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后感范文.doc_第1页
寒夜读后感范文.doc_第2页
寒夜读后感范文.doc_第3页
寒夜读后感范文.doc_第4页
寒夜读后感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寒夜读后感范文 寒夜读后感范文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三个任务形象,下面是出guo为大家搜集的寒夜读后感,欢迎阅读。 在读寒夜的时候,有种读巴金的家的感觉,从头到尾,给你一种阴郁,沉闷,压制的感觉了。 除了小说你那浓浓的母爱和夫妻之间那不时感动的爱情,剩下的,确实只能是“寒夜”了抗战胜利前经济萧条难以为生的寒夜。 觉得主人公汪文宣,他母亲汪母,他妻子曾树生。 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 本来,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它的稳固性是最高的。 但是,当其中一个角不牢固的话,这个三角形也就不稳固了。 小说中汪母和妻曾树生的关系就是动了三角形的角不稳固了。 在读小说,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这样。 过后想想,是否是传统和进步小资产阶级*。 汪母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她深爱自己的儿子,爱得有点入骨。 她痛恶儿媳那种小资产阶级的作风,早出晚归,参加舞会,交男朋友,是深深的厌恶,巴不得她离开。 而曾树生,她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经济上独立,甚至能支持难以维持的家,她追求浪漫,参加舞会,都不假。 这注定了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可是她们也都是爱汪文宣的,因此她们的战斗往往为了汪文宣而达成和解。 而主角汪文宣,所谓的“大好人”,事实上,确实是一个好人,在出版社一个小小的校对职员。 无疑,这样的人生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悲剧,尤其是在困难的,人情稀薄的社会。 这里没有多少同情,得了肺病被同事们疏远,甚至同事集体写信要他别去上班,怕传染给他们.。 除了钟老,和差不多唯一的好人钟老是唯一的朋友,可是两个人最后都双双病死。 汪文宣给人的整个感觉就是软弱,缺乏鲜明的个性,事事谦让,没有心机。 他夹在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是相当难做的,他爱他的母亲,同时也深爱他的妻子。 在她们每次争吵的时候,他都在母亲面前替妻子说话,在妻子面前替母亲说话。 到最后他重病在床,她们还争吵的时候,他深痛欲绝。 最后曾树生离开这个家,随银行牵到了兰州,还有她的男朋友银行的陈经理,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 但她还是每月都寄来信和给家里相信的费用。 说明她对这个家,特别是汪文宣,还有在学校的儿子,还是有感情的。 而那时汪文宣的肺病,也越来越重,只有母亲,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了生气,没有了笑容,只有压抑和痛苦。 到最后,汪文宣快死的时候,抗日战争胜利了。 可是,这个家的苦难,并没有改变。 套用某句话,就是,胜利是别人的,与“我”何干。 等曾树生回来的时候,汪文宣已经死了,葬在哪里都不知道。 汪母和自己的儿子也不知道搬哪里了。 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冷。 如果说激流三部曲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左右的中国社会状况,人们对此还能够理解,那么我们却可以说,寒夜这部长篇小说中文宣的行为却使人们无法理解。 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经进入到了民国三十三年。 如果说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枚少爷等人是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同外界接触,或者是不得不接受旧的思想,或者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旧的思想,而成为旧思想、旧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那么,文宣这样的人受过了新的教育还仍然摆脱不了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就使人们感到似乎不可理解。 同样,巴金也是把人们向这个方面引导,说到底,就是有着一种反传统的思想。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还要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偏见。 而社会的偏见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所造成的,文宣的母亲正是社会偏见的典型人物,如对树生的行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不仅破坏了家庭,而且还摧残着文宣的生命,直至文宣最后咽气。 实际上文宣的死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被社会偏见这把软刀子杀害的。 当我们读了这部长篇小说之后,使我们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早已不是清朝那样的社会了。 但是要从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 文宣的母亲就是一个旧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 文宣虽然受到了思想的影响,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旧思想的偏见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他,使他难以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不仅他的事业不能成功,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偏见的牺牲品。 巴金的这部长篇小说同激流三部曲相比,虽然没有那么使人激动,如在读激流三部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书中的一些情节,而产生喜、怒、哀、乐等,而寒夜中的故事情节似乎使我们感到很平淡。 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讲,却比激流三部曲更有着代表性。 因为使我们看到了旧的思想、旧的文化并不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寒夜不愧为巴金的代表作,每一位读者恐怕都不会不被它感动。 我用四小时左右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心里仿佛被什么压着似的,十分难受“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 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 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巴金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主人公汪文宣他忠厚老实,不声不响地忍受种种重压,终日终年辛辛苦苦地认真工作,从来都不想伤害别人,只希望自己能够无病无灾地生活下去,然而,他这种“老好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好报”。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龌龊的社会里,他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注定只能化为泡影。 加上顽疾缠身,婆媳相斗,他的意志逐渐趋向崩溃,直至自轻自贱。 一定程度上,我非常同情他,为他的坎坷命运抱不平,但是,我想我的愤怒多于怜悯。 毋庸置疑,他是个性格是很软弱的人,即使他心里有无数的怨言想发泄,他也不会,甚至是不敢在人前表露出来。 我想,或许这种软弱正是他苦难的根源吧。 他空有满腹才学,远大抱负,甘愿做个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了的校正员,甘愿受主任和科长的欺压。 跳槽、辞职,他连想都不敢想,他根本就没有那个勇气去另寻个更好的职务。 他的安于现状,懦弱无能,孱弱多病,有时让我觉得很反感,很愤怒。 作为一家之主,他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为人之子,他不能让守寡多年的母亲安享晚年;为人之夫,他满足不了妻子需要的幸福和自由;为人之父,他连儿子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都搞不好。 我想,如果我是树生的话,我早就离开他了。 真不明白,树生为什么会那样的爱他,那真的是爱吗?或许,那只是树生对他的一种怜悯与不忍?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还是幸福的,他深爱的两个女人都无私地爱着他,为了他的病,汪母甘愿做老妈子,树生心甘情愿去做“花瓶”。 作为一个男人,有这么多的爱围着他,也应该满足了吧。 寒夜与从前我读过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样,整部小说弥漫着死亡与悲观的气息,叫人透不过气来。 作品的背景是抗战期间,地点是重庆,主人公是一对自上海逃难至重庆落脚的一对年轻夫妻汪文宣与曾树生,还有汪文宣的母亲。 文宣与树生结婚14年,儿子小宣13岁;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轻人,读教育出身,想办教育,办好的学校。 抗战期间,背井离乡,逃到重庆,放弃了一切曾经的梦想。 文宣在一间半官半商的公司当校对,树生在一家银行上班,以汪母的话来说,是当“花瓶”。 小说的主线为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的经历,如果换一句话来说,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经历,字字句句为录。 小说中的人物皆无望。 我曾经读到,有人讲这是另一个“双面胶”的故事。 诚然,小说中的大部分的情节是关于汪母与树生之间的婆媳关系。 汪母看不惯媳妇,媳妇也无法讨汪母的欢心,文宣则夹在二人之间,试图两头讨好,却屡屡失败。 只是小说开篇不久,文宣就已经怨愤的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 谁都不肯让步!”莫说汪母爱自己的儿子,汪母根本不曾了解文宣究竟需要什么;她从来不曾看到过,文宣爱着树生,文宣的大部分快乐于树生的陪伴。 莫说汪母爱树生,当她用恶毒的言语骂树生的时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 爱,是成全;汪母根本不会。 而文宣呢。 文宣怨愤地叫道“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人。 文宣有一条好心肠,毋庸置疑。 可是他几乎是个废物。 真抱歉,讲出这么重的字眼。 在小说记录文宣经历的这段期间,他可曾真正的帮助过一个人?他可曾有勇气试图解决母亲与树生之间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环境而做出些什么?他可曾真正努力为母亲,为妻子,为儿子真正带来过快乐和喜悦?他所有的行为几乎可以概括为忍耐和哀求。 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文宣,通等着别人成全他自个儿。 至于树生,小说的结尾中说道“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却帮忙毁了别一个人的”不晓得,小说的意思是什么。 树生,留下来,只会让那一个不知爱,一个等着别人成全自个儿的人来拖垮自己,然后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毁灭。 只是对于小宣,树生的不负责任,将让小宣成为第二个文宣。 文宣去给钟老上坟的时候,他望着献给钟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 怎么花圈上写着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 他看错了,那里明明是又安两个字”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钟老,是很多很多被毁灭的人的未来。 也许巴金先生在为他的三个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时候,也如文宣一样,将花圈上的名字曾经看错。 如今已是二月初,深圳的天气总是与凛冽的寒风擦肩而过。 独自凭窗阅读,轻掩书卷,喟然长叹。 阖上双眼,眼前闪过的却是一幕幕寒夜中的情节,以及那体弱多病的汪文宣,装束入时的树生,老妈子一般的汪老太太无须写出轰轰烈烈的生活,不必描绘凄凄惨惨的境况,只用轻描淡写就显示出抗战时期的艰辛。 无须豪门富翁的奢侈生活,不必穷苦百姓的惨淡境况,只要描写一个经济相对稳定的中等家庭就可以记叙中国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 这也许只是巴金先生才有的能耐,难怪寒夜是巴老最满意的作品汪文宣与其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 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 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 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 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 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中国封建社会中,媳妇必须遵从三从四德。 汪家恰好处在旧新社会相交的民国时代,汪老太太作为缠过脚的旧社会媳妇,而曾树生则是近乎新社会的媳妇。 汪老太太脑中充斥着旧社会的规条,所以对于曾树生追求自由的行为非常厌恶。 而曾树生,这个试图让自己过上一些应得的好日子的女人,的确找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却在归“家”之时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比自由更珍贵的很多东西丈夫汪文宣病逝,汪老太太和儿子小宣不知去踪。 而小说的最后却是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夜的确太冷了。 她需要温暖。 那个烽火连三月的时代,烽火连天,饿俘遍野,的确需要久违的温暖。 而她寻求到温暖,却要重新找回温暖。 这,是对矛盾人生的一种哂笑,还是对中国解放的一种讽刺?汪文宣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巴老赋予他的却是懦弱和体弱多病。 对于抗战胜利的遥远,以及肺病的折磨,汪文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抗战胜利再给家人过好的生活。 但,他意想不到的却是,当别人在庆祝抗战胜利时他却因肺病折磨而英年早逝。 更意想不到的应是,抗战胜利之后的生活与之前丝毫未变。 生命到达尽头,梦也支离破碎。 巴老笔下平淡的生活却使人心中荡起一阵阵的涟漪。 最难忘记的应是汪文宣病逝前不能说出话来的情节,但仔细一想,即使汪文宣能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那个时代也不允许。 普通的一个情节却震撼人心,让人心酸。 思绪飞扬,阅读时的感受已不在,惟在脑海中拾起那点点滴滴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 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 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 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 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 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 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 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 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 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 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