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_第1页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_第2页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_第3页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_第4页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 摘要 近年来 世界大豆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主要生产国出口量随着需求的增加 也加大出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大豆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 但市场波 动特点明显 但在供给结构方面 中国大豆产量徘徊不前 自给率不断下降 供给量少 同样地 出口量也较少 中国大豆主要出口日本 韩国等国家 中国大豆出口日本的贸 易额有增长的趋势 但近年来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中国大豆因农药 残留超标问题被日本海关扣留的批次增幅较大 对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美国等国家研发非转基因大豆品种进入日本市场 与中国大豆形成竞争 如何应对挑战 和竞争成为我国大豆产业必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字 产销状况 供给与需求 日本市场 一 引言一 引言 据我们所知 大豆是膳食结构中动物蛋白 植物蛋白及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 豆 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 人造奶酪 还可制成油漆 粘合剂 化肥 上浆剂 油毡 杀 虫剂 灭火剂等 大豆在工业上的用途有 500 种以上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农产品 大豆 由于具有用途多样 营养价值高 栽培广泛 便于出口等特点 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 上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 无论是在世界上还是中国的农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 世界大豆的产销状况二 世界大豆的产销状况 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有美国 巴西 阿根廷以及中国 美国拥有广阔的播种面积 利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提高单产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 2013 年美国大豆平 均单位为 43 7 浦 亩 产量居世界首位 而阿根廷的耕作情况与美国差不多 也使用机械 化和转基因技术 但单产比美国低 巴西单产也没有美国高 但巴西没有使用转基因技 术 而是采取农业技术革新等措施来提高单产的 而中国的产量增长幅度不大 比较稳 定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应用转基因技术 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农业机 械化程度不高 播种面积有限 图 1 世界大豆主产国历年产量 万吨 2 由图 1 可知 在这 11 年中 我国大豆产量在 2004 年最高 达 1740 4 万吨 但同期美国 的大豆产量为 8501 4 万吨 巴西为 4955 万吨 阿根廷为 3157 7 万吨 约为中国的 4 9 倍 2 8 倍和 1 8 倍 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种植面积小和单产较低 2011 年我国 大豆种植面积约 765 万公顷 而美国 2980 万公顷 巴西 2397 万公顷 阿根廷 1877 万公 顷 2011 年我国大豆单产 1893 5 千克 公顷 而美国 2791 千克 公顷 巴西 3121 4 千克 公顷 阿根廷 2604 8 千克 公顷 可见 我国的产量差距有多大 图 2 主要国家 地区 的大豆出口量 由图 2 可知 世界大豆的主要出口国是美国 巴西和阿根廷 而中国因产量有限和 国内消费需求大 不是世界主要的大豆出口国 出口数量相对比这三个国家少 近年来 美国的大豆出口量稳居首位 年出口量在 25 百万吨以上 而紧随的是巴西 且呈稳定上 升趋势 阿根廷排第三位 略比美国和巴西少 但优势明显 可见这三个国家在世界大 豆出口贸易中占绝对优势 而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年变化不大 而且远远落后于这几个国 家 国际大豆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供求关系 种植面积和产量 交通运输成本 国际石油价格 主要出口国的国家政策 关税 相关产品价格等 在 CBOT 芝加哥 期货交易所 大豆期货交易是一个涉及流通 贸易 加工企业和农民等多个交易主体的 有机体系 大豆的价格形成过程为 美国农业部对外发布每年美国大豆主产区的生产情 况预测和实际统计数据 CBOT 的期货交易商主要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有关大豆的生产信息 进行买卖期货操作 形成大豆的期货市场价格 农场主根据期货价格表现出的供求趋势 来确定第二年的生产安排 以此来减少生产上的盲目性 降低风险 以美国为首的跨国 公司通过集中控制这些国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垄断国际大豆贸易 控制了现货市场 3 三 中国大豆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三 中国大豆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 我国作为大豆的原产地 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大豆是我国四大 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世界大豆产业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我国大豆产业也相应转变 呈 现出明显的特点 种植居于高位 作物大宗化 区域特征明显 趋向集中化 购销放开 多 完全市场化 加工结构转变 规模扩大化 我国大豆的集中产区是东北地区和黄淮 海地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大豆消费规模 均呈现迅猛扩张态势 在需求结构方面 中 国大豆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三部分 一是榨油消费量 二是食用 种用以及工业消费量 三是 中国大豆出口需求量 总体上 中国大豆市场需求以榨油消费量为绝对主导 约 占总需求结构的 80 其次是食用及工业消费量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约占总需求结构的 17 至于年度种用需求以及出口需求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基本稳定在 110 万吨左右 中国大豆需求快速增长的原因有 1 大豆榨油消费量大幅提高 推动中国大豆消费快 速增长 2 大豆食品及工业消费量继续增加 3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膳食结构的调整 人们饮食消费观念在不断更新 作为高蛋白的大豆食品正在日益受到 消费者青睐 4 豆制品的精加工工业悄然兴起 大豆食用及工业用消费量呈现出加快 增长趋势 中国对大豆的需求显著增长 但相对应的产量却裹足不前 我国虽然也是世 界第四大大豆主产国之一 然而我国大豆产量与消费量相比 所占比例不足 30 如图 3 可清晰看出我国大豆的供需情况 图 3 2001 2012 年中国大豆供需情况 2001 年至 2012 年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呈持续上涨趋势 而大豆产量远远低于消费量 且有下降的趋势 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12 月 12 日表示 2013 年中国大豆产量约为 1220 万吨 与 2012 年相比较下降了 6 5 创下了年产量新低 而 2013 年中国的大豆 需求达 7510 万吨 较 2012 年增长 6 从国内供给与需求均衡来看 大豆供给增长远 落后于需求增长 可见 大豆日益成为中国居民日常消费最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中国相 关大豆产业也逐步成为维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单元 4 四 中国大豆的日本市场分析四 中国大豆的日本市场分析 虽然我国大豆的产量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不高 但每年还是保持一定的出口量 在日本 中国大豆因含油率低而不被用作榨油 而是直接食用或制成各类豆制品 从品质来看 大豆脂肪含量是 阿根廷 巴西 美国 中国 而蛋白质含量是 中国 美国 巴西 阿根廷 加上中国大豆是非转基因的 因此受到推崇非转基因食品的日本 韩国等国家的青睐 近年来 我国大豆的年出口量出现的起伏比较大 如图 4 主要是受国家政策 贸易壁 垒 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关税 产量等影响 图 4 2003 2012 我国大豆的出口数量 图 4 是 2002 年至 2012 年我国大豆出口的数据表 由图可看出 我国大豆出口量在 2008 年出现高峰 而受世界金融危机延伸的影响 出口量在 2009 年开始急剧下降 直到 2010 年后半年才有上升的趋势 到 2012 年出口量达 32 万吨 与 2011 年相比上升了约 34 4 日本大豆年进口需求量约为 500 万吨 而日本本国大豆产量只有 20 万 25 万吨 其 余的从北美 南美 中国等地区和国家进口 日本进口中国大豆 从 1985 年的约 30 万 吨 1986 年为最高 曾达到 32 万吨 到 1995 年下降至 15 万吨以下 现在一直在 13 15 万吨之间徘徊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中国 1990 年后开始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豆市场也导入了市场经济 出口价格随着上涨 2 1991 1992 年 中国大豆几乎停止了出口 使稳定的中国供应商信誉下降 3 北美大豆逐步进行 品种改良 农业技术提高和机械化程度提高 原来进口中国大豆的客户不再单一使用中 国大豆 一 中国大豆在日本市场的优势 一 中国大豆在日本市场的优势 5 1 质量优势 我国大豆具有高蛋白和低含油优势 蛋白质含量一般比国外大豆高 2 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高达 48 50 而含油率则低 2 氨基酸平衡优于其他植物蛋 白 是一种重要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 而美国大豆是高脂肪品种 目前 我国东北地区 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种植高蛋白大豆 为高蛋白大豆的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绿色 有机 非转基因是我国大豆突出的质量优势 发达国家对食用非转基因大豆的需求较大 欧盟 日本和韩国正努力寻求非转基因大豆的进口 仅日本每年用于食品加工的非转基因大豆 就达 94 万吨 而且几乎都靠进口 在日本 日本酱和纳豆比较多使用中国大豆 近年来 我国已培育成功一批高油 高蛋白 高产的 三高 优质大豆品种 只要实现优质品种 的推广和成片种植 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也将随之提高 2 地理位置优势 我国与日本隔海相望 两个进行贸易的话 货物运输距离和时间 都比北美和南美国家明显短 运输较方便 而且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 中国大豆对 日本等亚洲市场出口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3 非转基因优势 现在日本食品大豆市场是不使用转基因大豆的 如果日本从北美 进口非转基因大豆 不敢保证其是否含有转基因大豆 而中国没有生产转基因大豆 在 调查中显示 转基因字样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使他们不愿意购买 因此 中国大 豆在日本市场销售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4 种质资源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大豆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据统计 我国的大 豆类植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比例的 93 多种类的大豆能满足日本市场的多元需要 这使 我国大豆更具竞争优势 二 中国大豆在日本市场面临的挑战 二 中国大豆在日本市场面临的挑战 1 技术性贸易壁垒屡出现 自乌拉圭谈判之后 日本以非关税壁垒形式出现的技术 贸易壁垒在中日食品贸易中的影响日益明显 尤其是 2006 年 5 月 29 日 日本 肯定列 表制度 实施以来 不断修订农药残留限量 针对中国大豆农残超标的问题 日本 2012 年采取了多项技术性贸易措施 加强了对中国大豆的检验 如图 5 所示 对我国大豆 出口造成较大阻力 图 5 中国输出日本大豆被扣原因及批次 由图 5 可看出 2006 2012 年出口日本大豆被扣留的原因呈品种增加 种类扩大的趋 势 包括微生物 杀菌剂 杀虫剂和除草剂 而造成我国输出大豆被检出不合格的原因 6 主要是大肠杆菌 细菌等微生物招标 2007 年后主要是农药和微生物超标 2012 年杀菌 剂苯醚甲环唑超标占了较大比重 虽然我国近年采用许多应对措施 并提高了标准化生 产程度 但输出日本大豆被扣的批次未见减少 2 价格相对较高 中国大豆价格较北美国家高 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大豆主产区 减产 种植成本逐年增加 如肥料等价格逐年上涨 国家收购储备大豆的措施 使大豆 价格上涨 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 中国出口企业为了达到日本的检测标准 新增了 高科技的检测设备 并新增了额外的检测人员和检测资金 这些成了出口企业新增的成 本 大豆的出口价格也就因此上涨了 价格影响需求 中国大豆价格的提高会影响日本 对其消费量 3 来自他国大豆的竞争 作为三大大豆出口国的美国 巴西和阿根廷拥有广阔且肥 沃的土地 且相对集中 便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 单产高 近年来 为了迎合日本市场 对非转基因大豆的需求 这些国家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 对大豆做了大量的优秀品种 改良 并研制高质量低价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非转基因大豆 以此打开日本市场 通 过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成本 像巴西政府把全国的豆农组成农场联合体 负责统一购买种 子 化肥等生产资料 既节约了成本 又有利于实现同品质大豆规模化生产 这些原本 只出口转基因大豆的国家也加入了对日本出口非转基因大豆 这样中国大豆的优势就没 那么明显了 甚至失去了竞争力 4 定价机制不尽合理 在中国 只对特殊的大豆签订合同栽培 这些大豆可以提前 播种前 定价 在大豆收割前 农民也不知道其单价 这使日本商社及厂家想购买时 却无法定价 这使客户不会等着我国豆农定价后买大豆 自然就去买其他国家的大豆了 三 针对日本市场的应对措施 三 针对日本市场的应对措施 1 多方面应对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可采取的措施有 1 提倡和推广病 虫害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是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最根本 最有效的措施 要考虑优 化和调整生产方式和用药结构 降低目前较高的用药水平 改变不合理的用药方法 以 减少有害的副作用 把病虫害降低到最低水平 并达到高产 质优 低成本 无公害的 目的 2 建立健全商检技术法规体系 加强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研究和信息追踪 及时掌握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农残限量标准的修订更新数据 及时查阅口岸进出口商品信 息 定期向出口企业和有关部门传递和提供新的信息及合理的用药建议 3 加强对大 豆农残物的检测 投入资金购买高科技的设备 对日本检测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以达 到日本海关进口的要求 2 政府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 以降低生产的综合成本 建立对本国的大豆支 持与补贴体系 提高对种植大豆的农民的直接补贴金额 对大豆生产实施农业结构性调 整援助 如农业区域援助计划等 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检测设施等一般性服务 3 加大科研力度 革新农业技术 提高单产 开发更优质的大豆品种 在大豆育种 方面 采用杂交技术 按照单独选育专用品种的方法 选育含油率高的品种 建立完善 的大豆良种培育体系 在大豆栽培方面 注意使用地膜覆盖技术 密植技术等 采用成 熟的配套栽培技术 以改变我国过去对大豆的分散种植 实现集中化生产 通过统一供 种 统一整地 统一施肥等措施 改变国产大豆品种混杂的状况 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 7 求 缩小与其他国家大豆的差距 提高国际竞争力 4 完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