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五章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 知识网络结构一 知识网络结构 二 知识要点二 知识要点 1 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种 和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 况 2 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公共点 称这两条直 线相交 如果两条直线 公共点 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 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 有 且有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 如图 1 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180 180 180 180 4 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 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这样的 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如图 1 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5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 如果有一个是 时 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 2 所示 当 90 时 垂线的性质 垂线的性质 性质性质 1 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平移 命题 定理 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 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性质 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性质 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 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两判定 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判定 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两直判定 定义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线及其判定 内角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 垂线 相交线 相交线 相交线与平行线 4 3 2 1 4 3 2 1 图图 1 1 3 4 2 图图 2 1 3 4 2 a b 2 性质性质 2 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 性质性质 3 3 如图 2 所示 当 时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在两条直线 被截线 的 都在第三条直线 截线 的 这样 的两个角叫 图 3 中 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在两条直线 被截线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 截线 的 这样的两个角叫 图 3 中 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在两条直线 被截线 的 都在第三条直线 截线 的 这样的两个角叫 图 3 中 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 平行公理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性质 1 1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如图 4 所示 如果 a b 则 性质性质 2 2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如图 4 所示 如果 a b 则 性质性质 3 3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如图 4 所示 如果 a b 则 180 180 性质性质 4 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 a b a c 则 8 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判定 1 1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如图 5 所示 如果 或 或 或 则 a b 判定判定 2 2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如图 5 所示 如果 或 则 a b 判定判定 3 3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如图 5 所示 如果 180 180 则 a b 判定判定 4 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 a b a c 则 9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 命题由 和 两部分组成 有 和 之分 如果题设成立 那么结论 成立 这样的命题叫 如果题设成立 那么结论 图图 3 a 5 7 8 6 1 3 4 2 b c 图图 4 a 5 7 8 6 1 3 4 2 b c 图图 5 a 5 7 8 6 1 3 4 2 b c 3 成立 这样的命题叫 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 这样的真命题叫 它可 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0 平移 平移 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 简称平移 平移后 新图形与原图形的 和 完全相同 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 都是由 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 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平移性质平移性质 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 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 对应线段相等 对应角相等 第六章第六章 实数实数 知识点一 实数的分类 1 按定义分类 2 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 实数的相关概念 1 相反数 1 代数意义 只有 不同的两个数 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0 的相反数是 0 2 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 与原点距离 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或 数轴上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 0 a b 互为相反数 2 绝对值 a 0 正数的绝对值等于 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 0 的绝对值等于 0 3 倒数 1 0 没有倒数 2 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a b 互为倒数 平方根平方根 知识要点知识要点 1 算术平方根 正数 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 a 的算术平方根 记作 a 2 如果 x2 a 则 x 叫做 a 的平方根 记作 a a 称为被开方数 3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 它们互为相反数 0 的平方根是 0 负数没有平方根 4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区别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 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 联系联系 1 被开方数必须都为非负数 2 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 根据 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 3 0 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同为 0 5 如果 x3 a 则 x 叫做 a 的立方根 记作 a a 称为被开方数 6 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0 的立方根是 0 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7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 立方根 的运算叫开平方 开立方 8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一个数只有一个立方根 并且符号与这个数一致 只有正数和 0 有平方根 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的平方根有 2 个 并且互为相反数 0 的平方根只有一个且为 0 4 9 一般来说 被开放数扩大 或缩小 n倍 算术平方根扩大 或缩小 n倍 例如 502500 525 10 平方表 自行完成 12 62 112 162 212 22 72 122 172 222 32 82 132 182 232 42 92 142 192 242 52 102 152 202 252 题型规律总结 题型规律总结 1 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 0 算术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 0 和 1 立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 0 和 1 2 每一个正数都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 其中正的那个是算术平方根 任何一个数都有唯 一一个立方根 这个立方根的符号与原数相同 3 本身为非负数 有非负性 即 0 有意义的条件是 a 0 aaa 4 公式 2 a a 0 a 取任何数 a 3 a 3 a 5 区分 2 a a 0 与 a 2 aa 6 非负数的重要性质 若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 0 则每一个非负数都为 0 此性质应用很广 务 必掌握 知识点三 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 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 实数大小的比较 1 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 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 正数都大于 0 负数都小于 0 两个正数 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 两个负数 绝对值大 的反而小 3 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第七章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知识网络结构一 知识网络结构 5 用坐标表示平移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 有序数对 平面直角坐标系 2 知识要点知识要点 1 有序数对有序数对 有 的两个数 a 与 b 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记作 2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 两条 且有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 横轴 纵轴 原点横轴 纵轴 原点 水平的数轴称为 或 竖直的数轴称为 或 两坐标轴的 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4 坐标坐标 对于平面内任一点 P 过 P 分别向 x 轴 y 轴作垂线 垂足分别在 x 轴 y 轴上 对应 的数 a b 分别叫点 P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记作 5 象限象限 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 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 按 方向依次叫第 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坐标轴上的点 任何一个象限内 6 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 第一象限的点 横坐标 0 纵坐标 0 第二象限的点 横坐标 0 纵坐标 0 第三象限的点 横坐标 0 纵坐标 0 第四象限的点 横坐标 0 纵坐标 0 7 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 x 轴正半轴上的点 横坐标 0 纵坐标 0 x 轴负半轴上的点 横坐标 0 纵坐标 0 y 轴正半轴上的点 横坐标 0 纵坐标 0 y 轴负半轴上的点 横坐标 0 纵坐标 0 坐标原点 横坐标 0 纵坐标 0 填 或 8 点 P a b 到 x 轴的距离是 到 y 轴的距离是 距离是 9 对称点的坐标特点对称点的坐标特点 关于 x 轴对称的两个点 相等 互为相反数 关于 y 轴对称的两个点 相等 互为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 分别互为相反数 10 点 P 2 3 到 x 轴的距离是 到 y 轴的距离是 点 P 2 3 关于 x 轴对称的点坐 标为 点 P 2 3 关于 y 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11 如果两个点的 相同 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 y 轴平行 与 x 轴垂直 如果两点的 相同 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 x 轴平行 与 y 轴垂直 如果点 P 2 3 Q 2 6 这两点横坐标相同 则 PQ y 轴 PQ x 轴 如果点 P 1 2 Q 4 2 这两点纵坐标相同 则 PQ x 轴 PQ y 轴 14 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点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点的平移 坐标平移规律坐标平移规律 左右平移时 横坐标进行加减 纵坐标不变 上下平移时 横坐标不变 纵坐标进行加减 坐标进行加减时 按 左减右加 上加下减 的规律进行 如将点 P 2 3 向左平移 2 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将点 P 2 3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将点 P 向上平移 2 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将点 P 2 3 向下平移 2 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6 将点 P 2 3 先向左平移 3 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 5 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将点 P 2 3 先向左平移 3 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 5 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将点 P 2 3 先向右平移 3 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 5 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将点 P 2 3 先向右平移 3 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 5 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第八章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 知识网络结构一 知识网络结构 二 知识要点二 知识要点 1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方程的解 2 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两个未知数 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次数都是 1 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 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为常数 并且 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cbyax cba 00 ba 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无数组解 3 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两个未知数 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次数都是 1 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个二元 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一个解 4 用代入法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观察方程组中 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 另一个未知数另一个未知数 如果有 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 如果没有 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 用用 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 从而消去一个 未知数 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 求出另 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 用加减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1 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 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 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 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 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 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相等或互为互为 相反数相反数 2 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 消去一个未知数一个未知数 3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 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4 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 求出另外一 个未知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共同生产协议(合同样本)
- 2025房地产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北京租房合同的简化版本
- 2025年有偿保管合同范本
- 2025年连锁加盟合同范本
- 2025年网页制作合同简化版范本
- 铁路规程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中国某城市购房签合同注意事项
- 2025年质量员之市政质量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夺分金卷)
- 2025年消除三病母婴传播业务培训、反歧视培训课前问卷答案
- 抖店内衣考试题库及答案
- 黄金回收合同协议书模板
- 招商局集团招聘考试真题2024
- 《提升思维高度:战略思维培养与应用》课件
- 认知障碍老人护理步骤
- 《云南的茶文化》课件
- 腰大池引流管护理查房
- 钢材采购知识培训课件
- 科学宫施工组织设计
- 2025年春季形势与政策-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 DB37/T 3387-2018 城市河道淤泥利用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