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浙江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欢迎来到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为大家带来 浙江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 浙江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 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 1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 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 描述运动的位移 速度 加速度等 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 内容 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 但力 电 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 近些年高考 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 且要求较高 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 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 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 概念 知识梳理 1 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 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它包括平动 转 动和振动等形式 2 参考系 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 若所选的参考系 不同 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 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 体的运动 3 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 为使问题简化 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 如 公转的地球可视为 质点 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 物体平动时 2 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 度时 3 只研究物体的平动 而不考虑其转 动效果时 4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 是时间轴上 的一点 对应于位置 瞬时速度 动量 动能等状态量 通常 说的 2 秒末 速度达 2m s 时 都是指时刻 2 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 是时间轴上 的一段 对应位移 路程 冲量 功等过程量 通常说的 几 秒内 第几秒内 均是指时间 5 位移和路程 1 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 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 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 度 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 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 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 正方向一致 反之则相反 2 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 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 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 它与质 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 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 是过程量 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 位移的 大小并不等于路程 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 二者才 相等 6 速度 1 速度 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 快慢的物理量 2 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经过某一 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其大小叫速率 3 平均速度 物体在某段时间的 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平均 速度是矢量 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 阶段有关 v s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适用于所 有的运动 t 4 平均速率 物体在某段时间的 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平均 速率是标量 v s 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 适用于所 有的运动 t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 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例题评析 例 1 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 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v1 10m s 和 v2 15m s 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设每段位移为 s 由平 均速度的定义有 v 2s t1 t22v1v22s 12m s s v1 s v2v1 v2 点评 一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与它在这个 过程中各阶段的平均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要根据平均速 度的定义计算 不能用公式 v v0 vt 2 因它仅适用于匀变速 直线运动 例 2 一质点沿直线 ox 方向作加速 运动 它离开 o 点的距离 x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 32x 5 2t m 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 关系为 v 6t m s 求该质点在 t 0 到 t 2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 t 2s 到 t 3s 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分析与解答 当 t 0 时 对应 x0 5m 当 t 2s 时 对应 x2 21m 当 t 3s 时 对应 x3 59m 则 t 0 到 t 2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v1 x2 x0 8m s 2 x3 x2 38m s 1 点评 只有区分了求的是平均速度还是 瞬时速度 才能正确地选择公式 例 3 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 学头顶飞过 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音从头顶正上方 0 传来时 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与地 面成 60 角的方向上 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 速的多少倍 t 2s 到 t 3s 间的平均速 度大小为 v2 分析与解答 设飞机在头顶上方时 距人 h 则人听到声音时飞机走的距离为 h 3 对声音 h v 声 t 对飞机 3h 3 v 飞 t 解得 v 飞 v 声 3 0 58v 声 点评 此类题和实际相联系 要画图才 能清晰地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 挖掘出题中的隐含条件 如本 题中声音从正上方传到人处的这段时间内飞机前进的距离 就 能很容易地列出方程求解 专题二 加速度 知识梳理 1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 量 2 速度的变化量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叫 加速度 3 公式 a vt v02 单位 m s 是速 度的变化率 t 4 加速度是矢量 其方向与 v 的方 向相同 5 注意 v v v v 的区别和联系 v 大 而不一定大 反之亦然 t t 例题评析 例 4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某时刻速度大小为 v1 4m s 1S 后速度大小为 v2 10m s 在这 1S 内该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为多少 vt v0 题中 v0 4m s t 1s t 10 422 当 v2 与 v1 同向时 得 a1 10 4 6m s 当 v2 与 v1 反向时 得 a2 14m s 11 分 析与解答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 a 点评 必须注意速度与加速度的矢量性 要考虑 v1 v2 的方向 例 5 某著名品牌的新款跑车拥有 极好的驾驶性能 其最高时速可达 330km h 0 100km h 的加 速时间只需要 3 6s 0 200km h 的加速时间仅需 9 9s 试计算 该跑车在 0 100km h 的加速过程和 0 200km h 的加速过程的 平均加速度 分析与解答 根据 a vt v0 t 且 vt1 100km h 27 78m s vt2 200km h 55 56m s 故跑车在 0 100km h 的加速过程 a1 vt1 v01 t1 vt2 v02 t2 27 78 0m s2 7 72m s2 3 655 56 0m s2 5 61m s2 9 9 故跑车在 0 200km h 的加速过 程 a2 浙江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 运动的图线 知识梳理 1 表示函数关系可以用公式 也可以 用图像 图像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 不仅在力学中 在电磁学中 热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 图像的优点是能够形象 直观地反映出函数关系 2 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 因此 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一时间图像 s t 图 和速度一时间 图像 v 一 t 图 3 对于图像要注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即对图像的纵 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 图线的斜率 截距 代表什么意义都要搞清楚 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线 在不同的图 像 坐标轴的物理量不同 中意义会完全不同 例题评析 例 6 右图为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图像 求 1 该物体 3s 末的速度 2 该物体的加速度 3 该物体前 6s 内的位移 分析与解答 1 由图可直接读 出 3s 末的速度为 6m s 9 3m s2 1m s2 6 1 3 a t 图中图线与 t 轴所围面积 表示位移 故位移为 S 3 6 6 9 3 m 36m 2 2 a t 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故加速度为 a 点评 这部分内容关键要掌握速度 时 间图象及位移时间图象的意义 包括载距 斜率 相交等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 动的规律及 v t 图像 本章知识较多与牛顿运动定律 电场中 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近年试题的内容与 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结合逐步密切 专题一 自由落体运动 知识梳理 1 定义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 并只 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 规律 初速为 0 的匀加速运动 位 移公式 h 12gt 速度公式 v gt 2 3 两个重要比值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 比 1 3 5 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 1 2 1 2 例题评析 例 1 建筑工人安装塔手架进行高 空作业 有一名建筑工人由于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 5m 的 铁杆在竖直状态下脱落了 使其做自由落体运动 铁杆在下落 过程中经过某一楼层 2 面的时间为 0 2s 试求铁杆下落时其 下端到该楼层的高度 g 10m s 不计楼层面的厚 度 分析与解答 铁杆下落做自由落体 运动 其运动经过下面某一楼面时间 t 0 2s 这个 t 也就是 杆的上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间 tA 与杆的下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 间 tB 之差 设所求高度为 h 则由自由落体公式可得到 12gtB 2 12 h 5 gtA2h tA tB t 解得 h 28 8m 例 2 在现实生活中 雨滴大约在 1 5km 左右的高空中形成并开始下落 计算一下 若该雨滴做 自由落体运动 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你遇到过这样快速 的雨滴吗 据资料显示 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 8m s 为什么它们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分析与解答 根 据 s 可推出 vt 12gt vt gt 22gs 2 10 1 5 103m s 1 732 102m s 可见速度太大 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点评 实际上雨滴在下落过程所受空气 阻力和其速度是有关的 速度越大所受阻力也越大 落到地面之前 已做匀速运动 专题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知识梳理 1vt v0 at 2s v0t at 2 3vt v0 2as 1 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有 222 4 v v0 vt25 s aT vt 2 S v0 vt t 2 2 1 说明 上述各式有 V0 Vt a s t 五个量 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 即缺少一个量 篇二 浙江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浙江省高中物理教材知识大纲 浙江省高中物理教材知识大纲 必修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绪论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实验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速度 变化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第二章直线运动 实验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 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 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弹力 摩擦力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 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 系 牛顿第二定律 力学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一 用牛 顿定律解决问题 二 必修二 第五章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规律 实验 研究平抛运动 圆周运动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行星的运动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万有引力定 律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宇宙航行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追寻守恒量 功 功率 重力势能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动能和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 守恒定律与能源 选修 3 1 第五章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 规律 实验 研究平抛运动 圆周运动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行星的运动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万有引力定 律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宇宙航行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追寻守恒量 功 功率 重力势能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动能和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 守恒定律与能源 选修 3 2 第四章 划时代的发现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楞次定 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磁感应规 律的应用 互感和自感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五章 交变电流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变 压器 电能的输送 第六章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应 用 一 传感器的应用 二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 课题研究怎样把交流变成直流 选修 3 3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的 热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 温度和温标 内能 第八章气体 气体的等温变化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理想 气体的状态方程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 第九章物态和物态变化 固体 液体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第十章热力学定律 功和内能 热和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热 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源 和可持续发展 选修 3 4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 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描述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单摆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第十二章机械波 波的形成和传播 波的图象 波长 频率和波速 波的反射和折射 波的衍射 波的干涉 多普勒效应 第十三章光 光的折射 光的干涉 实验 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光的衍射 光的偏振 全反射 激光 第十四章电磁波 电磁波的发现 电磁振荡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电磁波谱 第十五章相对论简介 相对论的诞生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狭义相对 论的其他结论 广义相对论简介 选修 3 5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动量 守恒定律 一 动量守恒定律 二 碰撞 反冲运动火箭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能量量子化 物理学的新纪元 科 学的转折 光的粒子性 崭新的一页 粒子的波动性 概率 波 不确定性关系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氢原子光 谱 玻尔的原子模型 第十九章原子核 原子核的组成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探测射线的方 法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核力与结合 能 重核的裂变 核聚变 粒子和宇宙 篇三 浙江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2015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 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的知识点繁多 如何进行整理汇总对学习以及物理 复习时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整理高一物理知识点可以在复习时 提高效率 提升物理学习成绩 下面 京翰教育的高一物理辅 导老师为高一学生整理了高一物理知识点的公式汇总 供高一 学生参考 一 质点的运动 1 直线运动 1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平均速度V 平 S t 定义式 2 有用推论 Vt Vo 2as 3 中间时刻速度Vt 2 V 平 Vt Vo 24 末速度 Vt Vo at 5 中间位置速度Vs 2 Vo Vt 21 26 位移 S V 平 t Vot at 2 Vt 2t 7 加速度a Vt Vo t 以 Vo 为正方向 a 与 Vo 同向 加 速 a0 反向则 a0 8 实验用推论S aT 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 T 内位移之差 9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初速 Vo m s 加速度 a m s 末速度 Vt m s 时间 t 秒 s 位移 S 米 m 路程 米速度单位 换算 1m s 3 6Km h 注 1 平均速度是矢量 2 物体速度大 加速度不一定 大 3 a Vt Vo t 只是量度式 不是决定式 4 其它相 关内容 质点 位移和路程 st 图 vt 图 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 初速度Vo 0 2 末速度Vt gt 3 下落高度h gt 2 从 Vo 位置向下计算 4 推论 Vt 2gh 注 1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遵 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 a g 9 8m s 10m s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 在高山处比平地小 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 位移S Vot gt 22 末速度 Vt Vo gt g 9 810m s2 3 有用推论Vt Vo 2gS4 上升最大高度 Hm Vo 2g 抛出点算起 5 往返时间t 2Vo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 全过程处理 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以向上为正方向 加速度取负值 2 分段处理 向上为匀减速运动 向下为自 由落体运动 具有对称性 3 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 质点的运动 2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 平抛运动 1 水平方向速度Vx Vo2 竖直方向速度 Vy gt 3 水平方向位移Sx Vot4 竖直方向位移 Sy gt 2 5 运动时间t 2Sy g 1 2 通常又表示为 2h g 1 2 6 合速度Vt Vx Vy 1 2 Vo gt 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 tg Vy Vx gt Vo 7 合位移S Sx Sy 1 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 tg Sy Sx gt 2Vo 注 1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加速度为g 通常可 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 合成 2 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 h Sy 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 无关 3 与的关系为 tg 2tg 4 在平抛运动中时间 t 是解题关键 5 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 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 加 速度 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 匀速圆周运动 1 线速度V s t 2R T2 角速度 t 2 T 2f 3 向心加速度a V R R 2 T R4 向心力 F 心 Mv R m R m 2 T R 5 周期与频率T 1 f6 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 V R 7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 2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 义相同 8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 S 米 m 角度 弧度 rad 频率 f 赫 Hz 周期 T 秒 s 转速 n r s半径 R 米 m 线 速度 V m s 角速度 rad s向心加速度 m s2 注 1 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 也可以由合力提供 还可以由分力提供 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 做匀速度 圆周运动的物体 其向心力等于合力 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 的方向 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 但动 量不断改变 3 万有引力 1 开普勒第三定律T2 R3 K 4 GM R 轨道半径 T 周期 K 常量 与行星质量无关 2 万有引力定律F Gm1m2 r G 6 671011Nm kg 方向在它 们的连线上 3 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 R mgg GM R R 天体 半径 m 4 卫星绕行速度 角速度 周期V GM R 1 2 GM R 1 2T 2 R GM 1 2 5 第一 二 三 宇宙速度V1 g 地 r 地 1 2 7 9Km sV2 11 2Km sV3 16 7Km s 6 地球同步卫星GMm R h m 4 R h T h3 6kmh 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 1 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F 心 F 万 2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 地球同 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 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 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 势能变小 动能变大 速度变大 周期变小 5 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 7 9Km S 四 机械能 1 功 1 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的大小 W Fscosa 功是标量功的单位 焦耳 J 1J 1N m 当0 a 派 2w0F 做正功 F 是动力 当a 派 2w 0 cos 派 2 0 F 不作功 当派 2 a派 W0F 做负功 F 是阻力 3 总功的求法 W总 W1 W2 W3Wn W总 F 合 Scosa 2 功率 1 定义 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 W t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 瓦特 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 1J s1000w 1kw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 Fvcosa 当F 与 v 方向相同时 P Fv 此时 cos0 度 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 也可求瞬时功率 1 平均功率 当v 为平均速度时 2 瞬时功率 当v 为 t 时刻的瞬时速度 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 机车运动问题 前提 阻力 f 恒定 P FvF ma 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 a在减小 一直到 0 P恒定 v 在增加 F 在减小尤 F ma f 当F 减小 f 时 v 此时有最大值 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 a开始恒定 在逐渐减小到 0 a恒定 F 不变 F ma f V 在增加 P 实逐渐增加最大 此时的P 为额定功率即 P 一定 P恒定 v 在增加 F 在减小尤 F ma f 当F 减小 f 时 v 此时有最大值 3 功和能 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 即过 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 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 动能 动能定理 1 动能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 Ek 表示 表达式Ek 1 2mv 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 单位 焦耳 J 1kg m s 1J 2 动能定理内容 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 合 Ek 1 2mv 1 2mv0 适用范围 恒力做功 变力做功 分段做功 全程做功 5 重力势能 1 定义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 Ep 表示 表达式Ep mgh 是标量单位 焦耳 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 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点 只和初末位置有关 跟物体运动路径 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 和参考平面有关 一般以地面为参考 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 和参考平面无关 4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 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 动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 E Ek Ep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 等于非重力做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 E 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 物体的动能 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 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 Ek1 Ep1 Ek2 Ep2成立条件 只有重力做功 第2 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一 质点的运动 1 直线运动 1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平均速度V 平 s t 定义式 2 有用推论 Vt2 Vo2 2as 3 中间时刻速度Vt 2 V 平 Vt Vo 24 末速度 Vt Vo at 5 中间位置速度Vs 2 Vo2 Vt2 21 26 位移 s V 平 t Vot at2 2 Vt 2t 7 加速度a Vt Vo t 以 Vo 为正方向 a 与 Vo 同向 加速 a0 反向则 a0 8 实验用推论s 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 T 内位移之差 9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初速度 Vo m s 加速度 a m s2 末速度 Vt m s 时间 t 秒 s 位移 s 米 m 路程 米 速度单位换算 1m s 3 6km h 2 自由落体运动 1 初速度Vo 02 末速度 Vt gt 3 下落高度h gt2 2 从 Vo 位置向下计算 4 推论 Vt2 2gh 1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a g 9 8m s210m 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 在高山处比平地小 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运动 1 位移s Vot gt2 22 末速度 Vt Vo gt g 9 8m s210m s2 3 有用推论Vt2 Vo2 2gs4 上升最大高度 Hm Vo2 2g 抛出点算起 5 往返时间t 2Vo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 全过程处理 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以向上为正方向 加 速度取负值 2 分段处理 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向下为自由落体运 动 具有对称性 3 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 质点的运动 2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 平抛运动 1 水平方向速度 Vx Vo2 竖直方向速度 Vy gt 3 水平方向位移 x Vot4 竖直方向位移 y gt2 2 5 运动时间t 2y g 1 2 通常又表示为 2h g 1 2 6 合速度Vt Vx2 Vy2 1 2 Vo2 gt 21 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 tg Vy Vx gt V0 7 合位移 s x2 y2 1 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 tg y x gt 2Vo 8 水平方向加速度 ax 0 竖直方向加速度 ay g 1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加速度为 g 通常可看作 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 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 h y 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 与的关系为 tg 2tg 4 在平抛运动中时间 t 是解题关键 5 做曲线运动的 物体必有加速度 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 加速度 方向不在 同一直线上时 物体做曲线运动 2 匀速圆周运动 1 线速度V s t 2r T2 角速度 t 2 T 2f 3 向心加速度a V2 r 2r 2 T 2r4 向心 力 F 心 mV2 r m2r mr 2 T 2 mv F 合 力 常见的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常见的力 1 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 g 9 8m s210m s2 作用点在重心 适用于地球表面 附近 2 胡克定律F 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k 劲度系数 N m x 形变量 m 3 滑动摩擦力F 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因数 FN 正压力 N 4 静摩擦力0f 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m 为最大静摩擦力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 F F1 F2 反向 F F1 F2 F1F2 2 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 F12 F22 2F1F2cos 1 2 余弦定理 F1F2 时 F F12 F22 1 2 3 合力大小范围 F1 F2 F F1 F2 4 力的正交分解 Fx Fcos Fy Fsin 为合力与 x 轴之间的夹角 tg Fy Fx 1 力 矢量 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 可用合力替代分力 的共同作用 反之也成立 3 除公式法外 也可用作图法求解 此时要选择标度 严 格作图 4 F1 与 F2 的值一定时 F1 与 F2 的夹角 角 越 大 合力越小 5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可沿直线取正方向 用正负号表 示力的方向 化简为代数运算 第3 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力 定义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 1 力具有物质性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 对某一物体而言 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并非先有施力物体 后有受力物体 2 力具有相互性 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 施力物体 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 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 也可以不接触 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 力具有矢量性 力不仅有大小 也有方向 4 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变化 5 力的种类 根据力的性质命名 如重力 弹力 摩擦力 分子力 电 磁力 核力等 根据效果命名 如压力 拉力 动力 阻力 向心力 回 复力等 说明 根据效果命名的 不同名称的力 性质可以相同 同 一名称的力 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 定义 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 吸引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 在其它位置时不 相等 1 重力的大小 G mg 说明 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 的 纬度越高 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 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 在赤道重力大 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 与是否还受其它力 也无关系 在处理物理问题时 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 的大小不变 2 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 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 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 心 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 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 系 3 重心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 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 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 质量分布有 关 薄板形物体的重心 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 也可在物体外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引入重心概念后 研究具体物体时 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 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 于是原来的物体就 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弹力 浙江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 形变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叫做形变 说明 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 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 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弹性形变 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叫做弹性形变 简称形变 2 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 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 弹力产生的条件 接触 弹性形变 弹力是一种接触力 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 作用点为接 触点 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 弹力的方向 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 向相反 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 轻绳的拉力 张力 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 注意杆的不同 点与平面接触 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 点与曲面接触 弹 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 平面与平面接触 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 且指向受力物体 球面与球面接触 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 且指向受力 物体 4 大小 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 F kx k 是劲度 系数 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 k 仅与弹簧的材料 粗细 长度有关 而与运动状态 所处位置无关 其他物体的弹力应 根据运动情况 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 个物体滑动的时候 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 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B 两物 体发生形变 C 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 D 接触面不光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总跟接触面相切 并跟物体的相对运 动方向相反 说明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 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 FN 说明 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 性质上属于弹力 不是重 力 应具体分析 与接触面的材料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无单位 滑动摩擦力大小 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效果 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 的运动 滚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 静摩擦力 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 由于存在相 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 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 两物体相接触 B 相接触面不 光滑 C 两物体有形变 D 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方向 总跟接触面相切 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 动趋势相反 说明 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 可以相反 还可以 成任一夹角 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 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 0 FFm 其中 Fm 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 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 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 进行计算 说明 静摩擦力是被动力 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 势的力相平衡 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 所以与 正压力无关 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效果 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 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 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 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 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 也 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 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 按照先外力 再接 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3 对物体受力分析时 应注意一下几点 1 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 淆 2 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 不 能无中生有 3 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 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 复分析 力的合成 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 叫做力的合成 1 力是矢量 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 在规定正方向后 可利用代数运 算 3 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 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 F1 F2 FF1 F2 共点的三个力 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 第三个力 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 同时性和同体 性 合力可能比分力大 也可能比分力小 也可能等于某一个 分力 第4 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加速度 一般都是指匀加速度 即 加速度是一个 常量 1 加速度a 与速度 V 的关系符合下式 V at t 为时间变量 我们有 a V t 表明 加速度a 就是速度 V 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 V at 是一个直线方程 它相当于数学上的 y kx V 相当 于 y t 相当于 x a 相当于 k 数学知识指出 k是特定直线 y kx 的斜率 直线斜率有如下性质 1 不同直线 彼此不平行 的斜率 数值不等 2 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 处处相等 与 y 和 x 的数值无 关 3 直线斜率的数值 可以通过 y 和 x 的数值来求算 k y x 4 虽然 k y x 但是 y 0 x 0 k 不为零 仿此 1 不同运动的加速度 数值不等 2 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 处处相等 与 V 和 t 的数值无 关 3 运动的加速度数值 可以通过 V 和 t 的数值来求算 V t 4 虽然 a V t 但是 V 0 由静止开始云动 t 0 但 a 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 以及 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 这两句怎么理解啊 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 只有加速度的 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 与加速度大小没有 关系 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 它沿水平方 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 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 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 那么 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 如匀速圆周运动 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 不为 0 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刹车方面应用题 汽车以15 米每秒的速度行驶 司机发现前 方有危险 在 0 8s 之后才能作出反应 马上制动 这个时间 称为反应时间 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 5 米每二次 方秒 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 下来 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 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 多少 最好附些过程 谢谢 15米 秒加速度是 5 米 二次方秒那么停止需要 3 秒钟 3秒通过的路程是 s 15 3 1 2 5 3 22 5 反应时间是0 8 秒 s 0 8 15 12 总的距离就是22 5 12 34 5 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 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 法 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 现在倒过来了 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 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 位移就是物体 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 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 物体位置的变化量 与物体运动所用时 间的比值 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 叫变速运动 速度就又有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 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 某段时间内 或某段位移上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就 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 值 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 叫变加速运动 加速度就又有 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 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 或某段位移上 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对比上面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 你就会容易理解一点的 第5 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 参考系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 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 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 的 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 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 我们假定它 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 质点 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 模型 是科学的抽象 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 物体的大小 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 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 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 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 也可以把物体视为 质点 3 同一物体 有时可看成质点 有时不能 当物体本身的 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 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 反之 则可以 关键一点 1 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 做质点 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 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物体可视为质点 2 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 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 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 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它与状态 量相对应 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 用时间 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 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 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 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 置的有向线段 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是标量 5 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是矢量 1 平均速度 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其 定义式为 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 作粗略的描述 2 瞬时速度 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 瞬时速度简称速度 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简 称速率 它是一个标量 6 加速度 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 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 注意与速 度的方向没有关系 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 忽略位移 速度 加速度的矢量性 只考虑大小 不注意 方向 2 错误理解平均速度 随意使用 3 混淆速度 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 定义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 示 1 速度公式 2 位移公式 3 速度与位移式 4 平均速度公式 3 几个常用的推论 1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 T 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x x2 x1 x3 x2 xn xn 1 aT2 2 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 度 3 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v 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 v0 和末速度 vt 的关系为 4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2 初速度为零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1T 末 2T 末 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 v2 v3 vn 1 2 3 n 1T 内 2T 内 3T 内位移之比为 x1 x2 x3 xn 1 3 5 2n 1 第一个 T 内 第二个 T 内 第三个 T 内第 n 个 T 内的位移 之比为 x x x xN 1 4 9 n2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1 t2 t3 tn 易错现象 1 在一系列的公式中 不注意的v a 正 负 2 纸带的处理 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易错问题 3 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三 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1 自由落体运动 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 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 是初速度为 零 加速度为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速度位移公式 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 3 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 加速度方向与 v0 方向相反 大小等 于的 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 来处理 1 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速度位移公式 两个推论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 上升的最大高度 2 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如图1 2 2 物体以初速度 v0 竖直上抛 A B 为途中的任 意两点 C 为最高点 则 1 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 所用时间 tAC 和下降过程中从 CA 所用时间 tCA 相等 同理 tAB tBA 2 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 A 点的速度大 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 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 可 能处于上升阶段 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 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 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 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 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 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四 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 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优点是可以形象 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 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 在描述运动规律时 常用 xt 图象和 vt 图象 1 xt 图象 物理意义 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 规律 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图线斜率的意义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两种特殊的 x t 图象 1 匀速直线运动的 x t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 若 x 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则表示物体 处 于静止状态 2 vt 图象 物理意义 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 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 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 正方向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 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 向为负方向 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 匀速直线运动的 v t 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 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 速度关系和位移关 系 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通常有两种情况 1 物体 A 追上物体 B 开始时 两个物体相距 x0 则 A 追 上 B 时必有 且 2 物体 A 追赶物体 B 开始时 两个物体相距 x0 要使 A 与 B 不相撞 则有 易错现象 1 混淆xt 图象和 v t 图象 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 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 面积 3 在处理汽车刹车 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 汽车 飞 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五 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1 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大小 方向 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 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 可以把力分为 按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巡检表模板
- 民营企业员工职业培训规划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说课稿范例
- 银行柜台转账操作标准规定
-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全册设计方案
- 新设备导入项目管理方案
- 双师型教师培训教材编写与实施方案
- 现代城市科技发展责任书7篇
- 防静电作业环境设备管理规范与流程
- 小学英语同步测试及听力材料
- 公司与劳务派遣公司合同范本
- 糖尿病患者的个性化诊治策略
- 经络腧穴学-课件
-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
- 中州国信特殊资产管理断供保房服务相关问题解答
- 烟草评级员业务报告范文
- 2025年三基三严考试题题库(含答案)
-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 《智慧运输运营》全套教学课件
-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7版)》课件全套 第1-12章 SPSS统计分析软件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