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1 21 2 课时课时 1 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知能定位 1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 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 负极 3 能写出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4 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 情景切入 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如何来实现呢 自主研习 一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 原电池定义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 电解质溶液 3 形成闭合回路 4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内电路 电解质溶液 中阴离子移向负极 阳离子移向正 极 电子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以铜锌原电池为例分析 装置示意图 现象锌片不断溶解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电极Zn 电极Cu 电极 电极名称负极正极 得失电子失电子得电子 电子流向从负极流出流向正极 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Zn Zn2 2e Cu2 2e Cu 2 总反应式 Zn Cu2 Cu Zn2 二 原电池的设计理论上 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均能设计成原电池 实际设计时应 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外电路 负极 还原性较强的物质 正极 e 导线 2 内电路 将两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中 使正 负离子作定向移动 3 闭合电路 规律方法 原电池的设计思路一般是先依据反应式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来确定正 负极材 料 然后再看电解质溶液是否符合题意 只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作负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作正极 一般选用酸 碱或能参与负 极反应的氧化性物质作电解质溶液 课堂师生互动 知识点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负极发生氧化反 应 据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如下 1 确定原电池的正 负极 以及两极上发生反应的 物质 负极 失去电子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 得到电子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2 书写电极反应式时 注意电解质溶液是否参加反应 电极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 电荷 守恒及正 负两极得失电子数守恒的规律 3 将两极的电极反应式相加可得原电池的总反应式 反过来 也可以将总反应式与其中 一个电极反应相减得另一个电极反应式 考例 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 结论正确的是 A 1 2 中 Mg 作负极 3 4 中 Fe 作负极 B 2 中 Mg 作正极 电极反应式为 6H2O 6e 6OH 3H2 C 3 中 Fe 作电池负极 D 4 中 Cu 作正极 电极反应式为 2H 2e H2 解析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正 负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电解质溶液不同 导致两极 发生改变 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思路如下 当稀硫酸是电解质溶液时 Mg 作负极 活泼性 Mg Al 当 NaOH 是电解质溶液时 Al 作负极 Mg 不与 NaOH 溶液反应 3 中 Cu 作负极 反应式为 Cu 2e Cu2 Fe 作正极 因为常温下 Fe 被浓硝酸钝化 4 中 Cu 作正极 电极反应式为 3 2H2O O2 4e 4OH 答案 B 变式探究 1 2011 安徽卷 12 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 水 电池 这种电池能利用 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 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 5MnO2 2Ag 2NaCl Na2Mn5O10 2AgCl 下列 水 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正极反应式 Ag Cl e AgCl B 每生成 1 mol Na2Mn5O10转移 2 mol 电子 C Na 不断向 水 电池的负极移动 D AgCl 是还原产物 答案 B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原电池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正极反应该得电子 因此 A 错 原 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应该向正极移动 C 错 Ag 是反应的还原剂 因此 AgCl 是氧 化产物 D 错 变式探究 2 2008 广东卷 5 用铜片 银片 Cu NO3 2溶液 AgNO3溶液 导线和盐桥 装有琼脂 KNO3的 U 型管 构成一个原电池 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在外电路中 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 正极反应为 Ag e Ag 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 原电池仍继续工作 将铜片浸入 AgNO3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原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应由银电极流向铜电极 中取出盐 桥不能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不能继续工作 变式探究 3 2010 新课标卷 根据下图 可判断出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 2Ag s Cd2 aq 2Ag s Cd s B Co2 aq Cd s Co s Cd2 aq C 2Ag aq Cd s 2Ag s Cd2 aq D 2Ag aq Co s 2Ag s Co2 aq 答案 A 解析 第一个原电池装置中 Cd 作负极 Co 作正极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Co 2 aq Cd s Co s Cd2 aq 第二个原电池装置中 Co 作负极 Ag 作正极 自发进行的 氧化还原反应是 2Ag aq Co s 2Ag s Co2 aq 由以上两个方程式相加可得 2Ag aq Cd s 2Ag s Cd2 aq 因此 B C D 都正确 Cd2 不能氧化 Ag 所以 A 不正确 故本题选 A 知识点 原电池的极判断方法 原电池有两个电极 一个是正极 一个是负极 判断正极和负极的方法是 4 1 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为负极 活泼性较弱的金属 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 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 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 流向正极 3 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定向移动 方向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 阳离子移向的极是正极 阴离子移向的极为负极 4 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其正极 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 X 极增重或减轻 工作后 X 极质量增加 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 X 极 正极 放电 X 极活动性弱 反之 X 极质量减少 说明 X 极金属溶解 X 极为负极 活动性强 6 X 极有气泡冒出 工作后 X 极上有气泡冒出 是因为发生了析出 H2的电极反应 说明 X 极为正极 活动性弱 考例 在下图中的 8 个装置中 属于原电池的是哪几个 构成原电池要有四个基本条件 电解质溶液 两个电极 其中一个相对较活泼 另一个 相对较不活泼 两个电极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一起 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能自发地发生 氧化还原反应 形成闭合电路 答案 变式探究 4 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正极附近的 SO2 4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 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 正极有 O2逸出 D 铜片上有 H2逸出 答案 D 解析 本题符合铜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工作时 电子由负极 锌 经外电路 导线 流 向正极 铜 负极锌片 Zn 2e Zn2 正极铜片 2H 2e H2 总反应为 Zn 2H Zn2 H2 原电池中没有产生 O2 没有参与反应的 SO2 4离子浓度不会逐渐增大 特别提醒 1 原电池的电极类型不仅跟电极材料有关 还与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有关 如镁 铝电极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 镁为负极 铝为正极 但若以氢氧化钠溶液为电解质 溶液 则铝为负极 镁为正极 2 原电池中并非只有负极电极材料参与化学反应 一般地 负极是活泼的金属材料 但有的两极都参与化学反应 如可充电电池 有的两电极材料都不参与化学反应 如氢氧燃 料电池 5 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在原电池中 一般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 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 加快反应速率 构成原电池时反应速率比反应物直接接触发生反应的反应速率快 如粗锌与稀硫酸反应产 生 H2的速率比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 H2的速率大 这是因为锌 杂质金属与稀硫酸构成了 原电池 设计原电池 其具体方法是 首先将已知的氧化还原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 然后根据原 电池的电极反应特点 结合两个半反应找出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课后强化作业课后强化作业 基础夯实 1 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是阳极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 片质量逐渐减少 C 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 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原电池的知识 由所给图示可知 Zn 为原电池负极 失去电子被 氧化 电子经导线流向正极铜电极 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而被还原为 H2 原电池 只分正极 负极 不用阴极 阳极表示 电流与电子流的方向相反 2 把 a b c d 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 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 若 a b 相连时 a 为负极 c d 相连时 电流由 d 到 c a c 相连时 c 极产生大量气泡 b d 相连时 b 上有大量气泡产生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为 A a b c d B a c d b C c a b d D b d c a 答案 B 解析 根据原电池原理 作为负极的金属活动性比正极金属的活动性强 电子流动方向是 由负极流向正极 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 因此可作出如下判断 活动性 a b c d a c d b 综合得结论 金属活动性 a c d b 3 某原电池中 将两金属 X Y 用导线连接 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 发现 Y 电极质 量增加 则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 A X 是负极 电解质溶液为 CuSO4溶液 B X 是负极 电解质溶液为稀 H2SO4溶液 C X 是正极 电解质溶液为 CuSO4溶液 D X 是正极 电解质溶液为稀 H2SO4溶液 答案 A 解析 Y 电极质量增加 可能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而在 Y 极 正极 上析出金属形成 的 故只有 A 符合题意 4 如下图所示的装置 在盛有水的烧杯中 铁圈和银圈连接着一根绝缘的细丝 使之平衡 6 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 CuSO4溶液 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指悬吊的金属圈 A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 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C 铁圈向下倾斜 D 银圈向下倾斜 答案 D 解析 铁圈和银圈作为电极与 CuSO4溶液构成原电池 Cu2 在正极 银圈 上得到电子而析 出 5 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Zn Cu2 Zn2 Cu 该反应的原电池的正确组成是 ABCD 正极 ZnCuCuFe 负极 CuZnZnZn 电解质溶液 CuCl2H2SO4CuSO4CuCl2 答案 CD 解析 活泼金属作负极 且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6 如下图所示装置中 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 M 棒变粗 N 棒变细 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 M N P 物质 其中可以成立的是 MNP A 锌铜稀硫酸溶液 B 铜铁稀盐酸 C 银锌硝酸银溶液 D 锌铁硝酸铁溶液 答案 C 解析 N 棒变细 即 N 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应为负极 N 棒金属较活泼 排除 A D 由 M 棒变粗 可知 B 不正确 7 已知电极材料 铁 铜 银 石墨 锌 铝 电解质溶液 CuCl2溶液 Fe2 SO4 3溶液 硫酸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电工操作上规定 不能把铜导线和铝导线连接在一起使用 请说明原因 2 若电极材料选铜和石墨 电解质溶液选硫酸铁溶液 外加导线 能否构成原电 池 若能 请写出电极反应式 负极 正极 若不能 后两空不填 3 设计一种以铁和稀硫酸反应为原理的原电池 要求画出装置图 需标明电极材料及 电池的正 负极 答案 1 二者连接在一起时 接头处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原电池而被腐蚀 2 能 Cu 2e Cu2 2Fe3 2e 2Fe2 3 7 解析 1 当 Cu Al 导线连接时 接触到潮湿的空气就易形成原电池而被腐蚀 2 因为 FeCl3能与 Cu 发生反应 2FeCl3 Cu 2FeCl2 CuCl2 因此根据给出条件可以设 计成原电池 其负极为 Cu 电极反应为 Cu 2e Cu2 正极为石墨 电极反应为 2Fe 2e 2Fe2 3 因为反应为 Fe H2SO4 FeSO4 H2 所以负极为 Fe 正极可为 Cu Ag 或石墨 电解质溶 液为稀硫酸 即可画出装置图 能力提升 1 2011 广东卷 12 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 设计如图装置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 和 b 不连接时 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 a 和 b 用导线连接时 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 Cu2 2e Cu C 无论 a 和 b 是否连接 铁片均会溶解 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D a 和 b 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 负极 电压足够大时 Cu2 向铜电极移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以及电解原理 a 和 b 不连接时 不能 构成原电池 铁与铜发生置换反应 生成的铜附着在铁片上 A 项正确 a 和 b 用导线连 接 构成原电池 溶液中的 Cu2 得到电子生成铜在铜片上析出 B 项正确 无论 a 和 b 是 否连接 都是铁片不断溶解生成 Fe2 溶液中的 Cu2 不断得到电子生成 Cu 溶液颜色从 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C 项正确 a 和 b 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 负极时 铜片做阳极 失 电子生成铜离子 溶液中铜离子向阴极移动 在阴极上得电子 D 项错误 2 将 Mg 条 Al 条平行插入一定浓度的 NaOH 溶液中 如下图所示 用电器连接成原电池 此电池工作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Mg 比 Al 活泼 Mg 失去电子被氧化成 Mg2 B Al 条表面虽有氧化膜 但可不进行处理 C 该电池的外电路中 电子由 Mg 极流出 Al 极流入 D 消耗 24 gMg 电路中将流动 2 mol 电子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电池原理 Mg 虽然比 Al 活泼 但 Mg 与 NaOH 溶液不反应 所以 Mg 条 Al 条 NaOH 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 Al 条作负极 失去电子被氧化成 Al3 故 A C D 项错误 Al 条表面的氧化膜可溶于 NaOH 溶液 因此不必处理 B 项正确 3 某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 Fe 2Fe3 3Fe2 与此电池反应不符的原电池是 A 铜片 铁片 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B 石墨 铁片 Fe NO3 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C 铁片 锌片 Fe2 SO4 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D 银片 铁片 Fe NO3 2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8 答案 CD 解析 首先通过电池反应可知 Fe 失电子应作原电池负极 而正极反应为 Fe3 e Fe2 电解液必须是 Fe3 的盐溶液 正极材料的活动性要弱于铁 C 中锌比铁活泼 不能作 正极 D 中 电解液为 Fe NO3 2 与反应不符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原电池的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原电池的装置均可实现 碳棒不能用来作原电池的正极 反应 Cu 2Ag 2Ag Cu2 能以原电池的形式来实现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反应必须是自发进行 的氧化还原反应 碳棒是导体 可作原电池的正极 5 2011 福建卷 11 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锂水电池 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 该 电池以金属锂和钢板为电极材料 以 LiOH 为电解质 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 关于该电 池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既是氧化剂又是溶剂 B 放电时正极上有氢气生成 C 放电时 OH 向正极移动 D 总反应为 2Li 2H2O 2LiOH H2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 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等原理问题 旨在考查学 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给信息锂水电池的反应方程式为 2Li 2H2O 2LiOH H2 D 正确 在反应中氢元素化合价降低 因此 H2O 做氧化剂 同时 又起到溶剂的作用 A 项正确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 2H2O 2e 2OH H2 B 项正确 正 极周围聚集大量 OH 因此溶液中的阳离子 Li 向正极移动 负极周围聚集大量 Li 因此 溶液中的阴离子 OH 向负极移动 C 项错误 6 将等质量的两份锌粉 a b 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中 同时向 a 中加少量的 CuSO4溶液 下 列各图中产生 H2的体积V L 与时间t min 的关系 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 a 中锌先与 Cu2 反应 生成的 Cu 与 Zn 形成原电池 加快了反应速率 但锌粉被 消耗了一部分 造成产生 H2的量变少 7 利用反应 Zn 2FeCl3 ZnCl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济南市礼乐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北京市丰台区第十二中学2026届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26届数学八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实验中学2026届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学校2026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河南省漯河五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大数据临床试验分析-洞察与解读
- 跨境资本管制政策效果-洞察与解读
- 光照效应对营养稳定性研究-洞察与解读
- GB/T 10819-2025木制底盘
- 女生青春期性教育核心知识框架
- 日常膝关节护理
- 船舶消防救生培训课件
- 初中音标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人教版
- 贵州贵州磷化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成因分析及灭火救援措施
- 2024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中兴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冷链仓储物业管理费及增值服务合同
- 轮胎店转让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