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学生版)_第1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学生版)_第2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学生版)_第3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学生版)_第4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2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3 2 13 2 1 精品系列历史精品系列历史 20122012 版版 专题专题 2020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学生版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学生版 考点定位考点定位 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 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着重考查 师夷长技 思想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畬 姚莹的贡献 和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的贡献 2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主要考查新文 化运动的背景 兴起概况 主要内容和意义 3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考查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 问题与主义 之争 三年高考三年高考 一 2012 高考试题及其解析 精选 1 2012 高考文综北京卷 16 下面的史料中 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 其中句读错 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 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 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 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 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 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 此其 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 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 B C D 2 2012 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 3 戊戌变法期间 湖南 湘报 发表了 醒世歌 若 把地球来参详 中国并不在中央 地球本来是浑圆物 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 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 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 宣传科学救国 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3 2012 高考文综福建卷 17 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 认为它以 iconoclasm 打 倒偶像 和 enlightenment 启蒙 为动力 是一场 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 来 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 自强与求富 B 进化与革新 C 改良与革命 D 民主与科学 2 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 天演论 原富 法意 群己权界论 实验主义 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 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 戊戌变法时期 B 清末新政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6 2012 高考历史上海卷 23 从右侧的书目看 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 一领域 A 宗教文化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理论 D 文学艺术 7 2012 高考文综山东卷 28 20 分 在历史发展中 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 复 1854 1921 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2 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 2 时间主要活动 1867 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 年在 建成 扬威 舰实习 1877 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 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 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 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 则及今而图自强 非标本并治焉 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 则 无以救目前之溃败 不为其本 则虽治其标 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 练军 实 至于其本 则亦于民智 民力 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 民力日奋 3 民德日和 则上虽不治其标 而标将自立 严复 原强 1895 年 1 据材料一 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6 分 2 据材料二 指出严复在对 自强 问题的认识上 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6 分 3 分析严复的 自强 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8 分 8 2012 高考历史江苏卷 22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 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 中国政治思想史 的时候 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 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 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 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 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 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 细研他的思想之 后 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 康氏以保皇为 立宪之手段 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 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 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 可以说是遵行 过则勿惮改 的古训 萧公权 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 1940 年写作 中国政治思想史 时 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 才摆脱 某种 史观的阴影 对康氏有 4 新的认识 所谓 假民权 假维新 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 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 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9 2012 高考文综广东 A 卷 39 27 分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 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 息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 对 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 格致 到 科学 的用词变化 中国 古代本有 科学 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 处科学之兴 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 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之句 明末清初 受古代 格物致知 的影响 时人将 science 音译为 格致 19 世纪中叶后 研格致 营制造者 乘时而起 格致 一词大量使用 19 世纪末 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 将 science 译为 从事科学 讲求政艺 民国 初 学界还将 science 音译为 赛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 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等 材料二 随着 代议制民主 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 直接民主 是 民主 而且近代 间接民主 也是 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 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 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 日常使用的 民主 一词 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5 据 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 等 1 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 科学 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 格物致知 的 目的是什么 4 分 2 19 世纪中叶以后 从 格致 到 赛因斯 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2 分 3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 简要分析 民主 概念变化的 原因 8 分 4 从 经济 中学 粉丝 3 个词语中任选 1 个 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3 分 二 2011 高考试题及其解析 精选 1 2011 年全国卷文综 14 徐继畬在 瀛环志略 中对华盛顿有如下品论 呜呼 可不 谓 6 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 民主 与 科学 仍然被认为是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4 2011 年安徽卷文综 14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 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 B 吾国固有之文明 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 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 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并立 合之则两亡 D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 科学之兴 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5 2011 年浙江卷文综 16 诗人徐志摩 1896 1931 说 在 24 岁以前 我对于诗的兴 味 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 文学革命 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 德先生 和 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 面性 6 2011 年浙江卷文综 21 迄今所知 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 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 1899 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 大同学 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 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 可见 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 工人 领袖 19 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 搞清楚 7 A B C D 7 2011 年上海市单科历史 22 严复译著的 天演论 被誉为 中国西学第一 以今日 之见 A 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 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 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戋发醒作用 C 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 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8 2011 年全国卷文综 37 32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 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 书 中说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 又称 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 诸 大夫皆曰贤 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 见贤焉 然后用之 荀子 中说 君 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据 孟子 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 一曰君主之国 一曰民主之国 一曰君民共主之国 为君民共治 上下相通 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亦得以下逮 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苟得君主 于上 而民主于下 则上下之交固 君民之分亲矣 内可无以乱 外可无以悔 由此而 扩充之 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 以英为巨擘 而英国政治之美 实为泰西 诸国所闻风向慕 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 中国古昔 有所谓 民为贵 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 思想而无其制度 故以民立国之制 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 民国之国家 为全国国 民所公有 民国之政治 为国民所共理 民国之权利 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 孙中山全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 分 2 根据材料二 三 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10 分 8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 并简析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14 分 三 2010 高考试题及其解析 精选 民能否对于政治 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 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4 2010 年海南卷历史 15 1864 年 有人称 当今光气大开 远方毕至 欧洲诸邦 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 此古今之创事 天地之变局 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 变局论 9 A 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 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 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 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5 2010 年重庆卷文综 39 题第 2 小题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 均不能定为一尊 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 非无优点 而缺点则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 者 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 等级 说也 赵清 郑城 吴虞文集 陈独秀复吴虞信 2 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 2 分 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2 分 结合所学 知识 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 分 两年模拟两年模拟 一 2012 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 精选 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3 江苏省无锡市 2012 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 史人物 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 由改良派到革命派 由革命派到抛 10 弃 武力 挽救中国 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 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A 张謇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4 山东省枣庄市 2012 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 梁启超指出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 所希望 的件件都落空 渐渐有点废然思返 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 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 决计 不可能 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A 辛亥革命毫无建树 B 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 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 爱国人士 救国无门 5 浙江省温州市 2012 届高三一次适应测试文综 某校四位同学就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 中国的 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这个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争论 你认为论证正确的 是 甲 错误 德先生和赛先生并非古代中国的特征 不存在 复兴 乙 错误 白话文是胡适等人的创造 不存在 复兴 丙 有道理 新文化运动复兴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 丁 有道理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A 甲 乙 B 乙 丙 C 甲 丁 D 丙 丁 上述材料反映了 A 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 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 这些人追求民主与进步 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 浙江省 2012 届高三调研文综 严复晚年说 垂老亲见 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 亘古未有之血战 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 只做到 利己杀人 寡廉鲜耻 八个字 回观孔 孟之道 真量同天地 泽被寰区 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11 A 放弃进化论 B 重新评估传统 C 反思西方文明 D 肯定孔孟之道 9 北京市海淀区 2012 届高三零模文综 32 分 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变革具有 重大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种种观念 诸如贵族有超凡的天赋 国家就是一个家族 以及厚古薄今等 在春秋晚期及战国时代受到了根本上的修正 君主及统治集团此时虽然仍然被认为有着神 性祖先 但少数胆大之士敢于质询 作为大臣或君主什么才更重要 究竟是祖先呢 还是 个人能力 换句话说 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 此前为封闭集团专用的地位开放为大家 竞争 许倬云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春秋战国时期 的社会流动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及其对当时社 会变革的影响 8 分 材料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史学界通常被称为 清教革命 表明宗教因素对于 革命进程有重要影响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填写以下表格 10 分 教 派代表的势力和影响 清教 国教 天主教 材料三 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谎 自西方文化输入以来 新旧之冲突 莫甚于今日 盖在昔日 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 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盖吾人须 知 新旧异同 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 若是者犹滴滴之水 青青之叶 非其本源所在 本源所在 在其思想 3 阅读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制造 政法制度之争 和 思想上之争 的表现 8 分 4 你是否同意作者所说的新旧冲突 本源所在 在其思想 说明理由 6 分 提示 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划 做出判断 再说明理由 12 二 2011 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 精选 A 两位维新者 都抱有新思想 都反对旧观念 B 认同维新者 重点各有不同 但都 主张民主 C 严复思想激进 谭嗣同思想保守 D 严复思想保守 谭嗣同思想激进 3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 2011 届第一次联考文综 一位学者自述 因为爱看地方戏曲 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 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 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 见解 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 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 影响这位学者行为的最可能是 A 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 B 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 C 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 D 文革 时期的破旧立新说 13 4 2011 届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模拟四 有一个时期 中国出现许多期刊 其中部分存在时 间很短 影响也不大 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象 例如 曙光 新生 自由 救国 新社会 新气象 新文化 新中国 新妇女 进步青年 平民教育等 这些期刊的名称所 表达的精神源于 A 戊戌变法运动 B 清末新政运动C 新文化运动D 抗日救亡运动 5 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 2011 届高三下期入学考试文综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 清初 之学大 乾嘉之学精 道咸 1821 1861 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 新 指的是 A 反对君主专制 B 西方的 长技 C 介绍研究西学 D 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 一年原创一年原创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C 今日策中国者 必曰兴民权 D 三纲五常 乃 奴隶之道德 3 王韬认为 当默深先生时 与洋人交际未深 未能洞见其肺腑 然 师长 一说 实 倡先声 文中的 默深先生 是指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曾国藩 D 李鸿 4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 主保中国 次保大清 主保大清 次保中国 只保中国 不保大清 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B 维新派 顽固派 革命派 C 保皇派 革命派 维新派 D 洋务派 革命派 保皇派 5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 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 对他来说 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 中国 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 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 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 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 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 他 应该是 14 A 林则徐 B 洪秀全 C 张之洞 D 郑观应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书五经 中国史事 政书 地图为旧学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 不使偏废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心身 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 劝学篇 材料二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 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 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 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 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康有为揭橥孔子和经学的旗帜 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 从而把孔子塑造 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 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 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 做 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 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 康氏所为 开援西入儒之先河 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礼法 贞节 旧伦理 旧政治 要 拥护那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 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 请回答 15 考点预测考点预测 纵观 2010 2012 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这一专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