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考压轴题_第1页
2005中考压轴题_第2页
2005中考压轴题_第3页
2005中考压轴题_第4页
2005中考压轴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 中考压轴题中考压轴题 1 宁德宁德 已知 如图 直线 PA 交 O 于 A E 两点 PA 的垂线 DC 切 O 于点 C 过 A 点作 O 的直径 AB 1 求证 AC 平分 DAB 2 若 DC 4 DA 2 求 O 的直径 证明 1 证法一 连结 BC AB 为 O 的直径 ACB 90 2 分 又 DC 切 O 于 C 点 DCA B DC PE Rt ADC Rt ACB 4 分 DAC CAB 5 分 2 解法一 在 Rt ADC 中 AD 2 DC 4 AC 2 7 分 AD2 DC25 由 1 得 Rt ADC Rt ACB 7 分 AB AC AC AD 即 AB 10 AC2 AD 20 2 O 的直径为 10 10 分 1 证法二 连结 OC OA OC ACO CAO 1 分 又 CD 切 O 于 C 点 OC DC 2 分 CD PA OC PA 3 分 ACO DAC DAC CAO 5 分 2 解法二 过点 O 作 OM AE 于点 M 连结 OC DC 切 O 于 C 点 OC DC 又 DC PA 四边形 OCDM 为矩形 OM DC 4 6 分 又 DC2 DA DE DE 8 AE 6 AM 3 8 分 在 Rt AMO 中 OA 5 OM2 AM2 即 O 的直径为 10 10 分 其余解法相应给分 2 电视台为某个广告公司特约播放甲 乙两部连续剧 经调查 播放甲连续剧平均 每集有收视观众 20 万人次 播放乙连续剧平均每集有收视观众 15 万人次 公司要求电视 台每周共播放 7 集 1 设一周内甲连续剧播 x 集 甲 乙两部连续剧的收视观众的人次的总和为 y 万 人次 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 2 已知电视台每周只能为该公司提供不超过 300 分钟的播放时间 并且播放甲连 续剧每集需 50 分钟 播放乙连续剧每集需 35 分钟 请你用所学知识求电视台每周应播放 甲 乙两部连续剧各多少集 才能使得每周收看甲 乙连续剧的观众的人次总和最大 并 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 1 设甲连续剧一周内播 x 集 则乙连续剧播 7 x 集 分 根据题意得 y 20 x 15 7 x y 5x 105 5 分 2 50 x 35 7 x 300 7 分 解得 x 3 8 分 2 3 又 y 5x 105 的函数值随着 x 的增大而增大 9 分 又 x 为自然数 当 x 3 时 y 有最大值 3 5 105 120 万人次 7 x 4 11 分 答 电视台每周应播出甲连续剧 3 集 播放乙连续剧 4 集 才能使每周收视观众的人 次总和最大 这个最大值是 120 万人次 12 分 3 如图 已知直角梯形 ABCD 中 AD BC B 90 AB 12cm BC 8cm DC 13cm 动点 P 沿 A D C 线路以 2cm 秒的速度向 C 运动 动点 Q 沿 B C 线路以 1cm 秒的速度向 C 运动 P Q 两点分别从 A B 同时出发 当其中一点到达 C 点时 另一点也随之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 t 秒 PQB 的面 积为 ym2 1 求 AD 的长及 t 的取值范围 2 当 1 5 t t0 t0为 1 中 t 的最大值 时 求 y 关于 t 的函数关系式 3 请具体描述 在动点 P Q 的运动过程中 PQB 的面积随着 t 的变化而变化的 规律 解 1 在梯形 ABCD 中 AD BC B 90 过 D 作 DE BC 于 E 点 AB DE 四边形 ABED 为矩形 1 分 DE AB 12cm 在 Rt DEC 中 DE 12cm DC 13cm EC 5cm AD BE BC EC 3cm 2 分 点 P 从出发到点 C 共需 8 秒 3 13 2 点 Q 从出发到点 C 共需 89 少 3 分 8 1 又 t 0 o t 8 4 分 2 当 t 1 5 秒 时 AP3 即 P 运动到 D 点 5 分 当 1 5 t 8 时 点 P 在 DC 边上 PC 16 2t 过点 P 作 PM BC 于 M PM DE 即 PC DC PM DE 16 2t 13 PM 12 PM 16 2t 7 分 12 13 又 BQ t y BQ PM 1 2 t 16 2t 1 2 12 13 t2 t 3 分 12 13 96 13 3 当 0 t 1 5 时 PQB 的面积随着 t 的增大而增大 当 1 5 t 4 时 PQB 的面积随着 t 的增大而 继续 增大 当 4 t 8 时 PQB 的面积随着 t 的增大而减小 12 分 注 上述不等式中 1 5 t 4 400 y0 2 qpxx 设的两根为 0 2 qpxx 1 x 2 x 则 1 x 2 xp qxx 21 21 2 21 2 21 2 21 2 4xxxxxxxxd 14 分 qpqp44 2 2 注 用求根公式进行 两根差 的运算 也可以得到相应猜想的证明 无论是先用 的证明 还是先用 的证明 只要两种证明都正确 即可奖励 3 分 13 厦门厦门 已知抛物线 y x2 2x m 与 x 轴交于点 A x1 0 B x2 0 x2 x1 1 若点 P 1 2 在抛物线 y x2 2x m 上 求 m 的值 2 若抛物线 y ax2 bx m 与抛物线 y x2 2x m 关于 y 轴对称 点 Q1 2 q1 Q2 3 q2 都在抛物线 y ax2 bx m 上 则 q1 q2的大小关系 是 请将结论写在横线上 不要写解答过程 友情提示 结论要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 设抛物线 y x2 2x m 的顶点为 M 若 AMB 是直角三角形 求 m 的值 1 解 点 P 1 2 在抛物线 y x2 2x m 上 1 分 2 1 2 1 m 2 分 m 1 3 分 2 解 q1 q2 7 分 3 解解 1 y x2 2x m x 1 m 1 M 1 m 1 8 分 抛物线 y x2 2x m 开口向上 且与 x 轴交于点 A x1 0 B x2 0 x1 x2 m 1 0 AMB 是直角三角形 又 AM MB AMB 90 AM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9 分 过 M 作 MN x 轴 垂足为 N 则 N 1 0 又 NM NA 1 x1 1 m x1 m 10 分 A m 0 m2 2 m m 0 m 0 或 m 1 不合题意 舍去 12 分 解解 2 又 NM NA NB x2 x1 2 2m 解得 10 分 A m 0 m2 2 m m 0 m 0 或 m 1 不合题意 舍去 12 分 14 已知 O1与 O2相交于点 A B 过点 B 作 CD AB 分别交 O1和 O2于点 C D 1 如图 8 求证 AC 是 O1的直径 2 若 AC AD 如图 9 连结 BO2 O1 O2 求证 四边形 O1C BO2是平行四边形 若点 O1在 O2外 延长 O2O1交 O1于点 M 在劣弧上任取一点 E 点 E 与 MB 点 B 不重合 EB 的延长线交优弧于点 F 如图 10 所示 连结 AE AF BDA 则 AE AB 请在横线上填上 这四个不等号中的一个 并加 以证明 友情提示 结论要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 证明 证明 CD AB 1 分 ABC 90 2 分 AC 是 O1的直径 3 分 2 证明证明 1 CD AB ABD 90 AD 是 O2的直径 4 分 AC AD CD AB CB BD 5 分 O1 O2分别是 AC AD 的中点 O1O2 CD 且 O1O2 CD CB 6 分 1 2 四边形 O1C BO2是平行四边形 7 分 证明证明 2 CD AB ABD 90 AD 是 O2的直径 4 分 AC AD O2O1 图 8 DC B A O2O1 图 9 DC B A F M O2 O1 图 10 E DC B A O2O1 图 9 DC B A CD AB CB BD 5 分 B O2分别是 CD AD 的中点 BO2 AC 且 BO2 AC O1C 6 分 1 2 四边形 O1C BO2是平行四边形 7 分 证明证明 3 CD AB ABD 90 AD 是 O2的直径 4 分 O1 O2分别是 AC AD 的中点 O1O2 CD 5 分 CD AB CB BD B 是 CD 的中点 O2B O1C 6 分 四边形 O1C BO2是平行四边形 7 分 证明证明 4 4 CD AB ABD 90 AD 是 O2的直径 4 分 AC AD O1C O2B C D 5 分 O2B O2D O2B D D C O2B D O2B O1C 6 分 四边形 O1C BO2是平行四边形 7 分 AE AB 8 分 证明1 当点E在劣弧上 不与点C重合 时 MC AC AD ACD ADC AEB ACD ADC AFB AE AF 9 分 记AF交BD为G AB CD AF AG AB 10 分 当点E与点C重合时 AE AC AB 当点 E 在劣弧上 不与点 B 重合 时 设 AE 交 CD 与 H CB AE AH AB 11 分 综上 AE AB 12 分 证明证明 2 当点 E 在劣弧上 不与点 C 重合 时 MC 连结 EC DF AD 是 O2的直径 即 AFD 90 EAC EBC DBF DAF AC AD 直角 AFD 直角 AEC AE AF 9 分 证明证明 3 3 当点 E 在劣弧上 不与点 C 重合 时 MC F M O2 O1 图 10 E DC B A 连结 EC DF AD 是 O2的直径 即 AFD 90 DBF DAF ADF DBF 90 又 DBF EBC ABE EBC 90 ADF ABE ABE ACE ADF ACE AC AD 直角 AFD 直角 AEC AE AF 9 分 15 已知 O 是坐标原点 P m n m 0 是函数y k 0 上的点 过点 P 作直线 k x PA OP 于 P 直线 PA 与 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 A a 0 a m 设 OPA 的面积为 s 且 s 1 n4 4 1 当 n 1 时 求点 A 的坐标 2 若 OP AP 求 k 的值 3 设 n 是小于 20 的整数 且 k 求 OP2的最小值 n4 2 解 解 过点 P 作 PQ x 轴于 Q 则 PQ n OQ m 1 当 n 1 时 s 1 分 5 4 a 3 分 2s n 5 2 2 解解 1 OP AP PA OP OP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 分 m n 5 分 a 2 1 an n4 4 1 2 即 n4 4n2 4 0 6 分 k2 4k 4 0 k 2 7 分 解解 2 OP AP PA OP OP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 分 m n 5 分 设 OPQ 的面积为 s1 则 s1 s 2 mn 1 1 2 1 2 n4 4 即 n4 4n2 4 0 6 分 k2 4k 4 0 k 2 7 分 3 解解 1 PA OP PQ OA OPQ OAP 设 OPQ 的面积为 s1 则 8 分 s1 s PO2 AO2 即 化简得 2n4 2k2 k n4 4k 0 9 分 k 2 2k n4 0 k 2 或 k 舍去 10 分 n4 2 当 n 是小于 20 的整数时 k 2 OP2 n2 m2 n2 k2 n2 又 m 0 k 2 n 是大于 0 且小于 20 的整数 当 n 1 时 OP2 5 当 n 2 时 OP2 5 当 n 3 时 OP2 32 9 11 分 4 32 4 9 85 9 当 n 是大于 3 且小于 20 的整数时 即当 n 4 5 6 19 时 OP2得值分别是 42 52 62 192 4 42 4 52 4 62 4 192 192 182 32 5 12 分 4 192 4 182 4 32 OP2的最小值是 5 13 分 解解 2 OP2 n2 m2 n2 k2 n2 n2 22 n2 n 4 11 分 2 n 当 n 时 即当 n 时 OP2最小 2 n2 又 n 是整数 而当 n 1 时 OP2 5 n 2 时 OP2 5 12 分 OP2的最小值是 5 13 分 解解 3 PA OP PQ OA OPQ P AQ 8 分 PQ QA OQ PQ n a m m n 化简得 2n4 2k2 k n4 4k 0 9 分 k 2 2k n4 0 k 2 或 k 舍去 10 分 n4 2 解解 4 4 PA OP PQ OA OPQ P AQ 8 分 s1 s s1 OQ2 PQ2 化简得 2n4 2k2 k n4 4k 0 9 分 k 2 2k n4 0 k 2 或 k 舍去 10 分 n4 2 解解 5 PA OP PQ OA OPQ OAP 8 分 OP OA OQ OP OP2 OQ OA 化简得 2n4 2k2 k n4 4k 0 9 分 k 2 2k n4 0 k 2 或 k 舍去 10 分 n4 2 18 如图 BC 是 O 的直径 A 是弦 BD 延长线上一点 切线 DE 平分 AC 于 E 1 求 证 AC 是 O 的切线 2 若 AD DB 3 2 AC 15 求 O 的直径 3 求的值 EDC sin 1 连结 OE 由中位线证平行 证 EDO ECO 2 由 ABADAC 2 得出 AB 的长 再用勾股定理求 O 的直径为 3 kkDBAD2 3 65 5 5 19 12 分 已知 如图 O 和 O 相交于 A B 两点 O 经过点 O 点 C 在 1212 A O B 上运动 点 C 不与 A B 重合 AC 的延长线交 O 于 P 连结 AB BC BP 22 1 按题意将图形补充完整 2 当点 C 在 A O B 上运动时 图中不变的角有 2 OCB A D E 将符合要求的角都写上 3 线段 BC PC 的长度存在何种关系 写出结论 并加以证明 4 设 O 和 O 的半径为 当 满足什么条件时 为等腰直角三 121 r 2 r 1 r 2 rBCP 角形 1 作图 2 ACB BCP APB CBP 3 连结 AO BO 22 AO B ACB 2 P ACB CBP P CBP P CB CP 2 4 要使 BC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已有 CB CP 只需 BCP 只需弦 AB 为直 90 径 C 点与 O 重合 是必须满足的条件 2 2 2 2 1 2 2 rr 21 2rr 20 某商场经营一批进价为元的小商品 在市场营销中发现日销售单价元与日销售量2x 件有如下关系 y x35911 y 181462 1 预测此商品日销售单价为 11 5 元时的日销售量 2 设经营此商品日销售利润 不考虑其他因素 为元 根据销售规律 试求日销售P 利润元与销售单价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日销售利润是否存在最大值或最小值 PxP 若有 试求出 若无 请说明理由 设销售单价 元 与日销售量 件 的关系式为 根据题意得 xybkxy 所求函数关系式为 bk bk 112 96 24 2 b k 120 242 xxy 当元时 5 11 x124 5 112 y 2 小商品的进价为 2 元 利润与进价 件数之间的关系有 50 7 2 2414 248282 242 2 2 222 xxxxxxxyxP 当或时 P 有最小值2 x12 x0 P 当时 P 有最大值 7 x50 P 21 梅州东海体育用品商场为了推销某一运动服 先做了市场调查 得到数据如下表 卖出价格 x 元 件 50515253 销售量 p 件 500490480470 1 以 x 作为点的横坐标 p 作为纵坐标 把表中的 O1 O2 A B 图 8 p 件 500 490 480 470 50 51 52 53 x 元 件 数据 在图 8 中的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观察连结 各点所得的图形 判断 p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 2 如果这种运动服的买入件为每件 40 元 试求销售 利润 y 元 与卖出价格 x 元 件 的函数关系式 销售利润 销售收入 买入支出 3 在 2 的条件下 当卖出价为多少时 能获得最大利润 解 1 p 与 x 成一次函数关系 设函数关系式为 p kx b 则 50050 49051 kb kb 解得 k 10 b 1000 p 10 x 1000 经检验可知 当 x 52 p 480 当 x 53 p 470 时也适合这一关系式 所求的函数关系为 p 10 x 1000 2 依题意得 y px 40p 10 x 1000 x 40 10 x 1000 y 10 x2 1400 x 40000 3 由 y 10 x2 1400 x 40000 可知 当时 y 有最大值 1400 70 2 10 x 卖出价格为 70 元时 能花得最大利润 22 如图 9 已知 C D 是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分支上的两点 直线 CD 分别交 x 轴 m y x y 轴于 A B 两点 设 C x1 y1 D x2 y2 连结 OC OD O 是坐标有点 若 BOC AOD 且 tan OC 1 3 10 1 求 C D 的坐标和 m 的值 2 双曲线上是否存在一点 P 使得 POC 和 POD 的 面积相等 若存在 给出证明 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解 1 过点 C 作 CG x 轴于 G 则 CG y1 OG x1 在 Rt OCG 中 GCO BOC 1 tan 3 OG CG 即又 1 1 1 3 x y 11 3yx 10OC 即 22 11 10 xy 22 11 3 10 xx 解得 x1 1 或 x1 1 不合舍去 x1 1 y1 3 点 C 的坐标为 C 1 3 又点 C 在双曲线上 可得 m 3 过 D 作 DH y 轴于 H 则 DH y2 OH x2 在 Rt ODH 中 1 tan 3 DH OH 即 又 x2y2 3 解得 y2 1 或 y2 1 不合舍去 2 2 1 3 x y 22 3yx x2 3 y2 1 点 D 的坐标为 D 3 1 2 双曲线上存在点 P 使得 POCPOD SS 图 9 A B C D P O x y 图 9 A B C D P O x y GH 这个点就是 COD 的平分线与双曲线的交点 3 y x 点 D 3 1 OD OD OC 10 点 P 在 COD 的平分线上 则 COP POD 又 OP OP POC POD POCPOD SS 23 已知 如图 10 甲 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2 点 M 是 BC 的中点 P 是线段 MC 上的一个 动点 P 不运动到 M 和 C 以 AB 为直径做 O 过点 P 作 O 的切线交 AD 于点 F 切点为 E 1 求四边形 CDFP 的周长 2 试探索 P 在线段 MC 上运动时 求 AF BP 的值 3 延长 DC FP 相交于点 G 连结 OE 并延长交直线 DC 于 H 如图乙 是否存在点 P 使 EFO EHG 如果存在 试求此时的 BP 的长 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 1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 B 90 AF BP 都是 O 的切线 又 PF 是 O 的切线 FE FA PE PB 四边形 CDFP 的周长为 AD DC CB 2 3 6 2 连结 OE PF 是 O 的切线 OE PF 在 Rt AOF 和 Rt EOF 中 AO EO OF OF Rt AOF Rt EOF AOF EOF 同理 BOP EOP EOF EOP 180 90 FOP 90 1 2 即 OF OP AF BP EF PE OE2 1 3 存在 EOF AOF EHG AOE 2 EOF 当 EFO EHG 2 EOF 即 EOF 30 时 Rt EFO Rt EHG 此时 EOF 30 BOP EOP 90 30 60 BP OB 0 tan603 24 资阳 如图 9 已知 O 为坐标原点 AOB 30 ABO 90 且点 A 的坐标为 2 0 1 求点 B 的坐标 2 若二次函数 y ax2 bx c 的图象经过 A B O 三点 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 在 2 中的二次函数图象的 OB 段 不包括点 O B 上 是否存在一点 C 使得四边 形 ABCO 的面积最大 若存在 求出这个最大值及此时点 C 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 由 1 在 Rt OAB 中 AOB 30 OB 过点 B 作 BD 垂直于 x 轴 垂足为3 D 则 OD BD 点 B 的坐标为 1 分 2 3 2 3 2 3 2 3 图 10 2 将 A 2 0 B O 0 0 三点的坐标代入 y ax2 bx c 得 2 3 2 3 2 分 420 933 422 0 abc abc c 解方程组 有 a b c 0 3 分 3 32 3 34 所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是 y x2 x 4 分 3 32 3 34 3 设存在点 C x x2 x 其中 0 x 使四边形 ABCO 面积最大 3 32 3 343 2 OAB 面积为定值 只要 OBC 面积最大 四边形 ABCO 面积就最大 5 分 过点 C 作 x 轴的垂线 CE 垂足为 E 交 OB 于点 F 则 S OBC S OCF S BCF 11 22 CFOECFED 4 3 2 1 CFODCF 6 分 而 CF yC yF 22 2 34 332 3 3 3333 xxxxx S OBC 7 分xx 4 33 2 3 2 当 x 时 OBC 面积最大 最大面积为 8 分 4 3 32 39 此时 点 C 坐标为 四边形 ABCO 的面积为 9 分 8 35 4 3 32 325 25 台州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C 与 y 轴相切于 D 点 与 x 轴相交于 A 2 0 B 8 0 两点 圆心 C 在第四象限 求点 C 的坐标 连结 BC 并延长交 C 于另一点 E 若线段 BE 上有一点 P 使得 AB2 BP BE 能否 推出 AP BE 请给出你的结论 并说明理由 在直线 BE 上是否存在点 Q 使得 AQ2 BQ EQ 若存在 求出点 Q 的坐标 若不存 在 也请说明理由 解 C 5 4 过程 1 分 纵 横坐标答对各得 1 分 3 分 能 4 分 连结 AE BE 是 O 的直径 BAE 90 5 分 在 ABE 与 PBA 中 AB2 BP BE 即 AB BE BP AB 又 ABE PBA ABE PBA 7 分 BPA BAE 90 即 AP BE 8 分 分析 分析 假设在直线 EB 上存在点 Q 使 AQ2 BQ EQ Q 点位置有三种情况 若三条线段有两条等长 则三条均等长 于是容易知点 C 即点 Q 若无两条等长 且点 Q 在线段 EB 上 由 Rt EBA 中的射影定理知点 Q 即为 AQ EB 之垂足 若无两条等长 且当点 Q 在线段 EB 外 由条件想到切割线定理 知 QA 切 C 于点 A 设 Q tyt 并过点 Q 作 QR x 轴于点 R 由相似三角形性质 切割线 定理 勾股定理 三角函数或直线解析式等可得多种解法 解题过程 解题过程 当点 Q1与 C 重合时 AQ1 Q1B Q1E 显然有 AQ12 BQ1 EQ1 Q1 5 4 符合题意 9 分 当 Q2点在线段 EB 上 ABE 中 BAE 90 点 Q2为 AQ2在 BE 上的垂足 10 分 AQ2 10 48 BE AEAB 4 8 或5 24 Q2点的横坐标是 2 AQ2 cos BAQ2 2 3 84 5 84 又由 AQ2 sin BAQ2 2 88 点 Q2 5 84 2 88 25 72 25 146 或 11 分 方法一方法一 若符合题意的点 Q3在线段 EB 外 则可得点 Q3为过点 A 的 C 的切线与直线 BE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 由 Rt Q3BR Rt EBA EBA 的三边长分别为 6 8 10 故不妨设 BR 3t RQ3 4t BQ3 5t 12 分 由 Rt ARQ3 Rt EAB 得 AB RQ EA AR 3 13 分 即6 4 8 36tt 得 t 7 18 注 此处也可由4 3 3 AEBtgARQtg 列得方程4 3 63 4 t t 或由 AQ32 Q3B Q3E Q3R2 AR2列得方程 22 6345105 tttt 等等 Q3点的横坐标为 8 3t 7 110 Q3点的纵坐标为7 72 即 Q3 7 110 7 72 14 分 方法二方法二 如上所设与添辅助线 直线 BE 过 B 8 0 C 5 4 直线 BE 的解析式是3 32 3 4 xy 12 分 设 Q3 t 3 32 3 4 t 过点 Q3作 Q3R x 轴于点 R 易证 Q3AR AEB 得 Rt AQ3R Rt EAB EA AB AR RQ 3 即 8 6 2 3 32 3 4 t t 13 分 t 7 110 进而点 Q3 的纵坐标为7 72 Q3 7 110 7 72 14 分 方法三方法三 若符合题意的点 Q3在线段 EB 外 连结 Q3A 并延长交y轴于 F Q3AB Q3EA 4 3 3 AEBtgABQtgOAFtg 在 R t OAF 中有 OF 2 4 3 2 3 点 F 的坐标为 0 2 3 可得直线 AF 的解析式为2 3 4 3 xy 12 分 又直线 BE 的解析式是3 32 3 4 xy 13 分 可得交点 Q3 7 110 7 72 14 分 26 玉林 如图 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 x1 0 x2 O 其中 x1 x2是关于 x 的方程 x2 2x m 3 O 的两根 且 x1 00 x1x2 m 3 O 得 m 4 解 得 m 3 所以 m 的取值范围是 m 2 4 4 900 5 分APO 2 321 32 OCOB 6 分APO 2221 0 0 0 903 901 904 APO APO 7 分 0 30 APO 在 Rt BAD 中 0 302 APO 8 分32 3 3 630tan6 0 AD 方法一 过点 O 作 OE BC 于点 E 2 33 303 2 3 3 302 0 0 conBEOE BO 9 分332 BEBC BOCBADOADC SSS 四边形 3 4 9 36 2 3 33 2 1 326 2 1 2 1 2 1 OEBCADAB 10 分3 4 15 方法二 在 Rt OAP 中 AP 6tan600 3 OP 2OA 6 3 DP AP AD 3 336 3323 OCOPPC 过点 C 作 CF AP 于 F CPF 300 CF 9 分 2 3 2 1 PC S四边形 OADC S OAP S CDP AP OA DP CF 2 1 2 1 2 1 2 3 3333 10 分 4 315 33 如图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 x 轴交于点 A 点 B 点 B 在 X 轴的32 2 xaxy 正半轴上 与 y 轴交于点 C 其顶点为 D 直线 DC 的函数关系式为 又3 kxy tan OBC 1 1 求 a k 的值 5 分 2 探究 在该二次函数的图像上是否存在点 P 点 P 与点 B C 补重合 使得 PBC 是以 BC 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若存在 求出点 P 的坐标 若不 存在 请你说明理由 5 分 解 1 由直线 y kx 3 与 y 轴相交于点 C 得 C 0 3 tan OBC 1 OBC 450 OB OC 3 点 B 3 0 1 分 点B 3 0 在二次函数 y ax2 2x 3 的图像上 9a 6 3 0 2 分 a 1 3 分 y x2 2x 3 x 1 2 4 顶点 D 1 4 4 分 又D 1 4 在直线 y kx 3 上 4 k 3 k 1 既 a 1 k 1 5 分 2 在二次函数 y x2 2x 3 的图像上存在点 P 使得 PBC 是以 BC 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6 分 由 1 可知 直线 y x 3 与 x 轴的交点为 E 3 0 OE OC 3 CEO 450 OBC 450 ECB 900 7 分 DCB 900 DCB 是以 BC 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且点 D 1 4 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上 则点 D 是所求的 P 点 8 分 方法一 设 CBP 900 点 P 在二次函数 y x2 2x 3 的图像上 则 PBC 是以 BC 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CBO 450 OBP 450 设直线 BP 与 y 轴交于点 F 则 F 0 3 直线 BP 的表达式为 y x 3 9 分 解方程组得 32 3 2 xxy xy 或 0 3 y x 5 2 y x 由题意得 点 P 2 5 为所求 综合 得二次函数 y x2 2x 3 的图像上存在点 P 1 4 或 P 2 5 使得 PBC 是以 BC 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 10 分 方法二 在 y 轴上取一点 F 0 3 则 OF OC 3 由对称性可知 OBF OBC 450 CBF 900 设直线 BF 与二次函数 y x2 2x 3 的图像交于点 P 由 1 知 B 3 0 直线 BF 的函数关系式为 y x 3 以下与方法一同 9 分 34 28 宿迁宿迁 已知 如图 ABC 中 C 90 AC 3 厘米 CB 4 厘米 两个动点 P Q 分别 从 A C 两点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沿 ABC 的边运动 当点 Q 运动到点 A 时 P Q 两点运 动即停止 点 P Q 的运动速度分别为 1 厘米 秒 2 厘米 秒 设点 P 运动时间为 秒 t 1 当时间 为何值时 以 P C Q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 图中的阴影部分 t 等于 2 厘米 2 2 当点 P Q 运动时 阴影部分的形状随之变化 设 PQ 与 ABC 围成阴影部分面 积为 S 厘米 2 求出 S 与时间 的函数关系式 并指出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 tt 3 点 P Q 在运动的过程中 阴影部分面积 S 有最大值吗 若有 请求出最大值 若没有 请说明理由 解 1 S PCQ PC CQ 2 1 2 1 3 2 2 tt 3 t t 1 分 解得 1 2 2 分 1 t 2 t 当时间 为 1 秒或 2 秒时 S PCQ 2 厘米 2 3 分t 2 当 0 2 时 S 5 分t 2 3tt 2 39 24 t 当 2 3 时 S 7 分t 2 418 6 55 tt 2 4939 5420 t 当 3 4 5 时 S 9 分t 2 32742 555 tt 2 3915 524 t 3 有 10 分 在 0 2 时 当 S 有最大值 S1 11 分tt 3 2 9 4 在 2 3 时 当 3 S 有最大值 S2 12 分tt 12 5 在 3 4 5 时 当 S 有最大值 S3 13 分tt 9 2 15 4 C BA P Q Q P AB C HA B C Q P HAB C Q P S1 S2 S3 时 S 有最大值 S最大值 14 分t 9 2 15 4 36 黄石 已知 与 相交于 A B 两点 的切线 AC 交 于点 C 直线 1 O 2 O 1 O 2 O EF 过点 B 交 于点 E 交 于点 F 1 O 2 O 1 若直线 EF 交弦 AC 于点 K 时 如图 1 求证 AE CF 2 若直线 EF 交弦 AC 的延长线于点时 如图 2 求证 DA DF DC DE 3 若直线 EF 交弦 AC 的反向延长线于点 在图 3 自作 试判断 1 2 中的结论是否 成立 并证明你的正确判断 1 连结 AB 1 分 AC 是 的切线 1 O E 1 又 F 1 E F AE CF 3 分 2 连结 AB 4 分 AC 是 的切线 1 O E 1 又 A B F C 在 上 可证得 2 1 2 O E 2 又 D D ADE CDF 5 分 DA DF DC DE 7 分 DF DE DC DA 3 1 2 中的结论都成立如图 3 作出图形 8 分 C B DAE AE CF 又 D D ADE CDF 9 分 DA DF DC DE 10 分 DF DE DC DA 37 如图 在直角梯形 ABCD 中 AB CD ABC 90o AB 4 BC CD 9 65 1 在 BC 边上找一点 O 过 O 点作 OP BC 交 AD 于 P 且 OP2 AB DC 求 BO 的长 2 以 BC 所在直线为 x 轴 OP 所在直线为 y 轴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求经过 A O D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并画出引抛物线的草图 3 在 2 中的抛物线上 连结 AO DO 证明 AOD 为直角三角形 过 P 点 任作一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 A x1 y1 D x2 y2 两点 连结 A O B O 试问 A O D 还为直角三角形吗 请说明理由 解 1 在 BC 上取一点 O 作 OP BC 交 AD 于点 P 由 OP2 BA CD 4 9 36 得 OP 6 取正 过点 A 作直线 AE BC 交 OP 于 E 交 CD 于 F 则 BO AE 3 分6265 5 2 AF FD EP 2 根据题意建立直角坐标系 如图所示 则 A B 4 62 0 62 O 0 0 C D 0 639 63 过 A O D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y ax2 bx c 满足 9 63 63 000 4 62 62 2 2 2 cba cba cba 解得 0 0 6 1 c b a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7 分 2 6 1 xy 3 连接 OA OD 在 Rt AOB 和 Rt ODC 中 3 6 9 63 3 6 62 4 CD OC BO AB CD OC OB AB Rt AOB Rt ODC AOD 180o 90o 90o AOD 为直角三角形 9 分 3 略 12 分 38 荆门 已知 如图 抛物线与 x 轴交于 A B 两点 与 ymxxy 3 32 3 1 2 轴交于 C 点 ACB 90 求 m 的值及抛物线顶点坐标 过 A B C 的三点的 M 交 y 轴于另一点 D 连结 DM 并延长交 M 于点 E 过 E 点的 M 的切线分别交 x 轴 y 轴于点 F G 求直线 FG 的解析式 在条件 下 设 P 为上的动点 P 不与 C D 重合 连结 PA 交 y 轴于点 A CBD H 问是否存在一个常数 k 始终满足 AH AP k 如果存在 请写出求解过程 如果不 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 由抛物线可知 点 C 的坐标为 0 m 且 m 0 设 A x1 0 B x2 0 则有 x1 x2 3m 1 分 又 OC 是 Rt ABC 的斜边上的高 AOC COB 2 分 OB OC OC OA 即 x1 x2 m2 2 1 x m m x m2 3m 解得 m 0 或 m 3 而 m 0 故只能取 m 3 3 分 这时 4 3 3 1 3 3 32 3 1 22 xxxy 故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4 4 分3 解法一 由已知可得 M 0 A 0 B 3 0 333 C 0 3 D 0 3 5 分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x 也是 M 的对称轴 连结 CE3 DE 是 M 的直径 DCE 90 直线 x 垂直平分 CE 3 E 点的坐标为 2 3 6 分3 AOC DOM 90 3 3 OD OM OC OA A B C D E F G M x y O ACO MDO 30 AC DE AC CB CB DE 又 FG DE FG CB 7 分 由 B 3 0 C 0 3 两点的坐标易求直线 CB 的解析式为 3 y 3 8 分x 3 3 可设直线 FG 的解析式为 y n 把 2 3 代入求得 n 5x 3 3 3 故直线 FG 的解析式为 y 5 9 分x 3 3 解法二 令 y 0 解 3 0 得xx 3 32 3 1 2 x1 x2 333 即 A 0 B 3 0 33 根据圆的对称性 易知 M 半径为 2 M 0 33 在 Rt BOC 中 BOC 90 OB 3 OC 33 CBO 30 同理 ODM 30 而 BME DMO DOM 90 DE BC DE FG BC FG EFM CBO 30 在 Rt EFM 中 MEF 90 ME 2 FEM 30 3 MF 4 OF OM MF 5 33 F 点的坐标为 5 0 3 在 Rt OFG 中 OG OF tan30 5 53 3 3 G 点的坐标为 0 5 直线 FG 的解析式为 y 5 解法二的评分标准参照解法一酌定 x 3 3 解法一 存在常数 k 12 满足 AH AP 12 10 分 连结 CP 由垂径定理可知 ACAD P ACH 或利用 P ABC ACO 又 CAH PAC ACH APC 即 AC2 AH AP 11 分 AC AP AH AC 在 Rt AOC 中 AC2 AO2 OC2 2 32 123 或利用 AC2 AO AB 4 1233 AH AP 12 12 分 解法二 存在常数 k 12 满足 AH AP 12 设 AH x AP y 由相交弦定理得 HD HC AH HP 即 33 33 2 xyxxx 化简得 xy 12 即 AH AP 12 解法二的评分标准参照解法一酌定 39 黑龙江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Rt ABC 的斜边 AB 在 x 轴上 AB 25 顶点 C 在 y 轴的 负半轴上 tan ACO 点 P 在线段 OC 上 且 PO PC 的长 PO PC 是关于 x 的方程 x2 3 4 2k 4 x 8k O 的两根 1 求 AC BC 的长 2 求 P 点坐标 3 在 x 轴上是否存在点 Q 使以点 A C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 若存在 请直 接写出直线 PQ 的解析式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A B C D E F G M x y P H O 解 1 ACB 900 CO AB ACO ABC tan ABC 3 4 Rt ABC 中 设 AC 3a BC 4a 1 分 则 AB 5a 5a 25 a 5 AC 15 1 分 BC 20 1 分 2 S ABC AC BC OC AB OC 12 1 分 1 2 1 2 PO PC 4 2k 12 k 4 1 分 方程可化为 x2 12x 32 O 解得 x1 4 x2 8 1 分 PO PC PO 4 P O 4 1 分 3 存在 直线 PQ 解析式为 y x 4 或 y 4 3 分 4 3 4 27 解析式答对一个得 2 分 答对两个得 3 分 40 宜昌宜昌 如图 1 已知 ABC 的高 AE 5 BC ABC 45 F 是 AE 上的点 G 40 3 是点 E 关于 F 的对称点 过点 G 作 BC 的平行线与 AB 交于 H 与 AC 交于 I 连接 IF 并延长交 BC 于 J 连接 HF 并延长交 BC 于 K 1 请你探索并判断四边形 HIKJ 是怎样的四边形 并对你得到的结论予以证明 2 当点 F 在 AE 上运动并使点 H I K J 都在 ABC 的三条边上时 求线段 AF 长的 取值范围 图 2 供思考用 第 23 题 解 1 点 G 与点 E 关于点 F 对称 GF FE 1 分 HI BC GIF EJF 又 GFI EFJ GFI EFJ GI JE 2 分 同理可得 HG EK HI JK 四边形 HIKJ 是平行四边形 3 分 注 说明四边形 HIJK 是平行四边形评 1 分 利用三角形全等说明结论的正确性评 2 分 C G I JE C B A B EK H F B A 2 1 2 当 F 是 AE 的中点时 A G 重合 所以 AF 2 5 4 分 如图 1 AE 过平行四边形 HIJK 的中心 F HG EK GI JE HG BE GI EC CE BE GI HG CK BJ 当点 F 在 AE 上运动时 点 K J 随之在 BC 上运动 图 1 如图 2 当点 F 的位置使得 B J 重合时 这时点 K 仍为 CE 上的某一点 不与 C E 重合 而且点 H I 也分别在 AB AC 上 6 分 这里为独立评分点 以上过程只要叙述大体清楚 说理较为明确即可评 2 分 不说明 者不评分 知道要说理但部分不正确者评 1 分 设 EF x AHG ABC 45 AE 5 BE 5 GI AG HG 5 2x CE 5 7 分 3 40 AGI AEC AG AE GI CE 图 2 5 2x 5 5 5 9 分 3 40 x 1 AF 5 x 4 AF 4 10 分 2 5 41 已知 以原点 O 为圆心 5 为半径的半圆与 y 轴交于 A G 两点 AB 与半圆相切于点 A 点 B 的坐标为 3 yB 如图 1 过半圆上的点 C xC yC 作 y 轴的垂线 垂足为 D Rt DOC 的面积等于 3 8 2 C x 1 求点 C 的坐标 2 命题 如图 2 以 y 轴为对称轴的等腰梯形 MNPQ 与 M1N1P1Q1的上底和下底都分 别在同一条直线上 NP MQ PQ P1Q1 且 NP MQ 设抛物线 y a0 x2 h0过 点 P Q 抛物线 y a1x2 h1过点 P1 Q1 则 h0 h1 是真命题 请你以 Q 3 5 P 4 3 和 Q1 p 5 P1 p 1 3 为例进行验证 当图 1 中的线段 BC 在第一象限时 作线段 BC 关于 y 轴对称的线段 FE 连接 BF CE 点 T 是线段 BF 上的动点 如图 3 设 K 是过 T B C 三点的抛物线 y ax2 bx c 的顶点 求 K 的纵坐标 yK的取值范围 第 25 题 C GI EK H F B A C G I J B EK H F B A 1 2 3 B O x y O x y T F E G y x A O C B P1 Q1M1 N1N MQ P 解 1 yB 5 半径 xCyC y2C 25 得 C 4 3 2 分和 C 4 3 3 分 2 13 8 2 C x 2 C x 2 过点 P 4 3 Q 3 5 的抛物线 y a0 x2 h0即为 y x2 得 h0 2 7 53 7 53 7 过 P1 p 1 3 Q1 p 5 的抛物线 y a1x2 h1即为 y 2 2 22105 2121 pp x pp h1 2 2105 21 pp p h0 h1 4 分 53 7 2 2105 21 pp p 2 73 3 7 21 pp p 2 73 3 7 21 pp p MQ M1Q1 其中 MQ 6 0 p 1 2M1Q1 3 可知 0 p 3 7p 3 0 2p 1 0 3 p 0 因而得到 h0 h1 0 证得 h0 h1 或者说明 2p 1 0 在 0 p 3 时总是大于 0 得到 h0 h1 0 5 2 143618pp 分 显然抛物线 y ax2 bx c 的开口方向向下 a 0 当 T 运动到 B 点时 这时 B T K 三点重合即 B 为抛物线的顶点 yK 5 6 分 将过点 T B C 三点的抛物线 y ax2 bx c 沿 x 轴平移 使其对称轴为 y 轴 这时 yK不 变 8 分 这里为独立评分点 则由上述 的结论 当 T 在 FB 上运动时 过 F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