界茶树的祖国 1 古今中国野生茶树 9 在中国丰富多采的茶树品种资源库中 有一类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制茶叶的大茶树 俗称野生大茶树 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一个类群 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丢荒的 野茶 半野生的茶树 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 南华等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种的习惯 如今广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 勐库大叶茶 凌云白毛茶 乐昌白毛茶 海南大叶茶 崇庆批把茶 桐梓大茶树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树 可见 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 野生茶的含义应该是野生型茶树 10 早在三国 公元220 280年 吴普 本草 引 桐君录 中就有 南方有瓜芦木 大茶树 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后茶饮 亦可通夜不眠 之说 陆羽在 茶经 一之源 中称 其巴山峡川 有两人合抱者 伐而啜之 宋代沈括的 梦溪笔谈 称 建茶皆乔木 宋子安 1130 1200年 记东溪茶树 中说 柑叶茶树高丈余 径七八寸 明代云南 大理府志 载 点苍山 下关 产茶树高一丈 又据 广西通志 载 白毛茶 树之大者高二丈 小者七 八尺 嫩叶如银针 老叶尖长 如龙眼树叶而薄 背有白色茸毛 故名 概属野生 11 可见 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发现野生大茶树了 据不完全统计 现在全国已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12 其中云南省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 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 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 5米 树幅16 4米 最低分枝10 0米 基部干径143 5厘米 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 0米 基部干径83 4厘米 13 已发现并经专家论证的思茅地区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王 此外 还有普洱县困卢山 板山两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树 分布在7个县的近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 澜沧县邦崴村有千余年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邦崴古茶树 景东县的花山 景谷县的秧塔 普洱县的困卢山和清真寺旁都有4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 澜沧县的景迈 芒景有千余年的栽培型万亩古茶园和记载种茶历史的 功德碑 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栽培型古茶树的博物馆 14 15 16 17 18 19 我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 一是滇南 滇西南二是滇 桂 黔毗邻区三是滇 川 黔毗邻区四是粤 赣 湘毗邻区 少数散见于福建 台湾和海南省 主要集结在北纬30 N线以南 其中尤以25 N线附近居多 并沿着北回归线 北纬23 26 向两侧扩散 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 它对研究山茶属的演变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20 在上述4个分布区中的野生大茶树 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为最多 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贵州省 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 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 且常见与山茶科植物如大头茶 Polysporaatillaris Roxb Sweet 木荷 SchimawallichiiChoisy 柃木 EuryaacuminatissimaMerr 厚皮香 Ternstroemiagymnanthera WightetArn Sprague 石笔木 TutcheriaspectabilisDunn 以及山茶属植物瘤叶短蕊茶 C muricatalaChang sp nov 白毛红山茶 C albovillosaHu sp nov 油茶 C oliferaAbel 山茶 C JaponicaLinn 厚短蕊茶 C pachyandraHu 等混生 形成山茶科植物的分布区系 21 此外 在粤 湘 赣 江西 毗邻区是苦茶最集中的地区 其中尤以南岭山脉两侧最多 如江华苦茶 蓝山苦茶 安远苦茶 丰州苦茶 横坑苦茶 思顺苦茶 鄙县苦茶 贺县苦茶等 苦茶由于含有较多的酚酸物质 如黄酮类和花青素 再加构成茶叶苦涩味的重要成分如没食子酸酯 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较高 使茶汤具有很浓的苦味 如 乳源苦茶一杯中放叶数片 便苦似黄连 难以入口 苦茶的生理机制虽需深入研究 但其有着重要的潜在利用价值 如可筛选出适制优质红茶品种 还可研制药用茶等 22 有无野生大茶树 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 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国和印度同是世界两个文明古国 目前两国都有野生大茶树生存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 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 的时候 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 23 2 近几十年来 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 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 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主要论据 简单地讲 有三个方面 24 a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茶树近缘植物的分布 是考察茶树原产地的重要标志 云南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面广且多的地方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 380余种 而我国就有15属 260余种 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 贵州和四川一带 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 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 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 从植物学的角度 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 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 山茶科 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 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 当属茶的发源地 25 b从地质变迁来看西南地区群山起伏 河谷纵横交错 地形变化多端 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 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 导致气候差异大 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 慢慢分置在热带 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 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 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 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 植物学家认为 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 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 我国西南三省 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 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26 c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 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 因此 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 当属茶树的原产地 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 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 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27 3 3茶树的演化我国的茶区辽阔 地跨热带 亚热带和温带 生态条件千差万别 长期来 在复杂的自然条件影响下 茶树不断发生演化 尤其在人工栽培的情况下 茶树经过世代的传播 经受着多种多样的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长期影响 以及人们驯化和自然杂交的作用 演变成了十分丰富的茶树资源 28 3 3 1原始型的茶树近年来 茶学工作者通过形态鉴定 生化成分测定 解剖结构观察 按照植物的进化系统 以及茶树与环境条件统一的见解 认为原始型的茶树至少应具备如下特征 29 1 乔木树型 树姿直立 叶大富革质 叶肉栅栏组织由一层组成 芽梢肥壮 花大瓣多质厚 花序单生 开花少 果大皮厚 中轴粗显 种子呈近球形 肾形 锥形 种皮粗糙等 30 2 属于山茶属植物 具有茶多酚 咖啡碱 氨基酸 儿茶素等基本成份 但通常茶氨酸含量较低 简单儿茶素含量较高 花粉粒大 且花粉萌发孔轮廊不明显和不具内孔轮廓的沟或隐沟 且染色体核型对称性较低 31 3 长期生长在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态条件下 且多与壳斗科 木兰科 樟科 桑科 桦木科 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混生 由于保守性强 人工引种或迁徒不像栽培茶树易于成功 扦插成活率也较低 担抗旱 抗寒性强 很少罹生病虫害 32 参照以上特征 对照我国在云南 贵州 四川等毗邻地区的野生乔木大叶茶树的主要特征 特性 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 由此 也足以进一步证明 上述地区是我国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33 3 3 2茶树的分区演化 茶树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早期 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是滇 黔 川等省区的的毗邻地区 由于第三纪中期开始的地质演变 出现了喜马拉雅山的上升运动和西南地带横断山脉的上升 从而使得第四纪后 茶树原产地成了云贵高原的主体部分 由于地势升高 以及当时出现的冰川和洪积 形成了褶皱和断裂的山间谷地 这样 由于垂直气候的影响 使得原属热带的同一区域内 既有热带和亚热带 又有温带和寒带 使茶树出现了同源隔离分居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茶树 特别是处在寒带地区的茶树 由于仅靠本身的遗传特征所产生的缓慢变异无法适应生态条件的剧烈变化 结果大量死亡 处于温带气候中的茶树 有生存 也有死亡的 只有生存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中的茶树 多数才得以保存 34 茶树经同源分居以后 由于各自所处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 再经过漫长历史的繁衍过程 引起了茶树自身的缓慢生理变化和物质代谢的逐渐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和代谢类型发展 形成了茶树不同的生态型 35 位于热带高温 多雨 炎热地带的 逐渐形成了湿润 强日照性状的大叶种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 位于温带气候中的 逐渐形成了耐寒 耐旱性状的中叶种和小叶种灌木型茶树 位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亚热带地区的 逐渐形成了具有喜温 喜湿性状的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 这种变化 在人工杂交 引种驯化选择繁育的情况下 会更加加剧茶树的变异和复杂性 以致最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各种茶树资源 这就是同一地区既有小叶种 中叶种和大叶种茶树存在 又有灌木型 小乔木型和乔木型茶树存在的缘由 不过 它们都是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后代 36 3 3 3茶树的生态演化区 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