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doc_第1页
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doc_第2页
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doc_第3页
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doc_第4页
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要对中国未来3G的市场前景作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不能单纯的就3G来考虑,首先要从整个移动通信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分析;并结合3G标准和技术的发展来考虑。1中国电信市场现状 中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现代通讯网络,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6月底达4.72亿户;电信普遍服务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使通信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电信普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一定限制,目前,全国电话普及率仅有36.3%,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成绩,但仍有14.7%的行政村尚未接通电话。 为了预测3G的市场,就必须先分析移动通信各个主要类别当前所占的比重及未来发展趋势。当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类别有:蜂窝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与无线本地环路系统(即无线市话) 、无线寻呼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专业移动通信系统。 1.1全国电信业务收入 2003年16月,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21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幅约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其中,各项业务占整个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见下表: 移动通信 本地网通信 长途业务 数据通信 无线寻呼 卫星通信 46.2% 33.1% 14.9% 5.4% 0.4% 0.1% 2003年16月蜂窝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所提供的移动电话用户虽然增加到2.38亿户,占49.6%,但是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却只占整个业务收入的46.2%,所占比重比2002年底略有下降,16月累计增长速度13.6%,说明其ARPU值下降,也就是增加的主要是低端用户。 本地网通信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比2002年上升1.2%,同比增长9.7%,说明无绳电话与无线本地环路系统即小灵通起了增加ARPU值的作用。 长途电话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比2002年上升2.7%,同比增长8.4%。 数据通信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仅5.4%,比2002年上升0.7%,同比增长35.3%,说明我国数据通信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市场培育期。 无线寻呼系统,由于电信专业收入比例仅占0.4%,说明正处在衰落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于电信专业收入比例仅占0.1%,说明市场还刚刚启动。 1.2 蜂窝公众移动通信系统 2001年底,我国移动用户接近1.5亿,超过美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网。2003年6月已达到2.34亿用户,与2.38亿固定电话用户接近持平。移动电话用户2003年16月比上年同期增长32.9%,平均月新增474.5万户,低于2001、2002年月新增数505.7、506.5万户,除了今年1月移动电话新增数高于2001、2002年单月新增数外,26月均低于近年的月新增数,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其中预付费用户占80%,说明主要增长的是低端用户。6月移动电话用户仅增加441.6万户,近年来首次低于当月固定电话用户新增数。预测到2005年移动用户可能4亿。未来几年蜂窝公众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将会超过5000亿元,移动终端的销售总额也将会超过5000亿元,二者相加将会超过1万亿元。由移动通信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可能超过10万亿元。1.3 无绳电话与无线本地环路系统(即无线市话) 1999年中国电信改组将蜂窝移动与无线寻呼剥离后,市场竞争意识空前高涨。为了与GSM蜂窝网争夺用户,部分省局提出无线市话(或移动市话)的观念,例如河北、浙江、广东、江苏、云南、山东、陕西、甘肃相继策划申请数字无绳电话PHS、DECT频点,以支持各地市组建移动本地网,开展与移动网的竞争,争夺移动网在本地的市场,并取名为本地通或小灵通。从市场来看无线市话有三个优势:(1) 约80%的人在80%的时间只需在本地使用移动电话,出市的只是少部分; (2) 本地移动电话与有线电话一样单向收费; (3) 可做到有线/无线一个号,在家用有线,出外用手机;所以本地移动必然是固定电话的发展趋势,也必然会分流移动电话和寻呼的部分市场。 各种技术体制无线市话在我国的现状是:PHS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遍布全国都已建网,有接近2000万的用户,相当固定电话总用户的8%多一点;CDMA1900 WLL在深圳等几个城市已超过几十万用户;CDMA450 WLL在西藏已超过2万用户;GSM1800在上海奉贤和几个校园有少量应用,约1000用户;我国自主研发的SCDMA系统在大庆油田开通具有手机的超级小灵通网,约2万用户,最近还将在宝鸡、桂林投放市场。随着各地小灵通的快速发展,2003年固定电话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2003年16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平均月新增389.8万户,远高于2001、2002年的月均新增296.2、282.1万户。6月固定电话用户新增472.8万户,为近年来最高数,说明小灵通起了促进作用。 1.4 无线寻呼系统 我国从1984年开通无线寻呼业务以来,增长迅速,1996年达4000万,已在国际无线寻呼业中占第一位,1999年已超过7000万达到高峰。最近4年由于蜂窝移动电话来电显示和短消息业务的兴起,无线寻呼业呈下降趋势。2002年6月底无线寻呼业务持续下滑,用户数量为2508万户,比上年末减少30.5。2003年1-6月电信专业收入比例已从2002年的0.9%下降到0.4%。可以看出这批上千万的寻呼用户均将陆续成为GSM蜂窝移动电话或小灵通的用户。1.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由于铱星运营上入不敷出而破产,亚太卫星APMT也遭遇困难,因此,卫星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尚需时日。从长远来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3G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全球解决个人通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预计2010年全球卫星移动用户将达400万。最近几年在中国不会有太大市场。 1.6 专业移动通信系统 专业移动通信系统是专供某一业务部门如铁路、航空、海运、出租汽车等部门的内部业务使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它由专业单位自行投资建设,面向某个部门,以专业用户为服务对象,主要完成集体用户内部或集体用户之间的通信,视其需要可与PSTN或专用自动交换机(PABX)相连接。与公众移动网相比较,专业移动网更强调组呼、广播呼叫、紧急呼叫、强插强拆和不同的呼叫优先级别等调度指挥功能。更强调缩短呼叫的建立时间,在紧急情况下,希望一按即通(小于0.5秒)。调度指挥要求简明扼要,一般通话时间为几十秒。移动台要求能脱网像对讲机一样直接通话,以便在无覆盖区应用。这是目前GSM和CDMA等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所无法取代的。 国际上专业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大体是: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应用常规对讲机,7080年代应用无线拨号系统,8090年代主要应用模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9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中国专业移动通信可能分3个层次以满足不同用户群的需求: (1) 400MHz公众对讲机供普通老百姓任意选购使用。 (2) 900MHz无中心多信道选址通信系统,经指配号码供集团用户小型组网使用。 (3) 350MHz、800MHz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经指配频率供国家或地区或专业部门大型组网使用。 中国的政府机关、公安、武警、交通、铁路、水利、电力、石油、新闻、旅游、城建(煤气、自来水)、大型厂矿企业、医疗卫生、急救、消防和抢险抗灾等数十个国民经济部门都迫切需要建设集群调度通信网。据信息产业部组织调查所作的预测,数字集群未来10年的潜在市场需求为移动台800900万部,信道1415万个,产值约500亿元。如按国际上专业移动用户为公众移动用户的1/10估算,2005年中国公众移动用户将达4亿,那么届时专业移动用户将为4000万。因此,专业移动的潜在市场虽不如数字蜂窝那么巨大,但还可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市场。新开发的GSM PHASE2+ 、CDMA direct connect以及未来的3G具有专业移动通信系统的部分调度功能,因此,公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就可能从专业移动通信系统夺取部分市场。 2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分析 将中国移动通信的显在和潜在市场加以综合分析,可以大体分为高、中、低三块市场: 2.1 高端市场 既包括每月通信业务量需求较高、移动性较强的商业、白领高管人员、工程师、律师、新闻记者等等群体,他们的支付能力较强;也包括每月通信业务量需求并不很高,支付能力也不强,但喜爱玩电脑、手机新业务的年青科技人员、大学生等时尚一族。这些人多属会使用电脑的人员。2003年6月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达2572万,详见表1,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6800万,详见表2,即平均1部计算机有2.64人用之上网;而同期手机达2.34亿,为计算机的9倍,为上网人数的3.4倍。上网计算机的年增长率约为47%,以此估算,到2005年,可达4500万;上网用户的年增长率约为30%,以此估算,到2005年,可达10000万。这也就是届时中国可能的高端用户数。 表1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 上网计算机总数 专线上网计算机数 拨号上网计算机数 其它方式上网计算机数 2002年12月 2083万 403万 1480万 200万 2003年6月 2572万 515万 1739万 318万 % 23.5 27.8 17.5 59 表2 我国上网用户人数 上网用户总数 专线上网用户数 拨号上网用户数 ISDN上网用户数 宽带上网用户数 其它上网用户数 2002年12月 5910万 2023万 4080万 432万 660万 153 2003年6月 6800万 2342万 4501万 490万 980万 180 % 15 15.8 10.3 13.4 48.5 17.6 2.2 中间市场 既包括城市每月通信业务量需求一般、多在本地移动的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工薪阶层、靠社保的退休职工以及没有收入的中小学生和家庭妇女,他们的支付能力不强,希望每月的信息通信消费低于100元;也包括乡村的富裕农民、牧民、渔民等人群;他们一般不用电脑上网。该用户群在只有GSM和CDMA网络的现实情况下,只当确有必要时才购手机,也只当确有必要时才用手机打电话,必然是冷买冷用。而对于单向收费的无线市话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因此,深受欢迎,近两年获得快速发展。 无线市话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曾有人作过如下预测:我国有2100多个县,平均以每县需要1万用户计算,近几年内其市场需求量将达2100万户。国家规划中的农村电话及用户,如按其中30%采用无线市话计,再加上大中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社区、办公商务楼及新开发区所需无线市话,保守估计:全国总用量将达4000万户。 现按中国电信市场分析,我国现有固定电话用户已达2.38亿,预计2005年将达3.4亿,如按30%采用无线市话计,则将达1亿之巨! 由于移动通信高端用户多半早已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GSM或CDMA用户,未来2年多新增的1.6亿多用户,可以预期大部分是低端用户,如果新建了无线市话网络,对这一硕大的用户群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种他们的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选择,这是一个绝好的福音。对于已经购买了GSM或CDMA手机的每月2000-3000元中等收入的阶层,他们也会再多买一部无线市话手机,除了出差异地之外,经常随身带的是无线市话手机,而将GSM或CDMA手机放在家里,从GSM和CDMA网络来的电话可以及时转到随身带的无线市话手机上,这样既方便又省钱,何乐而不为。因此,无线市话是从固定电话和蜂窝移动电话及无线寻呼三个领域争夺用户,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无线市话总的市场容量可能达2亿,这将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2.3 低端市场 主要包括乡村每月通信业务量需求很低、多在本地移动的农民;也包括城市的月收入低于500元的打工族,他们的支付能力很差,希望每月的信息通信消费低于30元,最好靠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予以补助。 当前我国电信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占总人口36的城市固定电话却占63%,而占总人口64%的农村电话仅占37%,东、中、西部地区电话分别占52、29.3和18.7。 粗略估计,为了解决占总人口64%的乡村电话问题,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约20000万家,如果要达到家家通的水平,就要高达20000亿元。另一方面,即使每年铺设缆线10万公里,也要100年。显然,有线本地环路是电信普遍服务的瓶颈。为了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是必须克服的瓶颈。 几年来中国电信通过在各地的实践证明,无线接入系统充分利用并发挥了现有固定网络的号码资源及线路、交换机资源,提升了现有网络的效益,是克服电信普遍服务瓶颈的有效措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业务增长点。无线农话业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仅需在本地一定范围内移动,而且可以分别满足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各自活动的需求,这实际是走向个人通信的一个台阶,缩小数字鸿沟的必要手段,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保守估计:无线农话按30%家庭来考虑,未来5年全国总用量将高达6000万户。乐观估计:无线农话按30%的人员来考虑,市场容量可能高达2.4 亿,这又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3 中国3G市场前景分析 所谓的3G按ITU命名的IMT-2000是包含地面和卫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试图建立一个全球的移动综合业务数字网,提供与固定电信网的业务兼容、质量相当的多种话音和非话业务;力求综合蜂窝、无绳、寻呼、集群、移动数据、移动卫星、空中和海上等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用袖珍个人信息终端作全球漫游,从而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的理想。 遗憾的是IMT2000系列标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有违初衷、不尽人意之处。从信息通信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来分析,IMT2000技术体制存在下列缺陷: (1) 无论是无线电传输技术抑或是核心网都没有统一制式。 (2) 第一阶段标准R99等与主流技术并不适应因特网的发展需求。 从当前国际上3G的形势来看,3G产业发展还出现下列问题: (1) 3G标准版本太多,更新过于频繁。 (2) 3G技术不成熟,3G终端发展滞后。 (3) 3G市场不成熟,缺乏非此不可的关键应用。 (4) 3G执照和频谱高价拍卖,使运营商与用户不堪重负。 (5) 3G商用一再推迟。 (6) 全球经济下滑,影晌3G运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我们做中国3G市场分析时必须明确两点: 3.1 整个移动通信的市场不等于蜂窝移动通信的市场 就必须先分析移动通信各个主要类别当前所占的比重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上节各类移动通信系统的中国市场分析可以看出:因为陆地蜂窝移动通信不能包含无线寻呼、无绳电话、移动卫星和专业移动通信,但可以完全实现无线寻呼的功能而夺取其市场,可以部分实现无绳电话和专业移动通信的功能而部分夺取其市场。相反数字无绳电话也可分流蜂窝移动通信的部分市场。 由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蜂房类型的技术特征不同,各有其适用的移动环境,详见下表。 蜂房类型 巨区 宏区 微区 微微区 蜂房半径(km) 100500 35 1 0.05 终端速度(km/h) 1500 500 100 10 安装地点 LEO/HEO/GEO 建筑物/塔顶 灯杆/墙上 建筑物内 运行环境 所有 乡村郊区 市区户外 市区室内 业务量密度 (E/km2) 低 低到中 500 中到高 5000 中到高 1000 越区切换 必需 必需 位置登记 必需 必需 必需 价格 最高 高 低 最低 适用系统 卫星 蜂窝 蜂窝/ 数字无绳 模拟无绳/数字无绳 因此,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移动通信系统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并存。 3.2 整个蜂窝移动通信的市场不等于3G移动通信的市场 从频谱资源来分析,由于3G受挫,中国2005年以前的公众移动电话预测的4亿容量仍可以主要依靠2G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数字无绳系统来提供,GSM、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PHS等等无线市话系统的频带如下表所列,仅GSM与CDMA其频谱资源合计即高达250 MHz带宽,完全可以满足未来移动电话中国市场的需求,根本不存在因频谱资源短缺而急需频谱效率高并具有新频段的3G的理由。 系统 CDMA 800 CDMA 1900 GSM 900 GSM 1800 PHS SCDMA 450 SCDMA 1900 类别 蜂窝 蜂窝 蜂窝 蜂窝 无绳 蜂窝 蜂窝 蜂房类型 宏区 微区/宏区 宏区 微区/宏区 微微区/微区 宏区 微区/宏区 双工 FDD FDD FDD FDD TDD TDD TDD 频带(MHz) 824-849 869894 18801900 19601980 890915 935960 17101785 18051880 18951918 中国19001915 中国 450470 中国 18851905 带宽(MHz) 252 102 252 752 15 20 20 从业务需求来分析,中国当前因特网拨号及专线用户达到6800万户,仅占全国电话用户的14.4%;手机和信息终端上网用户达到180万户,仅占0.38%;数据通信收入仅占整个电信业务收入的5.4。可以看出,市场对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并不旺盛,还要通过2.5G的推广应用来进行一个较长的市场培育过程。中国移动从2002年10月才开始提供彩信(MMS)业务,中国联通从2003年才开展彩e,起码也要经过一年多的市场推广,才能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因此未来几年的电信市场主要还是电话业务,而且中国未来潜在的3亿多电话用户主要是地处郊区和农村的低端用户,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可能接受价格高昂的3G产品,这就给价廉物美的2G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数字无绳系统一个生存的空间;3 G商用一再推迟,也就给2G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数字无绳系统一个延长寿命的时间。我国新的运营商正可从这一有广阔市场需求的移动业务切入。 从3G标准来分析,遗憾的是:3G是沿着2G时代电信网的老思路发展的,目前已定的第一阶段标准不能适应因特网发展的要求,不和因特网结合的移动网是没有前景的。因此,3G标准才不得不分两个阶段,多种版本。也正因如此,欧美的3G商用才一再推迟。3G有所作为的领域是移动多媒体业务,可是由于第一阶段的3G只达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而且W-CDMA与cdma2000频谱效率并不先进,又不适应因特网非对称传输的要求,限制了它在固定因特网和移动因特网上的应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先天不足,使得它在无线接入固定因特网的领域要被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1Mbit/s的WLAN所抢占;而在移动因特网领域还没有找到特别吸引人的非此莫属的关键应用。这就限制了3G在固定因特网和移动因特网上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