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说课稿_第1页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_第2页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_第3页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_第4页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难忘九一八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老师们 我来自鼎城区第九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 难忘九一 八 我从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法设计 教学课程 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1 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 14 课 是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 抗日战争 的第一课 前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长 征胜利结束 下启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 主要内容是 九 一八事变 和 西安事变 课程内容凸显了日本帝国主 义的野蛮行径和中国共产党在国难当头之际显现出的中流 砥柱的作用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的极好内容 2 2 教材特点及处理 教材特点及处理 教材内容比较简练 主体教材只有 700 多字 重点突 出 辅助教材有文字 图片 图表等 有助于学生理解 掌握知识 阅读教材 学生可轻松获得历史知识 但由于 教材简练 学生难于自觉地从教材中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 及意义 需补充资料 启发思考 充分讨论 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 九一八事变 的经过 结果 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的背景 经过 和平解 决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简述两个事变的背景 经过 结果 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析东 北迅速沦亡的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通过 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解决西安事变 培养学生初 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 九一八事变 使学生认识到 九一八事变 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 反抗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从而激发 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 绝 对不抵抗 政策的义愤 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从全民族利益出发 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 教育 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三 重点 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 九一八事变 的原因 经 过和后果 西安事变的背景 经过 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四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 年龄在 13 14 岁 知识面比较宽 特 别是在影视剧中对抗日战争有比丰富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 知识的掌握 另一个方面 求知欲旺盛 追求自我意识 情感容易激动 正在形成叛逆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 注意尊重他们的话语权 把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很好的引 导到对知识的探究中来 五 教学法设计 总体设计是紧扣教材 启发思维 师生合作 课内外 结合 具体有 创设情景 引入 松花江上 等大量音像 图片资料 再现情景 感知历史 扩展学习广度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在课本中获取关键信 息 寻找问题的答案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设置问题 把两个子目的内容各自设计成几个相互关 联的问题 难度逐步加深 启动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入 思考 合作探究 引导 组织 鼓励学生与其它同学共同探 讨解决问题 挖掘学习深度 六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一 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 松花江上 导入 九一八事变 在深 沉雄浑的音乐中 将学生引入一种悲愤的情绪 二 新授 二 新授 两个子目都让学生看书 2 分钟 获取相关信息填表 然后设计 2 3 个问题 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 有难度 的相互补充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 在师生互动中完善答案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分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 设置问题 合作探究 拓展 延伸几个环节 1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补充 九一八事变 和 西安事变 相关图片 丰富 学生历史感知 2 2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让学生阅读教材 找出 西安事变 相关信息 填入 设计的表中 反复识记几次 并互相讲述 重点掌握 1 1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 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结果影响 1931 年 9 月 18 日 沈阳 日军有预谋的制造柳条湖事件 并以此为借口 进攻东北军驻地北 大营 炮轰沈阳城 只有四个 多月 东北三 省全部沦亡 中国 局部抗 战开始 2 2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时间地点主要经过结果意义 1936 年 12 月 12 日 西安 张学良 杨虎城为了逼蒋 抗日 扣押了蒋介石 实行 兵谏 并通电全国 要求停 止内战 联共抗日 和平解决 十年内战基本 结束 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基本形成 3 3 设置问题 合作探究 设置问题 合作探究 1 1 九一八事变 设计两个问题 九一八事变 设计两个问题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日本为什么要发动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 引导学生再阅读教材及小字部分 补充日本大陆政策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蒋介石政府全力 剿共 等相关知识 启发学生思考 明白日军侵略中国野心由来已久 激 发对日军暴行的愤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面对日本的侵略 国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面对日本的侵略 国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 民是如何应对的 民是如何应对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展示东 北迅速沦亡的严重后果 激发学生对日军侵略暴行的愤恨 和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义愤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补充杨靖宇和赵一曼的相关资料 突出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游击队英勇抗日的光辉事 迹 指导学生进行对比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 奉行不 抵抗政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和东北义勇军 英勇抗 日 通过对比 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引出中国 共产党必将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为学习西安事变做好准 备 2 2 西安事变 设计 西安事变 设计 3 3 个问题 个问题 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 为什么会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 为什么会 以下以下 犯上犯上 发动西安事变 发动西安事变 通过讨论 分析 梳理 让学生探索西安事变爆发的原 因 民族矛盾激化是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感召张 杨二人是重要原因 张 杨二人的 爱国心是个人因素 蒋介石实行 不抵抗政策 坚持围剿红 军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原因 让学生明白这是一次爱国性质的 兵谏 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补充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 扩大内战 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 日 本扩大侵华 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 支持和平解决 南京国民 政府中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 讨伐 张学良 企图置 蒋介石于死地 取而代之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 决 引导学生分析 西安事变后 局势极为动荡 处死蒋介石 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 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内战一起 必使日本有机可乘 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 中国共产党不 计宿怨 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有力地推 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国共两党是分裂对 峙 十年内战 和平解决后 国共两党是团结合作 一致抗日 得出答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 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这三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补充相关资料 引 导学生从方方面面考虑 如有不一致意见可组织辩论 协 助学生梳理总结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出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 决过程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及高瞻远瞩 以民族 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 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4 4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 展示靖国神社和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 神社的图片 2 补充今年钓鱼岛事件有关资料 3 补充胡锦涛总书记 牢记历史 不忘过去 珍爱 和平 开创未来 的题辞 让学生联系当今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辟 牢记历 史 珍爱和平 5 5 小结 小结 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 日军有预谋的 制造柳条湖事件 并以此为借口 进攻 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 只有 四个多月 东北三省全部沦亡 中国局部 抗战开始 西安事变 1936 12 12 张学良 杨虎城为 了逼蒋抗日 扣押了蒋介石 实行 兵 谏 并通电全国 要求停止内战 联共 抗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力斡旋下 和 平解决 十年内战基本 结束 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初 步形成 6 6 练习巩固 练习巩固 1 填表 事件时间地点主要经过结果影响 九一八 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 沈阳 日军有预谋的制造 柳条湖事件 并以此为 借口 进攻东北军驻地 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 只有四 个多月 东 北三省全部 沦亡 中国局部 抗战开始 西安事变 1936 年 12 月 12 日 西安 张学良 杨虎城为 了逼蒋抗日 扣押了蒋 介石 实行 兵谏 并 通电全国 要求停止内 战 联共抗日 和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