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毕业论文_第1页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毕业论文_第2页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毕业论文_第3页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毕业论文_第4页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安徽财经大学 毕 业 论 文 学 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班 级 081 国际商务 0 班 学 号 200829016 姓 名 XXX 题 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指导教师 徐德云 教授 姓名及职称 2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 2008 0 班 XXX 200829016 指导老师 徐德云 教授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1958 年 菲利普斯根据英国 1867 1957 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 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 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 的曲线 本文通过从 1979 2008 年的数据对菲利普斯曲线做出验证 发现菲利普斯 曲线在中国存在 然后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形状进行分析 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解 释说明 基于中国国情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 可以得出 在中国 要想调整通货膨 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作为调控者的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把好预期这一关 不能盲目让物价过高 而且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应运用不同的政策进行协调 配合 实行综合治理的对策 另外 对于其他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因 素 本文并未一一阐述 关键词关键词 中国 通货膨胀 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 3 Abstract In 1958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statistics of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change rate of currency wage from 1867 to 1957 in British Phillips put forward a curve which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change rate of currency wage This paper is to check the Phillips curve which i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79 to 2011 and found that Phillips curve there in China Then analyse the different shape of 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 and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Phillips curve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in China if the government want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ation and the unemployment as a regulator the government should to strengthen the strength of microeconomic control and know how to control the expectation not to let the prices too high and in order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the macroeconomic the government should use different policy to coordination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Besides there are so many other factors can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rate but this paper did not concern Key words China Inflation unemployment Rate Phillips Curve 4 目 录 一 导言一 导言 1 1 二 基础理论概述二 基础理论概述 2 2 一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 2 二 理论模型 3 三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验证三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验证 3 3 四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态势及成因四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态势及成因 4 4 一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4 二 成因分析 5 三 基本结论和启示 6 五 结束语五 结束语 8 8 一 政策建议 8 二 文中存在的不足 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010 附表附表 1212 1 一 导言一 导言 菲利普斯曲线虽然是根据英国的经验所作出的模型 但它的意义在于不仅指出 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关系 而且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现的通货膨胀与失 业之间的取舍关系表明经济决策者的两个目标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这两个目标常 常是冲突的 即通过发行货币可以刺激经济的繁荣 从而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提供了将失业与通货膨胀关联起来的方程式 填补了凯恩斯理论 中的通货膨胀缺口 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中 通货膨胀和失业已经成为 宏观经济的热点话题 但是 由于经济活动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其组合在各国之间的 差异 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 所以对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我国的通货膨胀 和失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 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应用的实证研究 若存在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 那么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而言 则 有比较强的政策建议 所以当失业率比较高的时候 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刺激经济 的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因为较高的产出意味着较低的失业 尽管这些政策无形中可 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由 Phillips 1958 1 提出 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许多经济 学家引用菲利普斯曲线来研究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刘树成 1997 2 着重探讨了中国不同时期 产出 物价 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 形状 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谢璐 2004 3 通过引进经济增长率变量 运用经 济增长率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互相连动的关系模型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 际 从而得出了拟合程度较高的计量模型 并从我国的经济背景 政策含义的角度 给出理论解释 从而对菲利普斯曲线走势的差异做出更为确切的描述 刘金全等 2006 4 以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为理论依据 采用具有区制转移的状态空间 模型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 陈彦斌 2008 5 在改进 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 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 和全面的解析 谭婕 2010 6 通过对中国 1979 到 2008 期间 30 个数据运用菲利 普斯曲线进行回归分析 并根据拟合情况 从基本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分别加入了 GDP 增长率 预期因素对其进行了扩展 并对三种模型进行了比较 证 实了两者的反向关系在中国的存在 赵苗苗 周阳阳 2011 7 从 经济软着陆 2 的方面结合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进行分析 而 经济软着陆 则是指国 民经济的运行 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 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 蒋人杰 2011 1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曲线 既定量又定性的分析了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内在 关系 摒弃了单纯讨论通胀和失业谁更重要这样一个片面的论题 而是去尝试发掘 两者的内在关系 期望能做到统筹兼顾地 全面地分析宏观经济现象 在现代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两个问题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对我国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高通货膨胀可能会带 来高就业率 但是必然要以社会动荡为代价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 我们不 能选择以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以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 仍然可以通过稳健的措 施 在抑制通货膨胀高涨的前提下 适当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 实现经济持续 稳 定的增长 而怎样实现这个目标 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 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才可以达到目的 二 基础理论概述二 基础理论概述 一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 一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 1958 年 菲利普斯根据英国 1861 1913 年间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 验统计资料 提出了一条用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 当失业率较低时 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 当然 反之 当失业率较 高时 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 甚至是负数 而 Samuelson and Solow 1960 2 在 Phillips 研究的基础之上 将失业与货币 工资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发展成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从而使这种 负相关关系所表示的取舍关系被用于刻画通货膨胀的产生机制 用以预测通货膨胀 水平 而菲利普斯曲线在不断演进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很多用于刻画通货膨胀产 生机制的里程碑式模型被不断提出 特别是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更 是为货币当局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比于传统菲利普斯曲 线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引入了垄断竞争 粘性价格和理性预期等思想 为 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在理 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将通货膨胀同实际边际成本联系起来 避开了潜在产 出等周期性变量的测算 进而为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更为恰 3 当的解释 Gali and Gertler 1999 3 和 Sbordone 2002 4 的研究发现 基于 边际成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可以为美国战后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提供更 加合理的解释 而 Gali and Gertler 2001 1 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不论是在欧盟地 区 20 世纪 70 年代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水平 还是在 1980 年代的通货紧缩 甚至是 价格基本平稳的 1990 年代 基于边际成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都可以对其 进行非常好的说明 二 二 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的现代形式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种因素 分别是 预期的 通货膨胀 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即周期性失业 以及供给冲击 可用以下形式描述 1 en uuv 通货膨胀 预期通货膨胀 周期性失业 供给冲击 式 1 中 代表通货膨胀 e代表预期通货膨胀 u un 代表周期性失业 v 代表供给冲击 其中 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 要注意的是 前面的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三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验证三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验证 考虑到实际研究的需要以及为获取数据的方 便 将 1979 2011 年度的数据设为样本空间 并在数据指标的选取上将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作为通货膨胀率的指标 将中国城镇登记失 业率作为失业率指标 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和 GDP 增长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统计年报及年鉴 数据搜集如附表所示 运用 eviews 软件对附表中数据的分析 可 以得到如图 2 所示的图形 不难发现 在图 1 中 通胀率和失业率此消彼长的情况占了绝大部分 这同时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我们对于菲利普斯曲线 的经验 另一方面 在其中的几个阶段 如图 2 所示 中国的通胀率和失业率的散点组合大致经 图 2 中国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图 1 中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相关图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4 历了一个顺时针过程 类似于菲利普斯曲线中的情况 而且 环形的菲利普斯曲线 也可以起到对未来的通胀情况的预期作用 四 四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态势及成因的态势及成因 一 一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1 改革后第一种形状 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 3 所示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计划经 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经济增长 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基本的菲利普 斯曲线那种同向变动的特征 从 1981 年出发 到 1984 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 离由左至右逐步上升 物价上涨率先有微弱的下 降后亦随之上升 从 1984 年到 1986 年 现实 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右往左逐步下降 物价上涨率先有一个滞后 的上升 1984 1985 年线段 尔后亦下降 整个看 这一曲线环略向右上方倾斜 位 势较低且较为扁平 大体表现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2 改革后第二种形状 左上位陡峭型菲利普 斯曲线 如图 4 所示 与上一轮周期相比 这一曲线环 发生了向左上方的位移 且十分陡峭 从 1986 年 出发到 1987 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 率的偏离上升 物价上涨率亦上升 从 1987 年到 1990 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 离由右往左下降 物价上涨率先有一个滞后的 陡峭的上升 1987 1988 年线段 随后先是缓慢 再是陡峭地下降 1989 1990 年线 段 这一曲线环的向上移动 说明物价上涨率的位势提高了 向左移动 说明现实经济 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得较大 3 改革后第三种形状 右上位陡峭型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 5 所示 从 1990 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出发 1991 1996 年这一轮经济周期 图 3 1981 1986 年 产出 物价 曲线 图 4 1986 1990 年 产出 物价 曲线 5 中的曲线 与上一轮周期相比 这一曲线环又向 右上方移动了 且仍为陡峭 从 1990 年出发到 1992 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由左至右逐步上升 物价上涨率随之缓慢上升 从 1992 年到 1996 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 长率的偏离由右往左逐步下降 物价上涨率先有一 个滞后的 陡峭的上升 1992 1994 年线段 尔 后陡峭下降 1994 1996 年线段 这一曲线环的向上移动 说明物价上涨率的位势又 提高了 向右移动 说明这一轮周期处于较高的经济增长状态 二 二 成因分析 成因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总的说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基本 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同向变动关系 这是因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 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之间的同向变动 反映了市场 经济条件下物价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动的基本特征 但是 在这一基本特征之上 菲 利普斯曲线又发生了陡峭型变形 特别是在 1987 1990 年 1991 1996 年这两轮经 济周期中 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偏离潜在经济增长率而上升到波峰 并开始回落时 也 就是当 产出 物价 曲线向右移动达到顶端而开始转折时 物价上涨率却滞后一 年或两年达到波峰 且十分陡峭 为什么物价上涨率的波峰滞后于现实经济增长率的 波峰 为什么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又如此陡峭 总起来说 这是对物价上涨的各种因素 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这些因素主要有 其一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 济增长率偏离的上升 到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 这中间有着内在传导过程 这一传 导过程是通过两种机制实现的 第一种机制 在需求的强扩张下 表现为货币的扩 张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 现实经济增长率超越其潜在经济增长率而上升 在能源 交通运输 主要原材料等瓶颈制约逐步加强的情况下 首先带动生产资料 价格的上升 现实经济增长率领先达到波峰 然后回落 其一开始的回落 幅度较 小 这时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滞后达到波峰 并通过物质成本推动 传导到生活 资料 消费资料 价格上 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率波峰的出现又滞后于生产资料价格 上涨率的波峰 而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的波峰则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率的波峰同时 出现 第二种机制 现实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带动职工工资的上升 现实经济增长率 图 5 1990 1996 年 产出 物价 曲线 6 领先达到波峰 职工工资滞后达到波峰 职工工资的上升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 对生产企业来说 使其产品的劳动成本提高 另一方面 对劳动者来说 是其收入 的提高 并引致消费需求的增加 因此 职工工资的上升 一方面通过劳动成本推 动 另一方面通过消费需求拉动 传导到商品零售价格上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的波 峰则与职工工资增长率的波峰同时出现 其二 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 上年物价上涨对下年物价上涨具有内在的滞 后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因素的作用 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连 续上升 导致物价上涨率连续上升的情况下 生产者和消费者将会产生普遍的通胀 预期 通胀预期对推动物价上涨有着重要作用 其三 有关改革措施的出台 上面两个因素解释了物价上涨为什么会滞后于经 济增长 那么 为什么这一滞后又如此强烈 这是因为在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年份 还有很强的外在冲击因素作用进来 其中 最重要的外在冲击因素是价格改革措施 和对物价上涨有影响的其他改革措施的出台 这可以称为有关价格改革等政策因素 在我国 有关价格改革措施的出台对物价上涨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 而我国价格改 革措施又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上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涨落 可以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价格改革政策因素的作用 其四 粮食丰歉 在我国 农业生产的状况 特别是粮食的丰歉 对物价上涨 亦起着重要作用 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年 均对应着粮食的减产年 物价涨落与粮食 丰歉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其五 利润推动等乱涨价因素 在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期 市场秩序还不规范 一些部门 行业 企业 利用特殊权力 垄断地位等 乱涨价 乱收费 乱搭车 这种利润推动下的乱涨价 一般说来 需要以经济快速扩张下的需求拉动为其实现 的基础 三 基本结论和启示 三 基本结论和启示 根据样本数据所得出的模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 的负向关系 这说明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 系在一定范围内是存在的 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发展的现代理论中 附加预期的 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最高 相比之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之间的关系 由此也说明附加预期的确对菲利普斯曲线产生较大影响 而从 1996 年我国经济实现 软着陆 以后 我国的价格水平一直在一个温和 7 区域内变化 但是在 2007 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和 2010 年以来的后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的通货膨胀则出现了两次加速上升的趋势 为此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 措施 并且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 如何寻找通货膨胀加速的原因和管理通货膨 胀预期 则是近一个时期经济政策操作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重大问题 本文根据对我 国近期菲利普斯曲线存在情况的验证以及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 情况的分析 我们获得了以下重要结论和经济政策启示 首先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显著的 产出 物价 类型的斯 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因此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这说明随着 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 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从而形成经济加速向价格上升的 正向传导 而如此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则为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选择制造了一定 的困难 所以经济政策制定者需要在保持增长和稳定价格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要继 续保持快速经济增长 则势必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继而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 导 致工资和价格粘性减弱 而这又加大了菲利普斯曲线机制中的调整速度 从而出现 通货膨胀加剧和攀升的局面 而如果要以稳定价格为主要政策目标 势必导致经济 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形成负的产出缺口 这会有助于减缓通货膨胀压力 进而保持 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回落 因此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而言 经济增长速度已 经处于均衡水平以上 已经出现了正的产出缺口 所以有必要适当降低增长速度 从供给角度减缓价格水平的上升压力 这种宏观调控措施有助于当前通货膨胀治理 和经济长期稳定 其次 在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中 我们不难发现通货膨胀预期对当期通货膨胀 的实现具有显著影响 并且影响的弹性程度达到了 1 26 而这意味着在其他情况不 变的条件下 如果通货膨胀预期上升 1 个百分点 则将导致当前通货膨胀率上升 1 26 个百分点 1 而这种通货膨胀率变化的扩散型动态机制对通货膨胀管理来说是十 分不利的 这说明我国价格水平变化过程中存在显著的 跟涨 和 起哄 行为 即一些产品价格的变化并不是因为供给缺口和成本上涨导致的 而是受到涨价预期 导致的 根据通货膨胀率相对于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的敏感性可以发现 在我国进行 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要在通货膨胀预期源头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例如 严令禁止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时候出现各种价格上调的信息 严格控制各 种价格上涨信息的披露 要坚决打击主要生活用品 特别是农产品的价格炒作行为 只有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有效管制 才能够落实各种通货膨胀治理措施 才能 8 够有效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再次 我们在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中还发现 已经实现的通货膨胀对当期通 货膨胀水平亦具有显著影响 虽然该影响系数为 0 86 也足以表明我国通货膨胀过 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因为当期价格水平变化中的 86 将传导到下一个阶段 且在 再下一阶段仍然有 73 的影响程度 1 因此 我们曾经采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定要有效果 否则一旦形成通货膨胀难以治理的预期 就很难在短期内减轻通货 膨胀压力并促使价格水平达到稳定 就从这一点上说 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也曾经获得过经济 软着陆 和 软扩张 的成功 但是 由于通货膨胀过程的持续性 我们仍需要对治理通货膨胀给予高度重视 一定要从 通货膨胀滞后影响和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上做到双重兼顾 既要减少通货膨胀快速攀 升的历史次数 且要树立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和业绩上的优良信誉 只有这样 才能够借助菲利普斯曲线的作用机制 有效地实施产出和价格的双重管理 五 五 结束语结束语 一 政策建议 一 政策建议 本文对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验证 发现中国通货膨胀率 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同菲利普斯曲线基本相同 且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形状进行 了分析 并得出结论 在此 提出几点政策意见 首先 经济过热的不仅是某些地方政府不惜代价追求发展速度的行为的结果 也是中国特定政治周期在经济领域的一个反映 在某个政策规划刚出台的前两年 各地建设都想把摊子铺大 把基础打好 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树立全局观念 确 保政令畅通 而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也应管好土地 管好税收 在宏观的一些指标 中不能只顾经济增长 在有矛盾的指标间要注意协调 应该采用稳健的政策防止经 济过热 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 不应一味地追求 GDP 的增长速度 其次 作为调控者的政府一定要把好预期这一关 不能盲目地让物价太高 只 有让人们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 才能保证经济不会过分波动 一方面 要适度 地控制货币投放的规模和节奏 让货币供给量平稳回落至适度水平 在另一方面 要合理的引导信贷投放的规模和结构 既要防止信贷过度膨胀 又要通过窗口的指 导推动贷款投放的结构调整 此外 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 合理控制水 9 电油气等资源产品价格 在积极推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到 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以免成为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 最后 要加强对国际 热钱的监管 防止资产价格 尤其是房价的过快膨胀 再次 针对引起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各种不同因素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 定 应运用不同的政策进行协调配合 实行综合治理的对策 但菲利普斯曲线在短 期内的存在 则表明了在短期内对经济的刺激政策是有效的 并且具有一定的政策 意义 在积极促进经济增长 减少失业的同时 应该防止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 在 防范经济过热 出台宏观调控政策遏制通货膨胀的同时 也应注意通过不同政策组 合 积极扩大就业 逐步缓解失业问题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可以考虑 松财政一紧 货币 这一政策组合 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促进就业 刺激经济增长 而通过紧缩 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总之 菲利普斯曲线只是揭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一般关系 但是两者 的确切影响程度并不能具体确定 主要是因为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因素太多 而且 中国市场机制与西方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这使得完全照搬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并不 可行 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地应用菲利普斯曲线并加以研究 才可以找到充分运用其 背后的经济意义 我们不能盲目运用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实行刺激性的财政政策 否则 除了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之外 由于预期的不确定性 滞胀 现象也有可 能发生 二 文中存在的不足 二 文中存在的不足 另外 由于数据资源不足 本文只选取了 1979 2011 年的数据对菲利普斯曲线 进行验证 而且在实际经济环境中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外在影响因素很多 至于其 他原因 本文并未一一论证 10 参考文献 1 Phillips A 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1861 1957 J Economics 1958 25 283 299 2 刘树成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J 管理世界 1997 6 21 33 3 谢璐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J 华东经济管理 2004 8 37 41 4 刘金全 金春雨 郑挺国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性与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轨迹 基 于状态空间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 J 世界经济 2006 6 3 12 5 陈彦斌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J 经济研究 2008 12 50 64 6 谭婕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研究 J 理论与实践 2010 6 45 47 7 赵苗苗 周阳阳 菲利普斯曲线与我国宏观经济 J 经济导刊 2011 6 102 103 8 蒋人杰 宏观经济政策的考量 通胀与失业孰轻孰重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分 析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 7 6 7 9 Samuelson P A and R M Solow Analytical Aspects of Anti Inflationary Polic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1960 50 177 194 10 Gali J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