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阅读理解题与答案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原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 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 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避 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 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 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 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 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 1 此文节选自 孟子 告子上 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 什么 义重于生 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舍生取义 3 什么是 义 呢 孟子说 羞恶之心 义也 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 别 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 这就是义 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 正路 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 把义比做熊掌 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 用舍鱼 而取熊掌设喻 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 自然引出 舍生取义 的主 张 5 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 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 易于接受 6 第一段分几层论述 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 鱼 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引出中心 论点 舍生取义 第二层 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用生与 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 舍生取义 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 的东西 就是义 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 就是不义 第三层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贤者能勿丧耳 激励众人 此心人皆有之 7 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8 作者说 舍生取义 之心 人皆有之 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 论点提出以后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 提出 生与义不可得兼 则舍生取义 的论点后 首先从正 面指出人之所以能 舍生取义 是因为人皆有 欲生不为苟得 恶死有所不辟 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 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 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可是事实上 义 超过了 生 所以人能够不贪生 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 人人皆有 贤者更 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 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 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 嗟来之食 的人 最后 文章陡然一转 乡为身死而不受 现在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又是为了 什么呢 难道是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 义 可以 舍生 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 舍掉了 义 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 这段文章是说 能做到 舍生取义 是人有羞恶之心 如果 不顾羞耻 不辨礼义而受 万钟 则失掉了 本心 这种行为是 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 什么 义 不义 11 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 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 如果背弃信义去做 就会为人所 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 贤者 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 贤者能坚持操守 勿丧失 13 一箪食 乞人不屑也 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 一箪食 乞人不屑也 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 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 一豆羹 看似微不足道 但却关乎生死 如果带有侮辱 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 说明 所恶有甚于死者 既义重于生 16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此之谓失其本心 段主要运用 什么论证方法 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作用是从反面论证 万钟 亦不该接受 与 一箪食 一豆羹 段进行对比 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 舍生取 义 17 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 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 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贪图 享受 见利忘义的人 18 如何看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义 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 无处不有 但当面临生死存 亡的考验时 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 而是做不到 19 对孟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 义 礼 智等善心 在文中这种 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 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 境对人的作用 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 说什么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这是不合事实的 此类糟粕 应予剔除 20 从古到今 无数的事例验证 舍生取义 的人可以流芳百世 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 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 文天祥 史可法 谭嗣同 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 吕师孟叔侄 秦会 洪承畴等 21 联系全文的大意 用 生 与 义 开头 拟写一副对联 不 少于五字 22 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 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 大 印象最深 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 树立起义重与利 舍生 取义的价值观念 23 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 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 因为本文是论述 舍生取义 的 重在 义 义 是抽 象事物 难以把握 理解 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 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 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 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 展开 25 文章从所欲入手 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 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 文章用 鱼 和 熊掌 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 熊掌喻 义 形象的区分 生 与 义 的价值高下 27 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 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 也不苟且偷生 既故不为苟得也 28 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 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 也不愿躬躬不义 29 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 用两个字概括 不 义 30 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 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 屈辱人格 而要无所畏惧 义无所顾 31 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 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 那么凡是可以苟 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 32 指出文中 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 其 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 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 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 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 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 舍生取义 始终 勿丧 一般人则难免因环 境改变 而 失其本心 35 文中作者认为 舍生取义 之心 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36 文中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为什么饥饿的行 人 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 他们认为接受这 嗟来之食 将陷身于不义 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 用者对于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的行为 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 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 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 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 即受环境影响 40 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 义 重于生命 并在篇末点题 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 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 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 但实质另有它论 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 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 不应被物欲所蔽 而丧失羞恶之心 体现了孟子 的 民贵君轻 的政治思想 43 出自 鱼我所欲也 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44 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 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 鱼 与 熊掌 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 取义者也 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 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强调 一箪食 一豆羹 看似微不足道 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 性的施舍 说明 所恶有甚于死者 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 辨礼仪而受之 结尾 此之谓失其本心 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45 从全文看 本文先后运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级非遗工坊运营师的技能提升与进修计划
-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报告与分析
- 香文化讲师中级水平评估标准
- 注册防雷工程师的日常工作记录与总结
- 高级酒店前厅部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
- 独立站运营专家金牌级月度工作计划及KPI考核方案
- 股票操盘手职业发展规划建议书
- 城市运行监督面试重点
- 高效团队建设拓展主管的团队工作安排
- 从零开始学习数码菲林制作技巧与技巧
- 2025至2030中国PEEK牙科植入物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幼儿园社会性发展教育方案
- GB/T 2423.17-202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 山东省汽车维修工时定额(T-SDAMTIA 0001-2023)
-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
-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
- GB/T 31845-2015电工电子设备机械结构热设计规范
- GB/T 20308-2020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矩阵模型
- GB/T 15406-1994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
- GB 18281.4-201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生物指示物第4部分:干热灭菌用生物指示物
- 2021-2022年分层教学教研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