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_第1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_第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_第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_第4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3 页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了 解 论语 反映的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 理清各个章节的内 容 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 领 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1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了解 论语 反 映的主要思想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 领会孔子勇 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从今天开始 咱们就开始学习 先秦诸 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 在这里所说的先 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 的著作 春秋时期 教育开始普及 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 的阶层 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 博学多才 多给 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 第 2 页 共 13 页 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 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 成为不同阶级 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 文化 财富 二 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 墨 名 法 道 阴阳等 在 本课程中 我们将主要学习儒 道 墨 法四家的著 作 下面就儒 道 墨 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 简介 1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 孟子 荀子 论语 孟子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 在战国时期 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 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 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 文体上看 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 的文章 对于后人来说 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 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 第 3 页 共 13 页 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 哲思之深 影响这远 原创 作之强而言 是空前的 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 儒家思想及其 论语 1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 经典即六经或六艺 即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 孟子 荀子 孔 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 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人 晚年致力教育 整理 诗 书 等古代文献 并把鲁史官所记 春秋 加以删 修 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 有 3000 人 其中著名的有 70 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礼 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他主张中庸之道 反对 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 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 化的正统 影响极大 2 关于 论语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 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 朱熹把它跟 大学 中庸 孟子 合为四书 论语 共 20 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 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 班固 汉书 艺文志 中有这样的 第 4 页 共 13 页 解释 论语 者 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 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 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 论语 论 l n 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 是一部语录体的书 主要体式有四种 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答问体 即先指出问者及 所问问题 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对话体 记录孔子 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一边记叙事情 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 整体感知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五 小结 六 作业 熟读课文 生字正音并释义 1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 孟子 荀子 论语 孟子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 在战国时期 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 庄子 4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前三小节 了解 论语 反映的主要 第 5 页 共 13 页 思想 翻译第一小节 1 仪封人请见 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 吾未尝 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 曰 二三子 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封人 仪为地名 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 系镇守边疆的官 从者见之 随行的人把他引见给 孔子 丧 失去 这里指失去官职 木铎 木舌的 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 他说 凡是君 子到这里来 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 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说 你们几位何必为没 有官位而发愁呢 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 上天将以孔 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 人 尤其是在礼制方面 信服孔子的人很多 仪封人 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 就认为上天将以孔 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 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 用 木铎 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 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翻译第二小节 第 6 页 共 13 页 长沮 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 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 由 曰 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 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 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长沮 桀溺 两位隐士 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耦而耕 两个人合力耕作 问津 津 渡口 寻 问渡口 执舆 即执辔 以 与 之 它 辟 同 避 耰 音 用土覆盖种子 怃然 怅然 失 意 长沮 桀溺在一起耕种 孔子路过 让子路去寻 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 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 子路说 是孔丘 长沮说 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 是的 长沮说 那他是早已知道渡 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 你是谁 子路说 我是仲由 桀溺说 你是鲁国孔丘 第 7 页 共 13 页 的门徒吗 子路说 是的 桀溺说 像洪水 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 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而且 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 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 社会的人呢 说完 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 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 人 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 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 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 我就不会与 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 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 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 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要独善其身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 他感到 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 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以天下为 己任 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 和历史责任感 翻译第三小节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 而 第 8 页 共 13 页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 楚狂接舆 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 一说楚 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殆 危险 趋 快步走 辟 通 避 躲避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 他唱 道 凤凰啊 凤凰啊 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 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 算了吧 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孔子下车 想同他谈谈 他却赶快避开 孔子没 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 又有 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 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 也 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 而 表示斥责 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 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 尊重 三 小结 四 作业 习题二 第三课时 四 五小节的内容及其进一步理解掌握领会孔子 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第 9 页 共 13 页 一 朗读并翻译第四小节 4 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 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 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君 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蓧 读 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四体不 勤 五谷不分 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是粪 不 是语气词 意为 我忙于播种五谷 没有闲暇 怎知 你夫子是谁 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 勤 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 子 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 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 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黍 音 黏小米 食 音 拿东西给人吃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 落在了后面 遇到一个老丈 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 你看到我的老 第 10 页 共 13 页 师吗 老丈说 我手脚不停地劳作 五谷还来不 及播种 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 说完 便扶着 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 住宿 杀了鸡 做了小米饭给他吃 又叫两个儿子出 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 子路赶上孔子 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 老丈已经走了 子路说 不做官是 不对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 君臣间的关 系怎么能废弃呢 想要自身清白 却破坏了根本的君 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 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至于道的行不通 早就知道了 过去有一个时期 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 等 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对此 我 们不想多作评论 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 而是政治 需要 其实 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 而在于后面子路所 作的总结 即认为 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 老丈与 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 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 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第 11 页 共 13 页 二 朗读并翻译第五小节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篇 石门 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晨门 早上看守 城门的人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 看门的人问 从哪里来 子路说 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 是那 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 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 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出 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 我们 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 思考问题 1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 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 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 但是他 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 礼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 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第 12 页 共 13 页 2 孟子在 孟子 尽心上 中提出了 穷则独善 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的观点 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 印象是 知其不可为而为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 这种差别 提示 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 言之成理 即可 在我国传统中 孔子被称为 圣人 孟子被 称为 亚圣 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 他们的人 格和人生追求都是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 模式 在修身为立足点上 无论是进还是退 两者并 无差异 但是 孔子对治国 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3 孔子与长沮 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答案明确 这两类人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 实 但孔子力图改变它 并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