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3.doc_第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3.doc_第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3.doc_第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3.doc_第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第卷(阅读题 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字,完成第47题。【甲】荆轲刺秦王(节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乙】老僧辨奸清沈起凤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还,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曰:“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有改动)注: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更事:阅历世事。祖龙:指秦始皇。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既:已经。B.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指:冲向。C.严更笑不可抑 抑:控制。 D.殆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5.对甲文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B.“变徵之声”和荆轲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6.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分)(2)既知一去不还,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3分)(3)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8、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三句是:“,?”(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3)在雨巷中,诗人把自己的理想描述为一个姑娘,诗人说:“我希望逢着/。”答案:(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3)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乙 必考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烟台大学62岁保洁员吃学生剩饭:不缺钱怕浪费记者李谦刘颖超烟台台记者张斐斐【央广网烟台11月19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10月20日,新闻纵横关注了“烟台大学62岁的保洁员吴明华和他六位同事的故事”。这7位保洁员在学校食堂里看到学生们吃剩下不要的馒头和米饭,实在不忍心丢弃,就装到塑料袋里,留着自己晚上吃,生怕浪费了粮食。而这种做法,当时他们已经坚持了5个月了。“舔干净不丢人”是烟台大学4层食堂里最新挂出的海报。下午5点半,记者和刚下课的学生们一起来到了生意红火的窗口前。“烟台特色小吃,淄博特色小吃,台湾美食,韩国料理”,各个窗口都向外飘着香味,价格几乎都不会超过15块钱。62岁的保洁员吴明华,推着小推车穿梭在吃饭的学生中收拾餐具。把剩汤、剩饭倒进车上的泔水桶中,再把盘子摞好放进车里,这些动作吴师傅做得熟练而又迅速。只是偶尔,他会把盘中看起来还不错的主食留下,放进车上一个最小的塑料袋中。晚上7点半,学生们陆续离开了餐厅,吴师傅看见工友罗师傅和其他几个人已经坐下吃饭,便也带着装着剩米饭的塑料袋走了过去。虽然只有几步路,但看到旁边桌上还有一盘学生刚刚剩下、看起来还很完整的炒茄子,吴师傅顺手拿起来,没人疑问,没人抬头,甚至没有任何停顿,大家夹起了还冒着热气的茄子,就着桌上的洋葱、豆腐、卷心菜,开始吃饭了。第一个带头吃剩饭的吴明华是吉林省伊通县人,曾经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孩子定居烟台后,他也搬到了这里。吴师傅说家里并不缺钱,这么做就是不想浪费。吴明华:就是不挣钱孩子也给钱,他们不同意出来干活。烟大4层一共十多名保洁员中,陆续有6人开始效仿起吴师傅的做法。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53岁,都来自农村,经历过艰苦生活。他们中甚至有人的孩子就在这里上班。比如,罗玉龙的儿子罗国胜从一开始就很反对爸爸吃剩饭。罗国胜:他说怪可惜的,他说他们那些人都能吃,我也能吃,担心老人吃凉的不好,这么大岁数捡着吃也不好。但孩子们的反对并没有阻碍老人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现在食堂的剩菜剩饭和以前相比,显然有了改观。食堂经理刘建新:通过他们这些工人的身体力行可能让学生感触很深,剩的比以前少很多。老板娘杨燕:改善多了,大学生过来要半碗米饭、半个馒头,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情况。烟台大学校长房绍坤介绍了这变化背后的新规定:现在学生可以买半份菜、买半份饭,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保洁员为广大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勤俭节约的课。快要离开时,记者不经意间问了吴师傅一句:如果有一天没有剩饭了会怎样?吴师傅的回答几乎没有任何思考:没有剩饭那不是更好了嘛!但我想那是不可能的。尽管认为浪费避免不了,但说起自己的行为,吴明华也丝毫不含糊。吴明华:一粒粮食一滴汗,一个餐厅一天要节约几斤粮食,一年呢?一个学校节约这么多,一个省的呢?全国呢?就这么寻思自己该这么节约点。从节目播出吴明华和他同事们的故事到现在,已经又过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这期间,很多同学在表示深受感动的同时,更加强了自我约束,也自发地对节约粮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倡议。除了在校学生,更多的年轻人也在网络上发起了讨论。现在的物质生活如此丰富,像吴明华那个岁数的人,他们经历过的那种物资短缺甚至饿肚子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无法想象。像吴明华这样的人、这样的做法、这样的观念,现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微博上有位网友说:节约已经是传统的、过时的观念了,还有多少人愿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呢?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认识也不同了。微博用户“刘书礼1947”也是一位66岁的老人,他说,吴明华62岁,应该跟我一样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知道得深,体会得深。中国人民向来是勤俭节约的,“食求果腹,衣求蔽体”的传统一直保持了几千年。现在改革开放了,物质生活是丰富了,但祖先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微博用户“越看阿信越帅的小白”说,我们宿舍就会买了饭带回来,大家一块吃,不会剩。“潮流人生韩董”说:作为一个城市孩子,从来没有体会过农民伯伯的艰辛,但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消息的开头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介绍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烟台大学的7位保洁员在学校食堂里吃学生剩下的馒头、米饭。B.消息中,写62岁的保洁员吴明华,推着小推车穿梭在吃饭的学生中,是为了表现老人能及时发现学生丢弃的饭菜,表现老人的节俭。C.作为第一个带头吃剩饭的吴明华老人,曾经是教师。他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家里缺钱,而是要身体力行地向学生传递节俭的美德。D.作者在文中采用正反对照的手法,写老人的儿子对老人做法的反对,写学生丢下的“还冒着热气的茄子”,很好地塑造了老人的形象。E.从众多网友对这件事的评价中可以看到,人们对7位老人的做法是一致称赞的,这不仅丰富了新闻的内容,也显示了这则新闻的价值。(2)吴明华等保洁员吃剩饭的举动促使学校和学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6分)(3)这条新闻曾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试结合文本,从新闻的社会价值角度分析它获奖的原因。(6分)(4)有人认为保洁员吃剩饭是一种“悲情教育”,不可取;也有人认为保洁员的行为在传递着正能量,值得赞赏。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8分) 第卷 (表达题 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严肃查处各类严重违纪案件,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激发出我党激浊扬清,反腐肃贪的强大正能量。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德国是希腊最重要的国际债权国之一,经历过两轮失败的救助行动,给病入膏肓的希腊继续提供资金援助的做法在德国十分不受欢迎。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诈骗,呈现出骗局设计丝丝入扣、难辨真伪的特点。这已引起公安经侦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市区,有些只允许单向通行的小街巷,却经常遇到逆向行驶的车辆,司机对交通指示标识习焉不察,给这些单行道“添堵”,这引起市民的不满。近年来,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中心,接到不少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反映部分实体商家和网络卖家有口无心,不兑现承诺,或者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A、 B、 C、 D、1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在革命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革命者高声吟唱了一首昂扬乐观的励志之歌。B.雨巷是早期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诗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C.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经典名作。赏读这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派”诗歌绘画美的丰富意蕴。D.不仅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5、填入下面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变暖将使海平面上升, 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却不以为然。他十分淡定的原因, 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 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 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 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而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 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A/缘于一般而且所以就B从而在于通常并且/只C并且因为/如果那么也许D进而就是如果/就会只能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材料一:唐高祖认为,在平窦建德、刘黑闼战役中战功赫赫的王君廓,其壮气不逊古人,“不可以常例赏之”,故特赐以“锦袍、金带”,以示恩宠。(旧唐书卷六王君廓传)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唐廷在铁勒诸部占据的灵夏一带广设羁縻府州,对于铁勒蕃酋,太宗投其所好,特赐绫锦、金银,当看到其中一件“绯黄地瑞锦禄领袍”时,在场蕃酋“睹而惊骇,以为未尝闻见,捧戴拜谢,盘叫于尘埃中”。册府元龟卷一七O)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的锦袍有着特殊的用途和内涵。对内, ;对外, ,特别是用于北方部落的赠礼,这和北方民族对锦这一面料的看重密切相关。同时期的诗歌谈及锦袍,除了表明皇帝的特殊恩典外, ,比如李白在赠刘都使中写道:“饮冰事戎幕,衣锦华水乡。”17、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5分)大约32亿年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在海洋里,这些原始的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的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到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渔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六、写作(60分)18、请以别了_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 3)记叙文; 4)不少于800字。答案出题者提醒:所有答案均为“参考答案”,所以阅卷时切忌死扣答案。特别是作文,如果遇到不同于参考答案的立意,但又持之有故也要在仔细分析之后再打分。我们的原则是既不可太随意,也不要太死板,一定要灵活机变。【参考答案】1解析:D项,“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在文中没有依据。2解析:C项,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的质疑和臆度不能体现出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3解析:B项,理解错误,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4解析:D项,“殆”的意思是“大概”。5解析:D项分析错误,全文的情节高潮应该是刺秦部分。6解析:B项分析错误,音乐声由悲凉转为激愤,闻者之情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7解析:翻译重点是“就”“顾”“既”“下愚”“生气”“胆落”等词的含义。参考答案:(1)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2)既然知道一去就不能够回来,竟然还派遣他去执行使命,太子丹真是愚蠢之极。(3)英雄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时候还有一股豪气。荆轲的匕首投中在铜柱上,秦始皇当时也应该吓破了胆。参考译文:严嵩还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和王敏斋在菩提寺的东院读书。有一天,他们一起阅读荆轲传。当读到樊於期自杀的时候,严嵩说:“这是一个死板的汉子,不知道事情能不能成功,竟用自己的头颅当作儿戏!”于是放声大笑。王敏斋说:“重义轻生的人为了复仇,即使舍身自杀也不顾惜,他的志节值得敬仰!”于是放声大哭。又读到太子丹和宾客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别荆轲时,严嵩又大笑着说:“既然知道一去就不能够回来,竟然还派遣他去执行使命,太子丹真是愚蠢之极。”王敏斋又大声哭着说:“壮士这一趟出使的壮举,令大风萧萧,易水哽咽,击筑高歌的声音历经千年流传下来,至今还令人悲痛啊!”接着读到秦王的药医用药囊投掷荆轲,秦王拔出长剑砍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傲慢地坐在地上高声大骂秦王时,严嵩更是笑得不能控制自己,说:“荆轲真是一个缺乏世事阅历的汉子。不赶紧在环绕柱子追赶秦王时杀了他,却只是大骂一番了事。”王敏斋这时更是哭得泪水沾湿了衣襟,说:“英雄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时候还有一股豪气。荆轲的匕首投中在铜柱上,秦始皇当时也应该吓破了胆。”这个时候,哭声和笑声很大而杂乱地充满屋子。一个老和尚仔细听了很久,感叹说:“痛哭的人通人情,而大笑的人的心地真的难以预料。二十年后,他们是否是尽忠的臣子和重义的志士,应该就在其中不会遗漏了。”后来,王敏斋做了中牟县的县令,政绩很好,影响颇佳。而严嵩竟然凭借写青词邀宠做了国相,独断专权贻误国事,培植党羽倾害忠良,是明朝最奸诈邪恶的人。老和尚预先知道这样的结局,却不能挽救,这大概就是佛门里面所说的“定劫”吧?8、【答案】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答案】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10、答案:(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3)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12. (1)答案:A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B项,“吴明华推着小推车穿梭在吃饭的学生中”是为了收拾餐具,是其工作;D项,“正反对照”说法不准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