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_第1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_第2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_第3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_第4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37 页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 选择性必修课程十年高考考情总结分析基于新课标的必修 选择性必修课程十年高考考情总结分析 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课标卷 海南卷 大纲卷 为例 中外历史纲要 上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课标对照以及考纲要求课标对照以及考纲要求 20112011 版课标版课标20172017 版课标版课标考纲原文考纲原文 1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认 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4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了解古代 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5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 儒学的发展 6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认识中国科技 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7 概述汉字 绘画起源 演变的过程 了解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8 知道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 曲 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中国古代不 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 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 度繁荣 认识三国两晋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 度变化与创新 民族交 融 区域开发和思想文 化领城的新成就 1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3 宋明理学 4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 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 成就 第二单元各课子目第二单元各课子目 第第 5 5 课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交融 1 三国与西晋 2 东晋与南朝 3 十六国与北朝 第第 6 6 课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 隋唐的统一 2 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3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第 7 7 课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选官制度 2 中枢政务机构 3 赋税制度 第第 8 8 课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1 儒学 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 文学艺术 3 科技 4 中外文化交流 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 课标课标 第 2 页 共 37 页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 1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 管理的变化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2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 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 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 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3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 疆管理制度 认识中国作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以及中 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4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 主要劳作方式 2 知道货币 商业契约等在日常 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3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居 民的差异及其特征 了解古代村 落 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 响 4 了解古代的村落 集镇和城市 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5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 要交通工具 6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 影响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发展过程 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内涵 认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认 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 的上路开辟 通过了解商 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 理 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 跨国家 跨地区不同规模 的人口迁徙 以及移民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认识 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 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4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 战争 理解战争对人类文 化的破坏 以及造成的文 化断裂 认识战争在客观 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 供了契机 高考真题组编高考真题组编 选择题选择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 新教材内容摘引 新教材内容摘引 摘引摘引 1 1 自三国 西晋以来 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 经济等方面特权 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称为 士族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 成为东晋政权的 主要支柱 P31 摘引摘引 2 2 5 世纪后期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 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P33 摘引摘引 3 3 开元年间 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 设节度使加强边防 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至唐玄 宗统治后期 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P40 摘引摘引 4 4 汉朝时期 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 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曹魏时 创立了新 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朝建立后 废除九品中正制 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 科举 制度开始形成 P43 摘引摘引 5 5 汉武帝时期 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 三公逐渐被架空 具体事务分由六曹职掌 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 即 外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 与中书省和门 下省形成三省 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隋文帝时 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 期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 P44 1 2018 全国 25 据学者研究 唐朝 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2 所示 表 2 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 个 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 第 3 页 共 37 页 由此可知 这一时期的藩镇 D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考点 唐代节度使与藩镇割据的历史影响 2 2016 北京文综 13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 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 因其态度恶劣 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 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B A 汉长安 B 唐长安C 宋汴梁 D 元大都 考点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节度使制度以及唐朝的地方分裂势力 3 2008 上海单科 A 组 6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 空死处 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C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三藩之乱 考点 安史之乱的历史史实 4 2015 安徽文综 1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 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 孝廉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 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 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C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考点 察举制 5 2014 海南单科 3 史载 东晋时 太尉郗鉴为女择婿 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 遍观子 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 以图被选 只有王羲之 在东床坦腹食 独若不闻 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 婿人选 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B A 女性地位低下 B 婚姻讲究门第 C 择婿方式独特 D 大臣拉帮结派 考点 九品中正制所生成的魏晋门阀制度 6 2008 宁夏文综 25 旧唐书 良吏传 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 高宗 永徽中累授 安定令 诛大姓皇甫氏 盗贼止息 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 这说明本质 A A 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 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 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 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考点 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手段与门阀士族的影响 7 2010 江苏单科 2 诗人左思在其 咏史 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 之然 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C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考点 九品中正制 8 2016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 正制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考点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9 2013 福建文综 17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 有 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 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 九 十高龄之后 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C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考点 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10 2012 安徽文综 1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而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D 第 4 页 共 37 页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考点 科举制下的人才选拔标准 11 2012 四川文综 12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C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考点 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12 2011 山东文综 13 隋唐以前 官府设有谱局 考定父祖官爵 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D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考点 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13 2011 江苏单科 2 右图所示为 唐书 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 唐代 科举制 D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考点 唐代科举制在人才选拔范围方面所呈现的特点 14 2010 浙江文综 16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 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 的是 A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 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 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考点 唐代科举考试的概况 15 2010 全国 卷文综 14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 文选 在唐代备受青睐 宋 初仍有 文选 烂 秀才半 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B 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考点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6 2011 山东文综 9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 它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 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考点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17 2008 上海单科共同部分 21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 科举兴于世 始以八股为试 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 令学子神经麻木 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 价是 C A 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 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 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考点 科举制的历史评价 18 2015 山东文综 14 唐宋时期 地方官任职避亲 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B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 19 2018 江苏高考 3 有学者认为 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 行政上皆 第 5 页 共 37 页 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 不能径奏君相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 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 尚书省 D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考点 三省六部制中的各部门只能 20 2018 新课标全国 26 武则天时期 将中书 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 鸾台 通过加 授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头衔 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 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 且更替 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C A 扩大中书 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考点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宰相制度 21 2017 江苏 3 唐初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 任宰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 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 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C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 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考点 三省六部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 22 2016 浙江文综 15 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 正确的是 D 秦汉始置州 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B C D 考点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和手工业 23 2016 浙江文综 16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 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 完善监察体制 调 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 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B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考点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与唐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24 2015 四川文综 2 中书 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亦属少府 虽典机要 而去公 卿甚远 魏晋以来 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 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C 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 位尊权重 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考点 三省制的历史源流 25 2015 北京文综 13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 并下诏 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 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 给事中隶属于 A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考点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6 2015 广东文综 13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 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 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 该朝臣 C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 考点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7 2015 上海单科 33 资治通鉴 载 高宗初即位 欲更立武昭仪为后 犹豫未决 直恐宰 臣异议耳 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 通常指的是 第 6 页 共 37 页 A 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 御史大夫 C 三省六部的长官D 谏臣 考点 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与唐代的宰相制度 28 2015 浙江文综 17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 按朝代 唐 宋 元 明 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B 通政司 复社 都察院 风力水车 政事堂 北门学士 内作使绫匠 高转筒车 枢密院 土司 木活字 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 三司使 武经总要 草市 A B C D 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灌溉工具变革 古代中国商 业的发展 草市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印刷术 29 2014 北京文综 15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 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 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C A 授时历 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 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西游记 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 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 唐代 369 位宰相中有 83 来自北方 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 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 81 83 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考点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 科举制度 商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30 2014 海南单科 5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 实行分科考 试 差额录取的科举制 这反映出唐代 C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考点 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标准 31 2013 山东文综 11 自秦汉至宋元 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2 2013 江苏单科 3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 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 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 违 制 的论断 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考点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演变 即中书门下体制的确立 33 2012 山东文综 1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 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B A 重用人才 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 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 抑制朋党之争 考点 唐代三省六部制和宰相制度的历史意义 34 2011 上海文综 9 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 该朝代是 第 7 页 共 37 页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考点 三省六部制的机构组织结构 35 2010 福建文综 14 朱子语类 云 唐事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省做定将上 得旨 再下中书 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 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奉行 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B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考点 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和各部门的职能 36 2010 海南单科 4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 共同承担政务 其主要目 的是 B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强化君主集权 C 分割宰相权力 D 利于集思广益 考点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37 2010 广东文综 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 谏官由皇帝选拔 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D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考点 专制集权体制加强在唐宋监察 谏议制度上的反映 38 2009 江苏单科 12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 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考点 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特点 39 2009 安徽文综 12 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 按时 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A A B C D 考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唐代 40 2008 江苏单科 3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 四海之众 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 第 8 页 共 37 页 商量 宰相筹画 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 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 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考点 唐初政治清明与三省六部制的关系 41 2008 山东文综 8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主要原因在于 B A 增设机构 独立施政 B 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 C 一职多官 互相牵制 D 简化机构 总揽于上 考点 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 42 2008 山东 27 下列词句 休养生息 杯酒释兵权 犯颜直谏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 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可以作为萧何 魏征 赵普 范仲淹 王安石等五位中 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 对应的排序是 C A B C D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基本史实 43 2007 广东单科 4 下列选项中 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D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考点 中国古代通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制度措施 44 2007 宁夏文综 28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 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仍与唐代 相同的是 A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 设置 中书门下 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 由中书省草拟诏令 门下省审议 D 尚书省统领六部 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考点 唐宋变革中的中央政务机构变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经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经济 摘引摘引 1 1 东晋南朝时期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农作物品种增加 产量提高 P31 摘引摘引 2 2 开通的大运河 贯通南北 对巩固统一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起了重 要作用 P36 摘引摘引 3 3 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收入 也有了保障 P46 摘引摘引 4 4 安史之乱后 在籍户口大幅减少 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780 年 唐德宗 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 P46 1 2017 课标 卷 26 北朝时 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 北方 城市中 多开店铺 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 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 淮而来 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 此可知 唐中期 C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考点 主要考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2 2016 江苏单科 3 无锡道中赋水车 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 荦荦确确蜕骨蛇 天公 不念老农泣 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 水车 的使用 B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考点 魏晋时期的翻车的功能 3 2016 海南单科 6 北魏时 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 第 9 页 共 37 页 农业模式 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 宁可少好 不可多恶 这表明 A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考点 古代中国的农业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4 2016 海南单科 8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 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 其 共同的原因是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农业经济发展 5 2015 天津文综 1 其制两柄上弯 高可三尺 其所盛种粒 各下通足窍 仍旁挟两辕 可容一牛 用一人牵 傍一人执耧 且行且摇 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考点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 生产工具变革 耧车 6 2015 课标 卷 27 表 1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 1 河南 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 河南 151621 江苏 781749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重心南移 7 2014 天津文综 2 齐民要术 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 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 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 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 书 所述 要在安民 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考点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8 2014 重庆文综 3 战国秦汉时期 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 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 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 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B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 9 2013 安徽文综 12 图 2 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 了这一时期 第 10 页 共 37 页 图 2 A 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 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0 2013 重庆文综 2 白寿彝 中国通史 指出 自北魏产生 经历隋唐的均田制 是中国 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 田 制下 D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考点 均田制 11 2012 浙江文综 14 史籍记载 东汉南阳樊氏 能治田 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 高楼连阁 波陂灌注 竹木成林 六畜放牧 鱼蠃梨果 檀棘桑麻 闭门成市 兵弩器械 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 氏庄园的说法 错误的是 C A 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 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 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 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考点 东汉的庄园经济 12 2011 新课标 25 图 4 是依据 隋书 食货志 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 意图 该图反映出 图 4 A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考点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第 11 页 共 37 页 13 2010 天津文综 1 图 1 到图 2 的变化 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 1 图 2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耕犁技术的成熟 C 精耕细作的开始 D 单位亩产量提高 考点 中国古代步犁的定形 14 2009 重庆文综 15 隋唐时期 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C A 郑国渠 B 芍陂 C 通济渠 D 邗沟 考点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15 2016 海南单科 1 图 1 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 图饰为葡萄 它的制作朝代应当 是 D A 商 B 周 C 秦 D 唐 考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和中国与西域的文明交融 16 2015 浙江文综 16 丝绸之路 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唐以来 海上丝绸之路 被称为 瓷路 B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 丝国 C 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 15 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考点 唐代制瓷业与丝绸商业 17 2014 海南单科 6 文献与考古表明 唐代中后期 波斯锦 胡锦 番锦 通过丝绸之路 不断输入中国 内地也生产 胡式锦 这表明 D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考点 纺织业和唐代商品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 18 2013 福建文综 15 唐六典 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 一入工匠后 不得别入诸色 新 唐书 载 细镂之工 教以四年 车路 乐器之工 三年 平漫刀矟 长矛 之工 二年 教作者 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B 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 A B C D 考点 唐代手工业的特点 19 2010 重庆文综 13 文献记载 钢铁是杂炼生 生铁 鍒 熟铁 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 第 12 页 共 37 页 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C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考点 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 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20 2009 江苏历史 4 沈括 梦溪笔谈 载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 用柔铁屈盘之 乃以生 铁陷其间 泥封炼之 锻令相入 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C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考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灌钢法 21 2008 山东基能 59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 这首歌在同学们 中间广为传唱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 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 白瓷 B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 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 青花瓷是一种彩瓷 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 元代以后 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考点 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 22 2007 海南历史 5 图 2 为 胡人执犁俑 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B A 汉代 B 唐代C 宋代 D 元代 考点 中国古代耕犁的发展演变 23 2015 北京文综 14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 诸行有正铺者 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 据记载约有 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 可以佐证 南宋时期 B 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考点 唐代坊市制度的演变 24 2014 江苏单科 2 唐前期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 上 置市令一人 史二人 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 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 旧来交易繁者 听依三 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 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考点 唐代 市 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25 2014 山东文综 15 唐宋时期 户籍中出现了茶户 桑户 药户 漆户 蚕户等许多新的称 谓 这反映出当时 C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考点 唐宋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商品化 26 2013 海南单科 5 唐初征收赋税时 钱币与绢布 粮食并收 财政收入以贯 匹 石等为 第 13 页 共 37 页 单位计算 到南宋时 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 以 贯 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A A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 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考点 古代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27 2012 福建文综 14 隋都城图 题记 畦分棋布 闾巷皆中绳墨 坊有墉 墙 墉有 门 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 民居市区不复相参 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 隋都城的设计 重在 C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考点 隋唐都城城市设计与布局 28 2009 全国 II 13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 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的因素 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 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考点 唐代坊市制度的历史影响 29 2008 江苏历史 4 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 造成这一现象 的原因是 C 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 文化政策的开放 古代商帮的推动 A B C D 考点 唐代对外商贸繁荣的背景 30 2007 天津文综 18 唐朝时 蔬菜品种日益丰富 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 印度的刀 豆 波棱国 今尼泊尔 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B A 农业生产的发达 B 对外交流的繁荣 C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泉州口岸的开放 考点 唐代的丝绸之路与对外贸易 31 2007 海南历史 4 唐朝政府规定 凡不是州治 县治的地方 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 表明 C A 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 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 州治 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考点 唐代的商业制度 32 2017 课标 26 表 1 土地规模 亩 户数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 3 20 130 103 74 1 131 300 10 7 2 300 以上 2 1 4 小计 139100 表 1 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 当时该地 A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考点 实施均田制的目的 第 14 页 共 37 页 33 2014 海南单科 4 北朝推行均田制 规定年满 15 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 按 户缴纳赋税 并要求男子达到 15 岁 女子达到 13 岁 必须嫁娶 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C A 抵制土地兼并 B 促进人口增长 C 增加财税收入 D 稳定个体小农 考点 实施均田制的目的 34 2014 广东文综 13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 恣行吞并 莫惧章程 和 口分永业 国家 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 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 均田制受到破坏 C 分封制恢复 D 市 突破空间限制 考点 均田制破坏的表现 35 2013 浙江文综 16 唐文宗太和六年 832 年 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 前代所禁 近 日得以恣其乘骑 雕鞍银镫 装饰焕烂 从以童骑 骋以康庄 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 时商人地位的判断 错误的是 C A 经济地位优越 B 政治地位低下 C 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 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考点 唐朝抑商政策 36 2012 大纲卷 13 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 止可厚给财物 必不可超授官秩 与朝贤 君子比肩而立 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B A 防止官商勾结 B 维持社会等级 C 重义轻利 D 重农抑商 考点 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37 2010 广东文综 13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 文献中出现了 庄园 一词 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C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考点 均田制下的土地集中状况 38 2009 辽宁 宁夏文综 26 北魏首创均田制 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 主要形式是 C A 众人集体生产 B 田庄规模生产 C 个体农户耕作 D 官府募民耕作 考点 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39 2008 上海历史 5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 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西周 北魏 唐朝 明朝 A B C D 考点 均田制是在北魏时确立的 唐朝时进一步实施 40 2018 海南高考 3 唐宋时期 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 引泉水灌溉 形如阶 梯 被称为山田 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 C 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 刺激了人口南迁 考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唐宋时期南方耕地的开垦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思想 摘引摘引 1 1 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儒 佛 道 三教合归儒 又称 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 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P49 摘引摘引 2 2 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 学 P50 摘引摘引 3 3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隶书 草书 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 完备 P51 摘引摘引 4 4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以顾恺之为代表 他提出 以形写神 P52 第 15 页 共 37 页 摘引摘引 5 5 魏晋至隋唐时期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 P52 摘引摘引 6 6 魏晋南北朝时期 数学 农学 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P52 摘引摘引 7 7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P53 1 2014 全国新课标卷 文综 25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 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 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C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考点 唐代三教合一潮流 2 2012 海南单科 4 魏晋时期 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 君 臣之义乖 夫妇之和旷 友 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D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考点 魏晋时期 儒学发展受挫 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 3 2011 山东基能 23 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 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 紧贴崖壁 半悬空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 该建筑架构简单 稳定性差 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 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 A B C D 考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建筑艺术 4 2011 广东文综 14 虎溪三笑 讲的是儒者陶渊明 道士陆修静 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 谈 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 却在唐宋诗歌 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 史实的结论是 当时 A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考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流 5 2017 年北京卷 14 唐代思想家 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 但在唐宋时期 他的思想和文学成 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 唐宋八大家 提法出现后 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 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 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 正确的是 C A 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考点 唐宋文学的评价 6 2015 重庆文综 2 安史之乱 755 763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 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 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C A 杜牧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考点 唐诗的现实主义流派 杜甫 7 2014 全国大纲卷 13 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 与东 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C A 陈子昂 B 岑参 C 王维 D 李白 考点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唐诗 8 2013 海南单科 4 唐玄宗时 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 沙场征战 第 16 页 共 37 页 客 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 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 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 结取后身缘 玄 宗得知后 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 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D A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 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 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考点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9 2010 安徽文综 13 西晋杜育的 荈赋 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 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 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 其中最合理的是 B A 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 唐代 茶经 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 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 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考点 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10 2014 江苏单科 3 据叶德辉 书林清话 五代后唐时 在宰相冯道主持下 开始将儒家 九经 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 至真宗景德二年 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 院 司天监 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C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雕版印刷术 11 2013 重庆文综 3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 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 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 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C A 司南 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2 2010 全国 卷文综 13 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 名为 宋文 者 多 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 详其语言 不可流布 而雕印之人 不知事体 窃恐流布渐广 传之虏中 大 于朝廷不便 请 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 妄行雕印文集 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D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考点 雕版印刷术的影响 13 2008 四川文综 13 公元 751 年 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 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 中有不少技术工匠 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A 造纸术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D 火药与火器 考点 造纸术的西传 14 2016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24 图 3 为三国曹魏 三体石经 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 先秦古文 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B 第 17 页 共 37 页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读 汉字历史的演变 15 2016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26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 认 为其 仅得成书 无丈夫之气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 尽善尽美 于是连西州 今吐鲁番 幼童习字 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 是因为 C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考点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确立的原因 16 2013 四川文综 1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 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考点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7 2010 福建文综 13 表 2 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 法家是 D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怀素 考点 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 18 2009 全国文综一 14 南朝秀美灵动 北朝刚健雄浑 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 象 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 A 初唐书法 B 秦王破阵曲 C 飞天壁画D 唐三彩 考点 初唐书法解析 初唐书法 娟秀淡雅 反映了南方文化的特征 19 2009 上海文综 30 中国古代艺术精彩纷呈 享誉世界 其中集彩塑 壁画和建筑艺术于一 体的是 B A 麦积山石窟 B 敦煌莫高窟 C 大足石刻D 云冈石窟 考点 莫高窟 西千佛洞为代表的唐代佛教石窟艺术 20 2009 四川文综 12 图 4 图 5 是甘肃嘉峪关 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 彩绘墓砖 这两幅图 D 图 4 图 5 A 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 B 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