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摄影放大摄影.ppt_第1页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ppt_第2页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ppt_第3页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ppt_第4页
乳腺摄影放大摄影.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软X线摄影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的X线 因波长较长 能量较低 穿透物质的能力较弱而被称为软X线 用这种X线摄影称为软X线摄影 软X线摄影适用于组织器官较薄 不与骨骼重叠且有效原子序数较低的软组织 如乳腺 侧位喉部等 故也称为软组织摄影 乳腺肿瘤是影响成年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对乳腺的检查是软X线摄影的主要内容 一 原理随着管电压的降低 X线能量也降低 物质对X线的吸收方式逐渐变为康普顿一吴有训散射吸收减少 光电吸收增加 在40kV管电压下钼靶X线机产生的X线单色性强 光电吸收的比例较大 并且光电吸收与原子序数的4次方成正比 因此扩大了X线吸收差异 从而获得相对较大的X线对比度 以利于软组织结构层次的显示 二 设备1 钼靶X线机X线管阳极靶面采用钼 为乳腺摄影的专用设备 故又称乳腺X线摄影机 2 暗盒软X线摄影一般不用铝质或胶木暗盒 多采用吸收系数较小的纸板做成胶片夹 为了适应乳腺摄影 可将胶片夹的一边制成凹弧形 使孤面贴近胸壁 能包括较多的乳腺组织 尽可能减少检查盲区 3 增感屏软X线摄影时 增感屏的基层能吸收较多有用的软X线 因此 软X线摄影时一般只用单屏 即保留近摄片台的后屏 欲观察软组织的细微结构 应选用高清晰型增感屏 4 X线胶片为了增加影像的对比 应选用 值大的X线胶片 并注意屏 胶光谱匹配 如产生黄绿色荧光的增感屏需配用感绿胶片 最好选用乳腺摄影专用的全塑暗盒和胶片 三 摄影位置 乳腺摄影位置乳腺摄影时一般的注意事项 采用40 50cm的近焦 片距摄影 以免空气吸收过多的有用X线 应屏气曝光 以免呼吸导致运动模糊 必须做好确切的方位标记以利于识别 一般的放置原则 侧位摄影时 摄片医院及摄片日期置于乳腺上方胶片边缘处 X线号及侧别标记置于乳腺下方片角处 轴位摄片时 摄片医院及摄片日期置于乳腺内侧 X线号及侧别标记置于外侧 切线位片的影像不易与侧位及轴位片混淆 可取近似位置做标记 采用多变的体位 摄影角度及X线入射方向进行摄影 提高乳腺病灶在照片上的检出率 适当加压 即应将乳腺加压到尽可能薄的厚度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病变检出率和影像清晰度 但恶性肿瘤肿块较大时不宜加压过度 以免造成肿瘤扩散 避免加压不当而使乳腺皮肤发生皱折 导致伪影 纸板夹暗盒的边缘及封口处易磨损漏光 应经常检查 根据不同年龄的乳腺发育特点 不同生理状态的乳腺特点以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 尤其是kV值的正确选择 1 乳腺侧位 1 用途 了解乳腺上下 前后组织的病理改变 2 摄影体位 被检者立于摄影机前 将被检侧乳腺置于摄片架上 暗盒置于乳腺外侧 同时嘱病人挺腹 使乳腺下半部分能尽量暴露出来 然后调整压迫器 使乳腺呈侧位压扁状 3 中心线 X线管呈水平向 经乳腺内侧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4 曝光条件 根据乳腺各期生理 个体发育特点而定 青春期乳腺各组织对比度较低 一般用32 34kV 50 60mAs 哺乳期乳腺发育完全 有乳汁积存 密度较高 摄影时应尽量将乳汁排空 选用较大的曝光条件 有哺乳史 乳腺处于静止状态者 用28 32kV 40 50mAs 老年妇女选用25 30kV 30 40mAs 上述曝光条件仅作参考 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乳腺侧斜位 1 用途 了解乳腺上下 前后组织的病理改变 因该摄影位置能包括乳腺癌最好发的乳腺上外1 4处的组织 因此成为乳腺X线检查最有价值的摄影位置 2 摄影体位 被检者立于摄影机前 被检侧上臂展开且抬高 使腋窝部充分暴露 将被检侧乳腺置于摄片架上 暗盒置于乳腺外侧 要求包括腋部乳腺组织 胸大肌 同时嘱病人挺腹 使乳腺下半部分能尽量暴露出来 然后调整压迫器 使乳腺呈侧斜位压扁状 3 中心线 X线管呈水平向 经乳腺内侧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4 曝光条件 同乳腺侧位 3 乳腺轴位 1 用途 了解乳腺内外 前后组织的病理改变 2 摄影体位 被检者立于摄影机前 被检侧乳腺置于摄片架上 暗盒置于乳腺下方 同时嘱病人挺腹 使乳腺下半部分能尽量暴露出来 然后调整压迫器 自上而下压迫乳腺 同时使乳头呈切线位 若将病人体位向对侧旋转10 15 腋尾腺体组织显示良好 3 中心线 自上向下 经乳腺上方垂直胶片射入 4 曝光条件 同乳腺侧位 上述三个乳腺摄影基本位置均有各自的摄影盲区 如 乳腺侧位难以包括乳腺的内外上部 尤其是外上部分 乳腺侧斜位时乳腺的后部内侧可能包括不全 乳腺轴位往往因胸壁呈弧形而无法摄取腋侧部分乳腺组织 此外 乳腺侧斜位与乳腺轴位不能形成正交 即这两个体位不在垂直的两个轴相上 对病变的定位不利 因此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各种摄影体位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节X线放大摄影放大摄影分间接放大摄影和直接放大摄影两种 间接放大摄影临床应用较少 本节不作叙述 直接放大摄影是将被检体置于X线管和胶片之间的预定位置 被检体与胶片保持较大的距离 经X线曝光后 在X线照片上直接获得被摄部位的放大图像 即本节所介绍的 X线放大摄影 直径小于0 2 0 3mm的骨小梁 早期骨组织的破坏和早期矽肺等 在普通平片上观察往往受到限制 放大摄影则可显示 一 原理X线自焦点射出 呈以焦点为顶点的锥体状放射 根据几何学定理 锥体中各正截面面积之比等于各正截面至锥顶距离的平方比 设两个截面的面积各为X和Y 两截面至锥顶距离分别为a和a b 图1 4 1 则X Y a2 a b 2 将此定理应用于X线放大摄影 以焦点为锥顶 被摄体为正截面X 投射到胶片上的影像为正截面Y 焦 肢距为a 焦 片距为a b 改变a和a b的数值 即可得到不同的放大率 a b a b F M a b a 1 b a F H a b H F b aH F b a F M 1 M H F 1 由于实际焦点F具有一定大小的面光源 对物体的投影会产生半影H 而半影作为一种模糊因素 如果超过0 2mm会影响影像清晰度 即影响诊断 因此 不同条件下的放大率就有了限制 1 0的焦点 允许放大率为1 2 而0 5的焦点允许放大率为1 4 可见使用小焦点进行放大摄影 允许放大率公式为 M H F l 0 1mm 0 2mm微焦点X线管的问世 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及其影像的质量 实际的X线管焦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都大于标称值 为获知X线管焦点的实际数值 在做放大摄影前 需对X线管焦点做实际测试 然后用实际测试值计算出准确的允许放大率 二 设备 X线机1 X线管为了降低放大摄影时半影对影像质量的不利影响 应采用小焦点 微焦点X线管 新型微焦点X线管采用现代电子光学技术 把阴极发射的电子束聚焦在45 倾角的阳极靶面上 形成只有50 100 m直径的圆形焦点 阳极为固定式 避免了旋转阳极转动引起的焦点移动现象 这种微焦点X线管的特性是 阴极为平板形 发射的电子经聚焦相互平行 在焦点面上的线量分布较集中 均匀 没有一般X线管焦点的双峰现象和焦点外X线 能够较好地保证影像质量 因采用聚焦式电子枪 在一定的管电压和管电流范围内 无一般X线管的焦散现象 保证了较好的分辨率 发射电子的阴极板是精确焊接固定的 比较牢固 不致于因加热后电子的蒸发 反冲击和高压电场的作用而改变形态和位置 引起电子束扩散和改变方向 产生的X线束强度较大且分布均匀 在有效照射野内基本消除了X线强度的 阳极端足跟现象 2 滤过板和遮线器放大摄影时的焦 皮距较普通X线摄影近 这会增加病人软X线的吸收剂量 为除去软X线 应增加滤过板厚度 可选用2 5mm的铝质滤过板 遮线器以多叶式较好 可任意调节照射野大小 曝光前使用模拟光源调节 以尽量减少病人的照射面积 并可确保X线照射野不超出胶片范围 二 放大摄影台1 立式放大摄影架可在胸部X线摄影架上 增设一个附曲折支撑臂的有机玻璃板架 使用时暗盒置于胸片架上 病人胸壁与有机玻璃板贴近 调节曲臂角度以使胸壁与暗盒达到所需要的距离 2 X线放大摄影台类似普通X线摄影台 台面用透明有机玻璃制成 胶片暗盒置于台下 由机械设施支撑 可上下活动以改变肢 片距 适应预定放大率的要求 X线管位于台上 利用模拟光源 通过透明床面准确定位 三 增感屏与胶片使用增感屏可以明显减少X线量 缩短曝光时间 放大摄影时应使用增感率较高且清晰度良好的增感屏 此外 还应尽量选用颗粒细 感光度高的胶片 三 操作技术具有提高空间分辨率的X线放大摄影 主要是为了显示平片上不易观察的细小解剖结构与病变 以利于临床诊断 如椎体 在普通X线照片上 椎体中间部分的骨质比较疏松 骨小梁肉眼可见 而椎体上下缘的骨小梁排列紧密 则肉眼难以分辨 当用X线放大摄影使骨小梁频率降低 骨小梁间隔达0 2mm以上时即成为肉眼可见的骨小梁影像 从而提高了空间分辨力 为诊断某些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一 放大摄影技术1 定位方法放大摄影时 定位要求较严格 定位时应根据临床要求及设备条件 选用不同的定位方法 1 解剖学定位法 利用解剖学体表标志进行定位 适用于比较固定而且体表标志明显的组织器官 如四肢 头颅等部位 2 平片定位法 先对X线正侧位平片进行分析 确定欲放大部位在体内的深度 然后摆好病人的体位 做好体表标记 将X线中心线对准标记 进行放大摄影 3 X线电视或荧光屏透视定位法 即用多体位透视的方法确定放大部位 做好体表标记 然后进行放大摄影 2 放大摄影的曝光条件放大摄影时肢 片距较大 透过肢体的低能量X线易被空气吸收 故总的曝光条件应较普通X线摄影稍大 薄部位 软组织 骨组织等不易活动的部位可按一般摄影要求选择毫安与曝光时间 而动态器官的放大摄影因受蠕动或搏动的影响 应用大毫安 短时间 千伏值也应较普通X线摄影略高 如四肢骨局部放大摄影的曝光条件 焦 片距90cm时 选用50kV 50mA 0 3秒 胸部放大摄影的曝光条件 焦 片距100cm时 选用80kV 100mA 0 15s 膝部放大摄影的曝光条件 焦 片距100cm时 选用70kV 50mA 0 4秒 腹部肾动脉放大摄影的曝光条件 焦 片距为100cm 90kV 500mA 0 15s 二 对被检者的防护X线直接放大摄影时 被检者的X线吸收剂量增加 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X线管窗口必须附加合适的滤过板 以减少X线束中的软X线 当焦 肢距较近时尤应注意更换合适的滤过板 但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