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doc_第1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doc_第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doc_第3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doc_第4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史1、亚洲经济的腾飞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使管理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导致企业文化的产生,引起人们对儒家文化关注。 社会原因。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还不仅是由于“四小龙”的经济起飞,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2、中国古代哲学特点中国古代哲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自然观,亦称天道观;认识论,亦可称方法论;伦理学,亦可称道德论四个基本特点: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整体与过程的特点;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统一;经学与哲学相结合。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认为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原则或基本根源强调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1)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原则(2)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中:“闻道”闻人生之道,目的在改进人的行为;西:求真认识自然,目的在改造和征服自然,满足人物欲。如何“闻道”?“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荀子“穷神知化,乃养盛所致,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张载“人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程颐整体和过程的观点整体的观点 西:重别 中:重合世界是一个过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老子论道“周行而不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中国人的时间、过程观念不同于近之西人过程、时间。前者是人生体验中的时间、过程,和人生连在一起。中国人算时间,抽一袋烟功夫、日出日落。后者空间、时间是科学基础上的,和物质连在一起,是物存在的形式。单位是分、秒。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统一孔子贵“仁”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论语曾国藩:“孝悌”二字: “做一分就是一分学问,做十分就有十分学问。”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国藩4、经学与哲学相结合经学即指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之学。儒家经典有五经,六经等。所谓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始称于汉武帝。所谓六经即是于五经之外,另加乐经。第一章 孔子哲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即中国哲学中崇奉孔子的重要学派。之所以称为儒家就在于孔子在不做官期间,从事过“儒”的职业,即在富贵人家办婚丧嫁娶祭祀时,帮助安排礼节仪式的人。 重要人物:先秦:孟子、荀子汉代:董仲舒 魏晋:王弼、何晏 唐代:韩愈 宋明: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孔子:孔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孔子自然观天道观天命论鬼神观1、天道观孔子天道观A. 孔子的“天”是做人的准则,与做人很有关系。B. 对待孔子自然观不能简单化。天命论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1)何谓天命?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论语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孔子所讲的命,其真正意义:指宇宙的某一法则,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即时间空间加起来,形成这一股力量的时候,人对它没有办法去转变,这就是命。 (2)孔子把自己看成是受之于天的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3)天命是可知的鬼神观a、孔子怀疑祈祷的效用,不怀疑鬼神 “子曰:有诸?” “子曰:有诸?丘之祷久矣。”子思中庸第十六章: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勿见,听之而勿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又中庸第一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b、“敬鬼神而远之” “子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天道远,人道迩。” “敬鬼神而远之。”c、如何看待孔子的鬼神观?二、孔子的道德思想 “仁”重义轻利独与兼节欲说1、最高道德范畴“仁”(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克己复礼“克已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意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合于礼,合于社会之行为规范,而又不感到强迫,就是仁。(3)力行2、重义轻利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与兼实际上是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在生活中是洁身自爱,独善其身,不闻不问群体的事情,还是以群体为重,即兼利天下,为群体努力,甚至牺牲自己。(1)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2)孔子的态度首先,孔子对隐士非常尊敬,而且也有想退隐的念头。其次,但孔子的圣人胸怀,对于社会国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总之,孔子主张以兼善天下为主,但若情况不顺利,则亦不过于勉强,即可以兼则兼,不可以兼则独。因而取中道。 4、节欲说(1)孔子主张节欲,但不是无欲。首先,承认“欲”。其次,孔子主张“欲”要节制。第三,节情但孔子主张:“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三、孔子认识论首先,孔子主张“多闻”、“多看”。 其次,认识方法是学与思相结合,力戒以不知为知。四、孔子思想评价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如何看待“五四”孔学与儒学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 如何看待“五四” “五四”不是针对孔子本人及其学说; “五四”没有解决好批判与继承问题。孔学与儒学 汉儒之学(以董仲舒、郑玄为代表)宋儒之学(以朱熹为代表) 第二章 孟子的哲学思想:性善论 仁政学说 人格修养论 一、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二、仁政学说人性本善,那么国家的治理也就应该施仁政,而不是霸道。1、仁义是大利 孟子认为富国强兵是小利,仁义是大利。富国强兵与仁义首先强大了是不是就可以免于战争?孔子:战争、紊乱,都是根源于文化思想的衰落,人们眼光的短视,重视现实而忽略了文化发展中的因果。其次什么是强、什么是弱? 孟子见梁襄王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个民族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只是单纯经济发达谈不上是强者。小利不是强,大利才是强,也就是说,真正的强大在于仁政。2、如何施仁政第一是省刑罚;第二是“薄税收”;第三是“深耕易耨”三、人格修养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天下)。 “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义后利第三章:老子哲学老子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道家与道教一、老子自然观 1、道含义 a、道路 b、法则、规律。“兵者,诡道也。” C、世界万物的本体 2、道无为,老子主张做人、管理国家都应无为,这样才事半功倍。否则,如同陆贾在新语里言:“事逾烦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1、有无相生2、物壮则老 (1)相互转化(2)知足知止。 三、老子的道德思想1、纯朴的人生理想境界 A、首先,那里的人民有如婴儿的纯朴德行。婴儿德行纯真、自然、不贪婪。 B、其次,达到这种婴儿境界须有大智慧。老子说的这种境界决非真糊涂,而是看清了人世道理,达到一种大智慧后显示出的超脱、淡泊。 C、第三,做到一分有一分的快乐,做到两分有两分的快乐。 完全超脱虽然很难,不过我们可以在一件事上、在某个时刻做到超脱,淡泊。做到一分有一分的快乐,做到两分有两分的快乐。如此坚持下去,我们就可以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2、谦下不争,贵柔守静的处世哲学老子以谦下、不争、贵柔、守静作为他的人生指导原则,作为他的处世哲学。(1)谦下不争首先,老子认为自然万物谦下不争。其次,人如何做到谦下不争。(2)贵柔守静待人处世以柔静为贵。提倡以柔静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一切。首先,老子认为柔静才有生命力,才是真正的强大。老子认为柔静才是真正的强大,刚强不是真正的强大。其次,做人处事应该贵柔守静。如何贵柔守静? 第一、“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第二、功成身退贵柔守静还包括见好就收,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四、老子的认识论 “静观”、“玄览” 所谓静观就是排除一切干扰,使心灵虚寂到极点,去观察事物,所谓“玄览”就是深刻地观察事物。第四章 庄子哲学思想庄子认识论庄子道德哲学1、庄子的认识论:真理是不可知的;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首先,庄子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其次,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 2、庄子的道德哲学:人生境界;处世哲学;人生价值观(1)人生境界 、生物不应脱离自己的条件互相攀比庄子认为生物各有自己的特殊条件,倘不看到这点,盲目互相攀比,就会始终陷入一种苦恼的境界。或由于已不如人而羡慕、妒忌他人,或由于己高于人而高傲,卑视讥笑他人,从而使自己进入不了安适、舒畅、惬意、顺其自然的逍遥境界。、无所依赖真正理想的逍遥境界是无所依赖的境界。(2)处世哲学:用心如镜;坐忘;顺应自然;守本分、用心如镜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理想的人用心有如一面镜子,对于外来的一切,如痛苦和烦恼,打击和迫害,高官和厚禄任其来去而不送不迎。正可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 、坐忘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首先、所谓坐忘即指忘掉自己其次、坐忘还包括忘物。 、顺应自然自然在老庄哲学中很重要。这个自然还不同于我们哲学原理中的自然,那里的自然是指外界。老庄自然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本身,“然”是当然如此,原本如此,就是自然。一切本来如此。顺应自然就是对任何东西不强求,不造作。、要守本分庄子渔夫渔夫说: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做人守本分,作领袖的、父亲的、干部的、做儿子的、上下长幼、贵贱亲疏之间都要守本分,恰到好处。总之,做人做事,要晓得自己的本分,要晓得适可而止,这才算成熟了,否则就是幼稚。 (3)人生价值观:自劳自获;无干扰三、老庄哲学评价(一)老庄哲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1、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2、中国历史上,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 (二)、老庄哲学对中国文人的影响1、文人士大夫避世隐居的精神武器。2、培养一种旷达、乐观、豪放的人生态度。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走向虚无主义、感伤主义。真理不可知,是非没有标准,因而走向虚无主义。一切都是空的,这种虚无主义,感伤主义在后人诗词散文中常可见到。(三)阴谋之术与生活的智慧 :深刻观察;须有大德1、老庄哲学源于一种深刻的观察。老子看到“物壮则老”,主张“曲则全”,主张用阴、用柔,深刻地客观地指出了天、地、人、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天、地、人、社会的种种奥妙,是大智慧。同时与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也是一脉相承的。 2、曲线当中,须具有直道而行的原则。即要基于最高的道德。并且只能偶一为之,不可用作达到个人私利的手段。 第五章 易传的哲学思想一、易经与易传易经与易传合称为周易。周易是周代人问吉凶卜筮之书。易经:记载周人卜筮的卦辞,爻辞。易传:记载后人对经文的解释和 阐发,共有十篇,也称作“十翼”。1、易经易经以蓍草为中介物进行占筮,通过卦象来推测吉凶祸福。 周易作者至今无法定论。汉书艺文志里提出了伏羲、周文王、孔子创立发展了周易。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即易经的作者为伏羲、周文王,易传的作者是孔子。易经包含两个系统:一个是符号系统,即卦的图象,叫卦象;另一个是文字系统,即卦辞卦辞与爻辞大致分三类:第一类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第二类讲人事得失,第三类是判断吉凶的辞句。 卦 名卦形 取 象 卦 德 乾 天 健 坤 地 顺 坎 水 陷 离 火 丽 震 雷 动 艮 山 止 巽 风 入 兑 泽 现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2、易传易传与易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是解经的,但易传对易经的解释也融入了许多作者自己的新思想。易传有两套语言:一套是关于占筮的语言,是解释卦象、爻象、爻位、筮法的;一套是哲学语言,是讲宇宙和世界的变易法则,人类社会的起源和规律的。二、学易传的意义首先,学习易传有助于了解自然、人生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做人做事。 其次,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是群经之首,因此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必须要学习易。 第三,易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在世界也有积极的影响。三、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一切皆变的思想所谓“易”就是宇宙万物的变易、不易、简易的道理。宇宙万物,无时不变即变易。但变易中又具有整然有序的规则,即不易。由于有规则,人就能了解,可以遵循,可以预知、规范,即简易。 学习易经懂得了变化就可以领导变化,其次是应变,最末是跟着变化走,不得不变。2、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经所说的变化都是由阴阳、刚柔、动静等这些对立面的消长、交感、相摩、相荡所引起的。 3、否极泰来对立面的转化4、事物的变化都是从微小的变化始、从内部变化始,逐渐积累起来形成大的变化的。微小的变化是吉凶的先兆,所以必须重视微小的变化。 佛教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到两汉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哲学魏晋至隋唐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和 逐渐中国化的佛学(华严宗,禅宗)宋明时期,吸收了佛道两家思想,在更高发展阶段上的理学(即新儒学)。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三个阶段: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明 | | |儒老庄玄学、佛学理学一、佛教及其佛教的传入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是在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年10年)。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几个传播与发展的阶段:传入之初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末年小乘大乘隋唐鼎盛时期(公元581始)会昌灭佛(公元842-845)五代以后理学二、佛教内容简介人的痛苦、痛苦的原因、如何解脱四谛:苦、集、灭、道(一)、人的痛苦:人的地位;人的本质;人的痛苦1、人的地位四圣六凡 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 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佛教认为人类是六凡中的一凡。在宇宙中地位很低。但在六凡中人又居于较高的第二层次,比较近天神。若信佛,努力修持,就能经过天再升进入“四圣”圈,获得解脱。这是佛教许诺给人比畜牲等有较大的成佛的可能性,表现出对人的重视和期待。2、人的本质五蕴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成分: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是五蕴和合而生,五蕴分散而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人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因此,人的本质是空的。 3、人的痛苦:“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佛教认为人生就是苦,一切感受都是苦。乐也是苦的一种特殊表现,有苦才会启生出厌离之心,从而奠定了超脱世俗的基本立场。(二)、痛苦的根源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人生痛苦的最总根源和真正原动力是“无明”。即对人世实相的盲目无知,对人生本身是一种幻影这一道理无知,因而把人身作为真实存在,产生种种欲望和追求。十二因缘说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1)它承认灵魂不灭; (2)业报轮回。(三)、人生理想境界及其解脱途径涅槃:佛教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涅磐”。“涅磐”是梵文音译,意译就是“圆寂”,也有译为“灭”或“灭度”。所谓圆寂,圆者圆满,不可增减,寂者寂静。 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如何到达涅槃理想境界 三学: 戒(正语、正业、正命)、定(正定)、慧(正见、正思维、正念)。 六度: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从“八正道”、“三学”、“六度”,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其实都是讲如何生活,如何待人处世的道理。只不过,佛教讲待人处世是从因果报应角度讲的,建立在因果教育上的。三、小乘与大乘 小乘: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在世及灭度后百年间)、部派佛教(释迦牟尼去世百年后到400年间,即公元前4世纪到前1世纪)。大乘:(公元1世纪)区别在:对佛的看法上 小乘:佛是觉悟者;大乘:佛是超人存在在追求的理想上 小乘:个人解脱;大乘:普渡众生在修持方法上 小乘:远离社会;大乘:在现实中解脱在理论学说上 小乘:阿含经;大乘: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 四、禅宗禅宗的创始人是南北朝时来华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菩提达摩(第28代)公元520年来中国神光(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 2、主要观点(1)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3)“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 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禅宗对宋明理学的影响A、宋代大儒们都曾对佛学作过深入的研究 B、禅宗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主要在本体论(宇宙论)和认识论方面。总之,宋明理学深受佛学影响。值得指出的是,他们在吸收佛家的有关思想时,往往是在反佛旗号下进行的,因此,宋明理学往往带有儒佛双重性质,表面上是儒学,骨子里是佛学,禅学。 2、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禅宗与诗(2)禅宗与书画 第七章 宋明理学“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学”。它是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是中国宋元明时期儒学的主要形态。 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宋明理学虽是儒学,在言论上,理学对佛、老学说也多排斥,但它实际上吸收了佛、道理论,但却以复兴儒学的面目出现。理学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重视本体论的建构和心性哲学中心地位的确立,把伦理纲常和天道人道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顺应了时代精神,成为此后的官方哲学。 一、宋明理学的建立周敦颐、张载哲学思想(一)、周敦颐哲学思想1、吸收了老子、周易、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提出了一种宇宙生成图式。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太极图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宇宙发生、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构造了一个容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图式,为融合儒、道、释思想开拓了道路。2、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地位3、提出人生理想境界孔颜乐处程颢: “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孔颜”是指孔子和他的学生颜回 述而篇记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颜乐处”是儒家倡导的一种超越贫贱与富贵,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人生追求。个体有了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使有着人所不堪的贫贱或唾手可得的富贵也不能使其心身失衡或丧失心境的愉悦。这对后来理学的人生追求产生深远的影响。“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的重大课题。 汉唐期间的儒学尽管也对孔子颜回津津乐道,但大都没有进行理论论证,没有把它归之于“孔颜乐处”,更没有使“孔颜乐处”进入整个儒家学说的精神超越层次。 周敦颐对“孔颜乐处”的重视和论证,既为儒家学说确立了一个精神超越的重要标志,也为宋明理学确定了一个主题,宋明儒者所追寻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莫不与“孔颜乐处”有关。(二)张载主要哲学思想1、太虚即气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2、民胞物与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张载从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生的观点出发,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要求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二、程朱理学(一)主要代表人物程颢(1032-1085)字伯淳,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伊川先生;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二)、主要思想观点1、“理”: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概念,“理”也称“天理”。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源。 二程:理是宇宙的一种规律;理贯通自然与社会;理是永恒的,不可能加减朱熹: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程朱理学的“理”是世界的本源。它贯通自然与社会,在自然是事物存在的根据、规律,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这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理与气的关系二程:理:形而上;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