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信价值浅说寻霖(湖南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11)摘要书信由于其特殊性 , 各收藏单位多未整理编目。它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文献史料、文学欣赏价值,是图书馆界馆藏有待开发的又一知识宝库。关键词书信分类号G255书信是因地域之隔不得而述,或因某种缘因不宜面述的两人或多人之间针对某一事因传达信息、陈述意见的文字往来。在古代,书信有着不同的称谓,如书、简、札、启、笺、帖、表、疏、函、上书、奏议、封事、尺牍、尺翰等。不同的称谓用于不同的年代或不同的通信对象,如帝王的御笔书札,在唐尧、虞舜时期称“命”,夏、商、周时期又称“诰”、“誓”,“诰”以施政,“誓”以治军,“命”以授命。 战国时期,并称为“令”。秦皇统一,改“命”为“制”。汉朝建立,将“命”分为四种:“策书”专以封侯赐爵,“制书”专以发布赦令,“诏书”专以告谕百官, 戒赦”专以警戒各州各郡。臣子上书天子用以谢恩或报告灾异的称“章”,用以按劾或上事的称“奏”,用以陈请的称“表”,用以发表议论的称“议”。上书皇后、太子、诸王的称“笺”。 魏晋盛行“启”,唐代好称“表”、“状”,宋元则多称“札子”。而民间文字往来,则多称“书”。文章辨体序说云:“昔臣僚敷奏,朋旧往事,皆总曰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唯朋旧之间, 则曰书而已。”虽然书信有着多种称谓,但至今使用最多,最受人青睐的则是“尺牍”。在造纸术发明前,人们书写的载体主要是简牍。简主要是竹片,用绳索将许多规格划一的竹片串连起来,可用来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 牍为木板,主要用来书写文字较少的公文、书札。汉制,诏书律令之简长三尺,抄写经书之简长二尺四寸,民间书信之牍长一尺,“尺牍”之名由此而来。后逐渐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尺牍”一词现知最早出现于史记仓公列传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又汉书游侠传云“(陈遵)瞻于文辞,性善书,为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后世文人编辑书札文字,亦喜用尺牍名集。如周亮工尺牍新钞,系集明末清初文人短札;秋水轩尺牍,则是清代许思湄自己的往来应酬之作。民国以后,“书”、“简”、“札”等多种名称逐渐消亡,而代之而兴者为“信”。其实“信”指往来文字,古已有之。晋王羲之杂帖:“朱处仁今何在? 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南齐书张敬儿传“得家信云,陛下有废立之事”等,皆可为证。现在民间口话中皆单称“信”或“书信 ,而不再单称“书” 。书信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云:“三代政暇,文翰颇流;春秋聘繁,书介弥盛”。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书信在形式有着自己明确的特征。一封完整的书信一般应包括称呼、正文、敬语、落款、作书时间五个部分。不同时代或针对不同的收信人,各个部分的写法甚至位置也有所不同,此处不赘述。而书信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书法艺术性、文献史料性及文学欣赏性等方面。书信绝大部分是由写信人亲笔书写,与书法作品不一样,写信人书写时往往更加自主、随意,既能体现写信人高深的文化修养,又能表现出写信人深厚的书法底蕴,因此更能表现出书写者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历代供人鉴赏或临摹的法帖中,尺牍即占有极大篇幅。如何绍基书信,其致友人、同僚者,则书写于花笺纸上,字迹工整清晰,绝无涂抹更改之处。而其致弟子之家书,则书写于随意剪裁的毛边纸上,纸幅宽度及每页行数皆不一致,且信手涂抹,使阅者大费眼力。其书更是飘逸自如,大有异于我们平常所见、一见便识的何氏书法作品,更体现出何绍基深湛的艺术修养。湖南图书馆也有部分书信则是由他人代笔, 如馆藏曾国荃书信,由于军务倥偬,其中部分书信便由幕僚代笔,但曾氏往往于末端空白处亲笔增补一些重要内容,以至两种文字大相径庭, 恰好体现曾氏桀骜倔强的性格。书信的艺术价值也同样体现在书写载体 笺纸上。 古代笺纸一般可分为素笺、花笺、画笺三种,素笺上没有花纹图案,有的印上行格,行格除常见的八行外(故书信又称八行书),亦有四、五、六、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行者。但书写者往往不遁格书写,实际书写行数可多可少。如江忠源致曾国藩札,每页多至12行,每行32字。花笺纸面上印有花纹或图案。或染色成纹,或刻版刷印。画笺纸面上印有绘画,多采用雕版印刷。一般笺纸都由纸店统一制作印刷。亦有自行设计纸样,署有名号,表明为自家专用的笺纸。如聂云台晚年笃信佛教,其自制笺纸便印上四息机居士忏悔文。许多书信往往是文、书、笺、画堪称“四美”。其艺术、文物价值更胜一筹。如张世凖致刘坤一札,书于自绘自制花笺纸上。张世凖,字叔平,湖南永绥厅人。清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擅写墨竹,亦工于山水画,风格近似文伯仁、僧弘仁、查士标、吴历诸家。与周少白齐名。书不多见。今观此札,知其书不让画甚矣。书信的价值更体现在内容上,存世数量稀少以及内容隐密使书信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信是熟知的双方之间文字往复,写信人若非当时名流,或内容其时尚属平常,则收信人往往不会刻意保存,写信人也不会留底,或毁或弃如同敝帚。待写信人或其后人需编纂文集而向友朋征集,或收信人发见写信人一旦为名臣硕士,而再去发箧倒笈, 则或付祝融,或饱蟫蠹,求其只字片纸,已渺不可得矣。因此一般人在刊刻个人别集时,往往缺乏书信,或寥寥数十篇而已。如彭刚直公集, 清光绪十七年刻板时,仅有奏稿八卷、诗集八卷。2003年岳麓书社编辑彭玉麟集时,自他书及各图书馆、博物馆辑得书信仅200余篇,其中致曾国藩者50余篇,这与曾国藩书信集中致彭玉麟重篇叠牍,有着极大悬殊。书尚往返,双方书信数量原本应大致相当。如湖南图书馆藏有一封彭玉麟致曾国藩长札,言及三河之役后寻获曾国华尸身事。此札虽收入2003年岳麓版彭玉麟集中,但并未引起学者们注意。该札作于清咸丰九年五月十五日,五月二十四日到曾国藩处。曾国藩阅后于信端批示“不复,归密卷第二”,又有“二十六复”字样。咸丰八年十月初十,湘军大将李续宾部在安徽庐州三河镇遭太平军陈玉成部合围,部卒六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李续宾及曾国藩六弟曾国华皆死于乱军中。三河之役是湘军成军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史载其时湘乡“家家悬幡,户户哀声”。战后曾国藩委托湖北巡抚胡林翼及部属彭玉麟等设法寻觅曾国华尸身。次年正月二十七曾国藩收到胡林翼札,言已寻获曾国华无首尸身。曾国藩乃令曾国荃亲自护送回湘乡原籍安葬,并于二月二十七日通告彭玉麟毋庸再觅。而此前彭已遣人前往仍属太平军控制的三河镇,一时无法召回。直至四月底,彭氏遣出之人返回称已找到曾国华之尸,这让彭玉麟左右为难, 又不得不据实禀报。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以未敢信其必真,通知彭玉麟将所觅之尸就地掩埋。这让彭尴尬不已,故此作长札详细说明其事经过。愚意曾氏所为实亦不得已,是彭则非胡,是胡则非彭,而曾于胡氏为同僚,于彭氏为统属,且胡氏虽年龄逊于曾氏,但出身较曾氏为早,又为世胄子,故曾致胡林翼书信,皆尊称“润芝宫保老前辈”, 致彭玉麟书札则称“雪琴仁弟”。胡林翼所觅,虽曾国藩派亲兵协同寻找,但所觅无首,何以知其必为曾国华。彭玉麟所觅有元,但曾国藩并不派员查验,而武断认定其不真。此事曾、彭之间应有多次往复,而观此间金陵刻本曾文正公全集日记、家书、书札部分,竟无过多之记载,可见曾集刊刻时于此事已作删芟。若非彭氏此札尚存湖南图书馆,今人又何以知道历史上尚有此曾国华一身二尸之谜案。又湖南图书馆藏有魏源致贺熙龄书信二通,魏源集未收。其中一通作于鸦片战争后之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初四日。中言及该年八月第二次定海战役。此战为鸦片战争中最为惨烈一役,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总兵及所部六千士卒皆前赴后继,壮烈殉国。魏源战前曾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定海防御筹划,而此札则揭示战前守军所订定海修城图,“与源所拟初稿全不相符,从古但有四面之城,未闻有一面之城。乃竟以土塘为土城,可怪也。知贼至,城必不守。”虽然魏源曾多次致函当道,极言定海城工可为寒心,请趁夷船在厦门进犯之时, 赶筑夹城,接联声势。然终不为用。定海之败,即使今人亦多归咎于英人船坚炮利,而魏源札中却多从自身方面分析定海战败“实由人事, 岂尽天运”,指出其时因承平日久,以致将不谋略,兵不识械。因此痛定思痛,开聋启聩提出“以夷为师”而成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也正因此,魏源生前仕途极不如意,死后仍受到诋毁。叶德辉至诋其“发狂死”。在众多湖南人中,唯有曾国藩重视书信留存,曾氏曾于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弟札中郑重叮嘱:“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式,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致友朋、同僚、部属或家人间书信,往往由其幕友先行抄录一副本,这些副本也就成为了以后金陵书局刊刻曾文正公文集之底本。因此在曾氏全集中书信、家书占有极大比重。目前这批副本,又于1951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随同曾氏求阙斋十余万卷藏书,皆归藏湖南图书馆。然而曾氏于凡涉及敏感、机密军政大事或家庭隐密之书信,则不录副,即使录副也不刊行或作删改。书信是双方针对某一具体事项交流信息,表达意见之文字, 不似其他文学作品以公开刊行为目的,具有一定的隐密性,不掩饰, 不溢美,亦无须字句之雕琢,词藻之华丽,因此更能反映当时客观现状及写信人真实意愿。 书信又是一种文采飞扬的文学作品,其短小实用的体裁并不妨碍作者弛骋文华。书信体文学在中国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秦代李斯谏逐客书、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魏孔融荐祢衡书、南朝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唐代李白上韩荆州书、韩愈答李翊书、宋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等,皆千古名篇, 至今为人传诵不辍。明代受文化启蒙及文学浪漫思潮的影响,文人之间放胆谈心,抒写性灵,造成了尺牍小品名家如林、妙品迭出的繁盛局面。晚明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书信文学的黄金时代。清代乾嘉以还,文风丕变,讲求文辞、义理、考据、事功的统一,书信作品不再单纯追求华丽之文字或漂渺之性灵,其实用功能增强。但仍是人们之间诗文唱和及研讨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在湖南图书馆所藏书信中,即有大量专以诗词相互酬和的诗札,如周寿昌、吴敏树、孙鼎臣等致曾国藩诗札,其作品多未被各人别集所收录。书信本是私人间文字往来,短柬片札,亲手自书,或言国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琐屑极细极微之事。大抵皆仓促濡笔,不假修饰,不尚词藻之华丽,不求词句之雕琢。在行文上往往口语化,直截简短,清晰了当,往往寥寥数十字。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甚至可以见到“豆腐盘成肉价钱”之类至今尚在湖南使用的俗语。这就使我们了解到原来古人说话也可以和我们现在人一样,而并不是全如古书本上文绉绉的“之乎者也”。而何绍祺致兄何绍基家书,则直呼“哥哥”,多了一份亲情感,少了些许书卷气。不似曾国藩称曾国荃“浦甫九弟左右”,或曾国潢称曾国藩“伯兄大人座右”。书信由于其篇幅狭小,不以书法艺术为目的,形式也不像字画作品那样张扬,其收藏价值自然不如字画一样引人注目。各收藏单位也因其单页,保管不易而不愿收藏,即使已有收藏,也因字迹难辨,无法编目而堆积于库房。直至今日,名人书信方才引起社会重视,并成为一新的收藏热点。湖南图书馆自建馆以来,即极为重视名人墨迹之收藏, 特别是“土地改革”与“文化革命”期间,自造纸厂化浆池边及街头焚书堆中抢救出大量书信文献,并对其进行逐通逐页整理,一一注明写、收信人及每通页数。藏量达数万页,尤以清中晚期名人书信最为丰富。其中湖湘名人有陶澍、魏源、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刘蓉、王先谦、王闿运、江忠源、汤鹏、何绍基、劳崇光、罗泽南、张世准、张百熙、李星沅、杨昌浚、陈士杰、周寿昌、罗汝怀、胡达源、贺长龄、唐鉴、席宝田、郭嵩焘、谭钟麟、邓显鹤、瞿鸿禨等,而与其通信往复者亦为当时之名流,如马新贻、毛鸿宾、王文韶、王庆云、刘崐、吴振棫、张之洞、张亮基、李鸿章、李瑞清、张骞、沈葆桢、陈宝琛、周天爵、季其昌、罗遵殿、苗夔、俞廉三、荣禄、骆秉章、翁同书、翁同龢、袁保恒、梅曾亮、瑞徵等,其为人或为封疆大吏,或为宿学名儒,其内容或涉军国大事,可补正史之不足, 或家庭琐屑,可知人情之淳朴。即使一般应酬性书信,亦有关乎史事者。 如湖南图书馆藏有曾国藩去世后,时人致曾纪泽、曾纪鸿悼念书信数钜册,曾氏兄弟根据写信人地位之尊卑、关系之亲疏,在来函上注明“复”、“应复”、“不复”三类。虽然这批书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版(六三制)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综合素质达标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公需科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秋季新学期第一次班主任工作培训会校长讲话:凝心抓班级管理携手促育人实效
- 2025年高校大学生群体常见诈骗手法测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题及答案
- 长沙民政学院试题及答案
- 香港雅思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宇宙英语试题及答案
- 宗教与教育领域-洞察及研究
- 中介合作机构管理办法
- 艺术管理概论课件
- 医养结合模式研究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英雄形象
- 设备材料采购合同供应商履约评价表
- 语音发声(第四版)语音篇
- 关于食用油的科普知识分享
- 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 江南大学食品工艺学复试题
- 决定你一生成就的21个信念及要点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一-北师大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